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为利他众,好礼好学丨《论语》第5课 学习笔记 返回

为利他众,好礼好学丨《论语》第5课 学习笔记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学而篇第一 宣讲正论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人物“有子”:有子是孔子的一个大弟子

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的应用以和谐、和平为贵。古代诸多君王依靠礼仪之道治国的行为是最美的。

(1)释义“礼”:有些人解释为一种艺术,因为艺术的范围可能比较广。

1)包括戒律、礼仪、行为规则;

2)或身体上、语言上、心理上的特殊艺术,比如顶礼、恭敬也是一种特别艺术。

(2)礼的运用:长幼尊卑,人之间因身份、地位不同,有些规则也不相同。

(3)有别于旁生,人类的文化传统就是对礼的运用。

1)和平、和谐,有规则、有礼仪的说话做事,这是最可贵的。

2)古代的贤王用礼,用规则治国,治理社会。

3、“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释义:不论做大事、小事,实际上都离不开礼仪。如果没有按照礼节而行,仅仅是为了和谐而和谐,那并不是真正有规则、有礼节的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2)现在人之间礼的缺失:真正的长幼关系或师生之间、佛子之间、师徒之间的礼节是没有的,只是某个场合中互相和合而已。

(3)举例说明古文化中师生间的礼:学生有学生的身份,老师有老师的身份,学生对老师一定会有一种恭敬的心。

(4)《善生经》中宣讲的父母跟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师徒之间各有五种事。

(5)以敬语称呼是一种文化、一种概念:藏语中对老师、父母都是用敬语称呼。

(6)现在老师和学生写信互称“亲爱的”,表面是一种平等,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某些知识、经验,其实很难平等!

(7)结论:强调礼的文化特别重要:

1)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没有礼或规则,人跟动物就没有很大的差别。

2)《礼记》中说:“圣人作,为礼而教人”,作为圣人要以礼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3)齐景公醉后脱衣击缶的公案:其宰相晏子穿着非常正规的朝服面君,以让齐景公明白礼仪的重要。

4、总结:

(1)呵责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礼”都是一种陈旧思想、死板行为的颠倒观念。

(2)传统文化中有些智慧精髓,对我们的言行举止有非常大的改变和利益。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释义:“信”就是信用,要符合于义礼。即信用、承诺,必须符合你的原则,这样才可履行。否则答应了,真正去执行时发现承诺的跟实际情况有距离。

(2)依此原则,教诫在生活中遇到事情需要观察分析,不能马上承诺,否则最后没有办法履行承诺。

(3)辨析:这里讲自己承诺的一定要符合实际道理,还要有灵活性,并不是只要承诺了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死守不放。

1)举例:男子遵守承诺为等女子而被洪水淹死的故事。

2)说明:做任何事情,有时应该有一种灵活性。当然这种灵活性要尽量不违背自己的承诺。

3)教言:

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藏地有种说法:“他出生那天的承诺,当他离开世间的时候还是依然稳固。”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1)释义:恭敬的心、恭敬的行为符合于礼,就远离了很多羞耻的事情。

(2)恭敬必须要符合“礼”的原则。

1)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人都特别恭敬磕头,就像藏地有一种叫做“哈巴狗”总是摇尾讨好,这样没有必要。

2)恭敬的行为要有尊重的心,如真的像菩萨一样能把所有众生看成佛,那对谁都恭敬也可以;但如果不是,就需要分辨哪些值得恭敬、哪些不值得恭敬。

3)没有原则的恭敬实际上是破坏了礼。

(3)呵责把心里所想变成规则的不合理行为。

1)现在有些年轻人想法非常简单。

2)举例:四个年轻的女孩一起吃火锅、唱歌,最后抢先买单时发生了争执致使其中一死一伤。

3)教诫:

①藏族有种说法:“朋友的关系要好,但是账还是要算清楚。”

②在财务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很多方面都应该有一种规则。

③如果没有立好规则,糊里糊涂的,最后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失去信心。

(4)恭敬很有必要

1)恭敬的对境:应该是对自己的老师、父母这些。

2)针对有人认为恭敬没有必要的观点,举例:法王去美国时,以玩笑的方式破斥“人人都是平等的,何必要恭敬”的说法。

3)因为职位、地位,包括福报不同,需要有一种“礼”的规则。

(5)举例说明循“礼”确实需要一种敬畏心,但太过会有点死板,意义也不一定很大,还会令现在有些人看不惯。

(6)礼节是不同的文化:表面看是一种规则,但其实是不同的文化。民族也一直传承着其文化基因,不能一概否认,也不需要一概接受。

(7)恭敬符合“礼”的功德

1)就会远离很多羞耻的事情;

2)如果不符合“礼”,对谁都恭敬,没有原则其实就破坏了礼。

3、“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释义: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因”的三种释义

1)“因”有恩德的意思。因为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失可亲近的爱,可以敬重、推崇他。

2)“因”有婚姻的意思。通过婚姻关系,可以将自己的文化、民族、种姓一直延续下去。

3)“因”是依靠的意思,依靠不失为可亲近的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传下去。

①不管是对你有恩德、有感情,或是其他可依赖的人,你与他们之间都有不可分割的感情、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你可以依靠他们将个人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4)现在社会需要这样的“因”的文化

①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合作。

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团体精神:无论是修行还是做世间的事情都要处理好关系。

③不要忘记《善生经》中讲的东南西北上下六种人与人的关系。

④将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处理好的重要性:人生过得很快乐。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1)释义:孔子说:“作为君子,饮食不要要求太高。”

