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净土教言释》第3课 CC+学习笔记 返回

《净土教言释》第3课 CC+学习笔记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6-21


课前开示

1.“未知”是往生障碍。若不了知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功德,不会往生极乐世界。

2.往生极乐世界非常重要。

①从世俗方面而言,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

②要想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必须先往生清净刹土,获得圆满的功德,之后才能利益无边的众生。

③想要往生,必须要知道它的功德。

3.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定要学习、了解、加深认识。

①必要性:一旦认识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肯定会对其生起欢喜心、意乐心,有了意乐心的话,自然就会观想祈祷。

②反说:否则是不会祈祷阿弥陀佛的,对极乐世界也没有信心和意乐。


宣讲教言


邪见:尽管听闻了如此殊胜的法门,可是那些往昔未曾积累资粮的人们,非但不对此信服,反而对所说的教义生起邪见,这就像外道一样。


重难点:

1.极乐世界具有各种庄严,阿弥陀佛及其菩萨眷属的功德十分圆满,往昔对大乘佛法有殊胜善缘者,听到后会有往生意乐和信心;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过资粮,即生中听到这个法门也不一定会生信心。

2.【邪见】

·指跟真相不符合的见解。

·瓶子本来是无常的,但却认为它常有;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功德本来是不可思议的,却认为这些根本不存在,这种对万法真相的颠倒执著,就是一种邪见。

3.【外道】

·一种是真正的外道。当他们听到佛教所讲的净土庄严,不起信心,反而生邪见。

·另一种,虽然是佛教徒,但由于往昔没有积累资粮,所以对净土法门非常排斥,处处有一种轻视的眼光。



在不承认圣教为正量的这些人面前,为了使他们通达真正的教义,要依靠方便加以调伏;或者通过说理的途径进行教化。


重难点:

1.只有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看到净土经中确有这样的记载,才欢喜接受。

2.真正的外道不承认圣教为正量,要依靠方便加以调伏,或者通过说理的途径进行教化。

(这里是略说,下面对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广说。)



依靠方便加以调伏就是靠大显神变使他们皈入佛门;凭借说理的途径进行教化就是通过正理的渠道证明佛陀是量士夫,正确建立佛教是解脱的津梁,由此使他们对佛陀不可思议的誓愿力和智慧生起定解,


重难点:

1.【依靠方便加以调伏】

①对承认佛经所讲的人:

·以经典令其知道极乐世界是如何的庄严、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的。

②对根本不承认佛教的人:

·依靠大显神变使他们皈入佛门。

A.原因:《贤愚经》和《百业经》中都说过,凡夫人对神通神变特别赞叹,很容易被这些折服,因此,如果真正有能力,依靠神变来调伏他们,当然是很好的。

B.事例说明:

a.佛陀当年在印度也是对外道的六大本师显现各种神变,使其得以调伏。(这段日子就是所谓的“神变月” ,经典记载,神变月中不管做什么善事,功德都会成一亿倍或十万倍增长。)

b.很多大成就者为了调化不信佛教的人,经常在他们面前显示神变。

c.佛教刚传入汉地时,道教对佛教非常排斥,对其展开了种种辩论,佛教徒依靠各种神变,令道教心悦诚服地认输。

2.【凭借说理的途径进行教化】

①【量士夫】

·量指正量。

·士夫指补特伽罗。

·因为佛的身口意清净,无诸垢染,故为量士夫。

②通过正理的渠道证明佛陀是量士夫,即以正理来进行调伏。

·通过辩论令别人承认佛陀所说的都是真相。

A.释迦牟尼佛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因众生的共业而存在过。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曾降生于人间。

B.推理:

a. 正推:佛陀所说的教言,包括了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学说,古往今来有谁能够真正反驳?谁能找出佛法的一丝漏洞?

b. 反推:如果释迦牟尼佛的法没有说服力,甚至很多佛教徒也不会盲目承认的,类似于马鸣菩萨等外道,也不会被引入佛门的。

C.结论: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肯定存在的。

a.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没有丝毫错误的人),身口意全部是清净的。身体没有任何杂染,具足种种相好庄严;语言从不说妄语,完全是如理如法的谛实语;心中没有贪嗔痴烦恼,通彻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

b.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存在的,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

c.所以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肯定存在。

·甚深问题必须依靠经典圣教量。

A.必须考虑释迦牟尼佛的话有多少可信度。

B.以前那些过目不忘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他们通过反反复复地思维佛陀经典,也找不出一个反驳的理由,越思考,自相续中的证悟就越提高。

·对佛陀确实是量士夫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

A.有了“释迦牟尼佛的确是量士夫”的定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困难,我们的见解都不会随外境而退失。

B.如果成立了“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则很容易推出他所说的佛法正确无误,大家肯定都会听的。

