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6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本论是开显《宝性论》中“佛陀法身能现故,诸有情恒具如来藏;真如无有差别故,诸有情恒具如来藏;具种性故,诸有情恒具如来藏。”的殊胜观点。
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怎么样让我们对于本具佛性这一点产生坚不可摧的信心?需要通过了义的经典,还有在经典基础上开显出来的理论进行观察和抉择。对于已经发了菩提心,发誓决定成佛的修行者而言,对如来藏观点的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不想成佛,那如来藏在相续当中具足或不具足,基本上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学习的,不产生信心,没有兴趣,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既然我们发了菩提心想要成佛,那么怎么样才能迅速成佛?或者现在有情实际是什么样一种状态?成佛实际是什么状态?我们和佛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建立的,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来讲很重要,是必须要了解的。
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不同的安立,一种观点是现在凡夫心相续当中完全没有佛功德,通过不断修习累积之后就可以逐渐成佛。还有一种了义的观点,现在每个有情相续当中就具有佛功德,只不过有客尘障碍不显现。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知本具佛功德,然后修持遣除客尘的很多方便。真正要修持这样的善根,必须要在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基础上,如是才可以真实地现前如来藏的本面,否则,单纯的善法是不能帮助我们现前如来藏的。前面我们抉择了,单纯的善法只是做放生、给别人布施等,如果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摄持,还是客尘的一种表现,只是又添加了一些比较善的、能够引发安乐的一些客尘而已。没有通过殊胜方便摄持的善根,不能成为净除如来藏上面客尘的因,也没办法成为现前如来藏的一种方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
对此了解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为什么我们在修习佛法的时候,必须要贯彻出离心、菩提心?必须要相应空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净除客尘的远方便、近方便、最近的方便等等,才是真正的近取因。否则,单单的善法是不行的。你的善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善法?这方面必须要了解。现在这么多人在修善法,是不是做了善法之后,就能够净除客尘?不确定,因为有些善法并没有真正成为能够净除如来藏上面客尘、现前如来藏的主因。
我们要清除客尘,最好就是和空性相应。《宝性论》的观点,如来藏的本体就有出离的功用,在如来藏上本来是不具有客尘的,我们要和本来不具有客尘的这部分相应,所以要引发世俗当中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如来藏,连出离心也生不起来,现在我们生出离心其实就相应于佛性如来藏本身大出离的自性。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也本来具有非常圆满的佛的无缘大悲,相应这种大悲,我们在世俗当中要修大悲心,二者相当于是遥相呼应的一种关系,通过世俗的大悲菩提心可以逐渐地相应、逐渐地引发本具的大悲菩提心。
真实义的佛的无缘大悲是非常圆满不造作的,纯粹利他的,纯粹利他的思想在佛性当中本具,只不过佛陀成佛之后把它开显出来了。现在我们所修的大悲和佛性当中的大悲是有关系的,否则我们所修的大悲最后就成了客尘。前面讲了,我们现在的心所修的法其实是一种客尘,假如佛性当中没有了义究竟的大悲,那么现在所修的大悲到佛地的时候,它是客尘的缘故就会隐没。如果所修的这种菩提心、大悲心隐没了,那么成佛之后应该变成没有大悲心了。但是,因为我们本性当中本来就具有佛的圆满悲心无缘大悲的缘故,现在我们修的大悲心其实是佛性中大悲的一种外现,所以我们能够生起悲心。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外面可怜的众生,饥饿的人,也会生起侧隐之心,其实这种侧隐之心就是一种悲心。悲心能够生起主要是因为佛性当中本具,只不过在流转过程中被很多的业障蔽,所以有些时候不明显,有时我们能够引发大悲心,有时就生起不了。但是本具的如来藏佛性中的大悲还是不断地在出现,本具的大悲心种性一直在起功用。因为本性当中本具的缘故,我们修大悲才有利益,真正是相应于佛性的一种修行。
空性也是一样的,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的,佛性也是空性离戏的,我们现在所修的空性是分别念造作的一种概念空性,反复地通过分别念串习,就能够和佛性当中真实的空性逐渐相应。
在世俗当中,分别心修的所有法,在佛性当中都是圆满具足的,有这样一种关系。现在所修的出离心、菩提心,还有空性慧等等,都是通过分别心来改造的,但也和佛性中的功德是相应的,所以通过这一系列的修法就可以有效地净除客尘。把客尘清净之后,本具的佛性就像云层里面的阳光一样,逐渐可以散发它的光明,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点点的光明。有时在修行时突然有一种感应,好像今天的修行不一样,有种感受,其实就是佛菩萨的加持,还有自己的资粮,相应的时候就相当于很厚的云彩裂出一条缝,然后一点光明就射出来。或者说云彩稍微薄了一点点时,虽然看不到太阳,但是感受到了太阳的热度。
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客尘很重,但通过修行之后能够生起一点觉受、感受,一方面是佛菩萨的加持,一方面是佛性从来没有停止过帮助我们,或者说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功用。对于上师有这种说法:内在的如来藏就相当于内在的上师,善知识是外在的上师,其实外在的上师是内在佛性的一种外现。佛性是无为法,功用一直在,无始以来我们经过很漫长的等待、修行、准备等等,当善根成熟的时候,内在的佛性终于可以通过一种方式在外面显现出来,就是通过外在的上师给我们宣讲:你就具有佛性,你应该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来现前佛性。
外在的上师是我们内在佛性的一种外现,你对于外在上师的心越清净,就越能够相应于内在的佛性;如果对于外在的上师产生了怀疑或者邪见,就会障蔽你内心现前如来藏。因为佛性很清净,再加上你对外在的上师也产生一个清净的信心,很多因缘聚合之后,就能够感召一种加持力,就能够让你体会到平时说的上师和自己成为无二无别。其实上师和自己成为无二无别主要还是因为上师和你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通过一个相应的过程让你真正了知自己本具的佛性,现前上师的本体,这叫与上师相应,就是上师瑜伽,真正相应了就完全成为无二。并不是说外在的一个东西真正进入到你的相续当中,然后变成无二了,其实上师的本性就是我们的佛性。
修上师瑜伽融入的时候要安住上师的本性当中,你内在已有的信心,通过观修的方式让上师融进来,清净的信心和上师的加持力就能够现前如来藏的清净部分,这个时候就好像感觉得到了上师的加持,自己的悲心生起来了,出离心生起来了,对空性有所证悟了。其实所谓的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空性觉受都是佛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以前是遮障了,现在通过强烈的加持开始慢慢现前。当你完全消尽客尘的时候,就纯粹和上师无二无别了。
并不是说本来不是无二,现在通过修行之后成为无二了,这不是真正的无二。真实的无二就是说他本来就和你的佛性是一体的,只不过以显现在外面的方式来帮助你、指引你。否则如果依靠自己觉醒佛性那太困难了,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自己陷得太深,通过自我造诣去了知自己有佛性、现前佛性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有个外在的上师来提醒:你要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等,他从取舍业因果或者皈依开始,慢慢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的佛性现前。
