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98 * 笔记
本课脉络
👆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做成一件善事也要以善愿摄持。
依靠积累修持四因的资粮及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很容易往生。
要断除怀疑和邪见,一定要多闻思佛教的经论。
净土法门就属于易行道。
本课难点
不要因一时的不快而发下恶愿。
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想到阿弥陀佛,则随时随地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难了。
从胜解行地到佛果之间的一切修法均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中。
将念佛修行解脱摆在主要位置。
“念佛”不能只是口里称念,心中也要忆念。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劝诫遮止恶愿。
以善缘印持所行善法。
净土法门因易修果易成。
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闻法规矩。
①身体的威仪要如法,内心要具足恭敬心,放下一切琐事、专心致志地听闻。
②闻法三殊胜:首先要发菩提心、中间听法时不能散乱、最后要将闻法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2.闻法态度。
①空出时间专门用于听法,不应迟到、早退。
②在听课的过程中也不能有说话、接电话等行为。
③应边听边看法本。
二.劝诫遮止恶愿。
1.因嗔恨心发恶愿。
【公案1】一位老僧人经常受到众人的欺凌,念诵了七亿遍玛哈噶拉心咒,因临终发愿,死后转生为新龙暴君滚波南加,一生中残杀很多人,后世不断转生地狱。
【公案2】吴姓将军铸剑后发恶愿——杀死千人,后来作战失败而自刎。
【公案3】瓦龙战败于蒋扬夏巴,后来他以念诵两亿遍观音心咒发恶愿,死后转生为恶魔,兴妖作怪。
【启示】 千万不能将自己的善根作颠倒回向!
2.一边做善法一边发恶愿。
【公案】《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仙人因贪恋仙女退失神通,后因修行过程中对鱼鸟的叫声生厌烦心而发恶愿,死后变成残害鱼鸟的飞狸。
3.临终恶愿。
【公案】《涅槃经》国王因未打到鹿,而将仙人杀死。仙人临死发恶愿,转生为阿阇世王,将由国王转生的频婆娑罗王禁闭在密室中活活饿死。
4.为博得信任而发恶愿。
【公案】微妙比丘尼前世因嫉妒小妾的儿子,而将其杀死。为掩盖罪行,发恶愿以示清白,以此生生世世遭受恶愿果报。
【启示】仅以一次恶愿也会带来生生世世的痛苦。
5.为了隐瞒、澄清某事,甚至以说妄语来发恶愿。
【事例】为了洗清自己而发誓:如果我贪污了,但愿我怎样怎样。夫妻吵架时发誓:如果我做了这件事,但愿我下地狱。
【启示】所发恶愿将来一定逃不脱因果的制裁。
三.以善缘印持所行善法。
1.发善愿获善果。
①即便点滴善法也要以善缘印持。
A.以此功德,愿我度化无量众生,愿我获得什么境界……
B.依全知无垢光尊者《窍诀宝藏论》恒时念诵的六种发愿而发愿。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
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
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
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
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
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
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C.将来会依愿成熟果报。
②公案说明。
A.【公案1】《佛本行集经》难陀具有远超他人的三十种妙相。
a.在毗婆尸佛时代,难陀曾营造浴室供养僧众,之后发愿:愿我来世恒常得到清净庄严的身体。
b.他曾经给一位辟支佛修舍利塔,并以珠宝璎珞装饰舍利塔,之后发愿:愿我来世具足三十大丈夫相。
c.迦叶如来圆寂时,他在如来的舍利塔上铺盖金瓦,然后发愿:愿我来世获得金色之身。
B.【公案2】《毗奈耶杂事》佛陀时代的妙光美女,她出生时身体放射出太阳一样的光明。因迦叶佛时代她在如来的舍利塔上供养了一面明镜,并发愿道:“愿我来世所在生处,光明照耀犹如日光。”以此因缘成熟获得了如是果报。
③启示。
A.对三宝所依所做微小的供养,以善愿作印持,这都有极大的意义。
B.在遇到修经堂、供斋等善事时,自己也要努力结上善缘,之后作如理回向。
C.主要看发心,以清净心发任何善愿都可以。
2.发善愿非常重要。
①做任何善事要具足四个条件。
A.要有强烈的意乐。
B.要发愿。
C.誓言要坚定。
D.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
②发善愿就是让心安住于善的意乐。
A.善的意乐有强大的力量,对今生的利益。
a.抄写佛经可以激发老人大脑的活力,对老人的健康很有利。
b.许多高僧大德和念佛的老人神智都很清晰,甚至到了七八十岁、八九十岁还很健康。
c.临终的癌症老人,还能平静的祈祷三宝。
B.保持清净意念可以安详离世。
四.净土法门因易修果易成。
1.因易修。
①修持往生四因,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困难。
【教证】喇拉曲智仁波切:“此《极乐愿文》是因易修、果易成的稀有捷道,当今的人们都能够修持此四因,只要肯修持,任何人往生极乐世界都不会有困难。”
②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易行道。
【教证】《净土十疑论》:“净土法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很快就能获得解脱,就像海上行船一样须臾即至千里;而其他法单单依靠自力,要经历漫长的苦行,就像腿脚不方便的人在陆地行走一样非常缓慢。”
③随时随地都可以祈祷阿弥陀佛。
A.阿弥陀佛示现不同形象广度有情。
【公案】阿弥陀佛化现成鱼度化执师子国岛屿上的众生。
