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55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对于有漏法和无漏法,以总说和别说的方式进行了阐释。现在我们学习到了分别宣讲的有漏法的部分。这部分又包括有漏法最后产生的果——世间[1],以及产生果的因——业,后面还要学产生果的缘——烦恼。
有漏法主要的因就是业,虽然我们是通过我执来造业,但是通过业才能引发三有的轮回。所以从根本的、最近的因来讲,现在显现一切形形色色的世间界全都是因为这个业而直接产生的。
从某些角度来讲,业从心而生,所以《入中论》当中讲,如果调伏了心,心一灭尽的话,那么业就没有了。所以在中观中主要是观察自己心的本性。然后如果能够安住在心的空性当中,那么有些业就可以消尽,有些就可以转变。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当中的第二大科判“经中所说名称”。关于业,经典当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此处是从十五个方面进行安立的。
戊二、宣说安乐等业分三:一、三受业[2]各自之事相[3];二、受业之分类;三、由何业受何果
“自宗”的意思就是《俱舍论》或者有部,有部自己的观点称之为自宗观点。第二个科判的他宗是指,其他的宗派对于苦、乐、舍的意义有一点点不同的看法。
首先《俱舍论》或者有部派自宗的观点是如何安立的呢?
至三禅间之善业,
顺乐受业彼以上,
顺不苦不乐受业,
顺苦唯此不善业。
“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即第一、顺乐受业。“至三禅间”,从哪里到三禅间呢?从欲界到三禅天之间。从欲界到三禅天之间的善业,称之为顺乐受业。
虽然二禅、三禅等没有不善业,但是欲界是有不善业的,因此说既然是从欲界到三禅间,那么这里面就全都称之为善业。因为是顺乐受业,它的因就是善,它的果[4]就是安乐。
所以在这个颂词中讲得很清楚,从欲界乃至到三禅间的善业,就是顺乐受业。因为通过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就可以引发顺乐受业。这是从它的地界来划分的。
“彼以上,顺不苦不乐受业”,“彼以上”,即从三禅以上,三禅后面就是第四禅和四无色界,他们都属于顺不苦不乐受业,既不是苦也不是乐的舍受。四禅的禅定是舍受的本体,上面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全都是舍受业。
“顺苦唯此不善业”,即顺苦受业。“此”指欲界,因为在无色界和色界都没有不善业,所以真正的顺苦受业的因就是欲界所摄的不善业。
欲界分了两种业,欲界的善业和欲界的不善业。欲界的善业已经随顺了乐受业了,和三禅一起成为乐受业;苦受业就是随顺欲界的不善法。
以上是把安乐、痛苦和舍受通过三界或者九地的方式进行安立的。大概是这样划分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主要是顺乐受业,三禅以上主要是舍受业,欲界当中的痛苦主要是顺苦受业。以上是自宗的观点。
因为有些不是完全确定、完全周遍的,所以他宗也表示他们对三业的看法。
有说下亦有舍受,
因需承许殊胜禅,
彼由异熟业所生,
无有前后成熟三。
他宗的一些论师说,三禅以上到四无色之间全都是舍受,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之下有没有舍受呢?不一定。“有说下亦有舍受”,下地当中也应该有舍受,而不是说三禅以上才是舍受,这个不确定。
下地有舍受是从两个方面讲的,第一、三禅以下也有舍受的状态;第二、欲界中也有舍受的状态。所以是不是从三禅以上全都是舍受,下面没有舍受呢?这个不确定,为什么呢?
