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
晋美彭措法王语录
智诚堪布讲解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法王如意宝最重要的教言之一,也是遗教。词句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一、法王遗教
一般来讲,佛陀、传承上师们降生在世间都是为了利他,他们的自利早已圆满。在住世时,会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利益众生,而最殊胜的方便就是讲经说法。佛陀在世时宣讲了很多经典,最后宣讲的是《遗教经》,有些说是《大涅槃经》,讲完之后佛陀就入灭了。《涅槃经》是三转法轮最殊胜的经典之一,诠释的是了义如来藏。很多大圆满的祖师在入灭之前都留下了殊胜的遗教,如《一子续》等各式各样的系解脱。
法王如意宝住世的时候讲了很多正法,也写了很多论典,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也算是一种遗教。我们现在学习法王如意宝的遗教,来看法王如意宝一生修行正法、弘扬佛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殊胜教言,是怎么样在这个教言当中高度概括了所有修行的关要。针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浩如烟海的佛经和论典,如果一一学习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些上师说,跟随自己的根基、意乐、时间、精力,有选择性的学习修学的法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学习很多法,掌握了这两句,也就掌握了修行佛法的要诀。
这两句也可以作为一种归摄。怎么归摄呢?我们平常修学很多的经典、论典,有时候只知道学习,不知道归纳。其实很多教法可以归纳为短短的教言,这些教言往往就变成了一种窍诀。当我们学习了很多教法之后,通过这些圣者上师们的殊胜智慧,把自己所学修的内容做一个归摄,也是我们学佛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法王如意宝一生弘扬佛法,教诲无数弟子,他对佛法的归摄是什么呢?就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对于这两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跟随自己对佛法的了解程度,理解也有深有浅。有些是相应于世间道解释的,有些是相应于共同乘佛法解释的,有些是跟随很殊胜的法义解释的。大恩上师也曾经对这两句做过开示,很多道友都听过。
如果我要真正解释法王如意宝归摄所有修法要诀的这两句殊胜关要,可能是力不从心的,但是跟随自己所学习、所学修的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来和大家分享,也不能说一点意义都没有,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以此为启发,可能道友们对这两句话会更加有所了解,有所重视。在此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对教言有更殊胜的了知。我们学习一段佛法之后,这两句话应该怎么样理解?我们作为修行者,平常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修学这个教言之后,我们就心中有数了。
百分之百理解法王如意宝的密意,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讲非常困难。但是大概了知,尽力去实行,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也是这样,我尽力去分析,如果对大家有帮助,希望有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也是我分享这两句教言的发心,因为教言的确非常深。
教言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刚刚看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话没什么不懂的,但是如果越来越深入的思维,越会发现很多很多珍贵的教义。法王如意宝一生的修行,一生弘扬佛法的关要,其实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所以我们就试探的讲一讲这里面的殊胜的含义。对我自己来讲也是温习教言,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做了思维,在宣讲过程当中对教言也许还会有一些重新的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一定的利益。
二、总说教言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意义。
首先是这两句话的归属。归属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大概来讲,“莫舍己道”归属于自利,“勿扰他心”归属在他利。我们很多人已经发了菩提心,进入菩萨道了。而真正菩萨的修行,无非就是自利和他利。怎么样修行自利和圆满他利,是菩萨道修行的总走向。
从主要的角度来讲,“莫舍己道”归摄于自利,“勿扰他心”相应于利他。为什么从主要的角度来讲?因为菩萨的自利和世间人的自利不是一回事情。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去闻法、打坐……看起来在修持调伏自相续的法。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也讲过,六度的修法主要是菩萨圆满自利的,四摄主要是用来利他的,也有侧重自利和他利的归摄。
但是,在菩萨的自利中,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对自己相续的成熟和证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可能说,六度就是为自己成熟相续,为自己成佛。因为能成为大乘道,就是最初的时候一定发起了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就不成为真实的菩萨道。很多大德讲,真实的菩萨一定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没有的。所以,所有的菩萨周遍具有菩提心。对世间的善人称他是活菩萨,其实是不严格的讲法。这是老菩萨,这是小菩萨等等,也不是严谨的讲法,只是一种尊称。
严格意义上的菩萨一定要圆满两种体相。第一是“为利他”,一定是为了利益他人的。“利他”是不是对我的家人、身边的人很好呢?其实这还是相应于我的家人、我的国家、民族,已经被我执包含了。我所执也是包含在我执当中。我们有时好像是帮助他人,其实还是相应于我执的。
菩萨道的利他不是这么狭隘的,对和自己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有仇怨的,没有差别,平等的饶益。自己见过的、没有见的,这个世界的、不在这个世界的,人道的、旁生道的、地狱道的、饿鬼道的,一切众生只要具有心识的,都普遍平等的利益。
所以利他是很广泛的意义,不是很狭隘的。我们今天对下属很好,对家人很好,觉得在行利他。这是一种利他,但是还带有偏袒、贪爱。因为和自己关系亲近的,我们就很自然的想利益他,和自己关系不亲近的,就不愿意利益他,若是自己的仇人,就想方设法报复他。具有这样心态的人不会具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第一个体相就是无条件的周遍广大的利他。
世间也提倡爱,很多其他的教派也在提倡爱,但是所有的爱的最高境界,超不过菩提心的爱。菩提心是无条件利益一切众生的。佛菩萨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了。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准菩萨们,这种殊胜的菩提心是我们的一个愿景,一定要生起来这个目标。虽然我们现在还带有自私自利的心,虽然现在修的菩提心夹杂了我爱执和我执分别念,但是我们已经有目标了。我们要朝这个目标不断修行,让自私自利的心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逐渐地融化掉。通过修利他心,来融化掉只想利益自己的狭隘发心。
