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57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分别业宣讲了有表业、无表业,以及和自性罪、佛制罪有关的业等等。
己三、由何业受何果 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狂心
庚一、真实宣说
在真实宣说当中说什么样的业只是引发身体上面的身受,而不引发心受;什么样的业只是引发心受而不引发身受,有没有这样的业呢?
平时我们对业的感受都是比较笼统的,反正你造了业你就感受这样的果报,以及如何感受等等。而此处是以比较详细的或者比较分别的方式来宣讲。
“许唯心受”之前是一层意思,“不善身”是第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当中讲,有一种业所引发的异熟只是心上面的感受,而不牵扯到身体上的感受,这就是“许唯心受”之前的意思。“不善身”就是说不善的业只是引发身体上面的苦受而已,而不引发心上面的苦受。
再进一步来看第一层的意思,“许唯心受”,什么样的业的异熟只承许在心上面感受?此处说“无寻善业之异熟”。
状态有有寻有伺的状态、无寻无伺的状态、无寻有伺的状态等,前面已经讲过。“无寻善业”,也就是没有寻,有伺可以包括在这里面。如果业当中不存在寻伺当中的寻的话,那么它的异熟果报“许唯心受”。比如无寻唯伺或者无寻无伺,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殊胜禅以上,即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无色界,这些都属于无寻的善业。如果是无寻善业的异熟,全都是心上面感受的,没有身体上面的感受。
因为身体上面的感受必须要和五识相应。如果没有寻的话,它就不会和五识相应,如果不和五识相应,那么也不会引发身体上面的感受,仅引发心上面的感受而已。所以此处所宣讲就是从没有寻的殊胜禅到非想非非想(有顶)之间,这些的异熟全部承许是一种心受,或是心上面的一种乐受,或者是一种舍受的状态。
以上讲了“许唯心受”的情况。当然反过来讲,在有寻有伺的状态就可以有身体上面的感受了。而无寻善业的异熟果全都是心受而没有身体上面的感受。
有没有只是身体上面的感受呢?此处说“不善身”,即不善的恶业所引发的只是身体上面的受,而且是苦受。
平常我们认为如果造了恶业,会成熟在我们的身心上面,在身心上面会感受。当然从一般的情况来讲,的确可以这样安立。平常我们说的业异熟,也就是所造的罪业或者善业只会成熟在身心五蕴上,而不会成熟在外面的山河大地上面等等。这在《百业经》当中再再出现过这样的描述。
但是在此处以比较严格的方式分析时,其实不善的恶业只成熟在身体上面,只会引发身体上面的痛苦,而心上面的痛苦是不会引发的。为什么不会引发心上面的痛苦呢?前面讲过或者有些地方讲,如果是身体上面的痛苦就叫苦,也就是苦乐当中的苦;如果按照唐译,心上面的痛苦叫做忧,心苦受叫忧。
心苦受在前面学习第二品的时候,就已经安立了。如果前面的意思没有忘的话,就知道它是怎么样安立的。如果不清楚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心苦受也是由罪业引发的。真正来讲,所谓忧的本性不是无记的。如果它是由以前的异熟所引发的话,它的本性应该是无记的,它的因应该是善恶。而在一百五十二页中间讲到,意苦受根[0]其实是善恶的自性,不可能有无记的。它不是善法,就是恶法。对善事心不欢喜、不快乐叫做不善业,就是恶法;对不善业心不愉快、很忧虑就属于善业。所以意苦受的本性是善和恶,不可能是通过前面的异熟感受的。
如果是以前异熟感受的话,它的因应该是善恶,本性应该是无记,但是此处意苦受或者忧是善恶的自性,不是无记的。意苦受本身可以作为异熟因,但是它不能作为异熟果。
因此我们平常所讲的,造了恶业之后会感受到心上面的忧虑、痛苦是普遍的角度来讲的。但此处按有部的观点来解释的时候,如果造了善和不善业之后,会感受异熟果,而这个异熟果一定是无记的。而无记如果放在意苦受上面就不符合,因为意苦受的本性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一个有记的法[1]不可能作为异熟果,所以此处说不可能引发心上面的苦受,只能引发身体的苦受。