“因需承许殊胜禅”,因为需要承许有一个殊胜禅[5],这个殊胜正禅的本体就是舍受,这个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所以既然在殊胜正禅本身有舍受,那么就不确定说只是在三禅以上有舍受,然后三禅以下就没有舍受。其实一禅所摄的殊胜正禅本身也是舍受之地。
“彼由异熟业所生”,这样的舍受也是由以前的异熟业,或者以前的善业所产生的。通过以前的善业所产生的缘故,安立为受的本体,而且这个受的本体是舍受的自性。这个是很明显的,无需多言。
以上是承许在三禅以下的色界当中,也有舍受的观点。所以前面所说的从某些方面讲是不确定的。
“无有前后成熟三”,主要是从欲界的角度来讲的。不单单是在初禅当中有舍受,即便是在欲界当中也是有舍受。《自释》或者其他的注释也提到过,在一个相续当中,没有前后次第,同时成熟三种果的情况有没有呢?是有的,在注释的括号中其实只是其中一种。该颂词要说明什么问题呢?要说明在欲界当中本身也存在舍受。
一个人相续当中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种受(三种果)的情况,大概分了三组[6]进行安立。
第一组、享乐是色,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感受不苦不乐既是不相应行。这个是其中的一种,通过以前的异熟业所生,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同时成熟苦乐舍三种受。
首先享乐是色,色是什么?色是感受快乐的,指人天的五根(是感受快乐的),还有外境的色声香味触。它们都属于享乐的,是色,成熟于快乐方面。比如有人福报大,他的善业一旦成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就能够引发他的快乐,所以说享乐是色。还有人天的五根也是享受快乐的。所以同时成熟其中之一,享受快乐这部分就是色。
然后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心和心所可以成熟痛苦。
第三个感受不苦不乐就是不相应行,比如一个人相续当中的命根、生住异灭、得等,这些可以有舍受。
以上是一个相续当中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种果的第一组情况。当然单单从这一组还看不出来我们要在颂词当中表现的,欲界当中存在舍受。当然这里面不苦不乐主要是从不相应行的角度来安立的,还不是真实意义上从心上面安立的受心所。
第二组、感受苦是色,前面一组中第一个是享乐是色,此处还是色,但是受苦是色。受苦是色是什么呢?外在的色香味触(声音去掉)等外在的四种境是受苦的。
按照某些观点来讲的话,这个根主要是受乐的,没有办法安立苦,除非是恶趣,但是此处我们不是在讲恶趣,而是讲善趣,善趣的眼等五根是受乐的。
等舍,即不苦不乐,就是心和心所所生诸法,和颂词对应的欲界也有舍,舍受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这个主要是在《发智论》当中安立的。
感受快乐是不相应行。
第三组、等舍是色,受乐是心与心所,受苦是不相应行。
这个三种情况都存在,现在我们取的是第二组,等舍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总之欲界当中是可以存在等舍的,色上面有等舍,心与心所上面也有等舍,不相应行上面也有等舍。所以,一个人相续当中可以同时成熟三种果,不过只有在欲界当中才可以同时成熟,因为苦受和乐受、苦受和不相应行同时存在的情况只有在欲界当中才有,色界以上没有这种情况存在。所以一个人相续当中无有前后可以成熟三种果,其中有一个苦受的话,比如受苦是心与心所,或者苦受是色,或者苦受是不相应行,那么他一定是欲界的,尤其是以苦受为主出现的时候,一定是在欲界。因为只有在欲界,才会有苦受和乐受和不相应行同时存在的情况,色界上面没有心苦受等情况。既然一个人相续当中可以同时成熟三种果的话,就说明他一定是在欲界,尤其是以苦受为主的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一定是在欲界。所以欲界当中,也有等舍,也有舍受。
所以他宗的观点是,不单单是三禅以上是舍受,在一禅的殊胜正禅当中也有舍受,在欲界当中也是有舍受的。
世亲论师基本上还是比较承许这种说法,有些论师,比如众贤论师在《顺正理论》中也说,其实下面也可以有舍受。
所以上面自宗观点是从主要的角度来划分,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是顺乐受业的;从三禅到有顶[7]之间,主要是顺舍受业;欲界当中的恶业是顺苦受业。从主要的方面,大概这样划分没有问题。他宗的观点也可以做一个补充。
从主要的角度来划分的时候,就按照第一个颂词这样划分;如果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按照第二个颂词的意思来理解。
本性相应与所缘,
异熟现前五受业。
对于受业方面的五种分类,本性受业、相应受业、所缘受业、异熟受业、现前受业,称之为五种受业。
第一、本性受业,也就是苦乐舍,苦乐舍本身就是受的自性、本性、自相。苦乐舍是一切受业的本体,通过自相的方面来感受的。
第二、相应受业,谁和谁相应呢?其实这里面所说的相应受业主要是触,即触心所,因为有触之后就产生受,触和受之间是相应的。有随顺快乐的触,随顺痛苦的触和随顺舍受的触。因为所触是通过相应的方式来感受的,所以叫做相应受业。主要是从触的心所方面进行安立,有随顺快乐的触、随顺痛苦的触、和随顺舍受的触。
第三、所缘受业,即依靠外在的色法,或者依靠外在的六境,通过所缘的方式来感受的。外面有六种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缘所缘境而感受痛苦、快乐和等舍。