真正的菩提心非常的广大、清净,所以菩提心非常值得尊敬。但菩提心也是非常难以生起。有一个公案,博朵瓦尊者是噶当派的一位大德,他在讲菩提心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在家的老百姓,对三宝有信仰,但没有长时间的闻思。他听了菩提心之后说:“你讲了这么多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怎么回事?”因为尊者讲菩提心用了很多术语,他听不懂。尊者就用他能理解的词句说:“你不是有一个儿子吗?”他说:“是啊,我有一个儿子,我非常喜欢他。”“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这样的,”尊者给他讲,“就像你喜欢儿子一样,对所有的众生生起这种心态。”他一下就领悟了:“菩提心很难生起啊!”尊者说:“那你是懂了菩提心了。”
对于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没有条件的想要利益他。他生病了,我们巴不得自己生病,换取他的健康;他要死亡了,我们的爱心达到极致的时候,巴不得自己去死,换他的存活。把这种对挚爱的人的心态换到每一个有情上面:认识的、不认识的,旁生、饿鬼、地狱、恶魔等等,把这种爱放到每一个众生上面,这叫做广泛的利他心,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所以,菩提心是不太好生的。这是第一个体相“利他”。
第二个体相“要成佛”。菩提心就是要成佛,我们认为修菩萨道就是为了成佛的。但是大恩上师在讲解华智仁波切《现观庄严论》总义的时候,说大乘道最终极的目标并不是成佛,而是利他。为了最好、最圆满、最究竟的利他,我要发誓成佛。
因为在所有的利他手段当中,只有佛果利他是最究竟、最圆满;成为菩萨,利他有局限;成为世间的一个大善人、天人,利他也有局限。只有你自己成佛了,把你所有的障碍消除了,所有的功德圆满了,消除了所有的所知障,成为周遍一切了知的遍智佛果,这时候就能够周遍的了知所有众生的根基,用什么样的法去调化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他进入正道,这才是圆圆满满的了知。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去利他,才是最圆满的利他。所以成佛只是利他的手段,为了最圆满的利他,我才发誓成佛的。而不是以利他成为我成佛的手段,这就不是真实的菩提心了。
因此,我要成佛发菩提心,所以去利他,这就有一点点颠倒了。为什么要利他呢?因为我想成佛,我以利他作为我成佛的一种手段。这里面就夹杂了一些自私自利、我爱执,为了我成佛的缘故,才以利他作为手段。这样的菩提心还不是非常清净,真正的菩提心前面一定是利他。
我们经常引用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讲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就是为了利他,我去求正等菩提。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七种因果教授当中,前面的六种修法全都是修利他心,最后一个才是发起成佛的心。所以菩提心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利他心。
我们平时讲,佛果好殊胜,佛陀的相貌好庄严,走到哪个地方都是受到别人的尊敬,不单单是人,还有帝释、梵天、很多天神都在佛陀足下顶礼。佛陀具有神通、放光,能飞来飞去,佛陀好厉害,我一定成为像佛陀一样的人。我们对自己的相貌、能力不太满意,想追求一个更高的境界,让自我达到一个最高标准。这不是真正的佛道,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理想,所以要成佛。佛是所有有情当中最殊胜的,为了让我得到最圆满的位置,所以我成佛。如果我们这样去追求,最初发心的目标就错失了。
当然,发起成佛的心,最终来讲还是会得到调伏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把重点放在利他上面,不会有执着。发愿让自己成佛相对来讲简单,因为根本不考虑众生,只是我成佛就行了。但是以利他为前导的话,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成佛,而是利益众生。首先普遍考虑利他,当利他心很强烈的时候,他就会想怎么样才能最好的利他。只有成佛,可以对众生最好的利他。这个时候,他就说我一定要成佛,发起了成佛的心,而且非常的清净、伟大,他根本没有想是为了自己得到最好的快乐去修持菩萨道的,而是发自内心,不是口头上喊,从骨髓当中发起“我一定要利益众生,为了利他我一定要精进修行佛法。”
这个时候他带了很重的使命,所以菩萨一旦发起这种利他心会非常地精进。他知道这么多众生看着我,我发了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任何理由懈怠,就会非常精进。
菩萨的修行就是二利。有没有一个菩萨的修行是纯粹自利的?没有。因为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利他。今天我在佛堂里面念经、打坐、听法,这是为我自己做的。等一会儿出去我就发心,开始利他了。这就是把菩萨道的自他二利完全分成两截了,没有真实的了知菩萨道的精神和修行。
菩萨道的自利就是利他,菩萨在念经、打坐、念咒的时候,他是为了什么?在修法的时候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修法是为众生修的。所以不能忘记菩提心,《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我们在修任何法的时候,不能够忘记菩提心的原因就是这样。当我们没有远离这种心去做修行、去念咒,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我要学习佛法、念咒,这种修佛法、念咒语已经被菩提心摄持了。
表面上是菩萨在山洞里、佛堂里修行,其实修行已经被利他心摄持了,自利已经变成利他。菩萨没有真实的自利,修行、念经、闻思、讲法都是为了利他而做的,所有自利的修行都是为了利他。不要说讲经说法,就是菩萨在发了菩提心基础上吃饭、睡觉、走路,做这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琐事,因为菩提心摄持的缘故,一切都会成为利他的因。所以,没有纯粹菩萨的自利,和利他没有关系的绝对没有。
我们在给别人做事情时,损失了很大的时间、精力、智慧等等,看到道友领奖了,似乎会觉得我忙于发心而没有好好学习,有时会这样想,好像自己损失很大。但其实菩萨利他的时候,没有纯粹的利他,利他也是在自利。因为当你付出的时候,因果是不虚的,一方面让众生得利了,一方面也让自己得利。
《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菩萨在做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我给众生做这布施,众生会不会感激我,说谢谢?世间人给别人做一个善事,很在乎别人好的回应。我也看一些报导,有些人做了好事之后愤愤不平,给他让座,他居然连一个谢谢都没有。非常耽著别人好的回应。如果别人给他好回应了,就觉得做这个事情有意义,如果别人没有好回应,他就觉得做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意思。
菩萨的利他从来不考虑这个,不会考虑我做这个善法,对方怎么反应,对方反应好、反应不好,不会动他的心,毫无反应也不会丢失自己的利他心。菩萨的利他是没有条件的。菩萨的修行不会考虑我给众生做了事情,众生以什么样的反应来回应我。如果众生都鼓励我说“好好好”,自己就干劲更足了,如果众生很冷淡,慢慢发心就退了。