你造了不善业之后,引发身体方面苦的诸根,然后通过这个根再引发心里面的忧等,这是可以的。
所以什么是只引发身体上面的感受呢?在有部当中很确定,就是不善。不善的恶业只感受苦乐当中的苦,也就是身体上面的苦受,不会引发心上面的苦受。
所谓的狂心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发疯的心、疯狂的心。这样不正常的狂心“唯意识”。这个狂心是在根识当中产生,还是在意识当中产生的呢?此处说“唯意识”,它只是在意识当中存在,根识当中是没有的。
不管是世间人还是有些修行者,都会有一些狂心。有些时候成就者也会有一些狂心,从小乘的角度来讲,除了佛之外的小乘圣者也会具有,不同于世间的方式,会具有一些疯狂的心;大乘当中有些是示现会有一些狂心。心一发狂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取舍,就处于疯狂的状态了,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精神失常。
“彼由业之异熟生,依畏受害不调忧”,讲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一种狂心的产生。“彼由业之异熟”,是通过业的异熟,以前如果对别人曾经做过某些伤害,那么通过这个业的异熟就可以产生狂心,让自己的心狂乱。
刚刚前面的颂词讲到了,不善的业不会引发心上面的苦受,而狂心是唯意识的,会不会和前面的意义有冲突呢?没有,首先是通过前面的不善业,引发了今生当中的身体四大不调、四大紊乱,从而引发狂心。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解释的话,和前面的颂词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所以它是由于业的异熟而生的,如果以前曾经伤害过别人,让别人的心狂乱,那么今生当中非常有可能感受自己的心也处于狂乱的状态。有些时候是通过别人念咒语,印度有这样的咒语,在佛法的降伏法当中也有一些可以让对佛法作害的怨敌的心狂乱的咒语,这样的修法也是不少的。当然这些修法必须要通过殊胜的善心摄持,而且对佛法整体来讲会有些利益。因为有些人的能力很大,对佛法所做的伤害也很大,所以有些大德在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心的前提下,通过修一些降伏法,让这些对佛法伤害能力很大的人的心狂乱。如果让他的心狂乱,他就没办法对佛法、教义等做有步骤的伤害。所以降伏法当中也有一些通过念咒的方式,让别人心狂乱的。有些时候是通过物品,比如毒药等,让心狂乱的也有。
或者今生当中自己感受这样的狂心也有可能是以前曾经通过咒或者通过其它的药物等等,让别人的心狂乱,而在今生当中也感受这样一种果报。
“依畏受害不调忧”,第一、“依畏”,依靠怖畏,比如有些人心念失常的时候,他会看到一些很恐怖的景象,有些时候会看到非人的景象,有时候会看到其它让自己心很恐怖的形象。因为恐怖的因缘让自己的心发狂。
第二、依“受害”,依靠有些人或者非人的伤害。有时候自己不注意会伤害或者得罪到非人,非人就会报复。他有一定的能力会伤害人的肢节或者器官,伤害之后,这个人就会发狂。所以有些时候是通过怖畏而产生的,有些时候是通过非人而导致的。如果是因为非人导致的,就要念一些仪轨,密法当中专门有一些仪轨可以对治。某些大德专门修持这些仪轨,修持相应之后,就可以给这些发狂的人做一些加持。以前佛学院有一位安都喇嘛,他经常修这些仪轨,修得力量很大,以前我们也认识。九三年左右好像还在,后来他就圆寂了。我也看过他做法,首先安住在禅定和大悲当中,然后起定之后就用这些金属给疯狂的人的头顶、两肩加持。然后念很多经,慢慢就开始安静下来。所以如果是因为非人的加害,也可以通过念经的方式予于遣除。
第三、“不调”,即四大不调。如果自己的四大不调,也会产生疯狂。如果是四大不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果是非人伤害,请僧众念经,这个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第四、“忧”,忧愁。比如母亲的儿子死了,或者家里出事情,或者破产等很大的打击,如果持续性地忧愁没有缓过来的话,他的心就会慢慢开始失常了,就开始疯狂了。