有时我们看外面的色法是产生乐意的,有时看到外面的色法是很不舒服、很讨厌的。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或者自己不喜欢、不好听的声音。同样,香味所触方面都有。这些是从所缘方面来安立的,通过外在以色法为主的六境作为所缘,产生苦乐舍三种受,因此称为所缘的受业。
第四、异熟受业,即通过以前的异熟的因——善业和不善业(无记力量很弱的,没办法感召异熟,所以真正从异熟来讲是善和恶)以异熟果的方式来感受快乐和痛苦。比如以前曾经做布施帮助众生、持戒、礼佛等,通过这样善业今生感受各式各样身心的快乐。而如果以前造了杀生、害命、偷盗等不善业,今生当中就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善业、不善业的异熟业就这样通过异熟的方式成就异熟的果,感受快乐和痛苦。
第五、现前受业,即正在现前的受,比如现在正在现前乐受时,其他两种受业(以明显的方式)没办法感知。
现前受业也是乐受、苦受和舍受,但和本性受业[8]不一样,此处的现前受业是苦乐舍三种受业,哪一种正在现前,因为三种感受不可能同时现前的,所以如果正在现前乐受,苦受和舍受就没有办法现前;如果正在感受舍受,乐受和苦受也没有办法现前;它正在感受苦受的时候,它的乐受和舍受也没有办法现前,所以三种受当中正在现前的受就称为现前受业。
以上是佛经等所讲到的五种受业。
通过以前的善恶招引今生当中的苦乐,或者通过今生当中的善恶也会招致下一世的苦乐,叫做别说异熟受业。前面对于五种受业都宣讲了,其中第四种叫异熟受,下面是别说异熟受业。
业的分类是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定业、不定业、顺现法受、顺次生受或者顺后受,这些很多的安立都会在这里次第地出现。
第二是三界当中哪一界当中众生具有几种引业,或者可以造几种业。
壬一、业之分类
异熟受业定不定,
顺现法等三定业。
有谓五业余说四,
能引同类有三业。
异熟受业大概来讲可以分为两种,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确定要感受果报的;不定业是还没有确定,力量还没有那么强大,什么时间感受,感受不感受都是不确定的。
再展开可以分为四种业,在定业当中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第二句所讲到的“顺现法等三定业”。三种定业第一个叫做顺现法受,第二个叫顺次生受,第三个叫顺后受。以上三种都属于决定业。
决定业中今生造业今生成熟的叫做顺现法受。现在有很多学习佛法时间不长或者世间的人都是把业因果盯在顺现法受,我造了这么多的善业为什么没有成熟果报?这个人今生中造了这么多的恶业为什么还这么富足?为什么还没有受到报应?……他们理解的业因果的概念主要是顺现法受,当然他并不知道什么叫顺现法受,其实就是现世报,今生造业马上受果,在佛法当中叫做顺现法受。
顺现法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强大到什么程度呢?今生当中造了这个业,今生当中就要成熟。而且不单单是今生当中要受,第二世还要受,第三世还要受……。
第二种叫做顺次生受,次生是第二世的意思。顺次生受就是今生当中造了业今生是不会成熟的,一定要在第二生开始成熟。而且不单单是第二世成熟,第三世以后有的时候还要成熟。
第三种叫做顺后受,从第三世开始受,但到底是第三世还是第四世、第五世?不确定,反正它是从第三世之后的。
顺现法受就是今生造业今生得果,顺次生受是今生造业第二世得果(一定是第二世),顺后生受就是第二世以后,从第三世开始受,第四世、第五世……
因此业果的关系是从三世安立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业果的关系也必须要从三世的因果开始安立,否则有时候就没有办法。有时我们现在感受的苦乐已经是前世的业成熟的,这是一套单独的因果;今生我们所造的善法,要在后世成熟,这是另外一套因果。而有些人把今生当中的果和今生当中的因放在一起,你看他今生当中造了善法,为什么还这么痛苦呢?其实今生的善人遭受痛苦是因为前世罪业的因成熟到今生当中了,这个是一套因果,是今生当中的果和前世的因的关系;而今生当中造的善法是今生当中的因,会引发后世的果,所以这是两套因果。世间人不知道,就把这两套因果执着为一套因果,你看他今生当中在造善法,但为什么身体不好?他造这么多善,为什么还这么倒霉?其实他倒霉是前世的因,这是一套单独的因果;而今生中造善法,以后会成熟的,这是另外一套因果。
很多人只把眼光盯在今世,把今生当中所造的行为和今生的际遇、种种的苦乐放在一起,你看这个恶人造了这么多的恶法,还这么富足,他就觉得这个因果是错乱的。尤其是看到佛法和世间当中劝善的书当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他把这些概念和这些现象放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疑惑。
所以如果不以三世因果来观察的话,很多人就没法了解,也没法解释。当然并不是为了解释才这样讲的,的的确确存在三世因果。其实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套因果在同时运作,有些是正在造,有些是正在成熟,有些是可能正在酝酿。比如前世我们造了一个顺后生的业,今生当中正在酝酿,正在成熟过程中,然后再下一生当中就成熟了。有些是前世当中造的业,今生当中正在成熟,这是顺次生受业。如果你造的业特别猛烈的话,有可能是今生当中成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情况分析清楚。
大恩上师在讲课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问题,说在《俱舍论》当中对因果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如果不学习这些因果关系,就连学佛的人、出家人也会产生疑惑。现在修了这么多的法,为什么还没有作用?