刚开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上师就开显业果之道,业果其实就是心上面的很多缘起,你有心就有业果,上师引导你做正确的取舍。善法做了很多,恶业做的很少,通过这个方式让你的心性逐渐成熟,还告诉你一切都是无常的,从粗无常到细无常等等。之后讲:为了出离的缘故你必须要皈依,皈依之后就相应于三宝了。
为什么叫《宝性论》?“宝”就是三宝的意思,“性”就是三宝种性。三宝种性其实就是佛性,有些时候叫自性三宝。我们要皈依自性三宝,因为自己本性如来藏上面本具三宝功德。大恩上师说,有些人说“我不皈依三宝,我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了。”这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你自己本具三宝。首先通过皈依外在的三宝佛法僧,之后慢慢从外在的三宝到了知自性的三宝,这是一个过程,必须要做的。我们首先经由皈依外在的三宝并产生信心:皈依佛陀是导师,皈依法是正道,皈依僧是修行的助伴,通过这种方式慢慢产生信心之后根性就会逐渐成熟。
所有佛法当中的修行都是由外而趣入内的,出离心、菩提心是本具的,空性本来也有,但是如果不通过外在的三宝我们是没办法了知的,必须要经由皈依外在的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而皈投依靠。刚开始是承许:你比我殊胜,我臣服于你,你说什么我都照办,但后来随着自己的福德、智慧的增长,逐渐逐渐会发现其实外在的三宝和自己有很密切的关系。然后再学习空性、如来藏等之后就知道:其实所谓的三宝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完全具足。所以是从外在的三宝来了知内在的三宝。
生信心也是一样,首先对外在的三宝生信心,然后逐渐转为内——我自己本具佛性,我也是三宝的自性。从外在的三宝生信心转而对内在的佛性的三宝生信心,这个时候信心就很清净,非常接近于证悟实相。必须有一个这样转变的过程,否则一下子就直指心性,除了上根利智很难以做到的。现在所谓的外在形式其实都和内在有关系,上师开演的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修上师瑜伽,哪一个和现前如来藏没有关系的?哪一个修法都和现前如来藏有直接的关系,传承上师们证悟之后,知道这些法对现前如来藏是最快的,所以就告诉我们要怎么样做。
当然刚开始修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数量,从第一次修加行来讲,要做到质量很高就有困难,第一次修加行主要是一种意志力,你必须要把这些法修完,然后修第二遍就必须要注重质量了。比如皈依,内在三宝和外在三宝之间的关系了知了,再去做深层的皈依;发菩提心,每个众生都是佛,我有义务救度众生,我先现前佛性,然后帮助众生现前佛性;积资净障,我本具佛性,为了去掉客尘我要积资净障。把大的障碍去掉之后,再通过上师瑜伽的加持就很快可以成就了。
如果障碍很重,又没有很强烈的信心、皈依心,也没有发菩提心,没有积资净障,没有前期的这些方便把障碍扫除掉,把顺缘积累好,想直接通过修上师瑜伽来相应,很快产生证悟是很困难的。一个一个加行修下去,其实都对现前如来藏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了知了之后再修加行就不相同了,见解提高了,那个时候就可以“高质量的修行”,就是说你有了信心之后,才能谈得上高质量。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具有佛性,只是口里说要高质量,以为所谓的高质量就是把每个步骤观想清楚,但是即便把每个步骤都观想得很清楚,你不知道和现前如来藏有关系,还不是真正的高质量。
就像有些比丘把戒条守得很清净,一条都不犯,但是他内心当中并没有相应于解脱、无我,这种戒律可以说是一种人天的因,还不是真正获得解脱的因。自己想要高质量,就要把菩提心、空性修好,尤其是自己本具佛性如来藏这一点完全了知之后,再去修五加行肯定是不一样的,见解上来之后,顶礼是相应于佛性在做,发菩提心也是相应于佛性在做。菩提心两个侧面,一个是自己求佛果,一个是为了利益众生,了知了如来藏,发菩提心都不一样的。然后供曼扎积累资粮直接就是清除客尘。
像这样直接去做清除客尘方面的修行,把客尘清净得差不多之后,根基成熟了再祈祷上师,那个时候菩提心也有,信心也有,资粮很圆满,障碍也很轻,祈祷上师很快就可以相应,通过上师的加持很快现前你的佛性。如果修完加行之后还有一些观心的诸如来住去,修生圆次第、大圆满等等,一个一个上去都是离佛性越来越近。如果你不做前期的准备就去修密法,密法的确好,但是没有这些基础,就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修,完全搞不清楚。虽然修了很有功德,念咒有功德,念佛也有功德,但是想很迅速地真实现前如来藏,想是这样想,实际情况可能还是比较慢。
真正抉择了了义的教法如来藏教义,就知道如果不修了义的法,对我们来讲没啥用;如果要修了义的法,想要即生成佛等等,这些你不了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基础。有些上师讲,如果你要学密法,《中论》必须连续听三年,或者说至少学三遍。关键还是看你学的质量,基本上认认真真学三遍《中论》,大空性方面就可以很清楚;然后学习《宝性论》抉择本具佛性。其实密法当中就是大清净、大平等,在《光明藏论》当中就是这样讲的,在《中论》里空性方面讲得很细致,大清净部分主要是如来藏方面讲得很细致,你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观察、抉择就能完全产生定解。如果学习《光明藏论》,麦彭仁波切词句的加持和大恩上师的讲解配合起来,你完全可以知道当中所诠的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就很清楚。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就去学习的确是困难的,当然功德很大是毫无疑问的。
修行知道原理是很重要的,密法当中的原理怎么样理解?知道之后就不会随随便便听信别人。以前我看到一些介绍说:“密法没什么深奥的,就是念咒、仪轨,没什么教理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密法当中的教理非常完备,是在大空性和光明藏的基础上安立很殊胜的修行方式。密法是一个大体系,里面的见修行果——见解、修行、实践等方面都讲得非常非常圆满,它的前期就是大空性,现在学习的般若、中观是大空性的部分,还有如来藏的系列就是现在学习的《宝性论》为主的一系列开显如来藏的经论。这些都学完之后,就相当于基础打好了,之后再通过念佛、念咒,或者观生圆次第,就真实进到了正道当中。
第二句“真如无有差别故”所说之义是:轮涅诸法的实相——空性大光明本来无别一味故,在胜义中佛与众生也无差别,即有寂平等。
真如无有差别故,众生恒具如来藏。真如无别,就是说佛和众生的真如是没有差别的。真如到底是什么?大空性和大光明双运的本体就叫真如。有些修行者解释真如为单空,前面讲了单空有很多过失,所以不能安立为单空。此处安立真如之义是轮涅诸法的实相,轮回和涅槃一切诸法的究竟本性、究竟实相其实就是空性大光明本来无别一味,大空性和大光明从来没有分开过。
我们要了解,空性和光明其实在本性当中是没有差别的。就像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个道理,讲完世俗和胜义之后,我们总是觉得二者不能成为一体,怎么就会变成一味了?很难理解。光明和空性也是一回事,我们觉得大空性是这样的,大光明是那样的,好像是两个东西。其实不是两个东西,只不过因为究竟的实相对众生来讲非常难懂,佛陀为了让我们了知,所以拆开来宣讲:空性是离戏的部分,功德是如来藏光明部分。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法,只不过我们学完之后就回不去了,老是觉得空性是空性,光明是光明,二者是分开的,没办法粘在一起,即便是粘在一起了,也感觉是两个东西粘在一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二者本来就是一味的,佛陀所证悟的法界大空性离戏部分和光明部分本来就是一味的。
就像以前讲的绳子和蛇的比喻。绳子就是实相,在绳子上面无蛇,蛇是离戏的,有无是非都没有,连蛇的显现、蛇的名称在绳子上面从来都没有过,没有蛇的离戏体性和绳子的显现从来就是一体一味的。因为有了蛇的概念,再说蛇的空性,总是感觉有蛇存在,只不过是蛇空而已,但是真正从实相来讲就是绳子,绳子从来就是离开了蛇的戏论。离开蛇的戏论和绳子存在是不分开的,只不过分开抉择了,因为以前有一个蛇的概念,首先说蛇是无常的,其次是单空的,然后是离戏空的,最后蛇是不存在的,连蛇的名称概念都不存在,这样慢慢讲到绳子的体性。
