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15 返回

365颗钻石的约定‖315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1-31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月 31 日 佛 历 2565 年


第315颗钻石





        龙猛菩萨:        

སློབ་དཔོན་ཀླུས། རྟེན་ཅིང་འབྲེལ་བར་འབྱུང་འདི་རྒྱལ་བ་ཡི། །གསུང་གི་མཛོད་ཀྱི་གཅེས་པ་ཟབ་མོ་སྟེ། །གང་གིས་འདི་ཉིད་རྣམ་པར་མཐོང་བ་དེས། །སངས་རྒྱས་དེ་ཉིད་རིག་པའི་རྣམ་མཆོག་མཐོང་། །ཞེསགསུངས།

缘起法是佛陀宣说的所有法藏中,最甚深、最珍贵之法。若见到缘起法,就会以智慧的形相见到佛陀。



首》   



缘起慧,乃最殊妙慧

About content

《缘起赞》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论名;二、顶礼句。

乙一、论名:

汉语:缘起赞

“缘起赞”的意思,并不是作者唯一赞叹缘起,而是直接赞叹释迦牟尼佛,间接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空性法门,也包括世俗法在内。

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赞叹呢?大家都知道,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首先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最后示现成就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给有缘众生宣说八万四千法蕴。

在他所说的法中,佛陀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全宣说了缘起空性的甚深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位智者、大德、学者,都没办法讲述这么甚深的道理。所以在赞叹时说:佛陀宣说的缘起道理,谁也不可能宣说,谁也不可能证得,以此方式赞叹。

依“缘起空性”知佛法之殊妙

当然,无论是汉文、藏文还是梵文,自古以来佛的赞颂文就非常丰富。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德雪达波所作的《胜出天神赞》,还有脱准珠杰所造的《殊胜赞》、善自在王所作的有108节的《如意藤树》、马鸣菩萨所造的《佛所行赞》,等等。

但每一位论师的赞叹方式都不相同,比如《胜出天神赞》,它以佛陀与各种外道本师在见修行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来赞叹佛陀超胜外道;像《如意藤树》,它以佛陀在因地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无上精神来赞叹。

但在这里并不相同,我刚才所讲的一样,在所有智者或伟大人物中,唯有佛陀能以非常精美的语言宣说缘起,而且无量无边众生依靠它都得到了无穷利益——离开了痛苦、获得了安乐。

大家都知道,虽然世间芸芸众生希求的目标就是快乐,但往往得不到,反而造痛苦之因,而不断在苦海中漂泊、流转。

那苦海要干涸或痛苦的根本要铲除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就是要懂得缘起。那缘起的妙法或妙药是谁发现的呢?就是我等大师佛陀。因为他用无碍的智慧照见了这样的秘诀,并为无量众生指示了这样一种解脱之道,所以非常值得赞叹!

现在世间的赞叹很多都是以虚无缥缈的语言来空谈,有些人什么贡献都没有,但人们对他散的鲜花、作的赞美词却相当多,这毫无意义。而宗喀巴大师所赞叹的对境——佛陀,确实有这样的功德或值得赞叹的超胜之处。

相信在座的各位通过学习、思维后,都能生起这样的定解: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位佛陀,他根本不像任何外道本师,任何世间学者或智者都没办法与他相比。

若没有学习,那就不好说。如果真的去学习、研究,在缘起空性这个道理上肯定会懂,也会知道佛陀是最殊胜的,佛法是最微妙的,会有这么一个境界。


缘起分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


About content


乙二(顶礼句)分二:一、总礼;二、别礼。

丙一、总礼: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

宗喀巴大师在造论之初首先顶礼他的传承上师和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总的辨别三藏的顶礼。

丙二、别礼:

依凭照见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

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礼。

作者首先以总领全论的方式顶礼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佛陀依靠、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照见了缘起空性的意义。所谓缘起分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世俗缘起指万事万物都是依靠因缘而起,因缘聚合而不起的法,或不是因缘而生的法,在这个世界是没有的;

胜义缘起则指这样因缘而起的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等相状,而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佛陀以他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能照见胜义空性的一切法和世俗显现的一切法。

在照见这样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后,他还在有缘众生前直截了当地阐演了这样的般若空性法门。正因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导师佛陀及其智慧以及他的教育、说法皆堪称无上。

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证悟了缘起空性法门,并在众生前如是作了宣说。正因为佛陀彻见、传授了缘起,至尊宗喀巴大师才在这样的至尊佛陀前毕恭毕敬地顶礼。