其实如果我们要今生当中起作用的话,必须要有特别特别猛烈的心,然后有一些特殊的对应,通过这样很多强烈的业,它才会成熟。
有些就不一定,如果我们今生当中认认真真地修法,会顺次生受,第二世可以成熟。比如今生当中我们修净土的业,第二世死之后就往生极乐世界,就获得解脱了,这就是顺次生受。
有的时候可能造的是顺后受,今生当中我们念佛,修净土的资粮,但是力量还不够,第二世不足以往生,可能要顺后受,然后在第三世以后开始成熟往生的果。
善果是这样的,恶业也是这样的。有些我们前世造的业今生就成熟了,有些是前世造的业可能在后世才成熟,下一世(顺后受业)再成熟的也有。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经常忏悔,忏悔自己相续当中可能存留的很多很多的恶业。
只有把因果关系,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受,都搞清楚之后,我们内心当中才不会有疑惑。如果遇到其他人有疑惑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来解释。佛教当中的业因果从来都是从三世讲,如果单单从现世来讲,绝对很多情况没办法解释,也没办法理解。
所以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三世的因果观,三世的因果观确立之后,我们再了解、抉择这样的因果关系非常符合于名言的实相。名言的实相的确也是这样的,本来三世也存在的,三世中因果也是错综复杂存在的,本来也是佛陀智慧的照见,在经典当中宣讲,菩萨们在论点当中开显的,本来也是实际情况,是事势理。
所以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把三世的时间完全压缩在今生当中来解释所有的因果现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谁都解释不了。我们要给别人解释因果关系时,如果不把三世引进来,很多地方是没办法解释的。
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受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总的原则我们要了解,分别的很细微的我们就不知道了。所以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讲了,这些业果很微细的缘故,佛陀也遮止思维这些业因果。并不是不能思维总的业因果,而是说这个业怎么运作,非常准确地成熟在何种境相当中,这些问题对于一般的凡夫人的分别念来说思维不了,因为这个里面太微细了。所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只有佛陀才能制定戒律,十地菩萨都没有办法制定戒律,因为他内心当中还不是遍智,还没办法对于业果的运作、因果的成熟方式完全了解。所以说真正能够制定戒律的只有佛陀,佛陀才能够遍知所有粗粗细细的因果关联,如何成熟它的果报。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就以大概的方式了解业有这么多种,而对于很细微的方面我们就通过佛的智慧、教证来承许,如此对我们的修行就不会造成障碍或者疑惑。
有些人也许是善根缺乏一点,他总想把道理从逻辑上搞清楚。有些东西逻辑上可以解决,在我们思维范围中的这些法,通过逻辑思维可以解决;有些时候的确是解决不了,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很微细的地方、很隐蔽的地方必须要引用教证,以佛的智慧,用第三处来抉择,现量、比量都抉择不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教量,通过教量来抉择。
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一方面他内心当中的智慧比较敏锐,有一定分析的能力,这个固然非常好,但是另外一个就是他的信根,即以善根引发的一种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这个小脑袋里面所谓的智慧分别念可以抉择得清楚的。有些人修行的时候就钻牛角尖,一定要用这个理论,把它一个一个确立起来,如果确立不起来就怎么怎么样。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理论,有些时候也需要一定的信心。
的的确确很多东西都是不可思议的,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并不是说说而已,不说几个字“不可思议”,有时就是不可思议,我们的思想想不到的,没办法接受的。法界当中很多现象、事情,就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我们经常引用根登群培大师的话,如果你要信仰大乘、信仰密乘的话,你必须要信仰大乘里面不可思议的地方。如果你不信仰大乘里面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没办法信仰大乘。因为很多的确就不是我们的分别念可以思维、可以解决的,所以有时候就必须通过信根,这个毫无疑问。