所以有很多很多因素导致的。还有其它地方讲过,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过,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虫子很多,爬到我们身上或者爬到我们家里面,我们要把这些虫子拿出去,这时如果是从很高的地方把它扔下去,让它特别的恐怖。如果我们被别人抓住从很高地方扔下去,我们都特别特别紧张恐怖。如果经常造让众生产生恐怖的心这样的业的话,那么以后自己内心当中也会产生一种疯狂的因缘。所以尽量要用比较柔和的方式,不要使劲扔出去,或者从很高的地方把它扔出去。这些我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因。当然有些有情比较扛摔,或者心理素质好一点,这种情况可能不要紧。有些地方说一只蚂蚁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也不一定能摔死。当然我们不敢肯定哪些动物扛摔,哪些心理素质好。保险起见,还是养成比较轻柔的习惯比较好。放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放生虽然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从很高的地方动作很猛地把它倒到水里面,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让他产生一些畏怖的心,所以这些方面还是要注意的。
还有一些地方说饮酒也是以后疯狂的因缘。如果今生当中饮酒成瘾的话,后世当中有可能产生狂心,所以如果以前曾经是喜欢饮酒的人,还是要对这个事情做一些忏悔。
自己变得疯狂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自己、家人、其他道友都不愿意看到你处于疯狂的状态,所以如果曾经造过这些业的话,我们还是要忏悔。还好现在经常有一些忏悔的因缘,在金刚萨埵法会时也可以忏悔,地藏王法会也可以,地藏王法会当中念地藏王菩萨[2]的心咒、名号,地藏王菩萨也对忏悔方面有一种不共的发愿,不单单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报、寿命和财富,满足自己的愿。
还有出世间法方面的财神,平常我们有很多人喜欢修财神,其实地藏王菩萨也是一位满愿本尊,也可以增长自己财富的,所以他也是在赐予财富方面非常有能力的一个本尊。如果我们以前造过这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念他老人家的名号或者心咒、咒语来清净罪,他的力量特别的大。所以平常你如果经常性的念诵的话,以前所造的这些罪业,通过这些法会和共修的因缘,专门作意把这些罪业都能清净。当然果报还是很可怕的,但是在果报成熟之前,如果没有去忏悔的话,只是害怕是没有用的,还是要通过一些善法的修行来予以调伏,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还有是在修法过程当中,因为自己过于执着,也会产生一些疯狂的因缘。尤其是修持圆满次第风脉明点的时候,如果太过于实执,业风入心脏的话,一下子就发狂了。因此修行佛法过程中,如果不善巧,或者没有把自己的心调整到比较正确的状态的话,也有可能会产生这种状况。
那么心发狂的人在哪些地方有呢?“除北俱洲具贪有”,除了北俱芦洲,前面讲了很多北俱芦洲比较特殊的地方,此处也是一个,就是北俱芦洲的有情不会有狂心,不会有精神失常的情况。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都有,还有欲界的天众也有发狂的时候,天人发狂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样子,可能也很可怕。
“具贪有”,具有欲界贪欲的地方有,也就是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不会有狂心。
有些注释讲,地狱有情恒时处在精神失常的状态,因为地狱的痛苦实在太难以忍受,太猛烈了。当我们处于特别寒冷或者特别炎热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自己的心有点要失控的样子,所以如果不马上调整的话,有可能就会失常。地狱是热、寒冷、打击的痛苦连绵不绝地产生,所以地狱有情恒时处于这样疯狂状态。
