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2 返回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2



[12]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十二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这要从三方面来了解:一、回向的善根;二、所回向处;三、祈愿处。

回向的善根,指从最初的礼敬诸佛到最后的恒顺众生之间的所有善根合集在一起,无所保留地全部用作回向。


回向处,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种类的众生。这是平等、周遍的回向,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种类等的局限。

我们回向时要把心全打量完开,以尽法界量来作愿。法界心里有多少众生,就按那么多的数量,一时间把所有善根回向到每一位众生心上。


这是基于自己和众生同体,所以只要这么运心作意,善根就能入到一切众生心中。

在法界里,自他并不是无关的他体,而是互摄互入,无有障碍。就像一颗帝网宝珠的影像,能遍入到一切珠子里。又好像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里起的任何一个念头,对于身上的每一部分都会起作用,起了一念善心,当下就会滋养全身。像这样,我们起心作回向时,这种力量当即就入在一切时空点上,就会发生效力。总之,法界的运转原理并非是机械式的,无法用方程式来表达,它是不可思议的玄门境界。懂了这一点后,就要这样平等、周遍地作回向

祈愿处,把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众生,祈愿他们离苦得乐;远离一切不正的道路,步入一切真实正道;而且祈愿众生的苦由我来代受,我的一切安乐施予众生。这样来做圆满的祈愿。

这是出于法界同体观,不把众生视为自己之外的人。这样不分什么自他,一切都同体对待,怎么对待自己,就怎么对待众生,不作任何自他的区分。这就是“推己及人”的精神——推一己置于法界一切处同时也是是“恕道”最极致的发挥。“推己”叫做“恕”,自己希望怎样,也就希望众生怎样

要有一种大的心量,有法界大家庭的观念,把一切众生都视为同胞,乃至跟自己同体。这样就不再拒绝众生,不把他当外人看,把一切众生的事都担在自己身上。或者更直接地说,众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没有两样。就像同一个身体,脚痛的时候,手马上会帮它揉。或者脸需要一些护肤品,手马上帮它涂那样。

又比如,认为这双鞋是自己的,就会不计报酬、尽心尽力地把它擦亮。如果认为是别人的,那就不会去擦,即使擦也不会心甘情愿。这就是因为做了自他的区分。《释量论》里讲,烦恼就是从区分自他中来的。由于分了自党他党,那必然对自党生贪,对他党生嗔,有各种的比较对待等。如果不作区分,没有自他的分判,也就没有了这些妄动,恢复了天然的赤子之


你看,小孩的第六意识还没发展得那么厉害,他不会作很多区分,所以很多孩子睡在一起都能玩得很好,谁也不觉得那是别人。长大了就不行,自我意识发展得强了,就会分党派、分高下。受了各种戏论文化的影响,城府就很深,会变得自私、狡诈,有各种斗争、偏执等等。这都是偏离了真理的轨道所导致的。

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开始回归,也就是按照缘起律来修,逐步地从畜生性恢复人性,转成天性,升华成佛性。那么,我需要这样来回归,众生也是如此。所以,让众生入到真理的法道上就是回向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知回向的方法: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如同我希望常常得到安乐,没有病苦那样,祈愿一切众生都恒时得到安乐,没有各种烦恼等的生死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众生一旦想作违背真理的恶行,就祈愿他全都不能做成。当他随顺真理修善业时,就祈愿他能够快速成就。这也就是“一切皆成佛”的大愿。


由于了解到走真理之路最重要,所以祈愿自己在生生世世中,心心念念都在符合真理,能使人离苦得乐的法道上走,刹那也不偏离。由此就会开展出一条光明之路,会逐渐步入人天正道,进而入到涅槃正道当中。既然希望自己能走正路,那对于一切众生也应当如此祈愿。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这是祈愿让众生都踏上离苦得乐的正道,入到圆满的菩提道上,它包括三士道所摄的一切法道。

恶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指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由于被业果愚蒙蔽,违背了善恶因果的缘起律,不断地造下恶业,结果就落入了三恶趣的险道中。所以我们要祈愿,众生心中都能开出因果正见,按照因果法则来断恶行善,这样三恶趣的门就关闭了。同时开出了增上生人天善趣的道路,这就让他趣入下士道的修心当中。