在二转法轮当中只是讲蛇空,讲得非常非常圆满,三转法轮不单单讲蛇空,而且讲蛇空的本性其实就是绳子。讲蛇空其实就是为了引出绳子的本性,因为如果有所谓蛇的执著,就总是觉得绳子还是一条蛇,蛇的影响好像还在,所以必须要在二转法轮当中,把所有的客尘戏论全部抉择为空性。二转法轮般若体系当中,龙树菩萨所做的事情就是扫清所有的障碍,把所有的分别念全部去掉,把如来藏的离戏部分完全抉择了,抉择得非常非常圆满。从空性的角度讲,没有谁能超过应成派的空性、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或者说《中论》中空性已经抉择圆满了,再没有超胜的了,是彻底的离戏。所有轮回的法、一切的客尘完全离戏,二转法轮当中已经讲得非常圆满了,如果把二转法轮的空性完全理解了,就知道我们现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凡夫人心识能够想到的所有一切都是离戏的空,有无是非都不存在。
抉择有无是非,如果单单从中观、从般若波罗蜜多的体系来讲,就觉得反正是为了打破执著。这一切,所有的我执无明都是产生轮回的根源,因为产生了实执、我执,有了我执之后开始造业,由业而流转轮回受苦。要灭掉苦,必须要把病灶、病根全部去掉,追根溯源最后就追溯到实执上面,就是因为对“我”和对外面的法产生了实执,所以为了灭掉痛苦获得解脱的缘故,必须要抉择空性。我们可以发现,中观都是从这个体系来宣讲的。
上升到三转法轮就会发现,二转法轮的所诠就是要息灭一切戏论,息灭一切戏论是为了什么?主要是要引出完全离戏的佛功德。二转法轮抉择了胜义之后,不会宣说还有所谓的如来藏光明出现,就是所有的东西都不留,一切全部破干净。如果在二转法轮抉择如来藏,凡夫的分别心马上就把“如来藏”抓住了,就认为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整个战役”就失败了。所以二转法轮当中全都是破因,绝对不可能安立任何法。在学应成派时,不管你的分别念想什么全部都要破:色法也破,声音也破,道也破,佛也破,空性也破,胜义也破,离戏也要破,连应成派也要破,没有一个所执著的,破得干干净净。因为如来藏光明本来离戏,用凡夫心去理解如来藏是错误的,就把错误的观念全部扫清,全部抉择为空性,这时候佛陀再宣说如来藏光明就非常非常清净,没有凡夫人所缘的如来藏光明。
以比喻来讲,二转法轮就是缘蛇。在我们眼识面前蛇是存在的,因为不知道绳子之前在我们面前只是显现蛇。龙树菩萨的工作或者说二转般若波罗蜜多的工作,就是把蛇的本性完全抉择清楚:蛇是不存在的,它是离有离无、离是离非的,什么都没有,这条蛇从显现、名称、作用都彻底离戏。二转法轮全部是清净客尘的,把工作放在清净蛇上面,而不讲绳子。破完之后,然后三转法轮讲:在无蛇的状态之下,其实它的本性不单单是空性,不单单是蛇不存在,蛇的本性就是绳子。“绳子”就是我们的佛性,把绳子的方方面面全都抉择得清清楚楚。
所以,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一个都不能缺,如果只是抉择空性,还没有抉择到佛性,如同抉择了蛇完全离戏,也没有办法了知绳子的本体。所以深入学习了佛陀的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就知道佛陀真正非常非常伟大,他老人家的遍智完全照见了这些问题从而给我们阐释。龙树菩萨了知了一切万法本性离戏,所以《中论》讲得那么清楚细致;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宣讲佛性如来藏,也是抉择得很清楚。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平等都要学,这其实是宁玛派的不共特点。抉择二转法轮的教义,如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讲得非常非常了义,没有一个法是可以耽著的。在绳子上面,蛇一丝一毫都没有,不要说蛇的显现,连蛇的名称、蛇的空也没有,因为它本来就不是蛇,还留蛇的名称、蛇的显现、蛇的单空不破,这怎么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修行者为了打破凡夫的分别念,说蛇的空性是有的,但是宁玛派说,蛇的空性也没有。因为有蛇才有蛇的空性,从来没有蛇哪里有蛇的空性?如来藏方面,麦彭仁波切抉择《宝性论》,还有全知无垢光尊者,把如来藏大无为法的功德完全介绍出来。
大空性、大光明二者平等双运。在空性方面蛇丝毫不存在,完全没有,三转法轮是他空,二转法轮所抉择的都是“他”不存在,即戏论不存在这部分二转法轮完全做圆满了;他空抉择完之后,如来藏自体不空,这是三转法轮要抉择的。所以二转法轮、三转法轮配合起来学圆满了,对于如来藏,对究竟圆满的法界就真正抉择清楚了。抉择清楚之后修的道就很清晰了,再返回头看就知道念咒、念佛、礼拜等等全都是为了现前如来藏。
为什么在《法华经》《华严经》当中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什么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知众生具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很大的事情,很大的因缘,佛陀出现世间最主要就是做这个事情。为了做这个事情,佛陀前期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让众生学人天乘,学小乘的教法等等,最后才宣讲最了义的观点。很多修行者也是因为佛陀的加持通达了如来藏。我们当时不知道在哪里,但不管怎么样,现在以大恩上师的加持力,有因缘来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所以要感恩佛陀,感恩上师。益西上师翻译这部论典给我们宣讲,我们现在可以学习抉择,还有大恩上师也讲授了无垢光尊者抉择如来藏光明的论典等等,我们通过很清净的方式来抉择理解如来藏,这是非常愉悦的事情。
“空性大光明本来无别一味故”。在般若经当中也讲:“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这是很简单地、比较隐蔽的方式来宣说光明的,“无有心”是空性的,空性的同时也是光明的、具有智慧的。所谓真如就是大空性大光明无二无别,这是每个众生所具有的,观察每个众生都平等离戏,和平等离戏的本体双运的就是佛性如来藏。不要看我们在世界上跳来跳去,整个世间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从实际的角度讲全都属于绳子上面蛇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虽然现在不能接受我不存在或者心识不存在的观点,但是当抉择到如来藏这个层次,就能够接受现在我的身体和心的起心动念的确是没有的,都是属于客尘。这个时候就彻底不执著它了,如同发现了绳子后,怎么再去执著蛇?
只不过现在还是一种理论状态,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蛇,在眼识面前还是显现蛇的样子,但是知道实际情况的人——相当于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蛇是没有的;然后弥勒菩萨说,没有蛇,其实它是一条绳子,绳子就是它的真实性。蛇和绳子有相似的地方,为什么看成一条蛇没有看成一个大西瓜?二者之间还是有一种关联的,绳子是长形的、弯弯曲曲的,蛇也是一样,所以因为无明就看错了。我们现在还是搞不清楚,但是相信两大智者的观察抉择,相信蛇其实是绳子,只不过现在还没有真实地照见,如果拿灯去照就会彻底发现,的确是绳子,蛇是从来没有过的。相当于现在是别人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心其实就是客尘,本来不存在;不存在的同时,心性是佛性,具有像绳子一样的如来藏。
现在知道了之后怎么办?菩萨就告诉我们,去拿一盏灯来照一下,的确照见绳子的体性,当下蛇没有了。蛇不是跑哪去了,当发现真相的时候,它不是从哪里来,也不住,也不去。中观当中说,心不从任何地方来,不在任何地方住,也不会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从来就没有过,怎么消失?就如同用灯来照的时候,发现绳子的一刹那,就不会再看到蛇了。当你看到蛇的时候,绳子是看不到的;当你看到绳子的时候,蛇是看不到的。蛇到哪里去了?它根本就没有来过,中间也没有住,最后也不会去。中观观察心的来去,道理就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要修道,就相当于佛告诉我们把灯升起来。灯比喻成智慧,以灯去照自己就亲自看到了。要亲证佛性如来藏就是要修行,通过上师给我们开显的很多很多种修行的方式,当你现见如来藏的一刹那,客尘就没有了。客尘不是跑到哪里去了,而是本来就没有。我们会觉得内心当中这么重的障碍、身体和心识怎么可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如同拿灯一照蛇就没有了,蛇本来就是假相而已,那为什么不行?所以,一生成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绝对可以。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就像灯一照就是绳子,蛇这么恐怖,怎么可能一照就没有了?它本来就没有,只不过是我们的错觉而已。
