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8课-窍诀&名词&教证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8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作者的境界关乎着读者的境界


其实我们看一本书,作者的境界非常重要,假如作者有大悲心、无常观,对万法本性有所证悟,那么读者一定会有受益,得到不同程度的境界。所以,这次修加行的同时,我要求大家共同学习《前行备忘录》,这样一来,相信很多人的相续能变得更加充实完善:以前刚强难化的性格,逐渐会变得柔和、调柔,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对世间万物没有太大贪执,即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矛盾,自己也很容易化解。


修行的重要窍诀


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祈祷和发愿,同时要把其中内容逐字逐句记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进行思维和观修,这即是所谓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作为初学者,刚开始肯定不能直接安住,所以在修每一个引导时,首先应该观察修,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最后才能自然安住——修什么样的法都要这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的很清楚。有些人做不到时时观无常,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安住的境界,此时应当再三地看书、再三地思维,这种字面上的分析探索,实际上也叫修行,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深入内涵,故而也必不可少。


观修无常的三种必要


1、精进修行:大家对无常一定要有明确的见解,不要像有些世间人,根本没有无常观,修法一直拖拖拖,最后什么都不成功。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为何将精力主要放在观修无常上?就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无常修得好,他肯定会精进,绝不可能睡懒觉,也不可能忙于世间无义琐事,经常找借口不修行。

2、修行圆满:希望你们能生起《前行》每一个引导的境界,一旦生起这些境界,修行肯定圆满,不会半途夭折。

3、弘法利生: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学五部大论、显密深法,或出去弘法利生,才不会被各种外境束缚。比如说你无常观得好,到城市里遇到许多诱惑时,可轻而易举就看穿其本质,作为凡夫人,即使偶尔因前世习气而产生烦恼,也不可能长期留存,就像勇士倒地会一跃而起一样,在任何违缘面前,都会立即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而且这种力量很强。


天灾人祸是人们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每个人应当关心周边环境,同时要以慈悲心爱护那里生存的动物,若能如此,人与自然之间会增上和谐的气氛,天人也会撒下吉祥的花雨,人们的生活定会和平安乐。相反,假如人类恶心遍满、行为粗暴,对自然界肆无忌惮地破坏,则定然感召种种灾难。近年来,世界各地为什么频频出现地震、火灾等不悦意的天灾人祸?实际上就是跟众生的行为有关。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汉地有一个偈颂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也应该这样来观想,现在务必要精进,不能明日复明日,把修行一直拖拖拖,而应像美女的头发着火了,要以最快的速度扑灭一样,我们也要用最快的速度忆念无常、精进修持,切莫在放逸中度日。我们这个人身难得易失,什么时候会离开世间也不好说,所以何时想起来行持善法,何时就要马上行持,不要一拖再拖。造恶业干坏事可以缓一缓明天再说,而行持善法的话最好是现在就做——现在就要出家,现在就要精进修行!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28-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五部大论


闻思方面,藏传佛教主要有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和因明。(一)戒律/ 功德行为的基础(二) 俱舍/ 生命宇宙的开演 (三) 中观/ 认识现象的本来面目(四) 现观/ 修行证悟的宝典 (五)因明/ 道理是讲逻辑的


【出自:藏传佛教的修行与学习~堪布第十八次双语开示之二】


法性力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与'真如法性'、'真法性'等同义。《大般若经》卷三六○载,法性与法界、不虚妄性、平等性、实际等,皆为真如的异名。


【出自:百度百科】


欲界


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


【出自:佛学大辞典】


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色界

三界之一,谓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的物,总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参见: 四禅天及三界。又十八界之一,青黄赤白等眼根所对之色境。自持体与他法差别,故名色界。


【出自:佛学大辞典】


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色界


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


【出自:佛学大辞典】


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大洲


住须弥山四方咸海之四大洲也。一南赡部洲,旧云南阎浮提。或从林立号,或以果立名。二东胜神洲,梵云东毗提诃,旧云东弗婆提。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三西牛货洲,梵云西瞿陀尼,旧云西瞿耶尼,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四北瞿卢洲,旧云北郁单越,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见西域记一,俱舍光记八。