但是有些人太过于倚重于信根了,一方面来讲也好,信心永远不退。但是如果遇到别人问难,或者自己内心产生疑惑,解决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我们说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信根。在信根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地引用我们可以观察、可以引用的这些理论,比如抉择中观的空性,这些大方面还是需要理论,用我们的脑袋去分析思维一下。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业因果的关系,前面再再提到过,是佛法当中最关要的地方,所有的佛法修行没有离开因缘、业果的。
当我们在转坛城、顶礼或转神山时,很容易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如果内心中没有业因果的正见的话,全部都是在徒劳,在浪费时间。转那么多圈坛城干什么?一圈圈转神山干什么?重复顶礼干什么?其实内心当中如果有业果正见的话,全部都会变得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的话,纯粹就是浪费自己的体力,让自己的腿疼痛而已,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了。
世间人不理解,把念珠一圈圈搓过去到底是干什么,嘴巴上念这么多到底干什么?他们如果不理解业因果的道理,当然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了。如果理解之后,就知道必须要反复串习,串习之后内心就会改变,改变之后,业也改变了,那么在修行过程中什么都会改变。
所以佛教徒的修行绝对不能离开业因果,业因果的正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的话,很多没办法安立了,众生成佛、三无数劫积累资粮和前后世因果都安立不了。所以如果没有这个的话,我们修行几乎成就不了,没办法成功。但是如果业因果方面,不管通过因明的方式,还是《俱舍论》的方式,还是《贤愚经》的方式,还是其他的方式,越来越产生信心的话,就说明我们的修行逐渐逐渐在增长。
以前我们学习过噶当派的某位修行者(具体哪位我忘了)的语录,他给下面的弟子教诫说,如果以后有人问,我们教派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说有很多人见到本尊,有神通……而要说我们修行当中逐渐对业因果产生不退的信心,这就是我们的特点。的确他没有搞很玄妙的东西,比如修生圆二次第,得到神通,得到很多证悟……不要说这些,你要说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于道次第方面逐渐逐渐引发定解,对业因果方面逐渐逐渐产生决定性,这个就是我们的特点。
的的确确很朴实的修行者随随便便说一句话就抓住了修道的关要。如果我们不对修道的次第产生信心,产生定解,如果不对业因果方面逐渐引发决定性的信心,那么不管修什么都没有基础。所以无论如何需要很多方法让我们内心当中对业因果产生信心,就像米勒日巴尊者一样,我这种苦行大家都觉得不得了,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但是他说,我这种苦行也是从业因果来的,因为我以前造了这么多业,杀了这么多的人,毁坏了很多人的财物,我知道如果我不修法的话,一定会堕地狱,这在我内心当中已经引发了一个决定的定解,所以我才用所有的时间精力,抛弃所有的东西去修行。如果你们能对业因果产生像我一样的信心的话,像我这样的苦行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不要以为我是某个佛菩萨的化身才做得到这样的苦行,其实就是对业因果产生了决定的诚信,知道一点点善的因就会引发善果,一点点恶因就会引发恶果,业果之间是不虚耗的。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或者觉得我造的这个业不一定成熟,或者觉得我造的这个善业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安乐。当然明显的不敢说也不敢想,当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可能还有一些疑惑,如果心深处还有疑惑没有打消的话,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会显得不那么精进,因为我们有时候还会怀疑,我这样付出到底会不会收获呢。如果是外在打工的工人,他就知道干一天的活,就会收一百块钱,晚上就能拿到钱,这个因果很短,所以就特别精进,每天都那么精进,因为他看得到因果之间的关系,直接就可以感受因果,所以他就很精进。但我们有些时候看不到,善因善果之间比较微细,所以为什么有些修行人就不像打工的人这么精进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业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还没建立起来。他(打工的人)已经建立了,他去进货,进这些货然后提多少价,卖出去可以赚多少钱;或者上班的人如果一个月都不缺勤的话,到月底就可以拿多少钱,这些因果之间的联系是确定的,所以他不敢迟到也不敢早退,什么都不敢。但是修行者的善果恶果这方面的业因果不是那么明显,有些时候对业和果之间的联系没那么确定,所以就会懈怠。