这里面讲了很深的道理,了解之后,对于客尘、对于佛性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于客尘和佛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对于修道方面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什么发菩提心?为什么修空性?这些方面以前是一点一点的,现在全都可以连成一条线了。对于道次第了知了,对于修道的原理了知了,这个时候信心就升起来了,对上师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对众生发菩提心等等,修行方面全都可以连起来,可以了知很多问题。
还漏掉了一个问题。前面讲,为什么会把绳子看成蛇?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贪心、嗔心、愚痴心、嫉妒心、傲慢心?其实在佛性当中也有类似的功用,这方面在密法当中会讲得很清楚,我们大概介绍一下。现在我们产生贪心这些功用,在起作用,它是显现的法,覆蔽显现法的障垢去掉之后,我们现在起心动念的显现,当清净完之后就是光明的智慧。智慧是可以了别的,智慧当中具有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等,如果被无明覆盖了就会变成五毒,如果清净了,本来就是起功用的智慧。刚才讲为什么不把绳子看成西瓜或其他什么东西?因为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烦恼和佛性如来藏之间也是有某种关联的。所以,只要把错觉(客尘)去掉了,就能够还原为绳子,因为只不过是错觉,看错了而已。
当我们现在的烦恼贪欲、嗔心等客尘寂灭完之后,为什么不会变成什么都不存在的单单的空?为什么会有心性的光明?因为现在起心动念这些显现法,只不过是被无明覆盖了,就像看不清楚绳子一样,通过看不清楚这个因缘而看成蛇了。当一清净的时候,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绳子在这,这就是真相。所以,当蛇空的时候不会啥都没有了,蛇空之后,真相——和蛇相似的绳子形状会浮现出来。心性本空,空完之后,会不会就单单一个空性?不会,因为起心动念的显现,只不过是染污之后显现成了贪欲等等,如果把无明去掉之后,心智的智慧光明会浮现出来,这就叫做清净的智慧,它是本具的。
为什么要讲蛇的形状和绳子的形状,原因就是这样的。把蛇破完之后不会变成啥都不存在的单单的空,错觉去掉之后,和蛇相似的真性会显现出来。自宗的真如就是大空性和大光明,我们要抉择,为什么破完之后一定要显现光明?因为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这些显现法是显法,是起功用的,说明在佛性当中本身有一个能够起功用的本体存在,只不过由于无明覆盖之后显现成其他形状了。形状虽然变成其他了,但是本体的基还在这儿。当把无明去掉之后,大光明的智慧、完全离开垢染的佛的智慧就在这,叫做真如。真正的真如就是大空性大光明,一定是双运的。所以不可能是单单的空,就像绳子一样,蛇空的大离戏和绳有的清净本体就是双运的,从没离开过。
当然,还是在耽著蛇空,因为以前有个错觉的蛇,它本性是没有的。修道不会缘蛇,就直接缘绳子修,最后就现前绳子的自性。我们也是一样的,老是耽著显现法:显现法是空的吗?有吗?灭掉之后还是显现法的空。可以这样抉择,但真正证悟的时候,实际情况没有这样的关系。我们现在是相合实际情况抉择,所谓客尘本空,完全没有,连它的显现、连它的空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应成派讲,显即是空,空即是显,通过很多方式来让你打破各式各样的执著,翻来覆去,把所有粗粗细细的执著打破,最后告诉你分别念什么都没办法缘,分别心本性就是空性的,有实法也不缘,无实法也不缘,安住在寂灭当中。什么都不存在,也不能缘有,也不能缘无,柱子的有、柱子的无全部都要息灭,这就是最寂静的状态,相当于蛇彻底不存在的状态。
“在胜义中佛与众生也无差别,即有寂平等。”胜义中佛和众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真如没有差别的缘故,每个众生的心性都是大空性大光明的,没有一个不是。
是故由迷乱客尘似现的极多幻化的诸有情于实相胜义法性中丝毫也不移动,以法性理成立故,决定具有如来藏。
通过迷乱的客尘显现了很多很多迷乱的众生,可以说众生无量无边,在地球上人就有70亿,而比人多得多的蚊子苍蝇爬虫等等更是不可思议的多,还有看不到的非人,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众生。以客尘化现的极多的幻化有情,在实相胜义当中丝毫没有移动本性,真如大空性大光明从来都没有移动过,这是以法性力成立的。如前所述,“心无有心,心自性为光明”,只要具有心识,有烦恼,其本性就是大空性和佛智双运的真如,这是不移动的。
众生是这样,佛也是这样,只不过佛现前了,众生还没有现前,真如是没有差别的。在胜义当中不会分佛的空性、有情的空性,在名言谛中观待于执著的法可以说:这是话筒的空,那个是柱子的空,张三空,李四空。但是空性已经离戏了,是没有差别的,众生的真如和佛真如是没有差别的,从这个角度讲,佛的真如也是众生的真如。从众生的侧面来讲,现在众生的真如就是大空性大光明,是无为法的自性。佛现前了大光明,和他在众生位时是一样真如没有差别,就是说众生位的真如和自己成佛之后的真如是不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就具有佛性如来藏,所以说真如无有差别故,抉择一切众生都普遍具有佛性如来藏。
经中也说诸法从本以来是光明、涅槃、正等觉的自性。
佛经当中也是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就是光明的、涅槃的、正等觉的自性。就相当于说从本以来蛇就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绳子就是光明、涅槃、正等觉的自性,本来就不具有轮回法,绳子从来就没有具有过蛇的自性,本来如是安住的,不变化的,这些都是它的自性。
讲完自宗的观点之后,对方要发一个太过。
既然如此,则正如以上对他人所说那样,仅以真如无别就成立有种性,应成土石等也有种性的过失。
既然是这样,前面讲过如果种性是单空的无为法,那么石头也是单空,石头也具有种性了。前面是自宗对他宗这样驳斥,现在对方反过来说:如果说真如无别,在法性当中土石等也具有真如,会不会成为土石等也有种性的过失?这是不会的。
答曰:所谓种性需要安立是能断尽迷乱心所生的二障,且是无迷乱觉悟所知自性的诸佛的无过失因。
所谓的种性必须要起功用。首先要断障,“能断尽迷乱心所生的二障”,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从断障的角度来讲,种性有这样的功效。其次“且是无迷乱觉悟所知自性的诸佛的无过失因”,这是证德,前面是断德,断除过失的功德,后面是证悟实相的证德。所谓的种性一定要断除一切障碍,一定要现前证悟,所以安立为种性。
从实相的角度来讲,大光明和大空性的真如能不能够断障、能不能现前证悟?其实不需要断障,因为本性没有什么障碍,究竟实相就是真如,哪里有什么障碍可断的?自性住佛性会不会现前证悟?也不需要现前证悟,它本来就是觉悟的自性。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过失,佛性上面本来就无障,本来就具有觉悟的本体;从现相的角度来讲,佛性如来藏不现前时,只会显现为心识,不会显现其它,因为心识和如来藏之间才是真实的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所以心识上面可以安立净障,安立觉悟的自性。
以非心识的土石等色法不能修道故,虽然在名言中于真如无别,但无须安立彼等有种性。
前面说,如果真如无差别,土石会不会也变成能够修道的种性?不会。为什么?非心识的土石等色法不能够修道,它没有办法发菩提心,也没有办法净除二障,觉悟一切万法的自性。所以,土石虽然名言当中也是和真如无差别,但是它没有办法安立种性。
在讲唯识时讲过一种观点,一切万法唯识,一切都是心识的本体。别人就问了:既然一切都是心识的本体,我面前的花、话筒也是心识,那么为什么它不起心动念?为什么这些东西不感受痛苦、安乐?道理是一样的,虽然它的确是心识的本体、自性,但是它的作用不是了知的,而是被了知的自性。
土石的真如虽然无差别,但是不需要安立它为种性一样,话筒、房子等等虽然也是我们的心识,也具有明觉的自性,但是它不会起心动念。虽然都是心识的本体,但是我们的内心是起心动念的,外在的东西是我们所了知的。在唯识当中分见分和相分,一个是见的部分,一个是相的部分,虽然是心识,但是相分不需要安立了知。就像我们的眼识也是识,耳识也是识,但是眼识不需要去听声音,是不是?虽然都是识,但是分工是不一样的。外境的东西也是识,但是识就能够了知吗?不确定。因为一个是见,一个是相。见分能够了知,相分不需要了知。但它是不是心识?还是心识。有的时候讲唯识:“如果是唯识的,它也可以怎么怎么样……”不确定。这里也是同样,虽然土石在名言当中也是真如无别,但是它不需要安立为种性。