C.只有佛陀才是量士夫。

a.在解决生老死病的问题上,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天文学家,他们面对死亡时是什么样的,大家心知肚明。

b.事例:以前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回来,传讲了因明的《释量论》,学了这部论以后,上师收益匪浅。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刻,越思维越觉得就是这样,慢慢地,自己就坚信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以这个道理将其折服,任何人也找不出能反驳的理由。

c.不承认佛教的人比较多,但真正能推翻佛教观点的,上师从来没有遇到过。

③【建立佛教是解脱的津梁】

·依种种根据将释迦牟尼佛建立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佛教为解脱的津梁,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是一切众生直接或间接离苦得乐、获得解脱的最好阶梯。

·事理:一个真正的好人所说的话,大家会听。

④【生起定解】

·在闻思的时候,必须要先把见解正确无误地建立起来。

·此处辩论的利益:

a.麦彭仁波切表面上是在为净土宗辩论,但不一定是净土宗。

b.佛法中所有的教义,如果在别人面前辩论的话,依靠《释量论》中的推理也是可以大获全胜的。

·正见的必要:

a.正说:有了一定的见解之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非佛教徒,我们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各种辩论,才会有一定的把握,有一种不共的勇气。

b.反说:科学发达的当今时代,人们的思维特别混乱,如果没有一个正见,在遇到外境时,只要别人的嘴巴稍微会说一点,自己的信心就开始动摇了。



结果必然对以三观察证明清净的《极乐世界庄严经》等经教,也就是能推知、衡量最极隐蔽所量的无欺圣教生起诚信。


重难点:

1.【三观察】经过现量、比量及圣教量的观察。

2.通过现量、比量、圣教量的观察,根本找不到一点错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净土法门是完全不会欺骗人的圣教,依靠它,是值得信赖的。

·世间上有些宗派的教义,要么是前后矛盾,要么是意义和词句矛盾。

·释迦牟尼佛的经教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现量的对境不会有现量的危害,比量的对境不会有比量的危害,教量的对境也不会有教量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三清净”。因此,以净土经典为主的所有佛经完全是可靠的。

3.经典可以揭示我们眼耳鼻舌身无法测度、非常隐秘深奥的一些道理。

·极乐世界,尽管肉眼看不到、肉耳听不到、肉身也接触不了,但是依靠这些非常可靠的经典,能令我们确实相信净土的存在。

4.要有定解和胜解信。

·有了这种信心,然后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实地修持,临终时一定是会往生极乐净土。

·我们不仅要心里知道净土宗和念佛法门很殊胜,也要从道理上明白它为什么这样殊胜有了这种定解,自己才不会随别人所转。

·对净土法门一定要生起诚信。

A.汉传佛教的净土宗,从第一代的慧远大师开始直至十三祖印光大师之间,每位祖师在往生时的瑞相,这是世人现量共见的。

事例:慧远大师在圆寂前七天,于入定中亲自见到了阿弥陀佛,并得佛授记:“七天之后,我的化身会来迎接你。”后来的显现也确是如此。

B.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有许多地方可以互相学习。

a.汉传佛教的理论方面,就值得藏传佛教借鉴。

b.藏传佛教的念佛方式,也值得汉传佛教学习。

c.引申:

~教派与教派之间、宗派与宗派之间不要冲突,不要内战。

~如果在一生当中有机会、有因缘的话,最好能为调节教派之间的争执做一点事。



怀疑:虽然承认自己是佛教徒,却因为信仰下乘导致听闻极乐世界的广大功德以后,心里会萌生这样的念头:只有圣者才能往生到这样的刹土,而一般的凡夫人仅以持佛号等,不能够往生吧。满腹怀疑并且口中也这样说。


释义:

有些人虽然是真正的佛教徒,但由于信仰劣乘小乘,再加上世间的习气特别深重,对佛法的知识非常缺少,当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时,心里就想:“极乐世界如此殊胜,阿弥陀佛的眷属们全部都有如是的功德,肯定是大菩萨才能往生那里,像我这样烦恼深重的凡夫,每天都有贪心、嗔心、痴心,怎么可能往生呢?菩萨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而我仅念一个阿弥陀佛的名号,肯定是不行的!”他们不仅心里怀疑,口中也随随便便对别人说:“念佛是不能往生的,这个法门并不是很高,我们密宗才如何如何,禅宗的法才如何如何。”

重难点:

1.怀疑是往生的障碍。

2.怀疑也是一种邪见。

·怀疑的表现:

认为:我每天都念阿弥陀佛,但这样能不能往生啊?也许有点困难吧,可能没有意义吧……诸如此类的念头都属于一种怀疑。

·怀疑与邪见的角度不同:邪见是从觉得不合理的角度来讲,怀疑是从对自己不相信的角度而言。

3.平时说话一定要注意。

·应舍:从来没有真正修过,只凭自己的分别念,随便引用一些教证,如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得菩萨需要一大阿僧祇劫,就认为自己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信口雌黄,驳斥别人的念佛法门。