广义来说,“恶趣”指六道。只要没从生死轮回中脱离,就始终落在苦里,所以都是险恶趣。这就要祈愿,让众生都能了解苦谛和无我等。

一旦认识到轮回唯一是苦性,不能再积集生死业因,继续在苦海里发展,这时就会开始回头,会生起求解脱的心。进一步了解到,生死的根子就是人我执,它是烦恼和造业的根源。而“我”本来没有,只是虚妄分别的产物。认识了无我后进一步加以修习,轮回的整套运行程序就切断了,不再发展,这关闭了轮回的门通向了涅槃正路。这又包括解脱和成佛两种。单从自分上说,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从普度众生而言,就是成就佛果。

像这样,把所作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以善根的力量把他们全部安置在三士道修心的轨道当中。每一次都要这样回向,要关怀到法界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我法界心里的众生,不是在这之外的,所以众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全都要关怀。不要再区分看待,区分你你我我是很累的。童真的状态,他不去分什么你我,所以就不累。


比如给自己剃头,是把一个脑袋上的头发剃掉,给别人剃头也一样。如果不去想很多,那给别人剃也很自然。一旦想这是“他”,就觉得我怎么给他剃呢?浪费我的时间。这么一想,内在的程序马上变了,就没办法很自然地去做。所以众生很可笑,在任何环境里都有好多划分,其实都是虚妄分别。比如在一个办公室里,往往会分成几派。人总是按妄识的习气,去分判这是自党,那是他党。一个班级也是这样,几十个人也要分好几个党派。甚至四五个人的小团体里也有问题,有各种划分。对这些我们全都要扫光,把这个身体和妄心扔到东洋大海里,自己就是全法界的量。基于这个量,回向的时候就要圆满、周遍地展开,一发心就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普遍无余地回向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把过去自他分割的偏执去掉后,就要祈愿,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由于积集身口意的各种恶业,所感的一切极重的苦果,全部都由我来代受,这也是自他相换修法的来源。

这就跟原来的观念完全相反,过去总想着:有苦你去吃,有乐给我享,现在是有苦我来担,有乐分给你。这样反过来就好了,就能直接破掉执著自我,也就真正利益了自己。这上面的观念通了以后,就会心甘情愿地直接这么来回向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样代众生苦以后,就使得他们都得到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意思是把一切安乐和功德都回向给众生。


就像我发了一笔大财后,不会一个人独享,而是全部分给兄弟姐妹们。同样,有了安乐、善根也不要只想着自己享用,要想到众生都是法界同胞,然后把所有功德都分给大家。这样宽广的心就很合适,也理当这么回向

如果说:我一定要利益自己。那就找找所要利益的“自己”是哪一个?它到底在哪里呢?

或者说:我只有利益自己才能占便宜,这么想最妥当,利益别人就吃亏了。


那就想一想:这么做真能利益到自己吗?其实,正是这种我执的行动逻辑让自己很苦了,反而是在损害自己。这样亏了性德不符合天性,就会造成无量的衰损

所以现在就应该赶紧回头把过去的所作所为全盘否认掉,彻底摧灭。这就要反着过去的行动方式来走,去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得到解脱,成就无上菩提。这样自己不但没损失,反而能快速成佛。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最后要把回向推展到无边际的量。那就是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我的回向才穷尽,以这些不可穷尽的缘故,我的回向永远不会穷尽,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每天都要认认真真地作回向。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或者像有阳光就要散播热力,有水就要滋润草木那样,自心有了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一定要回向。而且,由于众生的需求没有穷尽,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不会穷尽。这样自从真正信受了普贤行愿,之后就成了在菩提道上永不休息的行者。

这也是由胜解信来决定的,有了胜解,发生了普贤行的观念后,就愿意往自己身上担,这样就走入了普贤行愿海,就会得到后面经文说到的无量无边的利益。



第四篇   殊胜利益


一.随顺趣入的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这是普贤菩萨对于十大愿王做的总结赞叹

以上宣说了菩萨摩诃萨的十种大愿,这里的一切支分无不具足,所有菩萨行海都摄在其中,广大周遍,圆满无尽。如果有菩萨能对这些大愿王随顺趣入,就能成熟一切众生,就随顺了无上正等正觉,也能成满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海。