饿鬼也会存在这种状态,人、旁生、天人当中也会有失常的。除了色界无色界之外,欲界中除了北俱芦洲,其他都存在狂心的状态。
以上是一般的有情,那么如果是圣者呢?佛不会有,除了佛之外其他的圣者都可以产生,但是产生狂心唯一的原因只是四大紊乱。如果圣者的四大紊乱的话,他也会出现狂心。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这样的教法的话,看到阿罗汉发狂,就会怀疑他的果是不是有水分的啊?为什么他已经证悟了阿罗汉还会精神失常?此处讲得很清楚,如果通过四大紊乱的因,圣者是有可能引发狂心的。
此处的圣者,只说除了佛之外的,没有简别是否是阿罗汉。小乘的《俱舍论》不会包括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佛以下见道以上的圣者不是说都会出现,但是可以有通过四大紊乱产生狂心。通过异熟产生狂心不会有,因为对于圣者来讲,不定业不会成熟,定业已经成熟了,所以通过异熟不会引发狂心。通过非人产生的恐怖也不会有,非人外在的样子再怎么可怕,也吓不了圣者,他是不会因为这些方面而发狂的。通过忧愁也不会,因为他已经见到法性了,没有什么可以忧愁的。
所以只有一个因缘,就是通过四大紊乱引发狂心。这是在佛以外的圣者身份上面可以出现的。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类
在经典当中讲到有曲业、秽业和浊业。那么什么是曲业、秽业、浊业呢?依谄心而产生的叫曲业,依靠嗔心产生的叫秽业,依靠贪心产生的叫浊业。
为什么叫曲业呢?因为所谓的曲就是谄诳,虚伪、狡诈叫做谄,所以通过虚伪、狡诈的谄诳的心所引发的身业、语业和意业叫做曲业,而且因为身语意有三个的缘故,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三曲业。谄诳的心就是曲业的因,科判是以因之方式,谄心,嗔心,贪心就是因,通过因的方式所发的业叫做曲业、秽业和浊业,我们可以这样对照。
为什么叫秽业呢?因为嗔心是很严重的罪业、被很严重的罪业所染污的缘故,它是很不清净的,所以叫秽,即污秽。因为嗔心本身就是重罪所染,所以它很不清净,所以引发身语意三种业,叫做三秽业。
为什么叫浊业呢?浊是浑浊不清的意思,贪欲心让我们的心不清明、浑浊的状态,或者在咱们注释当中讲的,犹如染料一样的心相续。贪欲心产生的时候,心就会把其他的法染污成其他的一种状态,让我们的心不清明,或者比较浑浊,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浊业。
其实这些方面我们一般的世间人都有,修行人如果没有认真调伏,或者虽然在认真调伏,但是还没有达到某种阶段性的效果之前,都可能有。比如身体的诈现威仪、邪命的业和语业、意业是通过谄诳的心引发的;如果修行者的嗔心没有调伏的话,也有可能通过嗔心引发严重的身语意业;一般欲界众生的贪心都是天然的,都是非常任运的,所以通过贪心引发的身语意业都可能有。
如果我们要断尽曲、秽、浊三业,也必须要从断除谄诳心、嗔心和贪欲心方面着手,如果把这些断掉,他的曲业、秽业和浊业就不会再引发了。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从因和果两个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四种,第一个是黑业,第二个是白业,第三个叫杂业,第四个叫无漏业。
能够灭尽黑业、白业、杂业的能对治,称之为无漏业。它没有异熟果,是灭尽其他三业的自性。
丁二、广说
前三句讲到了什么是黑业、白业、杂业和无漏业四种业。从第四句以后是讲如何通过无漏业来灭尽前面三种业的方式。大概分为这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解释这四种业。首先黑业是“不善”,“不善”称之为黑业,为什么不善的业称之为黑业呢?因为不善的本体就是黑的,属于一种染污性,然后其果报也是不悦意的,所以称之为黑。因果二者,因也是黑的、不善的,它的果是不悦意的,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欲界的不善业就称之为黑业。色界以上根本没有不善业,所以不善业肯定是欲界所摄的。
