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每日一颂】《中论》
“破暂时缚解”分三: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一(业之安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
丑四(宣说七种业):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身有表业、语有表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 以及其他无表——从享用而产生的善中律仪无表业,以及从罪业而产生的不善中律仪无表业,再加上思业共有七业,以此能了知一切业之别相。
七种业分别是什么呢?
◎ 身业及口业
“身业及口业”即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所谓有表业,就是《俱舍论》所讲的有表色业,它是依靠有表色而造作的业,分为身语二种。
所谓有表色,是指通过语言和行为把心里的动机表达出来的色法。比如, 一个人磕头的时候,通过他身体的各种行为,就知道他心里对善法有恭敬心,磕头时的身体形状是一种色法,这叫做身有表色;语有表色,是指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述,了知其内心动机的色法。
有表色可分为善有表色和恶有表色,比如,磕头、 供佛等行为是身体的善有表色;持刀行凶、邪淫等行为是身体的恶有表色;念咒、诵经等是语言的善有表色;说绮语、毁谤他人,或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是语言的恶有表色。
◎ 律仪、非律仪
“律仪非律仪”是指律仪和非律仪两种无表业。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依无表色而产生的业叫做无表业。所谓无表色,是指虽然表面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动机,但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色法,这种色法叫做无表色;
无表色有善无表色和不善无表色两种。
无表业分为律仪、非律仪及中律仪三种:
律仪,是指别解脱戒等戒律(别解脱戒是在有生之年当中断除恶行) ,它是一种善无表业。有部宗认为,比丘相续中的戒体是一种色法,但从表面看不出来。所以,是否有戒体不能从外表进行判断,穿着法衣的人不 一定有戒体,而没穿法衣的人不一定无戒体。就像我昨天举的例子,虽然那位修行人在文革期间穿着在家人的衣服,但其实他的三衣一直没有离过身。如果戒体是有表色,那领导立即就会发现他是个比丘,而事实并非如此。
非律仪是指恶戒,它是一种不善无表业。比如, 如果有人乃至有生之年都愿意当屠夫或妓女,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这时他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一种具实有本体的不善色法。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其相续已经受持了不善的非律仪无表业。
◎ 善、不善中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四句宣说了善和不善两种中律仪无表业。
中律仪也称中戒,是指除律仪和非律仪以外的其余无表业,它是一种暂时的无表业,分为善和不善两种,即从福德当中产生的中律仪和从罪业当中产生的中律仪。
比如, 一个人供养僧众经堂,在经堂未毁之前,依经堂所造的善业,这位施主都能得到;一个人从今早到明早之间受持八关斋戒等善法,这些都是善中律仪戒。如果有人向屠夫提供屠宰场,那么在屠宰场未毁之前,依屠宰场所造的一切恶业,提供者也会悉数得到;一个人从今天到明天之间发愿行持杀生等恶业,这些都是恶的中律仪无表业。
有时我在想,工人们虽然同样在劳作,但因为对境不同、发心不同,所得果报也会截然不同。比如,在我们学院干活的工人,每天都为僧众修经堂、修路或者修厕所。在三宝的加持下,有些工人还听了课,知道怎样发心。有个人就告诉我,他来学院两三个月了, 一直没断过课。这样一来,他们做工的同时就积累了很大功德,这些都是善中律仪业,乃至学院经堂、公路等未毁坏之前,功德一直存在。而有些工人因为帮人修建屠宰场、监狱或养鱼场等,虽然他们不是特意造恶业,只是突然的缘起,但实际已经造了恶中律仪业,乃至这些建筑未毁之前, 一直会给他们带来罪业。
以上说所的六种业,再加上思业,共为七种法。
◎ 依靠此七法,能知诸业相
总之,颂词所说的七种业是:身有表业、语有表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善的中律仪无表业、 不善的中律仪无表业,以及思业。这七种业除了思业以外,其余六种都是思所作业(思生业)。
如果把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再从善业和不善业的角度分,就会多于七种,但果仁巴大师和其他很多论师都没有这样分。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以这七法能了达所有的业相差别,换言之,所有的业相在七种业当中都可以包括。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