当然作为刚入道的凡夫人,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这毕竟是世俗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菩萨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还留在里面,就要力图超越这种庸俗的心态。因为留在这种心态当中,我们永远是一个凡夫人,没办法成为一个菩萨。菩萨的思维、菩萨的修行和世间人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不一样,他才成为菩萨。如果我们做这些都是按照世间的思维,永远只能成为一个世间人,没办法成为一个菩萨。
菩萨的修行不会看我对众生利益了,众生给我什么反应。有的时候我们在利他时就会想:如果我帮助这个人,也许以后我落难的时候,他会帮助我。这个人是潜力股,我帮助他之后,过几年他发达了,回过来帮助我。菩萨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这么多希望。
还有一种是,我们做利他的时候,想到如果做这个事,在我的后世会有很好的果报。一般人就求两种,一个是求现世别人给自己回报,第二是求后世有好的因果,所以愿意去做。但是菩萨两个都不想,纯粹的一心利他,不是为了别人的回报而利他,不是为了后世得到异熟果而利他,为了利他而利他。
所以,菩萨利他没有任何的条件,他不想自己得到任何的利益。但是因果是不虚的,不求不等于没有。就像很多人造恶业,“我很害怕恶果,我不去想它。”你不去想它,恶果就没有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回避、不想谈论这些事情,也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转移的,你不想它,还会成熟。而菩萨不想,在利他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不等于没有自己的利益,因果是不虚的。
我们刚开始担心,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我怎么办?因果是不虚的,一定还会感受这样的果报。而且越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果报越殊胜。因为当你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善根就被“我要得到什么东西”的思想束缚了,善根没办法辗转广大。当我不考虑的时候,放弃的时候,心量是非常清净、非常广大,果报会不会有局限?绝对不会。当我们不去追求的时候,反而果报越来越殊胜。菩萨修道为什么很快可以成佛,就因为他已经熟练了这种完全不考虑自己利益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式。他越放弃自己,越不考虑自己,自己得到的就越多。因为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让自己的果报辗转广大无量无边的束缚。
因此,我们在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要学大经大论。学得越多,我们对菩萨道修行的模式,就了解的越清楚,对因果成熟的方式就越清楚。越执着、心胸越狭隘,越考虑自己,果报越小;越放松、越考虑他人、越放弃自我,果报就越大,自利就越大。一定是这样的因果。
我们会想:不考虑自己,怎么得到果报?这是不了解因果的运转模式导致的。并不是我们有能力去观察因果,佛陀讲了,真正能观察因果的只有佛,连十地菩萨对因果都没办法看得非常清楚。我们是依据佛陀的经典、菩萨们的论典所开显的意义来抉择的。
刚刚我们讲到,真正的利他包含菩萨的自利,菩萨的自利和他利是不可分的。虽然从不同的侧面讲,这主要是自利,或主要他利。其实菩萨的自利就是利他,菩萨的他利就是利自,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这点我们要了解。否则我们在修菩萨道时,会有很多分别念,这些分别念不尽快遣除的话,对菩提心和殊胜功德的生起,会有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尽快解决掉,尽快安住在真实的菩提心和菩萨道的状态,修菩萨道会越清净、越真实。我们就会更快成为一个标准的菩萨,而不是名称上的菩萨。
现在我们是名称上的菩萨。我们说“我在修菩萨道,我这是大乘。”其实是名称上的大乘,或者说是大乘的追随者、爱好者。是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者?要打个问号。因为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一定要有菩提心、利他心。现在我们可能还是个准菩萨,对于菩萨道有兴趣,想要得到。也许我们是一个相似的大乘者,虽然进入大乘、受了菩萨戒,但内心更多的是自私自利。
但我们也不要过于沮丧,一反观自相续,完了,我内心这么多的自私自利,没办法修大乘了。有时我们过于狂妄,把大乘道、菩提心看得太简单,大德们也会呵斥,让我们清醒:自己还没有那么高,应该把位子降低一点,踩在地上,比较踏实。我们飘在虚空,自己到底是谁都不清楚,就修不好道了。所以大德们呵斥、棒喝,把我们重新从天空中打到地上来,脚踩在地上就踏实了。我是什么就认识得很清楚。
有时我们太过于自卑,觉得没办法修行,我发这么多菩提心都是相似的。但是以前的大德教授,我们要观察自相续,既不能过于自满,也不能过于自卑,过于自满和自卑都不是修大乘道标准的模式。如果我们过于自卑,就想“今天念诵不像以前了,我没发菩提心之前,念头百分之百都是自利的,但是现在百分之十是利他的。”不能总想百分之九十都是自利的,完了完了,我就把自利的心夸大了,好像自己的修行很失败。但是想想看,你以前百分之百都是自利的,现在有百分之十的念头是利他的,这是个大进步。就给自己鼓励,要继续坚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重新树立信心。
所以很多大德们讲法,都有针对性,如果太过于自满,他要消消我们的气焰,过于自卑就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生起自信。这都是有必要性的。总之,这两句话主要是从自利和他利进行安立的。
三、别说教言之莫舍己道
下面分析第一句“莫舍己道”,不要舍弃自己的道。“道”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规范;还有自然的法则,你随顺自然法则就是道;道也是方式、方法,比如小乘道、大乘道。通过小乘、大乘的修法,可以达到小乘和大乘的果。
道也是自然规律,你相应它,就可以得到利益。比如,因果之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你不相信是你的事情,不等于它没有;你不相信是一回事,它自然成熟是另外一回事情。因果规律不是我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的东西,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法则。随顺因果的自然法则取舍,就是一种道,就是没有舍弃道。
道也指道德规范,当然每个地方、每个时期的道德规范标准并不一致,但是符合道的规范而做也是世间的一种道。
首先看第一个:世间道。世间道是一种规范。我们在世间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时身份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有时身份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是一个丈夫、一个妻子,或者一个修行者,但是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我们是一个公民。我们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当中,要相应于道德规范。相应于道德规范去实行也是一种道,不要舍弃这种道。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对我没用,我是个修行者。其实很多道德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是向上的,主体是善的。