有些地方,比如唐译中叫黑黑业、白白业,黑黑业就是因是黑的,果也是黑的;白白业就是因是白的,果也是白的。这里并不是打多一个字,有它的意义在里面,但是此处讲黑业白业就可以了。
第二个叫白业,白业是什么呢?“色善白”,色界的善法称之为白业,因为色界善法的本体整个就是清净的,从清净的角度来讲叫白业,它的果也是纯粹的安乐,所以也是白的。
《俱舍论》有部的观点,只是色界的善法才叫白业,那么我们欲界的善法叫什么呢?“欲界善法为杂业”。
第三个,欲界所摄的善法叫杂业,不能叫白业,为什么不能叫白业,只能叫杂业呢?色界的相续肯定是没有不善业染污的,所以他造善业的时候,整个过程都是白业所摄,中间不会夹杂一些恶业。但欲界的众生在造善法的时候,中间总是被黑业所间杂,所以他没有一个纯粹的白业。在造业的时候,虽然所造的业本身是清净的白业,但是因为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性或者自己的根性所导致,当他的相续中总是会夹杂一些烦恼、不善的行为等黑业,所以他在造善业的时候,没有一贯的白业的相续。所以欲界众生所造的白业,中间都会夹杂一些不好的心或不好的行为在里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杂业。
此处不是说他所造的善法本身是杂的,而是说在过程中会插入不善的想法和不善的行为,所以因不是那么清净,是黑白相杂的,果也是痛苦和安乐相杂的。
比如欲界当中以人道为例,我们受果报的时候是不是一贯都是安乐的呢?基本上没有。一贯是痛苦的也没有,一个很低层的人也能找到他的快乐,当他找到快乐的时候,他的果也不是痛苦的。富裕的人是不是一辈子都是很快乐的呢?也不一定,中间也会遇到一些事情,比如亲人去世等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所以它的因是黑白相杂,它的果也是痛苦和安乐相杂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欲界摄善为杂业”。
为什么不是欲界摄恶为杂业呢?因为欲界的众生造善法的时候,中间一定会夹杂恶业,但是有些情况在造恶业的时候,中间不夹杂善业。因为欲界的众生无始以来所养成的习性就是染污心和不善心,如果是一般的欲界众生,他在造黑业的过程当中,中间也可能会夹杂白业,但是有一种情况叫做一阐提,即断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也是欲界所摄的,当他造黑业的时候,中间是没有白业夹杂的,因为他是断善根的人,不会产生善心的。所以欲界中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在造黑业的时候完全没有白业夹进来,要考虑这个情况。因上面,造黑业的时候没有白业夹杂,所以不是欲界摄恶为杂业,而是“欲界摄善为杂业”。
还有一种情况,从果位的角度来讲的,比如地狱的有情纯粹是痛苦,中间没有夹杂快乐。
所以从因上面来讲,有一阐提,在因上面也有可能不夹杂善业的情况;从果上面,地狱有情也不夹杂快乐的情况,所以只能说“欲界摄善为杂业”。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这个就比较准确。
“能灭彼即无漏业”,“能灭彼”,即能够灭黑业、白业和杂业的叫无漏业。当然所灭的法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唐译的讲法,灭的方式一个叫做自性灭或者自性断,还有一个叫做缚缘灭或缚缘断。
从黑业方面来讲,自性灭就是彻底地把它消灭掉,灭完之后就不再现行了。把黑业不善业的本体消灭了,叫自性灭。
第二种叫缚缘灭或缚缘断,也可以叫缘缚断或者缘缚灭,缚就是束缚的意思。杂业本身是善恶夹杂的,恶业方面必须要彻底断掉,但是善业方面是不用根本断的。只不过善业本身被烦恼缠缚了,变得不那么清净了,所以只需要把缠缚在善业上的烦恼断掉。就好像一个人被捆住了,很不自由,这时我们把绳子帮他解开,他就自由了。对善业是这种断,而不是从根本上断了后不再现行。善法本身是不能断的,而且可以发挥作用,可以引发安乐,但是因为它被烦恼不善所束缚的缘故,它自己被染污了,发挥不了作用。这时需要怎么灭呢?不是把善业本身灭掉,而是把束缚在善业上面的这些染污、不善去掉就可以了,去掉之后就好像解脱了,解放了一样。