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清楚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精进。你多一分钟修行,收获的时候当然也就多了。当他对业因果之间关系已经完完全全确定下的时候,他就知道我做一分钟的修行,一定能收获一分钟的果,造一分钟的业也会感受一分钟的痛苦。当把这个问题很确定的时候,他就不会像现在的状态了。
所以业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不是因为我们在讲这个业因果才这样提示的,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要证悟空性,必须要具足空性的因;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必须要具足往生的因,如果因没有修,怎么往生?如果大乘的因没修,你怎么成菩萨、怎么成佛?都是一样的,明摆着的。
如果造了恶趣的因,肯定是恶趣的果;如果造了轮回的因,肯定是轮回的果;如果你造的是解脱的因,肯定是解脱的果;如果你造的是小乘解脱的因,肯定是小乘解脱的果;如果造的是大乘的因,就是大乘的果;如果想一生成就密宗的果,必须要具足密宗的因,都是一样的。
没有一个随随便便很侥幸可以发生的。有些是因为前世很精进,今生当中很容易;有些是今生很精进,今生当中也可以得果;有些是今生当中很精进,后世一定会收获的。所以把这个搞清楚之后,越早精进、越多精进,他的果就越迅速、越明显。非因和果之间是没有联系的,无因和果之间没有联系,任何果不可能无因生,谁都不可能无因生果的。第二个是有因生,要看因是正因还是非因,虽然有因,但因是非因的话,也没有办法引发果。还有即便是正确的因,还要看你对因串习的质量怎么样,虽然因是正确的,但是你串习的很少,因的力量特别特别微弱,也没办法很快引发果;如果因是正确的,你反复串,因的力量很大,这时这个因就可以很快地引发果,因为他的势力已经具足了,能力已经圆满了,所以他的果很快就可以来。
为什么说有些修行者越精进收获果就越快?因为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他对正确的因所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他经常很精进地对这个因去培养他的能力。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因虽然正确,但是我们对它投入的时间太少、投入的精力太少、修的时间太短了。虽然每天似乎都在(闻思)修,但(闻思)修的时间很短,对因的培育没有付出很多的力量,它的力量很弱,虽然它肯定会成熟在正确的果上面,但它的速度会很慢。要通过很长时间来培育它,让它达到某种势力。
别人很精进的话,在一生当中就圆满了。我们的因也很正确,但我们比较懈怠的话,要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这个因才能满足到今生当中别人精进的程度,才会引发一个果。所以没有侥幸的事情,的确没有。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之后,每个人自己对这个业因果道理引发定解,越精进投入的越多,越正确,他的果就越快。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从轮回的善趣恶趣来讲,全都是一样的。这个方面我们必须要了解。
“有谓五业”,有些说是五种业。因为定业有三种,不定业有两种。不定业两种可以分为异熟果决定时间不定,虽然果是一定要成熟,但是到底是今生成熟,还是第二世成熟,还是第三世成熟是不确定的,所以是果是决定的,但是成熟的时间不确定。这是第四种。第五种(也是不定业第二种)是异熟的果成不成熟不确定,什么时候成熟(时间)也不确定,异熟的果和时间都不确定。以上叫做五种业。
“余说四”,还有一些宣讲四种业。注释当中讲的很清楚:一、时间决定异熟不定,时间虽然确定了,但是果什么时候成熟还不决定;二、果决定成熟,但时间不确定;三、果决定成熟,时间也决定,今生还是后世是确定的;四、二者均不决定,异熟也不决定,时间也不决定。所以分为四种。
第一、时间决定,异熟不定,不管是在现世还是在次生或者在第三生之后,反正时间方面是确定的,但是这个果也许因为是力量太弱的缘故,因为是不定业,如果遇到一些大的违缘或者反方面的障碍的话,果就不一定成熟了,所以叫时间决定,异熟不定。
还有一个说法,要不然就今生成熟,今生不成熟,以后就永远不成熟了,这也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因为时间已经决定了,要么是今生当中,如果今生当中这个果不成熟,后世决定不会成熟了,这个方面就是时间决定,异熟不定。或者决定要成熟的话,一定是在第二世,如果第二世这个果不成熟的话,这个果就永远不成熟了。这个也是时间决定。或者顺次生受也一样。
第二、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它的果报确定要感受的,但是到底是在今生当中感受,还是在第二世,还是在第三世以后感受呢?这是不确定的。
第三、二者均决定,比如在今生当中一定会成熟异熟果,或者在第二世一定会成熟异熟果,时间也是决定的,果也是决定要受的。