世间的道德规范我们要遵守。我们不舍弃世间的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也就是“莫舍己道”。对于世间规范,我们做到了,就会成为一个好人、好的公民。虽然对社会不一定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我做好自己本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我在做好自己的时候,并没有给社会带来负面的东西,这就是对其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所以,“莫舍己道”,第一个对世间道、世间道德规范,我们要去遵守,不要舍弃。不要认为其他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其他人怎么样是他的事情,但是我们自己不要舍弃。因为道德规范舍弃,你会变成一个恶人,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现在虽然是五浊恶世,但是社会还没有沦落到纯粹大恶人的状态。还是崇尚善人的,对于守法的人还是比较推崇,表示敬意。道德规范该遵守的,我们一定要遵守。
还有我们刚刚讲的,道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在世间道当中体现是怎么样的呢?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你该加衣服、换衣服,还有食物该吃的、不该吃的,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我们要相应这样去做。比如作息时间,什么时候该起、该睡,如果你相应的话,你的身体会好;你的身体好,你的心情就会好。要相应这个,不要舍弃。
我们并不是说,古代百分之百完美。因为看历史,古代也发生了很多非常不好的事情。但一般来讲,以前的这些人还是比较崇尚严格的作息时间,该休息的时候一定休息,该起床的时候一定起床,而不像现在,有很多设备、手机、电脑。一下子睡过去,时间就没有了,一下子就天亮了,该睡觉的时候没有睡觉,该起床的时候正在睡觉。这就违背了自然法则,他的身体不会健康的。
什么是该吃的、不该吃的,什么事情该做、不该做,什么时候该休息、该起床,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如果我们相应这个自然法则去做,身心会很健康,所以不要舍弃。既然在讲世间道,这也属于世间道的一部分。
世间道讲完之后,再深一步讲“莫舍己道”。刚刚的“道”主要从世间角度来讲,道德规范、自然法则不要去违背,要遵守,不要舍弃。不舍弃的话,我们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虽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前后世的业果因素,但是我们尽量做了,身体不一定那么健康,但毕竟努力做了,也没什么遗憾的。
第二个是更深一步的,因为刚刚讲的主要是今世的,还有相应于后世之道。众生都有后世,没有解脱,都在轮回当中飘流。为了后世我们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应该安住世间的正道。
什么是世间正道?有两种见:世间见和出世间见。世间的正见就是承许有前后世、轮回、因果。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讲,谁相续有世间正见,这个人不会堕恶趣。道是自然法则,前后世、因果的存在,也是一种自然法则。
我们要“莫舍己道”,一方面,不能说这些都不存在,并进行诽谤。另一方面,为了后世能够离苦得乐,我们也要安住于这样的世间正见,依靠世间正见为基础而守持五戒和十善。五戒和十善是后世能够得到善趣和安乐的基础。哪个人不想得到安乐呢?都是不想得到痛苦,但是我们相续没有这样的正见,基础就没有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没有守护五戒和十善,就没有得到后世安乐的基础。没有因是不会有果的,你种下恶因就得恶果,种下善因就得善果。如果你种下去的稻谷是良种,长出来的东西也很好。如果你不播种,或者播下去很不好的种子,长出来也是不好,根本没办法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像这样,我们要随顺本身存在的业果规律而去实行,也是一种“莫舍己道”。不要舍弃自己应该有的正道。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很多人在行为上没有去做取舍,没做取舍,怎么样得到非常好的果报呢?所以,我们要在三世因果正见的基础上去守持五戒、十善。
以五戒为例,有些人认为五戒是一个束缚:佛教徒有很多束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意思呢?做人还有什么味道呢?没有什么味道了,他觉得这是个大的束缚,把人的自由束缚住了。
这是没有理解戒律的精神,为什么佛陀要制定戒律?戒律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因为业因果是一个自然法则,自己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都不要紧,并不是“我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它反正就在这儿,这种业果规律我们不去遵守,违背了业果规律,就没办法得到快乐。如果我们去做了、去遵守了,就可以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而按照我们自己的秉性,是不可能主动去遵守的。凭什么去主动遵守?他也想不到这一点,他根本想不到要发誓守个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他不会主动去做的。但是他对佛陀、佛法有信心,佛陀这样规定了,你作为佛弟子,必须要发誓守五戒,发了誓就不能违背。这相当于佛陀通过善巧方便,强制性的把守戒的人安置在保护网当中。当然并不是说受了戒就万事大吉了,你还要去护戒,不护戒还有可能犯戒。
但是如果我们受了戒,忆念戒律去护戒,就相当于被佛陀的戒律保护起来了,想做而不敢做。世间上有种说法“有贼心没贼胆”,做贼的心是有的,但是没有做贼的胆子。我们也是这样的,想不想杀生、偷盗?也想,但是不敢,因为我守了戒律了,犯了戒律是有过失的。这就是一个强制性的保护,因为我们对佛有恭敬,忆念戒律之后,就不会做。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戒律,你会想反正没有什么束缚,我去做就行了,但是守戒律了,你会想我有戒律,我不能做。
当然,你的烦恼心特别强盛,戒律也不一定能够管得住。但是你的烦恼心不是那么强盛,戒律就可以约束住你,把你保护起来了。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强制性的保护了,我们通过守戒律,后世得到善趣、安乐。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多亏我前世守了戒,否则现在我在哪个地方都不知道。
我们凡夫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自制力非常有限,需要通过守戒的方式。而且戒律不是说我不杀生就行了。不杀生本身是不是善法?不是善法,你只不过没有杀生。世间上有些人,一辈子的确没有杀过人,他就得到不杀人的功德了吗?得不到。只不过没有杀人而已。但是你在佛前郑重的起誓,无论如何尽形寿不杀人、不杀生,你守了这个戒,一辈子不杀生,你就得到了护戒的功德。发誓之后,不杀生本身就变成善法了,在很多佛经论典当中讲得很清楚。
我们不要认为戒律是束缚,戒律不是束缚,是对我们最大的保护措施。所以我们要感恩佛陀,感恩戒律。当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性,没有办法如理如实安住在因果正道的时候,佛陀给了这样的方便,把我们保护起来。这就是在因果正见的基础上守护五戒十善。按照因果规律来讲,布施就得到财富,持戒就得升天、善趣。五戒摒弃了恶业,戒律本身也是个善法。我没有造业,又修善法,为什么不得到安乐呢?一定会得到安乐。所以在世间因果正见当中,一定要守护五戒十善,为了我们未来的福祉,无论如何不能舍弃正道,“莫舍己道”。