因为由心现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产生心,应由梦境和梦心的比喻而知。
因为在名言当中,土石是心显现的,而不是土石显现心。有了心就可以显现土石,是不是可以通过土石显现心?这是不行的,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梦的本体叫梦心,即第六意识,前面讲的独头意识。在做梦的时候,是在梦心中显现了梦境,从第六意识的梦心当中显现了山河大地、象马人物等等,虽然都是梦,都是一个心识,但是由心显现梦境,而不是从梦境显现心,这方面有差别的。
了知此三界作者的心识存在法性如来藏胜义无漏善法的自性,如水有湿性一般。因此轮涅一切显现仅是心识和智慧的幻化而已,故无须立为异体。
前面分析的问题,虽然名言当中是真如,但是土石等不需要安立种性,因为它并不像我们的心能够发心修道一样。了知三界的作者心识是有法,心识的本性就是法性如来藏、胜义的无漏善法,就好像水具有湿性一样,心识具有如来藏。而且只有心识具有如来藏,土石等不具有种性,不具有修道的功用。
“因此轮涅一切显现仅是心识和智慧的幻化”,轮涅的显现、心识和智慧的幻化要分开讲:轮回的一切显现是心识的幻化,所有涅槃的显现都是智慧的幻化。安住在有法当中,心识就显现一切轮回;一切佛的功德、涅槃的功德是智慧的幻化。当我们的心识清净为智慧的时候,通过智慧幻化出一切涅槃的功德。
“故无须立为异体”,故不需要在心外单独安立土石为种性,因为没有异体单独的法。如果心和土石是分开的,那么因为真如无别的缘故,心具有种性,土石也应该具有种性;但是二者没有分开,单独的异体是不存在的,离开了心的土石是没有的,所以就不需要在心安立种性之后,再额外的在外境的土石上安立种性。因为根本没有异体,无须安立异体的缘故,土石不是离开心之外单独存在的法。
真实义中在法性本来正觉相不动的一切显现,不超离如来之相,极应如此承许。
佛性是一味一体的,在究竟当中是一味的;在名言当中,基道果一切位置都是一味的。
如《般若摄颂》云: “应知色净即果净,果色净乃遍知净,遍知净乃果色净,如空无异无断坏。”
大恩上师翻译的词句与此稍微不同,意思一样,前段时间讲《摄颂》讲到这个颂词。从基道果来讲,色净:色就是基,以色为例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本体是清净的。即果净:果就是修道,缘本来清净修道,能够得到暂时的菩萨果。果色清净到达极致的时候,就能够现前佛智,就是“遍知净”。这是基道果的三种清净。
显现上面有遍知的清净、道位的清净和基位的清净,好像是三个法,但是“如空无异无断坏”,本性如虚空一样是没有差别的。“无断坏”,法性上面,心识能知方面也没有什么断坏的,没有分开成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本体,只不过从名言谛的角度来讲,似乎有三个层次。由此可以了知,名言当中所有的法也是没有别别他体的;从胜义的角度来讲,空性、证悟的实相也没有别别他体的。名言谛当中不需要在心识之外单独安立土石为种性,胜义当中当然是无变的无为法。
有境从障碍中解脱而清净,即是色等清净或自性,仅是除了自现障碍逐渐远离而现见的层面之外,真实本体本来远离障碍而住故。因此,当消尽能境心界的障垢而成佛后,所境有事的不净也不会剩下,如眼翳清净后毛发自然会清净。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外境不清净,其实和内心有关。如果我们的心极度不清净,内心当中障碍、业惑很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现前地狱的相、饿鬼的相、旁生的相;当内心当中地狱的业清净之后,地狱的相就隐没了,就开始显现人道、旁生或者天人的相等等;当心更加清净的时候,就会现前菩萨的相、佛的相。所以外在没有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都是我们心识上面业的一种变现。
如果有境的心从有无是非的烦恼等障碍当中解脱而清净之后,就是色等清净或自性,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清净了,外在就自然清净了,清净就是色等的本性。心上面自现的障碍逐渐逐渐远离、清净,暂时的障碍会逐渐遣除,但是实际当中本来就是远离一切障垢而安住的。修道其实就是清净心的障碍,当心的障碍逐渐清净之后就成佛了,成佛后所境有事的不净也不会剩下。
在注释当中提到水的比喻,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等很多地方都讲到一碗水的比喻:在外境当中放一碗水,假如说六道众生再加菩萨和佛都来看这一碗水(当然这个情况会不会出现很难讲),他们所看到的完全不同。因为地狱有情的业特别重,所以他不会看到水,而是看到熔化的铁水;饿鬼来看只会看到尸体、脓血这些不清净的东西;旁生(比如牛、狗)和人比较接近,业稍微清净一点,就看到是水;天人的业比较清净,看这碗水就现前天人的甘露;如果是八地菩萨来看,这碗水就会显现成刹土、玛玛格佛母这样的自性;如果佛也来看,这碗水就是清净的法界。
外在当中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水出现?没有。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就会现前这样的自性,有时心情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高兴,看什么都是好的;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不好的,这就是相似的一个比喻,外境当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从横向比较,六道众生和佛同看一碗水,显现会有变化。然后再从自相续竖向比较,假如说现在我是个地狱有情,相续当中地狱的业特别重,我所看到的都是和受苦有关的,水是燃烧的铁水,房屋也是烧红的铁房子,地也是烧红的铁地,所看到的有情都是阎罗狱卒拿着钢叉等在折磨我的这样自性,我在里面没有一点安乐可言。然后当我相续当中地狱的业轻一点了,上升到饿鬼道了,熊熊燃烧的火在我心里就不显现了,那么严重痛苦的景象就没有了,但是我还会感受到颠倒的痛苦,找不到饮食的痛苦,比地狱的外境已经轻很多,因为我地狱的业消尽了,显现为饿鬼的业。再后面我饿鬼的业消尽之后转到旁生了,就可以享受人间一切的显现,能喝到水。如果是人,当然会比旁生的境界要高一些。如果我的业再清净一些就可以转到天人了,可以看到很美妙的天宫,水是八功德水、甘露,所见所闻都是悦意的,没有什么大的痛苦。如果修道发菩提心,成了八地菩萨之后所见到的都是刹土,很广大的无量殿,都是清净的显现(但是八地菩萨清净的显现还是属于善的习气,还不是真正的佛性如来藏)。当所有的业清净完之后就现前了佛境界,看一切有情都是佛,所有外境都是清净的刹土。那么所显现的燃烧的房子,饿鬼的世界,这些东西到哪里去了?根本就不存在,其实都是自己的心现在外面的。
如果懂了,这个事例本身可以解释很多修法方面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了让我们打破实有的执著等等,有很多种理解。现在我们主要讲佛性如来藏,其实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境,全是心上面的习气显现的。当修道把习气清净完之后,自然而然外境就转变了,就不需要单独把外面的东西一个一个变得清净。这个东西很不清净,拿个刷子刷一刷,上点漆,显得好看一点,如果有钱,给它镀一层金……这是没有必要的,你想用这种方式把外境全都变清净,那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你把心转变了,外境就转变了。
《入行论》当中讲了个比喻:整个大地上有很多玻璃渣子、荆棘、瓦砾等,你为了不伤脚,就想把所有大地铺满牛皮,然后走上去很舒服,那是不需要的,也根本铺不完,你用一小块牛皮做成鞋子穿在脚下就行了,你走到哪里都像铺了牛皮一样的。同样,外境是改变不了的,你改变心就可以了。假如要把整个一栋楼的灯全部关掉,你是一户一户敲门让他把灯关掉呢?还是把总闸拉掉呢?你把总闸一拉,所有的灯就灭了。
同理,如果把心调伏了之后,外境就自然清净。因为所有外面的境都是心显现的,只要你的心善良了,安住在空性,安住于菩提心。我们现在觉得很多人都很讨厌,如果一个一个去搞好关系,今天这个送五百块钱,那个送两万块钱,然后关系就很好了,但是这不可靠,你也没有这么多钱,送完之后他可能也不会变化。但是只要把你的心调整成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的刹那,所有不好的人全部变成好人,在你心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人。