就像这样,《中观根本慧论》的开篇也如是作了顶礼。而最后一个偈颂尤为关键,因为全论以大量教证、理证宣说、抉择了万法空性的道理,故龙猛菩萨感念佛陀的恩德再次顶礼:“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作为后学者,大家皆应以此偈经常赞叹佛陀乔答摩大师。其意是说,佛陀您怜悯所有众生宣说了缘起正法,它能断除无量众生的邪见、迷念、无明,在想起佛陀这种恩德后,我再次向您恭敬地顶礼。

在《中观庄严论释》的开头,麦彭仁波切也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深妙缘起法门来赞叹其无与伦比。《六十正理论》的开首,也从证悟、宣说缘起空性的角度来赞叹、顶礼佛陀。


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


About content


丙二、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

尔时具有智慧者,如何依然不通晓,

相依相存缘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

如果知道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明,见到了缘起就能断除它。在懂得这么关键的大问题时,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智慧者(愚昧无知的人每天都人云亦云,今天跟着这个跑、明天跟着那个跑,漫无目的、毫无定准,那绝对不可能了知),怎么依然不通晓与断除无明愚痴相依相存的缘起道,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的最精要、最精华呢?

因为众生需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归纳起来,中心意义就是缘起法门,那怎么还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呢?所以一定要清楚,在佛陀所有法门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缘起法。

为什么佛陀亲自授记的圣者龙猛菩萨用他的最高智慧宣说了《中观根本慧论》,并依缘起理的方式抉择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其原因也在于此。

佛陀涅槃后,龙猛菩萨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他为众生真正带来暂时、究竟利益的就是《中观根本慧论》,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缘起法就是佛教的精华。

有智慧的人肯定知道,自己也会想:作为一名佛教徒,所有该知道的东西中缘起空性最重要,我一定要学到这个法门;如果通达它,我所通达的就可以给别人传讲,这样自他就可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

对有智慧的人来讲,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缘起法是佛教的精义。

《大智度论》里讲:以前舍利子和目犍连还没有进入佛教,有一次舍利子在路上看见威仪非常寂静的阿说示比丘,

就问:你行为非常如法,你的老师是谁?你所学的知识是什么?

他说:我的老师叫释迦牟尼佛,我所学的知识非常好、非常多,现在不能一一告诉你。

舍利子说:如果你不能一一告诉,那你大概给我讲一讲可不可以?当时他说:“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浴佛功德经》里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讲完这个偈颂后,舍利子觉得这个法很殊胜,当下就获证初果。然后他把这个偈颂给目犍连讲了两遍,目犍连也获得了初果。

后来他们两个带着250位眷属前往佛陀那里,并皈依了佛陀。



可见,若真正有智慧,懂得一个偈颂(这也是佛教所谓的窍诀),整个一生的事情全部都解决完了,乃至生生世世再也不用流转轮回。

现在有人非要求大圆满和大手印,但若不契机,即根机不适应,也没有意义;尤其学密宗加行一定要完成,不然再深的窍诀对你也不一定有利益,对此我确实比较担心。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持窍诀,就应把这个宣说因缘法的偈颂再三思维,到一定的时候也会懂得万法都是因缘的假合,即世俗中如梦如幻,只承认这一点。

还会懂得胜义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境界,虽然此境界我们用语言也没办法说,用思维也没办法想,但万法的本性确实如此,而它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大圆满、大手印的究竟本义。当然,这样的因缘通过很多途径都可领悟。

可见,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谁不知道这样的因缘法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殊胜、最究竟的甘露醍醐。所以大家皆应想:这种法最让我们获得真实的利益。

《佛地经论》里有这么一个偈颂:“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人们都认为,所谓见到佛陀,就是见到相好庄严的佛陀形相。但真正的佛陀就是缘起,也是法性,见到它们就见到了诸佛。

胜妙观想法

所以在密法和显宗有些窍诀里讲:心正在观想阿弥陀佛时,自己就变成了阿弥陀佛。华智仁波切赞叹《七宝藏》的文章中也说:任何一个人如果正在思维《七宝藏》的含义,这个时候他与本来怙主的境界绝对无二无别。

也就是说,你正在观想《法界宝藏论》或《实相宝藏论》等的究竟深义时,你的心就跟普贤王如来没有两样,或者说自己已经变成了普贤王如来。

那么同样的,我心正在观想莲花生大师,当时我的心就跟莲花生大师变成无二无别,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莲花生大师。为什么呢?

因为显现上我的心正在观想莲花生大师的形象,已经变成了这样。这是世俗的莲花生大师。胜义当中,他的本性跟我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是这样一种显空无别的境界。除了这个以外,再也没有所谓的法性,而这也叫做缘起。

可见,当因缘集聚以后,可现前空性,也可现前显现:众生看到的法叫缘起显现,圣者看到的法界本来面目叫缘起空性。而这就是佛陀说一切都是缘起的原因。若我们能深深认识这样的缘起道理,那就非常胜妙!

--《缘起赞》第一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