这是我的道,我守戒我安乐,而不是我守戒为别人守了。如果张三护了戒,张三得到守戒的功德,得了善趣,李四护戒了,李四得到善趣。谁护戒谁安乐,这是自己的事情。谁不愿意离苦得乐呢?都愿意。但是在因上面不着重的话,果上面虽然有很多的想法,也无法成功。每个人都想当富翁,这个人创业成功了,创立一个某某公司;那个人创业成功;我也去创业。但哪有这么多中国首富、亿万富翁?每个人都是亿万富翁,世界的资源完全不够用了。每个人都想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你前世没有种善因的话,即便想法是好的,也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想得到安乐,但不着重因的话,也得不到的。
现在正是我们以后得到安乐的关键时间节点,从这个层次来讲,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世间正见为基础的五戒十善,“莫舍己道”。虽然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有很多让我们舍弃道的因缘,虽然环境还没恶化到非常恐怖的地步,但是已经变得非常恶劣了。如果我们要护戒、要放生,很多人就很奇怪,为什么你要放生?这么好的鱼你不放在锅里去煮、去炒,把它白白的放到河里面去,他就觉得很怪异,觉得你不杀生是个怪人。
现在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们在放生,在守持戒律的时候,会有一些压力,会有舆论、环境的压力。但是不管怎么样,“莫舍己道”。如果你舍弃了,自己吃亏;自己不舍弃,努力去坚持的话,就可以得到这个道上面的一种利益。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有两句非常著名的教证,“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就算大地上面全部充满了恶人,我还是要守持高尚行为。不能因为人多人少,大家都守戒,我就守戒,大家都在破戒,我也破戒,这是没有自己主见。麦彭仁波切这个教授很重要,很关键。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就算大地充满了恶人,自己也要守持高尚的行为,因为你守持了高尚的行为,你就是个高尚的人,在以后你会得到很殊胜的利益。为自己负责任的缘故,“莫舍己道”。这是从世间正道的层面来解读的。
离苦得乐是自己的事情,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还是要守持、保护好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底线不能丢,其他可以变通。因为关系到自己未来的福祉,关系到自己以后的安乐与否,从对自己负责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莫舍己道”。
第三个层次的“莫舍己道”,就是解脱道。第一层是说今世的事情,第二层是后世,这两层还在世间当中。第三层是出世间,和解脱有关。是不是一、二、三没有关系?不是这样的。后世的利益一定安住在今生的正道当中。我们今生把人做好了,做一个好的公民,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守护五戒十善。我把五戒十善的世间道做好了,我才可以守持出世间的戒律,做出世间的修行者。如果具有了上面的功德,一定具有下面的。如果你只有下面的,不一定有上面的。当你上面的功德真正能够做到的时候,下面的功德一定做得到。
出世间的解脱道要有出离心,知道整个轮回没有一个安乐的地方,三苦周遍每一个地方。没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状态,整个轮回是痛苦的自性。只有解脱轮回,才能获得永远的安乐。虽然善趣有安乐,但是它毕竟不究竟,在善趣的安乐得到之后,业穷尽之后,还会丢失的,没办法永远保持住。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永远的快乐,必须修持解脱道。当然因为我们的习气,在修道过程当中还会对轮回的荣华富贵生起贪恋之心、向往之心,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超离轮回的正见,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解脱道。
如果我们对于解脱的安乐、世间的过患没有观修,只是说生出离心是不行的。佛陀在《正法念处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有很多篇幅介绍了怎么样生起出离心。平常我们讲到四厌世心,也就是四种共同加行。通过思维暇满、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不是修行人永远要呆的地方,是应该出离的地方。四种厌世心观修之后,会生起初步的出离心。但是这种初步的出离心,还会受到以前贪恋轮回安乐思想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舍弃解脱的心,“莫舍己道”。我们还是要不断地了知轮回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反复安住在四种厌世心当中,不断地坚固自己的善念。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不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出离心意义上的“莫舍己道”。
第四层“莫舍己道”,就是不要舍弃大乘的菩萨道。大乘的菩萨道也是一种道,它可以趋向成佛。在自己想要解脱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发起大乘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持解脱,这种菩萨道不能舍弃。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疲倦、疲厌。修的时间很长之后,发心很长时间之后,看到众生刚强难化,我们会产生疲厌心,不想再修道了。有时会生起恐怖心,什么时候资粮才能圆满啊?有时对众生会产生不想度化的心──这个众生太难化了,太讨厌了。我们会不会生起这样的心?
当我们生起这种心念的时候,不要舍弃自己的大乘道,“莫舍己道”。因为在所有的心当中,这是最有利益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讲,向下缘众生的心当中,没有比大悲菩提心更殊胜的;往上缘的心,没有比成佛的心更殊胜的。刚才我们讲,菩萨道就是两个: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发誓成佛。往下缘众生的没有超过大悲菩提心,往上缘的没有超过成佛。世间所有的心都无法超过这样的心,所以我们不要舍弃。不要舍弃什么呢?“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道。我们不能舍弃利他心,不应该舍弃求佛道的心,这是我们不要舍弃菩萨道。
还有,道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大乘道如何体现自然规律呢?大空性、如来藏光明是自然法则,不是任何人造作的,也不是任何人能够改变的,当然我们也舍弃不了。大空性你能舍弃吗?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具有圆满的如来藏,你能舍弃吗?舍弃不了。但是我们不要舍弃忆念观修空性和忆念现前如来藏之道,对这种自然法则我们不要忘记忆念,我们要经常性的串习、观修。
大乘的空性如来藏基础上,延伸出来密乘的见解、行为和誓言,这些都是不能舍弃的,“莫舍己道”。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人身、知道修行的方法,好不容易发菩提心趋入大乘、得到灌顶、守护密乘的誓言,如果一个小小因缘我们就放弃了,这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本来已经看到轮回的边了,又一头扎进轮回当中,非常可惜!有时候我在想,有些众生没有遇到佛法非常可怜,但是已经学习佛法却退失的人更加可惜。明明他再精进一点,再修几年、十几二十年,就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从轮回解脱了。就差几年、十几年的精进,他就退失了,多可惜啊!