这个方法完全不同,佛法当中讲,把你的心一调整,心善良了,看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你的心如果不好,看谁都是不好的人。你要从外在搞好关系是很困难的事情,连佛也做不到。你的心一清净,外境就清净,你的心一证悟空性,外境全都是空性。你不需要把东西一个一个敲掉来证明是空性的,拿个钉锤把东西敲烂,然后揉成渣滓,然后撒掉之后就空了,你根本就做不了。当你的心一证悟空性之后,外在就是假的,本来就是幻象而已。如同梦中遇到很多怨敌,你要把怨敌一个一个打死这很困难,你从梦中一醒来就没事了,只要一醒来所有的梦境全部消失掉。这一切都是说明心是主导的,心一清净,外境就清净。此处麦彭仁波切给我们讲了一个佛经当中的窍诀关要,为什么说佛法当中主要是调心,原因就是这样的。
下面对方发一个过失:
若想,依你的观点应成一人成佛时,一切众生不净显现都须灭尽。
对方说,你不是说一切都是心显现的吗?如果一个人修道成佛了,在佛面前所有不清净的法都隐没了,那么按照你的说法,所有众生面前的不净法不是都没有了吗?所有众生就不需要修道就成佛了。这是没有搞清楚自相续和他相续的问题,虽然一切都是心显现的,但是我面前显现的所有不清净的法是我的心。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一套显现的外境,只不过我们的业比较相似,所以看起来外境好像是一样的。
假如说在心之外单独有外境存在,心与境是别别分开的,而且大家是共同的境。如果一个人修行成佛了,按照前面的理论来讲,所有不清净的法要隐没,因为外面是实实在在的共同的境,他的心一证悟空性,所有的境界就隐没了,那么所有有情面前的法都不存在了。比如说在世俗当中,有一个大家共同认为的东西放在这个地方,如果把它拿走之后,所有人都看不到了。这是世俗谛当中的一个比喻,但是真正从唯识或者说从佛法来讲,每个人一个相续、一套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心显现的一个世界,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套显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既然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比如说把水拿走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了。这是因为我们的业比较相似,相当于是共业,所以显现上看起来好像是差不多的,这方面的业是比较稳固的。我们觉得有一个所谓的实实在在的外境存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个人有一个心,显现一套不清净的世界。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发共同的愿,造共同的业,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很相似,所以感召转生到这个地方;然后通过再细一点的业、不共的业转生到这里现在一起讲闻,这是内心当中业相似的缘故,显现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每个都不一样。
比如说,我通过不断的修行,把自相续当中不清净的业逐渐转变,当我成佛的时候面前的显现就清净了。但是其他人没有修道,看到的还是不清净的,我一个人成佛,其他人的心没有调伏,在他自己系统中不清净的世界仍然还是存在的。他要修行把自己心中的业消尽了,这个体系就关闭了,就会显现为清净的状态了。另外的有情没有修,还是不清净的状态,相同的业还是显现一个相同的心。只不过谁修道,谁解脱,谁解脱谁就隐没不清净的法。
但是隐没之后,会不会就离群而去了,就不知道别人在显现什么?不会的。他既然有能力把不清净的法隐没掉,就有能力照见其他有情面前显现的不清净的法。大家说这里有杯水,他自己已经清净这个业了,没有这个显现了,但是,他既然能够清净这个业,就有一种智慧能够照见大家看到的这杯水,所以他就装得好像有水一样过来喝水,大家就认为他也看到水,也喝水了。他的能力是超强的,不是一个层次的,他是更高的层次。佛来度化众生时,佛其实是没有不清净的显现的。我们自己的业现前了房子等等,佛来了给佛摆个法座,其实是我们心识面前显现的法座,佛陀的遍智了知我们心中有一个法座在这儿,然后他就过来坐在这儿,我们觉得佛坐上了摆的法座。佛陀完全了知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心识面前所显现的东西,佛陀完全是周遍了知的,为了随顺我们的缘故,他就坐在这个地方讲法。佛没有不清净的显现了,但是他可以借用我们的显现来做调化的事情,帮助我们认知一切都是假立的,让我们逐渐逐渐变成清净。(这其实是下面要讲的问题,就提前讲了。)
答曰:并非如此,以各自补特伽罗自现的障碍障蔽后而有见实相现相相违故。
自相续他相续前面我们已经分别了,张三解脱了之后不显现不清净的法,但是李四的障碍还有,所以李四通过自己的自现障碍障蔽,还是看到实相现相不同,是相违的。什么叫做实相和现相相违?实相其实是清净的,但是他面前显现的现相是不清净的,叫做实相现相不一致,即实相现相相违的意思。
打个比喻讲,黄海螺和白海螺,白海螺就是实相,真实就是白的;黄海螺是现相,它是看错的,实际上它是白的,如果众生也看成白的,叫做实相和现相一致。一切万法本来是清净的,佛看到的也是清净的,这是实相现相一致。本来是白海螺,但是眼睛有病看成黄海螺了,叫做实相和现相不一致。实相和现相相违是众生的境界,本来一切都是清净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不清净。补特伽罗各自的障碍障蔽之后,见到实相与现相相违,见不到实相,这很正常,因为相续不同的缘故。
若又想,纵然如此,但实相现相完全相同的佛地中有没有此等不清净的显现?若有则一切法不成圆满正等觉佛,若无则不能照知一切遍趣行等。
对方说,即便是这样,可以承许他相续不同,但是单拿佛相续来讲,实相现相完全相同的佛地到底有没有不清净的显现?如果有不清净的显现,说明佛陀还没有现前圆满正等觉,还没有真正地圆满证悟,因为不清净的显现是业习显现的,这就是个过失;如果在佛的境界中完全没有不清净的显现,这一部分他看不到,那么就变成佛不能照见一切遍趣行,佛就不是遍智了。
遍趣行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六道众生通过各自的业,趋向于不同的道。完全能够遍趣于不同的道,或者说有情趋向于有情道,菩萨趋向于菩萨道,佛趋向于佛道,周遍趋向于不同的道,叫做遍趣行。“若无则不能照知一切遍趣行等”,不能了知业果,也不能了知众生的根基等等,为什么?因为根本没有众生,没有六道,往哪里趣入?没有众生哪有业果?如果佛相续当中没有不清净的显现,就变成佛非遍智。对方觉得是两头堵,就堵死了,但并不是这样的,前面已经提前回答了。
答曰:以一切相智对所有轮涅一切诸法与自体一味平等的境界中无勤任运通达,并且于彼前不离开将一切见为大清净的同时,对六道众生的种种显现也如各自的现相般正知。此是由灭尽一切所境能境二取显现障碍之力,而使所有有法以毫不混杂圆满的方式含容于法性界的关要故,远离生灭平等一味的智慧一时照见。
首先佛陀相续当中有没有不清净的显现?绝对没有,因为佛陀所有不清净的习气已经灭尽了。但是能不能照见一切万法?完全可以照见。益西上师归纳说,对方没有分清楚有和了知之间的关系,他觉得如果是了知,一定是有的;如果不了知,那肯定是没有的。佛陀自己没有不清净的显现,但是佛陀的智慧可以了知,这是最关要的地方。
这里解释: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相智,对轮回和涅槃的所有诸法和自体一味平等的境界中无勤任运通达。佛陀的智慧已经周遍一切轮涅万法了,在不离开一切轮涅万法的状态中把一切见为大清净,即一切的万法都是清净平等的。完全了悟了大清净的同时,对六道众生的种种显现也如各自的现相般正知,因为佛陀的智慧周遍一切,他自己完全清净的同时,一切有法的显现也像各自显现的现相般完全了知。
“此是由灭尽一切所境能境二取显现障碍之力”,为什么?因为佛陀完全灭尽了一切对能境所境的二取执著,完全灭掉障碍之后,佛陀的智慧非常圆满平等。因为他没有障碍,没有执著,所以他可以同时照见。如果有障碍,有能取,哪怕有点点的执著,都是有束缚的,没办法周遍了知;佛陀灭尽了一切二取的缘故,所以可以周遍了知。
“而使所有有法以毫不混杂圆满的方式含容于法性界的关要故,远离生灭平等一味的智慧一时照见。”佛完全是可以照见的。再分析一下,相当于说佛陀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种智慧,二者是同时的,是一种智慧的两个侧面。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如所有法,了知如所有法的智慧叫做如所有智。佛陀的如所有智完全知道一切万法的清净平等,完全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性。不管是清净的显现还是不清净的显现,所有的法叫尽所有法,了知尽所有法的智慧叫尽所有智。其实佛陀的智慧是一个整体,有两个功用,一个是了知法性的,一个是了知显现的。佛陀有这两种智慧的缘故,在以如所有智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的同时,他的尽所有智也完全了知一切圣者的显现和一切凡夫的显现,所有的显现都完全了知。这种智慧是佛陀清净了障碍之后完全现前的,如果没有清净障碍,没办法现前这么圆满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佛到底有没有障碍?没有!佛面前到底有没有不清净的显现?没有!佛陀是灭尽了不清净的显现之后现前了遍智,即显现了佛智,具有佛智的两个作用:如所有智了知万法本来清净的自性,尽所有智了知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他是同时之中完全了知的。佛陀的相续,从他自己清净的角度讲,已经没有了不清净的显现,但是他具有殊胜的智慧,如所有智了知一切法性,尽所有智了知一切。佛陀绝对没有不清净,但是佛陀可以周遍了知一切,一切的遍趣行都是可以了知的。