第四、二者均不定,时间也不一定,到底是今生还是第二世、第三世,果受不受也不确定。
以上是“余说四”,把业因果分为四种进行安立的。
“能引同类有三业”,四种业[9]当中能够引发后世同类相续的业有几种呢?只有三种,要除开顺现法受,因为顺现法受的相续已经成熟了,它是以前的业成熟到今生当中的相续,所以今生造的业不可能再成熟今生当中的五蕴。
所以顺次生受、顺后生受和不定业是可以成熟可以引发他世同类的相续。今生当中不可能,因为它已经起作用了,就是前世的业起作用了,所以今生当中的顺现法受能不能引发这样一种相续呢?不可能。所以除了顺现法受之外,其他的业是可以引发的。
子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一切趣有四引业,
地狱善引业有三,
何中离贪稳凡夫,
不造顺次生受业,
圣者亦不造顺后,
欲顶不稳者亦非。
总的来讲,“一切趣”,即五趣或者六趣,“有四引业”,五道和六道众生总的来讲都有四种业可以造,或者说四种引业,即前面所讲到的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一切趣都可以造这四种业。
但是分别来讲,从善业的角度“地狱善引业有三”,地狱当中善的业只有三种,没有顺现法受,为什么他不能造顺现法受呢?因为地狱当中所有的果全都是痛苦的。所以如果是顺现法受的话,地狱当中造善业,那么在地狱当中他还没有死亡的时候,以现在地狱的身份就可以感受快乐了,但是地狱当中的果没有快乐的,全都是痛苦的,所以既然地狱的果全都是痛苦的,根本没办法说:我造了顺现法受的善业,然后在地狱的身份上面感受快乐。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地狱的善引业排除顺现法受,其他的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可以有。
地狱当中可不可以造善业呢?也可以。比如在《注释》当中说《大圆满前行》引用的公案:佛陀在地狱拉马车的时候,对同伴嘎玛热巴产生了一个悲心,然后让狱卒把他马车的绳子套在他身上,让他来拖,让他自己感受同伴的痛苦。狱卒非常生气,说:各自有情都感受自己的业,哪里有代受的?然后用铁锤击他的头,他就死去了,死完之后他就转生天界了,这是顺次生受。顺次生的业在地狱当中是可以造的。
还有在匝哦之女的公案当中也是一样的,也是堕到地狱当中,因为他用脚踢了自己母亲的头,感受铁轮转绕脑袋的特别难忍的痛苦,他就想:现在还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的这个业,愿他们所有的痛苦我来代受。这样发了愿造了善业之后,铁轮就离开了,他自己就升到天界。所以地狱当中也有善业可以造,也可以有顺次生受业,死了之后转到第二世就得到快乐了。
所以地狱当中也有造善业的时候,有时也会生一些善心,也会造一些善业,顺次生受业可以造,顺后受业也可以造,不定业也可以造,但是善业方面顺现法受是没有的。
地狱当中的善引业有三,反过来讲地狱当中的恶引业可以有四。地狱当中也会造恶业的,顺现法受的恶业可以造。有些人说地狱当中不会再造业了,这是没办法真正安立的。
地狱当中也要造恶业,而且有顺现法受的恶业。在地狱当中他造这个业,然后在这一世当中,在他还没有脱离地狱这一期生命时,还会感受他的所造恶业的果。所以地狱当中顺现法受恶业可以造,顺次生受的恶业可以造,顺后受的恶业可以造,不定业的恶业也可以造。
总的来说一切趣中都可以有四种业,但是地狱当中善的业方面只有三个,没有顺现法受,其它的三种善业可以造,恶业方面是全的。
“何中离贪稳凡夫,不造顺次生受业”,“何中”主要是讲世间凡夫的八地,排除了有顶。“离贪”,离开了对下地的贪欲,比如欲界的众生修持初禅之后,对于欲界的贪执就离开了。欣上而厌下,对上面的功德非常欢喜,对下面的过患很厌离,有漏的世间道就是这样的方式,这叫离贪。“稳”,即不退的意思。因为根基当中有些是利根者,就是不退的,有些是钝根者,要退失的。如果他是凡夫当中离贪的,而且他是利根的不退失的,这种凡夫除了有顶之外不会造顺次生受业。
比如欲界众生已经生起了初禅的禅定,而且他不退失的话,他第二世一定是生在禅天当中,他不会再造第二世继续生在欲界的业,因为他是不退的利根凡夫的缘故,内心当中生起了初禅。他通过这个初禅,第二世一定会转生到初禅天界。他会不会再转生到《注释》当中所讲离贪的彼地[10]?不会,第二世再重新投生欲界的业不会造了,因为他是一个利根的凡夫人,他修持初禅已经离开了欲界的贪心了。他第二世决定会投生在初禅当中。
《注释》当中说除了有顶,为什么要除了有顶呢?因为此处说的是有漏的禅定,是世间禅,而有顶的烦恼是没有办法通过世间的禅定来熄灭的,所以他没有办法离开有顶的贪欲。有顶的贪欲必须要通过出世间无漏定才能离开。
所以从凡夫的角度来讲,他通过自力是没有办法离开有顶的烦恼的,所以说有顶的凡夫还有可能造顺次生受,有顶因为没办法离开有顶的烦恼,所以他有没有可能再造一个第二世继续转有顶的业呢?可能。
因此此处必须要把有顶去掉,因为世间道,前面再再讲过,是欣上而厌下,而有顶是世间上最高的了,已经没办法欣上厌下了,通过世间道是没有办法离开有顶的烦恼的。其他的八地都可以通过欣上厌下的方式,第二世不再转生这个已经离开的地。
但是有顶不确定。欲界肯定是没办法离贪的,但是如果产生了初禅,就可以离开欲界的这个转生地。而有顶是不可能的,有顶通过世间道没有办法离贪,所以有顶的凡夫是有可能造第二次继续转生有顶的业。顺次生受业是可以的。
以上是凡夫的情况,圣者呢?