·言语要对众生的慧命负责任。

a.应舍:如果自己有一些影响力,说话又有一定的份量,如果说一句净土宗不好,听众们由于信任,从此以后对净土宗产生邪见,众人的善根都被无余断送了。

b.教诫:以后在大众场合说话,务必要特别谨慎,不要随随便便口不择言。



要知道此类人已经失毁了重大意义。我们借助圣教能够推知:凡夫人也有凭借信心与渴求心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等情况。


释义:

麦彭仁波切说,如果有人认为只有菩萨可以往生,凡夫光念佛号不能往生,那他已经彻底毁坏了重大意义,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我们通过佛经可以推知,凡夫人凭借信心和渴求往生之心的力量,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发愿力,以及佛号的加持力,一定是能够往生的 !

重难点:

1.【重大意义】

·本来他是可以往生的,别人也可以往生,但由于他的这种“宣传”,彻底摧毁了自他的善根,所以这种人特别可怜。

·我们丢了几千万块钱没什么可惜的,以后可以再挣,挣不回来对后世也没有影响,但是若对佛法这样诽谤的话,那就相当可怕了!

2.要对往生极乐世界生信心。

·[教言]法王如意宝在讲《净土教言》时也说过:“大家不要认为自己的烦恼业力那么重,身体也不好,每天都是胡思乱想,分别念又这么多,一心不乱的境界根本达不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和希望肯定没有,只有另外选择一条路。如果这样想,你就搞错了。我们虽然业力深重、具有一切束缚,但是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发愿力,以及佛号的加持力,一定是能够往生的 !”

·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A.没有信心的话,任何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事例:发心做一件事,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整天觉得自己很坏、没有什么能力,这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

B.凡夫人有烦恼是正常现象,也不要特别痛苦。



如颂云:“往生第三处,依论即有理。”


释义:

《释量论》这个教证的意思是,如果我们遇到了比较隐蔽的对境,依靠眼耳鼻舌身等现量、比量无法抉择的时候,依靠论典等圣教量是最好的办法。

重难点:

1.【第三处】即圣教量。第一处为现量,第二处为比量。

2.隐蔽对境依靠圣教量做抉择。

·如果我们遇到了比较隐蔽的对境,依靠眼耳鼻舌身等现量、比量无法抉择的时候,依靠论典等圣教量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对于最隐蔽的对境,我们现量看不见,比量也无法推测,只有依靠圣教量才能使我们生起信心。

事例:极乐世界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现量能见到的,也不是以分别念的推理就能了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引用佛陀所说的圣教量。

·信任佛教的教理很重要。

凡夫的思维和智慧无法观察到实物的实相,更无法抉择佛陀最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于极隐蔽之所量,只有通过无欺的圣教来深入领会它的广大实义,这是一切智士仁人的传统。


释义:

遇到一些隐蔽的所量、眼耳鼻舌身无法衡量的深奥问题时,一定要依靠“无欺”的圣教来了解其意义。我们最好是选择释迦牟尼佛的无欺圣教,此乃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们的唯一传统。

重难点:

1.这一点务必要记住,这对我们的终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2.对最隐蔽对境必须要依靠圣教量。

·遇到名言中的业因果、前世后世、极乐世界存在等问题,以及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光明如来藏等等,眼睛看不出来,思维意识也无法缘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信任最了义的佛经教典,佛经是怎么说的,我们就应该怎么去做。

·喻理: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城市里,依靠现量的眼睛找不到路,依靠比量的推测也不知道往哪边开,只有借助地图(相当于圣教量),才能明白自己的位置,照着这个去做才会到达目的地。

·随学智者:

A.我们在衡量一些隐蔽的对境时,现量没办法的时候就依靠比量,比量没办法的时候就要依靠圣教量,这是智者们的传统,包括龙猛菩萨、月称论师、法称论师也是这样抉择的。

B.所有的智者在弘扬佛法或自己修持的过程中,遇到最甚深的地方,完全都是依靠圣教量来抉择的。

a.在弘扬净土宗的时候,对某些问题不太明确,就应该按照永明延寿大师、印光大师等的教言去做;如果不信任他们的话,那就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讲净土经典来做,这样肯定是不会错的。

b.在给他人传讲的时候,虽然我们无法将极乐世界展示给大家看,但是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从而使其生起信心。

·依照圣教量的必要性:避免产生邪见,或对佛法的很多问题根本无法解释。

3.要了解佛教中最根本的问题。

·误解:那些对佛教不了知的人经常认为,出家后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马上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解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出家是修行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已,证悟之前相续中还会有烦恼。

·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学显宗还是学密宗,了解佛教中最根本的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任何现象都能解释,对任何修法也能够圆融。