关于“了知”和“有没有”的关系,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一个比喻:两个人在房间里睡觉,都在做恶梦,其中一个人从梦中醒来之后,他的恶梦已经不存在了。假设他有他心通,看到伙伴还在做恶梦,在喊、抓胸口,这时候他就可以帮助伙伴,把他推醒。如果推不醒可以进入他的梦中去,让他知道是在做梦,引导他怎么苏醒的方便,帮助他慢慢地苏醒。这个人自己从梦中醒来的一刹那,所有的梦境、不清净的显现就远离了,但是他醒来之后是否代表他不能了知伙伴的梦境?如果他有能力,是可以了知的,
众生和佛的之间关系也是如此。佛陀在恶梦中提前醒来了,他觉悟了(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之后,轮回中所有不清净的显现一刹那之间就灭尽了(当然并不是说不清净的显现突然就没有了,而是要通过修道逐渐隐没)。佛陀醒来之后以他的智慧知道一切众生还在迷乱境当中,就化身到我们的梦境当中,引导说:“看,这一切都是梦,都是假的,你要慢慢地出离。”佛陀告诉我们从梦中苏醒的方便,我们醒来之后梦境就没有了,拥有了能力就可以进入到别人的梦境当中,去帮助他们觉醒。
这个比喻以前大恩上师也讲过很多次。当有疑惑的时候,思维这个比喻就完全知道,佛陀自己没有不清净显现的同时,他的智慧可以周遍了知一切。益西上师讲,对方“了知”和“有”没有分清楚,认为如果“了知”一定是“有”的,其实是不一定的,“了知”不一定是自己“有”,所以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此理无需说观现世量,即使是住地的圣者也难以思量。
当然,这是佛的智慧告诉我们才能够思维的,完全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我们自己思考永远不可能通达的。不要说是现在观现世量的众生,即便是已经现证法性的住地圣者也难以思量这样的问题,完完全全通过自力来了知也是不行的,必须要经由学习佛的教言。所以圣者也要闻思、学佛,他自己的境界还有通达不了的,要一直依止佛陀等的上师善知识不断地修学。我们稍微学几年,有时候就觉得差不多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住地的菩萨对这么甚深的境界通过自力都了知不了,他还要听佛的教言才知道如何去了知。
如《菩萨藏经》中云:诸法平等性,诸佛证平等,故是正等觉,如来见平等。
一切诸法是平等的,诸佛要证悟平等之后叫“正等觉”,如来见到了平等,其他人还没有见到,完全平等的自性只有佛见到了,佛陀才有真正圆满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在《宝性论》当中讲,僧宝即一地以上的菩萨也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但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佛的尽所有和如所有,他是部分,真实圆满的、同时出现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只有佛有。菩萨的如所有智只是在入定有,菩萨的尽所有智只是在出定位有,永远不可能同时有;只有佛一个时间当中同时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佛陀的修行是圆满的。
以前有一些智者打比喻说,好像爬山一样,你从这边山坡爬上去,看不到那边;你从那边山坡爬上去,看不到这边;只有站到山顶,才能看到两边。佛陀就相当于到达了山顶一样,可以全部看到。如果你只从这面去看,那边的景色你是看不到的;从那边走,这边又看不到,是有局限的。菩萨出定和入定的智慧是有局限的,只有成佛之后,出定位和入定位无差别的时候,才可以同时照见一切万法,就是说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同时出现。
如实正知心之自性光明故,于一念间以智慧现前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如其所说阿阇梨月称亦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实正知心的自性光明的缘故,佛陀在一念当中以智慧现前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阿阇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讲,“如器有异空无别”,容器是不相同的,比如瓦罐、玻璃瓶等等,器有很多差别,但是“空无别”,虽然可以说这是属于瓶子里面的虚空,那是瓦罐里面的虚空,但是虚空本身是没有差别的。
“诸法虽别性无差”,这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这是花,那是柱子,法在世俗谛是有差别的,也可以说张三的空性,李四的空性,瓶子的空性,有为法的空性,无为法的空性。因为各种法的名相在世俗中的确不同的缘故,可以说瓶子空,柱子空,人空,法空,但是空性的本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千万不要把通过有法安立的空性,混淆为空性本身也有这样的差别,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没有差别的。
“是故正智同一味”,佛陀没有安住在显现上面,是安住于一切显现的法性,佛陀的正智同一味,了知一切的本性。
“妙智刹那达所知”,当了知一切万法平等空性的时候,殊胜善妙的智慧一刹那当中可以了解一切所知,周遍一切,这叫佛的遍智。为什么佛陀不需要第一刹那作意,第二刹那观察,第三刹那再了知?他的证悟已经周遍一切法性,所有法的法性是平等一味的,佛陀完全安住在一切万法平等一味的法性当中,同时了知一切显现的法,他根本不需要去作意、观察。不了义的教法中说,佛还有思考,今天要去度张三、度李四等,但这是不了义的。真正了义的经典中讲,佛陀根本不需要思维也完全了知,因为他的智慧完全圆满。
以与法界无别的大智慧周遍一切万法无勤照见,如海中映现星月般,在寂灭分别的境界中观照。
以与法界无别的大智慧周遍一切万法无勤照见的缘故,就好像海中映现星月,在佛经中叫“海印三昧”。大海是无分别的(尤其是很平静的时候),大海完全没有分别——天上星星和月亮的影像要显现在海面上,但没有分别的同时,所有的星星和月亮全都显现在海面上。同样,佛陀的智慧根本不需要分别,在不分别的同时,所有一切万法在佛陀的相续当中一个时间完全显现,完全了知,这就是佛陀的遍智、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寂灭分别的境界中观照的,如果不寂灭分别念,分别念在起伏,则是有偏袒的,没有办法在有偏袒的状态中显现一切万法,只有所有的分别念息灭了之后,才有这样的功能。佛已经完全现前智慧的缘故,所以在一个刹那当中可以周遍了知一切万法。
此是由于自生光明智在基中所住的法性灭尽一切障碍后如实现前故,
自生光明的本基,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的本性,所有的障碍灭尽之后,这种功能就完全如是呈现。
依于观察究竟的法性正理将会获得不退转的胜解,否则,以狭隘心识衡量佛地后,或安立佛地无有智慧,或虽安立有智慧然如凡夫心识般有变易,或不能照见有情界,或有不清净的显现,又有如所有尽所有不成一味等相违处,可以见到许多由分别垢染引生的观点。
依靠观察究竟的法性正理就可以获得对如来藏的本性、佛陀的智慧产生不退转的信解。“否则,以狭隘心识衡量佛地”,就是凡夫通过观现世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立佛地。因为凡夫的想法本来很有限、很狭隘,所以觉得佛陀也是有这样那样的欠缺,相应分别念来安立佛陀的智慧。有的时候安立佛地没有智慧,比如有些中观宗说,一切都是大空性的缘故,成佛之后是没有智慧的;或者虽然安立成佛之后有智慧,但还是像凡夫的心识一样是有为法,是变化无常的;或者说佛陀虽然有智慧,但是不能够照见有情界,如前面所讲的观点;或者说能够照见有情界,但是有不清净的显现,即前面所讲的对方的疑惑。“又有如所有尽所有不成一味等相违处”,对方觉得,如所有智是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是平等的;尽所有智是了知显现的缘故,有能取所取。安立有很多很多相违的地方。