这是讲随顺趣入普贤行愿的人,他的行为趋向是怎样的。分别来说,会逐渐展开无边的普贤行海,总摄起来包括众生和菩提两方面。一方面,他会在在处处做各种成熟众生的行为同时能直接趣向无上果海,这样就能很快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有这样深远的缘起。

“随顺趣入指如是决定、立愿、实行。也就是对普贤行愿生起确然不疑的胜解后,就按照愿文的指示,一一如量地建立大愿,把它们推展到止于至善的境地。这样不断地在心中随文作观,就是随顺趣入,这是我们当前要做的事。

它的关键就是得到胜解信。一旦发起了胜解,主动力就会自然涌现出来。之后才能荷担普贤行愿海,愿意从现在起直到菩提果之间,在尽未来际的时间里,心心念念这样实行,真心地这么趣入。这样才不再是旁观者,不是仅仅做一点评论、欣赏,而是已经成了自心中的行愿海。

有了胜解后,那确实心心念念这样立愿,会由衷地在心上串习,让自心趣入普贤行愿的缘起中。对这一切都主动去行持,会非常殷重,有极大的希求、愿力,这就叫做“深心渴仰”。一定要达到这个程度才行。

那么,怎么来出现行愿力呢?还是要通过缘起的运转规则来打开。要达到对普贤行深心渴仰的地步,就要有强大的胜解信。胜解信一旦到量,信心和欲乐就一定会加强。如果胜解没开发,那信心的花苞就始终是封闭的。可见,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只有在源头上用功才出现效果。否则再怎么想,也不会凭空有很大的希求心,所以掌握其中的关键至关重要。

我们前面经过十番抉择,从方方面面展开来讲,力求更深、更广地开发见解。如果能这么跟着很细致地抉择下来,那心上得到的理解和信心就根本不一样。有了这个志愿后,才能让人真正勇毅地在菩提道上行进。否则缺少了动力源泉,即使外在的因缘勉强牵拉,但内心是封闭的,就始终还差得远。

一切事以心为根源,心的主动力一出来,就愿意一生一世来奉行十大愿王。不但是一生一世,就像经文所说的,普贤大愿会贯穿到尽未来无尽的时间海。人本来就有俱生慧,一旦得了胜解,开启了缘起的慧眼,再这么发愿,那在未来无尽的时间界里,就都会按设定好的愿的机制来运行

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就应当格外的欢欣鼓舞。比如《贤愚经》里讲的那些公案,他们只是在久远劫前,用一些干净的石头等来供佛,由于有纯正的供养心,而且最后有一个祈愿,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普贤行愿这么大的发愿,相差无数里,然而有善的业和愿的缘故,就会在未来的九十一劫当中不断地显现安乐果报。这就是业和愿所建立的缘起机制。平常我们做善法就叫做业,之后用普贤行愿来发愿印持,二者一相合,缘起机制就开始运转,就绝对不会空过

普贤行愿是大愿王,它的增长量达到了最极圆满。每一愿要以大心量来作意,都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吞纳十方三世世界海。这样每一愿都具有愿王的德相,才成为普贤行愿,才成为无上的回向。如果不具足愿王的量,只是一般地礼拜一下,随喜一点,供养一点等等,那就不叫普贤行愿,就像兔子不能充当狮子王一样。

这之后就按照《普贤行愿》来回向,作为一生修行不变的规则。而且是日日回向、座座回向、时时都在回向。时间不够就念短的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颂。这就是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大愿,没有超出其上的。

这样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每做一次善根就有了一个业绩,然后用普贤愿王的放大器来增长它,用大愿王来印持。既然自己心里已经这么回向,已经非常清楚、明确、真心地祈愿,那就一定按这样来实现,不会按别的方式运转。

要知道,行为唯一依心来决定,而心的本体是法界,所以不用担心,只要这么回向,善根就真正被印持住了。就像国王的玉玺一盖上去,将来就不会变动,决定按这样实行,而且通行天下,无所阻碍。同样,我们就要用《普贤行愿》来印持善根。当然这必须有真心才行,也就是把《普贤行愿》研究透了,起了胜解信,每一次从第一句念到最后一句,心都是坚定的、明确的、对于口里诵的每一句,心中都如实地作意。否则心不真的话,只是徒口诵空文,也不会很快出现效果。