(2)古代“不求饱”的意思:不要太奢侈,不要特别挑剔。

(3)上师举例有些发心人员不谈论发心,而整天为吃一顿饭吵架的行为,劝诫应依此“君子食无求饱”。

1)作为发心人员,应该认真地去做发心。

2)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太奢侈或挑剔饮食。

3)上师一辈人刚来喇荣的几年中,经常连续两三个月基本上三顿饭都是吃一点糌粑。

4)求学时要减少散乱,饮食要求不要太多。

5)小结:对食物不应要求很高,不要太奢侈、奢华。

2、“居无求安”

(1)释义:居住不要要求特别安逸、舒适,也不要奢华的装修。

(2)作为修行人,应该节俭或清贫

1)不要求在家人完全做到节俭或清贫。

2)南传佛教的修行人生活非常简单、清净:三顿饭、三衣。

3)泰国、柬埔寨等很多修行人非常知足少欲。

(3)总结:作为君子,一个是衣食上,一个是住所上,不能要求太高。

3、“敏于事而慎于言”

(1)释义:做事情不能懈怠,应该敏锐勤快;而语言应该非常谨慎。

(2)做事要非常勤快、认真。

(3)说话就像《君规教言论》里所讲一样,应该非常注意自己语言的分寸。

1)该说的时候认真说;

2)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说。

4、“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释义:靠近、看齐有道德的正士,匡正、端正自己的恶劣习惯,这样的人可称之为“好学”。

(2)孔子是很好学的人

1)《论语》中讲“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2)孔子有两个非常好学的弟子。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最好学的;孔文子求教时“不耻下问”。

(3)当代需要孔子这种好学精神。

1)现在好学的人并不多:可能被物质、被五欲六尘垢染,整天沉溺其中。

2)很多年轻人借钱沉迷于各种垃圾知识。比如,把“二次元”的动漫当成艺术收藏,每天都是沉迷在虚拟世界中,最后可能毁了一生。吸毒生理染上了毒瘾,网络精神上瘾,最后损害神经系统。

(4)举例:《高僧传》中净土宗的第一祖慧远大师弘扬了净土法门为主的很多佛法。

(5)上师希望:

1)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要被散乱的因控制。

2)无论是居士身份、出家身份,在求学过程当中,过简单生活就好;精神上不要有各种各样的扰乱;行为也要清净。这样对众生、对自己都有利。

3)上师举例自己在繁忙中参阅了二十多种版本的《论语》备课,希望大家至少也看一两本。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释义:子贡说:“贫穷的人不谄曲,富贵的人不骄慢,这样是不是很好?”

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释义:孔子说:“行,这样也好。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2)解释“贫而乐”:安贫乐道。

(3)孔子说:贫穷的人不但不谄曲,而且还喜欢善妙的道,这样更好;富贵的人不但不骄傲,而且还懂得规则,这样更好。

3、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1)释义: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吧?”

(2)解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释义一:比喻说明不同物质采用不同的磨炼方法

①“切”→骨头;“磋”→象牙;“琢”→玉;“磨”→石。

②喻义:无论贫穷、富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德和不同的修行、不同的学习,这样也很好。

2)释义二:比喻说明循序渐进慢慢修炼提升

①玉刚开始要“切”,从大块石中切割出形象;然后再“磋”,用矬子慢慢磋出头、身体、脚、手;然后再“琢”,细致地雕刻五官;然后再打“磨”。

②喻义:

a、富贵的人刚开始要不骄傲,然后学“礼”,慢慢慢慢一步步提升,那真正是一个很好的富贵之人;

b、贫穷的人刚开始要不谄曲,懂了这个的基础上开始乐道,也要一步步来。

3)就像佛法次第修行:先讲共同加行→然后是不共加行→再是密法的不共加行→最后到正行。

①正行就像一个真实的形象,但这个形象没办法一开始就造出来。

②实际上只要有目标、有愿景,最终是可以的。

4)举例:意大利“大卫”的塑像由26岁的米开朗基罗,以教堂院子里放置的大概二十多年的石头雕刻而成。

4、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释义:孔子说:“子贡啊,你真的很聪明,我现在可以给你讲《诗》了,告诉你以往的次第法,你直接就明白了未来的事情。”

(2)说明:

1)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2)《诗》:当时儒学当中最高的一种境界。

3)诸:同之。

4)往:过去的事情。

5)来:未来的事情。

(2)当时孔子高度评价了子贡的悟性:能举一反三,是利根者。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解释“患“:担忧、忧虑、怕。

1)不必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好的修行境界。

2)但是你不能不知别人,你应该了知别人。

(2)了知别人有自利和他利两方面。

1)不了解别人没办法自利;

2)不了知别人没办法帮助他。

(3)孔子的思想有很深刻道理,我们当下的很多思想正好与此相反。

1)现在很多人“我可以不知道别人,但别人一定要了知我,并且为此付出很多代价。”

2)比如,网上自我宣传的视频;要求上师了知自己的弟子。

3)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站在“我”这边,围绕“我”转;但自己却不关心别人。

4)《萨迦格言》中讲:“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如果没有利益他众,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

5)《礼记》中讲:人如果没有“礼”,跟麋鹿一样没有伦理,父子同一妻子生活。

(4)教诫

1)作为人应该有利益他人的心。应该担心我不知道别人,这句话很重要。

2)我们要记住“患不知人也”,应担心“我不知人”,我关心不到别人。

3)儒家的思想中,在对别人的关心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4)我们要观察如何关心他人,如果了解它,能断除很多烦恼。

5)《正法念处经》中讲:“人受富乐,不着放逸,是智慧人。”反之,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自己也很痛苦。

(5)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以智慧创造自己的快乐

1)如果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别人一旦有变化的时,就像冰上建筑一样,自己的快乐也就倒塌了。

2)如果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身心上,可以自给自足。


                                                                                  发心:定解F03

                                                                                  审核:定解F09   


  

《论语》第5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