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106 | 动荡时代的心态
2017年11月1日,老师走进芝加哥大学,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动态时代的心态”。在演讲中,老师从动荡的时代开始入手,分析美国竞选、科技等方面,来说明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背后的原因十失控的情绪,即贪嗔痴。而如何去面对呢?老师给出三个窍诀:淡定、识破、随缘与接受。
老师希望大家掌握这三个窍诀,可以在动荡的时代里守护心灵的安宁。
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UChicago、“芝大”)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于1890年创办,坐落于美国金融中心芝加哥,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属于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
芝加哥大学于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素以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约4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芝大相关。[16-17]截止至2020年10月,芝加哥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00位诺贝尔奖得主、10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及25位普利策奖得主曾在芝大工作或学习。 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教授宪法(1992-2004年)。
2021-22年度,芝加哥大学位列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第6、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1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0、QS世界大学排名第1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5。
1、一般而言,一个国家中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国民心态的波动。去年年底,美国国内政党经过激烈的角逐,选出了总统。这一事件的前后牵动着每个美国人的心。今年世界上又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英国启动脱欧进程,这也让很多人陷入迷茫。
2、再以科技为例,如今的时代已是今非普比,科技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以前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出现一次革新,如今一年、半年,甚至一个月就会实现一个飞跃,陈旧的技术被淘汰,传统的观念被取代。这种情形一方面有其利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苦恼,人们熟练掌握的技能很快就失去用武之地,尤其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导致很多人丢掉工作。据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的一份联合调查报告预测:将来美国 47%的就业岗位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 35%,在中国,该比例高达 77%。最近有书这样来描述未来:大多数人没有工作,无事可做,大量资源被拥有技术的个别人掌控。这些都表明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3、历史上,工业革命曾导致世界出现巨变,很多蓝领工人被机器取代,现如今,脑力劳动者,诸如老师、律师、翻译人员等,也可能遭遇类似的命运。前段时间有人跟我说:你很喜欢翻译,不过现在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你可能要“下岗了。”做了几十年的工作一旦面临变化,那么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会产生恐惧与不安。科学家霍金对这个时代忧心忡忡,他觉得:人工智能、人口爆炸、气候变化和疾病让人类处于历史中最危险的时刻。另一方面,恐怖组织的活动也更为频繁,危害愈发严重。我年轻时从没听过恐怖分子的说法,而这几年各类恐怖事件充斥耳畔,比如 ISIS 组织制造的各种枪击案、撞车事件等。不仅是有组织的恐怖行为,一些个人也可能做出偏激行为。昨天我走在芝加哥的路上,很多人提醒我:“不要多看路边的乞丐,否则他们一不高兴就会开枪打死你。”所以我一路上都忐忑不安。
4、今年 10 月 1 号晚,在拉斯维加斯,一个 64 岁的人从32层楼上,对着楼下观看演唱会的观众开枪扫射,当时有多名乡村音乐歌手和约 3 万名观众在现场,事件导致 59 人死亡527 人受伤。这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枪击案。据调查,枪击犯很有钱,也很有能力,但不知为什么做出这种杀伤行为,他的心态也不得而知。诸如此类的恐怖事件,以前很少发生,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却频频出现,而且规模和危害都不断升级。出现恐怖事件时,宗教徒一般通过祈祷的方法面对,世间人往往求救于有能力的人,就像很多国家陷入困境时会寄希望于美国,“美国能不能救我们?”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倡导自由、和平与平等的国家,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帮助了许许多多弱小国家。不过现在美国国内也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当然,我相信美国依然有力量去援助其他国家。总之,大家不妨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虽然拥有的财富更多,发明的技术更先进,但内心真的安宁吗?
5、对于大格局层面的事,我今天不想过多谈论,主要讲讲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危机,诸如疾病的侵袭、衰老的威胁、家人感情的破裂等等。每个人的生活都难免出现逆境,很多人在遭遇不顺时,往往心生烦恼,陷入痛苦。其实不必要这样,应当运用智慧去面对,这样逆境会得以化解,甚至让人收获快乐和智慧;如果实在无法扭转,也可以用恰当的方法接受它、认识它。佛教中说万法唯心所造,这并非不承认外境,而是说万法跟自己的心密切关联。不过在没有接受心灵训练之前,一般人往往无法控制负面情绪。所谓负面情绪,主要就是佛教中说的贪心、嗔心和痴心。
6、所谓贪心,是指过度的欲望。比如 iPhoneX 一推出,很多人争相订购,认为得到这款手机,就有了一切希望。据报道,在中国,iPhoneX 一开售,就被抢购一空。这类现象是欲望膨胀的表现。当然,对于理想等的
