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修积善法,就还是在梦中醒不过来……
三主要道论简释
8
丙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分二:
一、说未究竟之见量;
二、宣说已究竟之见量。
丁一、说未究竟之见量: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无论何时,只要对无欺缘起之显现,以及远离一切所许的空性分开执著,则此时还未通达佛之究竟密意。
对此处观察究竟与不究竟见的问题上,各大宗派有很大辩论。格鲁派认为,宗喀巴大师所抉择的无遮单空是最究竟的见解;而萨迦派与宁玛巴则认为,宗喀巴大师只是为了方便引导某些众生,而宣说了无遮单空,是暂时建立的一个不究竟观点,所以并非大师最究竟的自宗。在《定解宝灯论》中针对格鲁派作了很多辩驳,那么,是不是宗喀巴大师真的具有这些过失呢?
实际上,宗喀巴大师是真正文殊菩萨的化现,而且宣说他最究竟观点的论着也很多,在其早期所作的《现观庄严论善说•金鬘疏》、《甘露妙药论》、给仁达瓦上师的信以及本论等诸多论典中所表述的观点,与宁玛派所许大中观的观点完全一致。
所以,应当了知,表面看来好像直接、间接地在破斥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但真正破除的对象,是后学者对宗喀巴大师观点的不正确理解,是针对格鲁派弟子将单空执为了义的角度而做的分析,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指出:以宗喀巴大师的此种观点,可以明确看出,大师已经慈悲地为初学者指出了修习单空的重要性。
因此,宁玛派对宗喀巴大师无有少许怀疑,一刹那亦未想到其未证悟或未通达中观见,但在显现上,大师后期的一些中观著作中,将自己的中观见解释为无遮,安立了自己暂时的观点,而宁玛派也仅是针对此观点进行了遮破分析,使后学者了知究竟见与暂时中观见之异同,由此而作详细取舍,这也必定相合宗喀巴大师之密意。
那么,宗喀巴大师认为未究竟见的界限如何呢?名言中,一切万法依靠缘起而无欺显现、真实不虚;胜义中万法是空性的本体、远离一切所许,此二者谁见为相违,也即执著空时不现、现时不空,现空二者成为矛盾,乃至有此执著之间,此人即尚未通达佛的真实密意。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单空并不是宗喀巴大师的最究竟观点,只是在个别众生面前暂时安立而已。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与“无”二者是矛盾的,有时即不是无,无时即不成为有。同样,万法显现时就不是空性,空时就不是显现,在凡夫的分别意识中,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有无二者显然是矛盾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分析,比如我昨晚的梦中,现见山河大地、蓝天白云,它们真实不虚地在梦中存在,而早上醒来,山河大地、蓝天白云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我早上醒来之后的“无”与昨晚梦中的“有”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在梦中,我说“有”,而醒来之后又说“无”,谁能说我的观点相违呢?
同样,显现与空性即是如此。我们在座的人实际都是在做梦,你们在梦中听法,而我在梦中为你们讲法,然后我们在梦中精勤地修积善法,如果善法资粮不圆满,就一直在做梦,总是醒不过来,而一旦有一天醒来时,就会知道,原来梦中的山河大地确实是没有的,但是也不能否定梦中所积累的善法因缘,因为没有修积善法,就还是在梦中醒不过来。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虽然从见解上已经了知万法空性的道理,但贪嗔痴的烦恼还是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精进修行,就好像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虽然医生已经告诉他实际海螺是白色的,但乃至病未痊愈之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海螺的本来面目。因此,只有精勤地闻思修行,依靠它的力量,才能断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病,才能真正了知佛的究竟密意。
(未完待续)
敬摘录《三主要道论简释》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2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3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4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5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