【出自:佛学大辞典】


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小洲、日月星辰等。其中的四大洲为:东胜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每一大洲又有两小洲,总计八小洲。这些大小洲之间有七个海,外面的周围为大海。上面的天空中有一层层的天环,日月星辰运行其上,还有太阳的十二个住处。是对宇宙世界的描述。详细情况请看《俱舍论》第三章。2.佛教的时轮论及其注释中的说法与上述《俱舍论》的说法有所不同,若欲知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等教派以及不属于任何教派的许多学者著有很多解释时轮论的著作,请参阅之。 


【出自: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由旬

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出自:佛学大辞典】


本课教证


1、《四法宝鬘论》:“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2册P95)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于一旦。


2、《大楼炭经》:“遭火灾变时,天下人皆行、邪见,不见正,犯十恶事……”(2册P98)

器世界最终必定会毁灭。而毁灭的因缘,一方面是因为万法无常,因缘灭尽时自会消散;另一方面,也是众生造业比较严重


3、《长阿含经》:“人尽无余已。此世败坏。乃成为灾。其后天不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2册P100)

第一个太阳出现时,烧尽一切树木园林。


《长阿含经》:“二日出已。令此世间所有小河.汱浍.渠流皆悉干竭。”

第二个太阳出现,使得一切溪流池沼无余干涸


《长阿含经》:“三日出已。此诸大水。恒河.耶婆那河.婆罗河.阿夷罗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干竭。无有遗余。”

第三个太阳出现,使一切大江大河,如印度的恒河、尼连禅河,汉地的长江、金沙江、黄河等,全部干涸


《长阿含经》:“四日出已。此诸世间所有泉源.渊池。善见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优钵罗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离池。纵广五十由旬皆尽干竭。”

【第四个太阳出现,使得无热恼大海也滴水不剩】


《长阿含经》:“五日出已。大海水稍减百由旬。随后逐渐干涸到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百由旬……时大海水稍稍减尽。至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一由旬在……其后海水稍尽。至七多罗树.六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其后海水转浅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至腰.至膝。至于[跳-兆+尃].踝……其后海水犹如春雨后。亦如牛迹中水。遂至涸尽。不渍人指。”

【第五个太阳出现,深达一百由旬的大海之水荡然无存,随后逐渐干涸到两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一万由旬直至八万由旬深度,剩下的水,又从由旬、闻距开始,到最后,连牛蹄迹许的水也干涸无余】


《长阿含经》:“六日出已。其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烟起燋燃。犹如陶家初然陶时。”

第六个太阳出现,焚毁大地、雪山


《长阿含经》:“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皆悉洞然。犹如陶家然窖焰起。”

第七个太阳出现,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及铁围山全部烧成一片火焰,连一个微尘都不剩


《长阿含经》:“风吹火焰至光音天。其彼初生天子见此火焰。皆生怖畏言。咄。此何物。先生诸天语后生天言。勿怖畏也。彼火曾来。齐此而止。”

火焰炽热到极点,盘旋向下焚尽一切地狱,火舌又直冲上方,烧毁梵天所有空空荡荡的无量宫殿。此时此刻,光明天的小天子们从第二禅天往下看,发现地狱以上的火往上冲,就惊惶失措地大呼小叫:“哇,大火燃起来了!”老天子们比较有经验,因昔日火都只烧到一禅,对二禅的天宫没有威胁,于是安慰他们说:“这样的大火以前烧到梵天以后就无影无踪了,不要惊惶,莫要害怕!”


4、《德施请问经》:“满一劫之时,此世必毁灭,诸山被火焚,不见剩一尘。”(2册P101)

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劫:(名数)一个之劫也。劫示长时,为梵语,有大中小之三劫。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5、《菩萨藏经》:“风轮量高六万八千俱胝。”(2册P101)

风轮:乃器世界的最底部。大地最初形成就是依靠风轮。

俱胝:梵语,数量名,有说一俱胝为十万,也有说百万千万的。《土观宗派源流》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6、《无常经》:“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2册P102)

7、《佛所行赞》:“劫火镕须弥,海水悉枯竭,况身如泡沫,而望久存世?”(2册P104)

劫末火能镕销须弥山王、枯竭四大海水,我们这如水泡般的身体要想永远存留,简直是可笑之事。


8、汉地有一个偈颂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2册P104)

现在务必要精进,不能明日复明日,把修行一直拖拖拖,而应像美女的头发着火了,要以最快的速度扑灭一样,我们也要用最快的速度忆念无常、精进修持,切莫在放逸中度日。

——《法句经·无常品》


   编写师兄: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8-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