像这样,有了善业,又以愿力作了印持,那来世自然按照所发的愿来逐步完成,这上面会自动运转,就有这么奇妙。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争取把它全部搞透。这样一次搞通了,以后就不费力,再念的时候都能发起主动力来。但如果没开发出胜解信,那就差得远。会一直念得很勉强,很快就没有了意乐,最后不说发愿,连念诵的行为都无法支持下去。我们与其一辈子有口无心、疲软无力地念,不如拼一次,用功把它打开。

所以,现在首先要在根源上培养。有了胜解信,就能主动地趣入,而不会发生障碍。普贤行愿的行动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再没有别的方向,未来的生命就恒时按设定的程序运转。也就是体普贤开始起用,各方面的功德都会全面地展开。这是前途攸关的事,决定我们未来世的一切行为方向,所以一定要把握好

我们只要建立了这个缘起机制,以后就很稳妥了,即使肉身换了无数次,愿力也不会失坏。就像经文后面讲的,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其他财物等都带不走,只有愿王不相舍离。这就很明确,我们生生世世行为的指挥者就是普贤大愿,这是最恰当,最无上、最圆满的设立。有了胜解信和行愿力,再通过这一世上万次的串习,就已经在心上把它建立好了。到了来世,它的等流力量会非常强。也就是按照普贤行愿的设定,一遇到成熟众生和行持法道的事就很欢喜,就能够无碍地趣入

总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因上就圆满地建立好趣向无上菩提的顺理之路,之后如箭射一般,直接向目标趣进。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普贤菩萨咐嘱说:因此善男子,你对于这个无上普贤愿王的大义,应当这样来认识。


有了这个认识,后面自然会展开十法行等的无量行为。对于无上愿王,无论是书写、讽诵、思维、听闻、演说,还是修习等,都会以百倍的信心,极其踊跃地趣入。这样才会出现后面经文讲到的殊胜利益。不然只是口里念了很多,心没有打开,也很难出现五种果等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如理地来修学,契合到修心法则,达到扼要处,这样才能发生真实利益



二.十法行的利益


下面讲对于《普贤行愿》作十法行的利益。


1. 略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是通过极大极别的供养功德,来跟闻信《普贤行愿品》的功德相较量,从而显示闻信此法的利益极大。

前者的量级用三个无量来表示。也就是布施物无量布施境无量以及布施时间无量。缘起的法则是以各方面因缘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果报,那么以三无量的缘故,功德也就无量

布施物,是充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所有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充满了上好微妙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等七宝。这在物质中是极其珍妙殊胜的宝物。即使是充满地球的七宝,人们都会感觉这是极大的物质的量,更何况是从各个方向都延展到了无边际的世界里的每个世界都充满了上妙七宝。还包括这么多世界里所呈现的一切人天善趣最殊胜的安乐,这些都作为布施物。

布施的对象,是佛刹极微尘数世界里的所有众生,以及所有的诸佛菩萨,这是极广大量的普遍布施。


布施的时间,是经过这么多的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一直相续不断。可见这是多么大的功德。

但是如果有人听到了普贤愿王,一经于耳,所得到的功德无数亿倍超出了前者。虽然前者有极大的量,但跟后者相比,比不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无数分之一。就好像一滴水跟大海相比,或者一粒微尘跟太虚空相比那样。


这是极惊人的结论。依我们的想法,前者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后者只是闻到普贤愿王,经历了一次耳根,结果就得到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现在已经听了一遍,而且生了很多信心,心力上也提高了很多倍,这就应该百倍地欢喜,确实得了无量的功德。这是没办法计算的,即使拿来全世界的计算机,也算不出它功德的一分。

可见,这部经文极其殊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像。我们通常认为,听这部经很有功德,但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功德。相比而言,不要说那么大的布施,如果有人做了十天布施,我们都觉得很了不起。比如布施了几百个人,花了很多钱,布施了很多好东西,就认为这个功德很大。但这远远比不上这里讲到的布施。而这个布施的功德跟听闻《普贤行愿》相比,又相差了无数倍。

我们对此要好好思维一下,之后就会发起踊跃受持的心。再去书写、读诵等等,那确实是至心好乐。以这个意乐的力量,又使得它的功德加倍增长,这就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回顾
普贤行愿大亿修|愿海心髓大亿修【报名链接】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普贤行愿大亿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