我们也是这样,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稍微精进一点,是可以获得解脱的,而且有很殊胜、很方便的往生极乐世界的解脱之道。净土的修法,门槛非常低的。为什么说几年、十几年?因为人身是无常的,寿命是无常的,谁敢保证自己能活七八十年?保证不了。三、四十年,保证不了。也许还有几个月的寿命、几年的寿命。
但是如果你坚持住,也许死了一断气,你就往生极乐世界,永远告别轮回了。这是很关键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退失,非常可惜,比外面从来没有修学佛法的人更可惜。在座的人都是有善根的,我们要多想一点,一定要精进,来之不易的道心能坚持住的话,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以上学习了“莫舍己道”。
四、别说教言之勿扰他心
下面再看“勿扰他心”,他利是侧重点。有些人说,你刚刚讲自利当中包含了他利,他利当中包含自利,那么讲完了莫舍己道,就不用讲勿扰他心了。世间道德规范也好,从五戒十善业也好,从修解脱道、大乘道也好,你讲完莫舍己道之后,勿扰他心已经包含了,你不用再讲勿扰他心。
但是要讲。我们把莫舍己道做到了,绝对包含勿扰他心的内容。你在世间道德规范层次做个好公民,当然不会扰乱别人的心了。五戒十善,不该做的你不做,也没扰乱别人;修解脱道没有伤害别人;修大乘道更加没有伤害别人。你如果把这些标标准准做圆满了,肯定包含了勿扰他心,但关键这是理想状态,是目标,还没达到,我们在努力地追求莫舍己道。还在努力追求,说明我们莫舍己道做的还不圆满。
如果莫舍己道做的不圆满,就有可能扰乱别人的心。所以在学习莫舍己道的同时,我们要学习勿扰他心,因为当我们在莫舍己道的时候,内心的凡夫分别念、习气还会现行。作为修行者,我们在寺院和居士团体当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磨擦,这个不用回避。我们不用跟别人讲,只要学佛了,寺院就是净土。学佛的团体当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当然不像世间的矛盾那么强烈,有善心的人对因果多多少少还有敬畏心。但是我们不能夸大说──整个寺院就是净土,只要你皈依了,佛教徒都是很善的大善人。
我们向往成为一个大菩萨,成为利他的人,但是现在做不到。我们正在努力,以前的习气该在的还在,只不过我们在学习对治习气的方法,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清楚,给别人介绍时也要介绍清楚。
基本上现在很多寺院、很多居士团体,都是凡夫人学佛的团体。只不过大家在一起,更加有利互相帮助,相互提携,不是说这个团体是很清净的净土,是大菩萨的团体。我们大家都想调伏烦恼,都想追求至上的境界,所以走到了一起。但是走在一起,不等于说进来了,大家的习气毛病突然就消失了。我们无始轮回养成的这么强烈的毛病,皈依之后突然消失了,那还修什么?不用修了。一下成佛了,那多好啊,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有习气,我们在学习佛法时,我发现自己有,你们发现自己也有。平时我们找理由来原谅自己,那么也找个理由原谅其他修学佛法的人。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有善心求解脱道。我们对自己的过失很容易原谅,同样的道理,也找理由去原谅对方。你很善巧找理由原谅自己,也请道友们找个很好的理由去原谅其他的道友,包容其他道友的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互助互利,让修行佛法真正得到更大的利益。
如果相互指责,相互挑毛病,指责别人、挑人毛病的时候,当下我们的心就不是善心,当下就丧失了修行者的身份。虽然我们做不到,但要有这个观念。应该想“我不对,我应该像原谅自己一样去原谅他人。”如果你有这个观念,就愿意改正,如果连这个观念都没有树立,何谈改正呢?