举例:学密宗的在显宗寺院念佛,功德也是非常大的;而一边怀疑一边念阿弥陀佛不好,应该通过因明或藏传佛教的净土法门,对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生起不可摧毁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念佛才会有所成就的。

4.不管学什么法,都要认真地学习,尽量将其意义完全通达。

·麦彭仁波切的这些话,希望大家牢记于心,能记在心里的,就记在心里;心里实在记不住的,可以写在本子上,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

·[教言]霍西的秋恰堪布说过:“有智慧的人若能通达一部论,所有的论都可以通达;一部论都无法通达的话,所有的论肯定也不能通达。”

·《净土教言》言简意深。

《净土教言》表面上看来内容很少,但实际上其中的教言非常甚深,若能通达的话,很多人一生的学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不仅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还能影响周围的很多人。



极乐世界的器情功德极为广大,而且凡是听到善逝阿弥陀佛名号并渴求往生的人都必定能够往生(,这也是由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决定的)。往昔,在善逝世自在王如来前,名为法藏的比丘发愿受持比功德圆满的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庄严佛刹更殊胜的刹土,为了圆满所发的这些宏愿而修学无量菩萨行,达到究竟,如今圆满实现了往昔的一切誓愿,于名为极乐世界的刹土中成佛、住世,宣说正法。因此,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很容易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得以往生,那当然有重大的意义。


释义:

极乐世界的器情功德非常广大,凡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想要往生的人,都是能够往生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是法藏比丘,当时他将成千上万的净土功德聚在一起,发愿要受持超过这些功德的一个净土。为了圆满这一大愿,法藏比丘于无量劫中行持菩萨行,如今此愿达到究竟,法藏比丘现已成佛,号阿弥陀佛,以前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全部一一实现。我们作为佛教徒,一生的目标应该是往生极乐世界,这种发愿力相当重要,往生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重难点:

1.【那由他】指数目单位,相当于亿。也有论师说是十万、百万、千万等,诸多说法各有不同。

2.平时的发愿很重要的。

3.我们一生中应该有个自己的目标。

·佛教徒一生的目标应该是往生极乐世界。

·事理: 就像做生意的人在搞一个项目之前,心里会盘算最后要达到什么目标。



经中说:“出有坏,吾证菩提之时,于无量无边佛刹中,任何众生闻吾名号,彼等为往生我刹,发心并回向诸善根。除被五无间罪及舍法罪障所覆外之一切众生,彼等甚至十发心,愿生我刹,若彼等不能往生,尔时愿吾不现前成就无上正等觉菩提果位……”


重难点:

1.这个教证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基本相同,这个大愿在汉传佛教中经常被引用。

2.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四种因,断除两种违缘——五无间罪和谤法罪。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A.“五逆”是指造五无间罪。

B.汉传佛教中,有些大德在解释“五逆”的时候说:有些人尽管造了五无间罪,但如果即生中励力忏悔,命终也可以往生极乐净土。

公案:阿阇世王虽然造了杀父等五无间罪,但通过猛厉的忏悔,最后也获得了上品中生的果位。

·凡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且愿意往生,除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的人以外,所有的众生都能往生。

·这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我们应该诚信佛语,亦对往生充满信心。



这里以及前面所说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我们要依靠诸如此类的教证生起定解。


重难点:

1.应该通达这些教证的意义,真正生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2.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可以包括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当中。

·出离心:

A.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美好,那也不一定愿意往生。

B.要意识到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不管转生何处都不会有任何快乐,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不想继续转生轮回,渴望往生极乐世界。

C.如果没有出离心,一边念佛一边贪著这个世界,能不能往生也很难说。

·菩提心:

A.往生的目的——利益众生。

B.没有菩提心的话,到极乐世界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将度化众生抛之一旁,这样的净土不知能不能找得到?

3.一定要依靠教证对于往生四因生起定解。

·通过听闻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自相续中能够有所改变,这样的闻法才有意义。

·相续中没有任何改变的原因:

A.前世没有积累资粮。

B.以前造过谤法罪。

4.忏悔谤法罪。

·谤法罪的过患:

A.《弥勒请问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宣讲了很多谤法罪的过失。

B.汉传佛教中对于谤法罪,很多论典中没有具体阐明,平时提的也不是很多,除了有些高僧大德讲得特别好以外,很多人对它的重视还不足够。

C.精进地念佛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被谤法罪遮障了前途是相当可惜的!

·忏悔。

A.法王如意宝在自己一生中,经常提醒大家不要造谤法罪,尤其晚年的时候,老人家显现上也是害怕年轻时在辩论中可能无意中造过的谤法罪,所以不断地忏悔,以求往生极乐世界。

B.依靠方便方法(比如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或者观修空性等等)经常忏悔,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根据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净土教言释》第2课 CC+学习笔记

《净土教言释》第1课 CC+学习笔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