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
华智仁波切讲过,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要利益众生,并不是为自己快乐,一直住在极乐世界。
大乘行人要将菩提心真正融入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的行为对人们有利,大乘佛教的理念就会被人们认可。
像基督教,虽然他们的教义比较简单,但他们的行为帮了很多众生。特蕾莎修女在临终关怀院里,天天为病人清洗溃烂发臭的伤口。有个战地记者见过很多恐怖的场面,但看到这种景象后,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天哪!就是给我100万,我也不干。”
其他宗教徒尚能以如此爱心来帮别人,我们佛教徒呢?学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多,按理来讲,应该处处能发现慈悲的行为,可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很多修行人口口声声都是“我”的修行、“我”的成就、“我”的上师,一直围着自私自利转,这非常不好。
自己在享受快乐时,往往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利益众生的机会也不能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扭转这种局面,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佛教的慈悲。
缘起有时候很奇妙。台湾的慈善家证严法师,最初也是看见其他宗教的人帮助别人,一个感人的场面触动了自己,从此开始发愿办医院,做遍及全世界的广大善事。还有一位学佛的明星,也是因为孩子身体有缺陷,以此因缘劝大家积资,免费帮助这类患者。
不过,佛教的慈善跟其他慈善有点不同。其他慈善可以给人暂时的帮助,如临终时给予微笑、抚摩、安慰,让他在爱的温暖中死去。而我们,不但要暂时解决他今生的痛苦,更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他来世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一点,佛教完全有能力。
佛教大悲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可惜很多佛教徒没有用上,而其他宗教和世间善良人士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善心,在实际行动中开花结果。所以,佛教徒不要再把慈悲心留在口头上,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佛教的慈悲,是广大的博爱,不是极端的偏爱,应该让它的光芒遍满每一个众生。
官方公众号:sdjkb2014|账号: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