B.阿弥陀佛佛光无处不在。
2.果易成。
①往生后意味着彻底摆脱轮回。
A.再下劣的人也只会顺利成佛。
B.不会退转。
C.不会以业力牵引堕入恶趣,最终成佛而不会退转。
②应遣除怀疑。
A.怀疑的过患。
a.断绝自己的善根。
b.断绝随行他人的疑惑者和信心不稳固者的资粮。
B.遣除怀疑的方法:
a.对佛法的怀疑主要是因为智慧未提升所致。
I.无依据的怀疑毁坏自他。
II.随意评论和随声附和会令自他造恶业。
III.自己智慧不够而产生怀疑,不能说明佛教有过失。
IV.凡夫浅薄的智慧,对佛陀的观点,月称论师、圣天论师的观点,甚至后代佛弟子的观点都没办法破斥。
b.多闻思佛教经论能断除怀疑和邪见。
I.阅读净土经论遣除对净土法门的怀疑。
II.翻阅密宗续部和论点,能对密法破除怀疑,生起信心。
III.初学佛者产生怀疑是允许的,要通过闻思去解决,最终驱散怀疑,显露信心。
3.相比其它刹土。
①极乐世界是凡夫修行人最好的选择。
A.报身刹土:登地的圣者才能往生报身刹土,凡夫人无法往生。
B.化身刹土。
a.许多化身刹土五浊泛滥、器情衰败,或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往生必要。
b.极乐世界:既清净又容易往生。
c.乔美仁波切示现。
I.兜率天照样有生死之苦,并非十全十美。
II.莲花生大士的刹土也是化身刹土,也有生死之苦,信心不大者在那里看到的都是罗刹,反而生邪见造恶业。
III.乔美仁波切因极乐世界容易往生,无生老病死苦,不会造业堕落,最终发愿往生净土。
d.一想到生老病死的痛苦,选择往生其他刹土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②不能毁谤净土、密法等甚深法门。
A.一定要广泛闻思教理,多与智者们交流。
B.摒除怀疑和邪见,树立真正的信心,念佛、修密法就非常容易了。
4.具足信心易往生。
①依靠积累修持四因的资粮及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很容易往生。
A.抓紧时间修行。
B.极乐法会发愿念诵的三十万阿弥陀佛心咒,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应尽早完成。
②具信心的表现。
A.以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关的话作为祝福和问候,缘起非常吉祥,也是内心有信心的表现。
B.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想到阿弥陀佛,随时随地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难了。
5.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
①往生后成就无量大愿。
【教证】《普贤行愿品》:“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②内心产生任何善心都是佛陀的加持所致。
A.【教证】《入行论》:“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B.善念来之不易,要抓紧时机立即实行。
C.信受佛法、行持善法才是幸运之事,这才值得欢喜。
【教证】《往生礼赞偈》:“宿世见诸佛,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D.产生行善的意乐后,应该诚心发愿。
a.应舍:为了今生发愿,家庭平安、工作顺利、婚姻美满的短暂目标。
b.应取:着眼长远。
I.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II.为了生生世世发愿,利益众生、发愿成佛。
③以《普贤行愿品》作回向。
A.包含了从胜解行地到佛果之间的一切修法。
B.愿依靠凡夫之身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往生后现前一切普贤大愿。
五.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
八百一十万俱胝,
那由他佛之佛刹,
功德庄严皆合一,
愿生胜过诸刹土,
无上殊胜极乐刹。
1.释义 。
往昔,世自在王如来在俱胝年中为法藏比丘宣说了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有些经中说是二百一十亿)佛刹的一切功德庄严,并以神通力令其亲见,了知这些刹土的功德后,法藏比丘将其铭记于心,并在五劫中专精思维,将所有刹土的功德合而为一,最后发愿受持胜过其他一切刹土、圆满殊胜、至高无上的刹土。
2.极乐世界功德。
①极乐世界之名。
A.【教证】《阿弥陀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B.藏地的经论中,阿弥陀佛的刹土称为安乐世界;汉地的经论中常称极乐世界。
②功德。
A.法藏比丘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最终圆满修成了刹土。
B.具有无量功德,即便对其中的微小部分加以广说,则纵使佛陀在多劫中也说之不尽。
3.忆念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很重要。
①念佛。
A.不能只是口里念诵,心中也要忆念。
a.“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合起来讲就是运用现在的心。
b.汉地大德对念佛偏重于口念,而藏地大德则比较强调心里的观想、忆念。
B.念佛的本义包含内心的观想和忆念。
a.口念佛号、心咒。
b.心中念念不忘佛陀。
②【教证】《楞严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4.明确修行的方向和目标。
①往生的目的:并非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求得正法,让自心获得解脱。
【教言】善导大师:“一一诸佛,从初发意终至菩提,专心求法,不顾身财。”
②诸佛从最初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唯一关心的就是佛法和众生。
③修行人应寻求正法、调整身心。
④以闻思修行为根本,衣食住行应该放在次要位置上。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