“可以见到许多由分别垢染引生的观点”,要不然就是不了知,要不然就是不了义,这些都不是最清净的观点。最清净的观点应该按照前文所讲的来了知。
以上学习完了第二句,下面再讲第三句。
第三句“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所说之义是:
第三个推理是具有种性的缘故,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讲完前两个推理之后,第三个就好理解了。
一切有情具有可以成佛的种性,因为成立客尘障垢可以远离并且诸众生无别具有功德本具的法身故。
以前也讲过:第一个,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功德的法身;第二个,客尘障碍是可以远离的(因为客尘障碍本来就是假立的);第三个,远离客尘的方法,佛陀不断地出世显现上师善知识的形象告诉了我们。所以一切众生当然都可以成佛,可以成佛就说明他有种性。
如是若有可成佛的种性,则彼等诸有情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由于彼等有成佛的机会以及佛法身的本体成立是无为法故。
从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的角度来讲,当然可以安立一切众生都具有可以成佛的种性;有可成佛的种性,就可以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众生是具有种性的,具有成佛的机会,可以成佛,而所成的佛的法身本体是无为法,所以,所谓的种性就是在有情相续当中现在就具有如来藏。这是通过种性来推知如来藏。
其实种性和如来藏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没有重复吗?没有重复,因为种性比较容易理解,如来藏难理解,所以就使用比较容易理解的“具种性故”这个因,来推知比较难理解的“现在一切有情就具有如来藏”。因明当中讲柱子是无常的,所作性故等等,其实所作和无常是一个意思,无常比较难理解,所作容易理解。所作就是通过因缘去造作,一个木匠加工一根柱子,他用斧头来劈,用刨子来推,他在做工作,这叫所作。通过所作了知柱子是无常的,虽然都是一个本体,但是通过相对容易理解的来推知难理解的,这也是一种了知的方法。种性和如来藏是一个意思,但是种性容易理解,如来藏难理解,所以,具种性故来推知众生恒时具有如来藏。
从本体角度而言,前后无有贤劣差别故,应知第三理是“以因生果作用理”。
从本体的角度而言,种性和后面现前的法身,前后其实是没有贤劣的,都是一样的。在名言现相当中是以因生果,在实相当中不是因果关系(前面讲了很多次了)。在现相当中说,有情具有种性,是假名为因;最后种性现前叫佛果,是假名为果,这叫以因生果。通过种性可以现前法身,假立以因生果的方便,这种推理的方式就是三种理论当中的以因生果作用理。
对此并非仅是以因将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种性无有变易,彼果时本体无贤劣,无论诸客尘障垢存在多久也可远离,由此关要彼种性于成佛何时也不可能虚耗故。
对所谓的以因生果,并不是单纯的以观现世量比量的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种性无有变化,果时本体也没有什么贤劣,不能说因的时候很劣,果的时候很贤善。客尘不管存在多久都是可以远离的,因为毕竟是客尘。如前面讲的,某些山洞形成之后,可能几万年都是黑暗的,但是不能说黑暗已经存在几万年了,黑暗就应该是恒常的、稳固的。绝对不会稳固,什么时候点亮一个灯,黑暗刹那之间就没有了。
有些时候说我们内心当中的我执、无明、习气等客尘特别坚固,的确是这样,因为从我们现在的心态来讲,要对治烦恼是很困难的,说客尘很厚、很坚固、很难去除等等,是让我们生起出离心、修道的心;但是从究竟实相来讲,不管存在多长时间,不管显现看起来多稳固,多么难以去除,但是它毕竟是客尘,是可以分离掉的,一刹那远离或者逐渐逐渐分离。
殊胜的、无为法的种性于成佛何时也不可能虚耗,在众生位就具有种性如来藏,然后在道位、佛位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变化。从这个角度,既成立了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也成立了修道。种性是无为法,修道只是能净因和离系果之间的关系。
如是彼因种性和果位法身本体无有差别(即是第三理);
因的种性和果位法身是没有差别的(前面已讲述了),这是第三理。
若有果位法身则在彼有情位也定无增减而存在(即是第一理);
此即“佛陀法身能现故”。果位法身是恒常不变的无为法,由此知道所谓的果位法身在凡夫位也是以没有增、没有减的方式而存在,这是第一理。
虽假立了因果和前后,然实际是法界无变的本体一味理(即是第二理)。
虽然假立了因果和前后,前面是众生后面是佛,前面是因后面是果,然实际是法界无变的本体一味,具有真如的缘故,这是一味理,即第二理。
以此三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是以事势理的正道而安立的。
相应于究竟真实情况安立叫做事势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是完全相应于事势理的正道而安立的。
如是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脱、如来及诸法实相胜义无别。
通过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的道理,可以成立究竟的解脱、佛和一切诸法的胜义谛都没有什么差别。一切诸法的胜义就是究竟解脱的状态,佛陀所现前的究竟解脱也就是现前了诸法的胜义,这个胜义在我们相续当中本来具足,从来不变化。
此亦,仅由如来藏成立,若能了知则成立究竟一乘。
而且通过大无为法的如来藏这一点,也可以成立佛经当中讲的究竟一乘。在佛法当中,有的时候讲三乘、五乘或若干乘,有的时候讲究竟一乘。唯识宗大概分了五种种性:1、一阐提,就是没有种性的人,断善根者。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他绝对是无法解脱的,因为永远生不起来想要解脱的心,所以叫断种性者。2、决定声闻种性,他的种性是决定的,无论如何他只能够成就阿罗汉,永远不可能成佛。3、决定的缘觉种性,他只能够成缘觉,不能够成佛,也不会变成声闻阿罗汉。4、决定的佛种性,这一类有情不管怎么样一定会进大乘,一定会成佛。5、不定种性,如果遇到了小乘的善知识,他就会进入小乘道,最后成就罗汉,不会再成佛了;如果遇到了大乘善知识,他就会进大乘,选择成佛,不会现证小乘的果。这是唯识宗的不了义观点。
唯识宗安立了五种种性,决定三乘。为什么叫决定三乘?有些是决定声闻乘,有些是决定缘觉乘,有些是决定佛乘,都是不可变的。唯识宗安立决定三乘,说一乘是不了义的。如果不成立如来藏,前面的五种种性都有可能,但是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是不变的无为法,那怎么可能还有五种种性?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众生绝对都可以成佛。所以三乘是不了义之说,暂时安立三乘,究竟安立一乘。前面再再讲过,有些人首先进入阿罗汉,把心态调整好了,然后开始发菩提心,虽然慢,但是他一定是要进入大乘当中,必定要成佛的。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最终都要发菩提心,这就是究竟一乘的观点。
中观宗承许究竟一乘,但是如果没有安立一切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是大无为法的自性,就很难建立究竟一乘。如果把这个关要抓住了,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佛性是无为法,而且客尘都是可以清净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绝对是究竟一乘,没有三乘之说。如是成立一乘之说。
否则,若许有情界中无有所谓的如来藏,或成佛时无有及因位无有功德果位时重新获得等,如此宣说都是与大乘义相违的观点,虚耗了究竟一乘之理。
如果没有这样安立,而是承许有情界中没有如来藏,或者承许成佛时无有功德,或者说因位的时候无有功德,果位的时候重新获得,这些观点都没有办法真实地安立究竟一乘,这些宣讲都与大乘义相违,都会虚耗究竟一乘之理。虽然安立究竟一乘,但是安立的很勉强,没办法让所有的人产生决定的信解。
因此于胜乘具有信心之人对此应具极为圆满的智慧。
胜乘就是大乘,大乘是很殊胜的,所以叫胜乘。对于胜乘具有信心的人,对自宗所讲的三个道理,对一切有情恒具如来藏,尤其是对如来藏、佛功德是无为法产生信心,方方面面的智慧应该很圆满。之后对于成立究竟一乘,对于种性,对于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安立的具有如来藏等很多很多的功德生起信解,则对于修行,度化众生都会很有利,所以鼓励我们应该产生极为殊胜的智慧。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