我们没办法一夜之间就变成圣者了,睡一觉、眼睛一闭,早上起来成佛了,这么好的事情哪里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要不断地改正,不断地发现、改正我们的习气毛病,向其他道友的优点学习,包容他的缺点。只有这样经常看别人的功德,经常忽略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才会成熟。菩萨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成为菩萨,只有向菩萨道靠近。学过《入行论》的道友都知道,菩萨遇到这些事是怎么思维的,我们要学习这种思维模式;菩萨这些事情是怎么处理的,我们要学习这种处理模式。如果出现事情,还用世间的模式去想,你永远成为一个世间人,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世间人的思维和做事的方法。
我们想,我凭什么不这样,我就应该这样,他这样对我,我就这样对他。对不起,你这种想法是世间的想法,如果你甘心作世间人,你就这样想下去。你说“不行,我要做菩萨。”既然你要做菩萨,请你学习一下,菩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样对待对方?他会怎么样容忍对方、原谅对方?他怎么样用慈悲心对待对方?你要学习这些心态。
我们学《入菩萨行论》,要记住菩萨的修习方法。菩萨怎么想的我要知道,知道之后我要靠近,我要去做,这样才可以慢慢修正自己凡夫人的习气,否则永远是凡夫人的思维、轮回众生的思维,只能导致一个结果,还是继续作众生、继续轮回,永远成不了菩萨。作菩萨一定是和世间人不一样的,要高一个层次。虽然现在还很困难,但是我们要慢慢地了解、去靠近,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凡夫心,调成一位菩萨的状态,才能逐渐靠近解脱道。
我们会带很多习气,但在“莫舍己道”的同时,还是要强调“勿扰他心”。“勿扰他心”就是不要让众生生烦恼心,不要扰乱众生的心,要保护他的心,不要因为我的原因,让对方生起很强烈的烦恼。我们尽量要知道,虽然太难,做不到,但我们要学习。不是说做不到,连学都不学了,如果你不学,以后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首先要学,学了知道怎么回事,内心有这个观念,慢慢去落实它,一步一步去做,从小事做起。
在这地方,要强调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修菩萨道是个很大的事情,菩萨道很伟大。我们每天在座上发菩提心,要缘众生发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忘记,你发了菩提心之后,要让你的菩提心、菩萨行稳固、逐渐进步,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上去落实你的修行。不是说今天这个众生看到我了,我跟他发一顿脾气,那个众生今天我蔑视他。每一个众生都没有以菩提心对待,突然哪个地方你找一个大修行,让你变成菩萨的?没有。哪里有一个大因缘,突然让你变成菩萨的?没有。真正的修行就是怎么样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出来后,怎么样用佛法面对它,当我们产生一个烦恼,怎么样用佛法化解它。要重视每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小事情上去落实你的修行。
如果把每一件小事都落实好了,你回头一看,我这个月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这就是一个大修行人。一年过去之后,在反观的时候,我在每件事情都用心了,虽然有些事情失败了,有些事情成功了,但是我有这个观念,在每一个小事上我都用心去对治,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我们的修行,而不是哪个地方突然得了大的修行机缘。只有当我们面对每一个众生,都能用慈悲心、菩提心去对待,才能把我们的心训练得很善良。我对每一个众生都能以菩提心对待,对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而不是我上座观修的时候,我要缘所有的众生,一切众生我一个人度化。下座之后,这个众生我也不想管,那个众生也是很讨厌,每个众生你都没有管,你修的菩提心到哪里去了?菩提心只是修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菩提心的生起没什么帮助。只有在单个单个的众生上落实好了,我遇到每一个众生都能不退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就很稳固,是真实的菩提心。
我们不能用假的菩提心,让我们成为一个菩萨:“我发了菩提心了,今天早上又修了半小时,修的还不错”;下座之后,完全就抛弃了,对众生继续用世间的心态去对待,这不是我落实菩提心的地方。应该是:一只小狗我用菩提心对待它;蚊子我用菩提心来对待它;喜欢我的众生,我用菩提心来对待他;这种众生对我不太感冒,我用菩提心来对待他;这个众生伤害我了,我还用菩提心对待他;什么样的对境都能用菩提心对待的时候,你的菩提心就修纯熟了,不再变化了,菩提心就落到了实处,就成为一个真实的菩萨了。
我们要注意,不要放弃身边每一个因缘,每个因缘都是我们修行的素材。在娑婆世界有很多修行的素材,但是我们不懂修行的话,这些素材每天都被大量的浪费掉,修行一年之后,还没有进步。当然了,这么多的素材都让你浪费掉了,修行从哪里进步啊?只有你抓住每一个机缘。其实因缘有很多──这么多众生,好人、坏人、中等人、平等人……看到一个众生就修善心,多去落实。当然,刚开始会非常困难,我们会很挣扎、很纠结,但是一旦习惯了、纯熟了,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但是不迈出第一步,怎么纯熟呢?你第一步都不去做,怎么成熟?突然之间,一梦醒来就纯熟了?这不现实。刚开始我们会非常生涩,做起来很笨拙,又忘了。但是,我们坚持做的话,一年过去,几年过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比较自在了,熟能生巧就是这样的。
当你做的越多越熟悉,就会出善巧,你对这个修法就越来越纯熟了。刚开始我们要刻意去想,今天我出门一定要对每一个众生发慈悲心。但是到后来,你就不用太刻意了,偶尔想起来,意念一下就安住了。最后你不想,也会自然而然用慈悲心对待众生。修行是从这里来纯熟的,而不是从你的上座和下座完全分成两节来纯熟的。
我很喜欢一个教证,在讲课时给大家分享过。第二世敦珠法王讲过一个很好的教言,他说:“真正的修行是从下座开始。”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修行为什么从下座开始呢?因为你上座的时候你在缘佛法,觉得在修行。但是你的修行怎么样,从你的座位上站起来,这个时候开始修行了,开始考验你了,开始对这些具体的众生。你上座的时候,没有缘具体的众生。
缘一切众生,什么叫一切众生?似乎是很伟大,但它是飘的、虚的东西。这一切众生会对你的安乐造成影响吗?会对你今天的工资造成影响吗?不会。它是一个概念。我觉得今天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得很好,眼泪都修出来了。但是这些众生是个总相,总相对我们的利和害,并没有真正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会觉得自己的菩提心修得很好。但是下座之后,张三就是张三,他对你的利和害造成直接影响;李四就是李四,他对你的利害造成直接影响。煽你一个耳光就是煽你一个耳光,给你一百块钱,你就拿到一百块钱。
这些单个单个的实体众生,对你的利害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个时候就体现你的修行了。所以,修行是从下座开始,我们一定要重视下座!上座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是很好的,该念的经也念了,该发的菩提心也发了,但是下座之后完全没有了,变回一个世俗人,那就不对。修行从下座开始,这个观念我们要牢牢记住,在下座之后,走出佛堂,开始今天的修行。
上座是为了修行做准备。今天早上念经、观修,是为了我的修行做准备,那是前行,正行是从走出佛堂开始的。如果你在这方面可以落实,你的修行就会逐渐走上正轨。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转变,希望大家能够体会。
“勿扰他心”,这里面讲不要伤害其他人,一方面身体不要伤害对方,否则,他的心会非常痛苦。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不要去刺激对方,冷嘲热讽、恶口骂人,不要用语言扰乱他的心。
