感言集萃|《缘起赞》沙龙第一课
/《缘起赞》沙龙第一课感言集萃 /
▼▼▼
@圆琼
当烦恼来时,停下来看看它从哪里来,安住在哪里,又去向何处。思维过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但是我们不懂得的时候,会一直被情绪烦恼牵着走。此时,停下来思考、分析烦恼产生的因缘,想一想,如果去掉任何一个,还会是这个结果吗?用最殊胜的缘起性空来分析问题,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从烦恼中走出来了。
@徐嘉君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佛教并不是表象上的烧香、拜佛、做大礼拜。学佛,是对宇宙外在实相和内在心性的认知、探究过程。认知、探究过后,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空性的。
@王晓晴
昨天跟学院的法师进行了一次特别殊胜的空性禅修。法师反复告诫我们:想要获得成就必须得靠修主因,而放生、念咒等善法也必须要做,因为那是成就的助缘。对此,弟子以后要重视起来,必须安排好自己进行实修。按照法师的引导,修空性共有四个步骤:①抓住念头;②观察来处;③观察住处;④观察心的去处。
@成英
什么是永远?爱情永远存在吗?红玫瑰,久而久之,会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则变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这是世间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从更深处分析,你的爱情,上一秒的爱情跟下一秒的爱情,会是同一个吗?上一秒已经成为过去,下一秒还没有到来,那我们现在呆在当下的这一秒吗?这一秒是多久?我们可以再分一分,分成十个刹那,每一个刹那,我们再细分,最后到无分刹那,再到最后,我们所认为的时间概念居然也是个空!没有一个真正的时间是当下可以实有存在的!那还谈什么永远呢?
@崔倩婧
空性,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精华最深奥的要义,确实有很强的功用性,尤其在心灵疗愈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仅仅是听到这两个字,狂躁的状态都有些许收敛。所以我相信,就像伟大的佛陀和上师们所说的那样,一旦真正通达空性,则一切问题,将如釜底抽薪一般,都可以解决了。
@葛一鸣
认识到缘起,我们就没有那么痛苦,那么愤世嫉俗,那么抱怨世道不公,那么怨恨老天无眼了。一切都有它的因缘,希特勒成为元首有他的因缘,哥白尼被烧死也有他的因缘。而透过缘起,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都是空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独立、不依靠其他而生的法是没有的,即“无自性(胜义中的空)”;因缘聚合而不生的法也是没有的,即“必定生(世俗谛中的显)”。
@刘伯涛
如果我们真正懂得“缘起空性”,就会明白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世俗上所有显现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它们看似存在,却无自性,并非实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一切的执著烦恼就可以全部消灭了。正如佛陀在有关经典里讲: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无明不存在(即空性),那么,依靠无明而生的十二缘起后面的支全部都会灭亡。
@圆成
从小我就喜欢观察天上的云,随着云的变幻会生出很多遐想,现在知道那不过都是些分别念。通过三年多的佛法学习以及这次学习《缘起赞》,再加上这几天的闭关,我的心也沉静了下来,再去观察天空与云朵,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天空中的云时起时显、时聚时散、无有定数,就如同我们心中的念头。云的产生是由于风、气流、温度、湿度等因素形成的,观察它的来处、住处、去处是了不可得。我们心中的念头烦恼是由于往昔的业力和习气凭借着当下的外缘而产生的,它们如云絮一般绵延不断,来来往往,而心的本性犹如天空,无垢无染、清净自然。
@圆晴
佛陀是智者,他参透世间真相,却没有居高临下。人人都具有如来藏,凡夫与佛陀的差别仅是智慧是否开启而已。对于所宣讲的法,佛陀欢迎并接受各种质疑。所以佛陀是带领者,是先行者,他用慈悲心引导我们去打开自心的智慧之门。
@叶文佳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中观四百论》如是说。《礼记·中庸》亦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维的过程远远重要于结论本身——审问、慎思和明辨带来的认知是真正信心的来源,有了这一过程,笃行才能如顺水推舟一般自然。佛陀的伟大和令我折服之处在于他说:“不要只是听到就相信我的教言,不要因为是众人所说或流传之语就相信,不要因为我是导师或者长者就相信,不要因为是世代相传的传统就相信。唯有当你经过仔细观察与分析抉择,发现它确实合乎道理,对一切自他皆有利益,那时方可采信,并信受奉行。”
📧:wybuddhist@163.com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