我们首先要把这两种灭分清楚,否则后面就很难理解了。
“四法智忍离贪欲,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是灭黑业;“第九思”是灭杂业;“离贪禅无间末灭”是灭白业。这个次第要分清楚。
无漏道是通过见道开始引发的,通过见道引发之后“四法智忍离贪欲”。黑业有见道所摄的和修道所摄的,灭掉见道所摄的是“四法智忍”。
见道的十六刹那有八忍八智,其中欲界[3]所摄的是四个,即苦集灭道的四法智忍,如苦法智忍、集法智忍;色界无色界所摄不叫法而叫类,如苦类忍,苦类智。
因为是欲界见道所断的缘故,所以只取四个忍,即苦集灭道这四个忍,为什么不取四个智呢?因为真正断烦恼只是无间道,是忍位断的,到了苦法智的时候,他已经解脱了,已经断完了,不需要再断了,所以真正要断掉见道所摄的黑业,要用四法智忍来断。我们要知道四法智忍的所断主要是见断所摄。
见断所摄断完,“离贪欲”之后是修道所摄。修道的黑业有九品,“八无间道”可以灭尽“黑之业”,用无间道断[4]。
“十二思”,“思”是无漏思,是圣者无漏的意业,圣者的意业以思为本体。这个思实际上和前面的四法智忍和后面的八无间道是同时产生的,在断的过程中本身就有入定的意业,所以思是入无漏定的意业。前面四个法智忍里有四个思,修道前八个无间道有八个思,所以加起来有十二个思。
“唯能灭尽黑之业”,纯粹灭黑业的就是前面的十二思。
欲界所摄有九品烦恼,前面八品都讲完了,第九品呢?“第九思灭杂白业”,第九思所断有两个,我们不要搞混了,第一个所断是欲界烦恼(黑业)最后一品,通过第九思断掉之后就进色界初禅了。前面“唯能灭尽黑之业”是纯粹断黑业的,但是第九思,也就是第九个无间道,除了断掉第九品的黑业之外,还要断掉一个杂白业,所以其实断了两个。
这个杂业前面讲过要通过缚缘断,不是自性断。黑业是从根本上断掉,但是白业善法是不会断的,也不必要断。白业只不过是被烦恼所束缚,不能显现其本体的作用,所以第九思把缠缚在白业上面的烦恼完全断尽了,白业就解脱了,就释放出来了。
以上是灭尽了黑业和欲界杂白业的方法。杂白业是缚缘灭;如果是黑业,就是自性灭,彻底灭尽。
如何灭尽“色善白”呢?“离贪禅无间末灭”,四禅每一禅都有九品烦恼,既然是色界的善法,四禅所摄的所有的白业都要灭尽。灭尽的方法还是第二种灭,即缚缘灭,不是自性灭,因为是善法,只不过是被烦恼缠住了。虽然它是纯白的,但是还是有染污缠缚住它,所以对于色界的白法,主要是通过缘缚断的方式进行灭的。
“离贪禅”,离开各自地的贪欲的禅,“无间末灭”,是无间道中最后一品,九品烦恼当中第九品无间道的末尾灭掉一禅所摄的白法。二禅所摄的白法、三禅所摄的白法和四禅所摄的白法都是在第九个无间道,为什么是第九个无间道?因为此处所断的方式是缘缚断。
色界所摄的善法有九品烦恼所断,有些注释讲,好像一个人被九条绳子捆住了,断一个无间道取一根绳子,所以要把初禅所摄的烦恼全部断尽的话,必须要最后一品——第九品无间道,把第九根绳子取完了,就解脱了。所以为什么必须是第九个无间末呢?第九个无间末尾才能断尽。因为他是被九品烦恼一层一层束缚了,所以必须要从第一个无间道开始到第九个无间道,第九根绳子取完了,就彻底解放了。同样,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这样的。
这只不过是其他不同的观点而已。“有说地狱受黑业”,有的说地狱有情是纯粹的黑业,因为他是不间断的感受痛苦的缘故。
“余欲受业有二种”,其他的欲界众生受安乐方面就是白业,受痛苦方面就是黑业,所以其他欲界众生所受的是杂业。真正来讲纯粹的黑业只是地狱,此处和前面的讲法是不相同的。
“余说见断即黑业”,有的说是见断所摄的是黑业,这是从见断和修断两个角度来讲的,如果见断纯粹是黑业,这里面没有善法的自性,所以见所断的纯粹就是黑业了。
“欲界所生黑白业”,欲界所生的修断部分有善和恶夹杂的,所以其他欲界所生的修断的方面就属于杂业。和前面的讲法稍微不一样,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0] 即忧,心上面的一种痛苦。
[1] 或善或恶的法。
[2] 地藏王菩萨是一位满愿本尊,自己如果有什么样心愿,可以满愿。
[3] 因为此处灭掉的是欲界的不善,因为只有欲界才有不善。
[4] 到解脱道就已经断完了,不需要再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