平时我们要多谅解别人。我们在修行佛法、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刻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我觉得这个很好,他不一定觉得这个很好。我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会感觉压力特别大,很压抑、很难受。我们很热情,热情是很好,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尤其在做事情的时候,有些道友比较强势,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全部让别人去施行、去改变。人家不说,但他的内心会很难受,时间长了会产生很大的反感。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扰乱别人的心。当然,这方面也需要通过善巧方便去分析。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很善良的状态。在具体做的时候,没有扰乱别人的心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的心一定要安住在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上面。我们要发善心,不要扰乱别人的心,这也是比较关键的。
并且,我们不要扰乱修行人的心。修行人安住在闻思、禅定或者念佛的状态当中,我们去扰乱他、制造噪音、说很多不好的语言,让他从修行的状态中脱离,扰乱他的心,这就不好。汉地很多丛林当中说:“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你可以去搅动千江的水,也不要动一个道友的心念。他安住在正道当中,你要维护他、鼓励他、提供助缘,不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他修不下去,让他没法守戒、没法学习。扰乱别人修行的心也是不好的。
不扰乱他人的心,反方面讲就是维护他人的心。当我们想要维护别人心的时候,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很善良的心念。我一定要保护他的心,不要让他生起不好的想法,一定不要让他难受、不高兴。当然,前提是善业。否则他杀生,我千万不要扰乱他的心,不要让他难受,这就是颠倒了。如果是很明显的恶业,我们要阻止,扰乱他的心也是应该的。他如果安住在世间正道当中,是正确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去扰乱。但是他在行持非法,我去规劝他,让他的心很烦乱,烦乱是迈向断除恶业的一种前奏,这是有必要的。
而在平常的世间当中,无关善恶的时候,我们不要扰乱别人。尤其在修善法的时候不要扰乱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努力增上他们的善心,要让他们安心,感觉很放松、很安全,这是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
平常修行的时候,如果是在家修行者,不要扰乱家人的心。你是个修行者,但尽量照顾家人的心,不要让他们天天很烦恼。因为你自己的行为太过分,让家人烦恼了,对佛法、对修行产生不好的念头,这也不好。所以尽量去调整,当然也需要善巧方便,也需要时间,必要的时候自己也要做一些牺牲。
我们刚刚讲了,修行是从身边的人开始的,从每个事情开始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痛苦,感觉到很不适应,因为以前没想过、没做过,现在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要做了,就感觉很陌生,而且跟我们以前的习气做斗争,会感觉很难受、痛苦,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是必要的。这是大概的提示。
出家人也是一样的,也要尽量维护其他人的心。我遇到过有些出家人,他就觉得,佛陀规定出家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在家人,所以往往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觉得所有在家居士一无是处,自己是个出家人,就永远要受到所有居士们的恭敬和崇拜。如果有些居士稍微不恭敬,就非常烦恼。也没必要,每个人有自己的福报、自己的想法,也许他根本就没认识到,或者他有其他的事情,没有想到。反正我们不需要以这样的因缘让自己烦恼。
我们学习过安忍品,你生起了嗔恨心、烦恼,不管什么原因,反正生嗔心,生起不高兴的心,这就是你自己的烦恼。嗔心就是你自己的嗔心,嗔心就伤害你了,生起烦恼就伤害你了,所以没有必要。他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反正我做我自己的事情,不用太过于计较这些。计较之后让自己烦恼,指责居士,没有必要。
刚刚我们讲了,你欢喜,欢喜是你自己的,你在受用。如果你修安忍,原谅对方,你自己受用这个善根,果报在你自相续成熟。你说我去骂别人,或者我生嗔心,理由很充分。对不起,理由再充分,反正烦恼是你的,嗔心是你自己的嗔心,佛陀没有说过,通过正当的理由生起的嗔恨心是对的,嗔心的过患在谁的相续当中都是一模一样的。放下是最好了,把自己安住在平静的状态当中,好好修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修好了,像佛陀一样,自然而然会感受到别人的尊敬。否则自己没有这样的功德,一味强求别人恭敬,这是不切实际的,让自己徒生烦恼没有必要。
在家居士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出家人也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不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反正每个人有他的因缘,善根没有到的时候,我们去指责他们,没必要的时候可以不做,有必要可以指责一下。有时候说了,他肯定不会听的,会生起更大的烦恼。与其这样,我们不如默默地发愿,以后度化他。这样自己不生烦恼,也不要让他在这个事情上徒增更大的烦恼。
不管怎么样,我们遇到取舍事情的时候,应该有“勿扰他心”的观念。首先我们要想到,不要扰乱他人的心,如果我们内心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心是善良的,我们是一个善良的修行者,因为我经常想到不要扰乱别人的心,要维护别人的心。如果我们经常性想到这些,以这个正念为前导,自己就可以安住在一个善良的状态当中,正法的状态当中,自己安住在勿扰他心的正念当中,也会作出很多如理如法的抉择。做取舍事情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安住在勿扰他心,没有安住在很寂静很善良的状态当中,作出的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安住在勿扰他心的正念当中的时候,往往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如理如法的抉择,这是符合佛经论典的抉择。
当然,话又说回来,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完全满意非常困难,不现实的。《入菩萨行论》讲:“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有情的种种心,诸佛都难以完完全全地取悦,何况像我这样下劣的人,怎么能让所有的众生满意呢?所以,我们不要有让所有的众生都高兴的想法。但是,虽然做不到让所有众生都高兴,我们主观上面的确发了善心,的确不想扰乱别人的心,最后事实上造成了别人的困扰,这是我们的能力所限。而我们主观上面,不要刻意有想要扰乱别人心的想法,要安住在勿扰他心的正念当中。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要训练自己的善心、利他的心,刻意维护这种观念,尝试去做,在这个阶段当中就足够了,就能在勿扰他心、护持他心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心,保护好自己的修行。
其实勿扰他心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因为没有这个观念,我们会比较放纵。我们刻意扰乱别人心的话,说明我们安住在恶念当中,行为是恶行。当我们刻意去保护别人的心,不扰乱别人的心的时候,这是对自己心最好的保护,因为我们恒常安住在善念、正念当中。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大悲心、菩提心就会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积累资粮、清净罪障,就逐渐和菩萨道相应了。
这个教言我们从字面上做了大概分析,它里面的意义非常的深奥。如果通达了所有的三藏,再来解释,还会有更深的解释方法。但是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够从字面上做个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