7、适当追求,无可厚非,并不是此处所讲的贪心。所谓嗔心,是想损害某个对境的心。比如对于一件小事,夫妻俩意见相左,这本身并不是大事,但是双方的分别念却可以把它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争吵,最终演变到抛弃甚至杀害对方的地步。这是人被嗔心所左右的可怕后果。如果追究贪心、嗔心的根源,则不外乎痴心——没有认识自心的真相。实际上如果能认识自心,就可以平静、智慧地去解决任何事。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这段话很有道理,不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们都不应责怪外境、抱怨他人,而要观察自心,对心中的痛苦进行剖析,认识它。
8、如何调整自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呢?这其中有几个要点可以把握:一淡定,二识破,三随缘与接受。
9、保持淡定
不论面对国际大事,还是个人的小事,保持淡定的心态都非常重要。去年我的母亲去世了,她生前特别关心我,所以她的离去让我心绪难平。后来我想,不管怎样,母亲的去世已无法改变,所以我还是要淡定。
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不过很不幸,这个女儿活到 11 岁就夭折了。面对女儿的死亡,女人痛不欲生,她到一位法师那里哭诉:“我的女儿死了,怎么办?”法师开导她:你要放下。她说:“我怎么放得下呢,我的女儿那么可爱。”她无法抑制地痛哭。法师跟她说:“你这样一直哭泣,即使哭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于事无补,只会让负面情绪不断增加,从而要面对更多问题,不如淡定下来,这才是理智的。”面对逆境,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件事,就改变自己的心吧——尝试着让心静下来,避免负面情绪滋长。对于负面情绪,我们一定要认识其危害性,它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制造新问题。比如,有的人失业了,如果从此灰心丧志,牢骚满腹,那么他的下一份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有的人失恋了,如果从此以泪洗面,忧伤悲叹,那么他的下一份感情也会蒙上阴影。与其灰心,与其流泪,不如让心淡定下来,放下痛苦的念头,去寻找新的生活。不论面对任何事,内心淡定都很重要,这是佛教中特别强调的。
10、学会识破
(1)识破外境
一棵大树,并非凭空而生,而是种子、水分、阳光等许多因缘和合才逐渐而有;同样的,世间的任何事,当它们发生时,我们当下只能看到结果,但其实它们都有各自的因和缘。像刚才提及的枪击案,如果很简单地看结果,就会迷惑和抱怨,“为什么这样?”实际上这一事件的背后有很多因缘:枪击犯也许是受人控制,也许是心情不好,也许跟社会、教育等有关,甚至还有一些深层、久远的因缘。
总之,遇到不如意之事,抱怨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冷静地观察它的因缘。佛教中说:“诸法因缘生,因缘尽故灭”,意思是,如果因缘具足,诸法一定会产生,谁也无法阻止;如果
因缘灭尽,诸法必定会消失,谁也无法挽留。以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是类似的道理。总之,不论遇到生活中的逆境、人生中的不平,都不应怨天尤人,或者大发嗔心,而要尝试着观察这些事的背后因缘。
(2)识破内心
如果遇到恐怖之事,一方面从外境层面识破,另一方面也要识破内心,因为一件事情的好坏、利弊,根本上端赖人心。佛教有“一水异见”的例子:一碗水,人看到的是清澈的水,饿鬼看到的是污秽的脓血,地狱众生看到燃烧的铁水,鱼类看成住处,天人则看到是甘露。同样一
碗水,六道众生的所见各不相同。不仅是一碗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世界上不存在实有的法,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人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比如一个领导,支持他的人认为他好,反对他的人认为他坏,如果这个领导实有,周围人不会产生不同看法。再比如,一个女子,他的爱人一开始感觉她不可方物,但是相处久了之后,又觉得她相貌平平,甚至可能因为一言不合而觉得她面目可憎。
任何事物都不实有,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并非绝对,主要观待看者的心。因此如果我们保持放松的心态,恐怖之事也不一定那么可怕,不幸之事也不一定那么痛苦。
11、随缘与接受
生活的变故,似乎总会不期而至,学会随缘和接受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过发生一些事时,悲观的人习惯用痛苦的心态面对,乐观的人则会用开朗的心态迎接,不论怎样,学会接受,心里做好准备,都是第一位的。
曾经有一位禅师,他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到了秋季,有些花盛放了,而有些在凋落。禅师的一个学生喜欢花枯萎的样子,另一个学生则欣赏花绽放的情景,还有一个学生认为:枯萎也好,盛开也罢,怎样都很好。对于第三个学生的态度,禅师大为赞叹。为什么呢?如果一味觉得花盛开好,就会伤感于花的枯萎;如果一味认为花枯萎才有趣,就会排斥花的绽放。这样都不合理,因为花的枯萎在所难免,而花的开放也是正常现象。
12、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今天的你青春靓丽、才华横溢,而且拥有万贯家财,人人都投来赞赏的目光,但是将来的某一天,年轻、美貌、才华和财富可能都会离你而去,那时你该如何面对?能否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实际上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变化,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以平静、随缘的心态接纳它们。民间有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在形容世间的沧桑变迁。一个国家现在繁荣兴盛,但不久的将来,可能走向衰落;一个家庭现在幸福美满,但不久的将来,可能四分五裂;一个人现在功成名就,但不久的将来,可能从巅峰跌落。如此种种,在佛教里称之为“无常”。
13、无常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是否我们只能消极地等待?不是的,我们可以勇敢地、智慧地去面对。佛教中提到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指内心勇敢的人。不论遇到什么事,菩萨不会脆弱、不会封闭、不会伤心,会坚强地接受,并运用智慧去解决。菩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4、以上所说的三个特质——淡定、识破、随缘和接受,是很宝贵的心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修行中,如果你遇到了困境,首先告诫自己淡定,然后试着去认识事情的背后因缘,不论这件事是什么,都接受它,之后用智慧去处理。如果能做到这样,任何事都不会让你烦恼,反而可能带来机遇和帮助。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WPS”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