“圣者亦不造顺后”,圣者已经离开了欲界贪,比如三果圣者,他已经离开了欲界贪欲的缘故,他不会再造顺次生受业,“亦”和上面的“顺次生受”要一起看,他除了第二世不会再转生欲界之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都永远不会再转生欲界,为什么?因为他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
这里也分两种,一种是利根者、稳固的圣者,第二种是不稳的圣者。如果是利根的圣者,一旦离开了欲界贪,他永远不会再退失了,不会再退果,所以当他已经断尽了欲界的贪心之后,第二世不会再转生欲界,所以他不会造顺次生受业。然后他也不会造顺后受业,为什么?离贪的稳固的圣者不单单是第二世不会再转生欲界,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永远不会再转生欲界。他和凡夫不一样,凡夫是第二世不会转生欲界,但是不代表第二世之后,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不会再转生欲界,因为凡夫会退。但是圣者永远不会再转生了,因为他已经断尽了欲界的烦恼。
还有一种是已经灭掉有顶烦恼的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已经离开了有顶的贪欲了,而且也是稳固的、不退失的阿罗汉,他除了不造顺次生受业外,也不造顺后生,永远不再造投生三界的业,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以后永远不会再投生三界。
小乘的观点就是这样的。此处的圣者就是讲利根的稳固的圣者。
“欲顶不稳者亦非”,“欲顶”,已经离开欲界的,比如三果圣者。“顶”,已经离开了有顶烦恼的圣者,他虽然是阿罗汉,但也是不稳的,有可能退失到三果、二果、一果,当然不会再退见道以下了。
“不稳者”是根基不是那么利的、钝根的圣者。钝根的圣者不稳,有可能退失。离开欲界的不稳者,比如已经获得了三果的钝根圣者有可能退失,退到二果或一果。
“亦非”,即便是不稳者也不会造顺次生受和顺后受,为什么呢?在有部中讲的很清楚,即便他退失了,也会很快恢复的,他在今生当中绝对会恢复的,只是从果上面退了,因上面是不会退的,在死亡之前一定会恢复。如果他是从三果退的,那么在死亡之前他一定会恢复到三果。因为阿罗汉退失了果的缘故,第二世之后转生到色界,或者产生欲界烦恼,退失到欲界当中,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亦非”的意思是,除了非常稳固的圣者不会造顺次生受和顺后受投生三界的业之外,“欲顶不稳者”,即便是不稳固的有可能退失圣果的这些圣者也不会造顺次生受和顺后受投生欲界或投生三界的业。
第一部分的内容就讲到这个地方。
[1]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2]“三种受业”就是安乐、痛苦和舍受。
[3]“事相”,学过因明都知道,法相安立的具体的事物,称之为事相。
[4]如前所讲,因是善恶,果是无记。也就是安乐本身是无记的,它的因一定是善恶的。
[5]殊胜禅,即粗分正禅以上,或者唐译中讲的中间禅。
[6]出自《发智论》的观察,一个人相续当中同时成熟三种果有三组情况,注释的括号当中就讲了其中一组。
[7]即非想非非想。
[8]苦、乐、舍三种受业即本性受业。
[9]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生受、不定业。
[10]欲界的本身不是离贪的彼地。离贪的彼地意思是,当他修持初禅的时候,他对于欲界的贪已经离开了,所以说欲界对已经生起禅定的这个人来讲叫离贪的彼地。此处以欲界为例,以上次第类推。比如他如果已经产生远离初禅的贪心,已经不退地产生了二禅,那么他第二世一定会转生二禅,不会再转生到初禅当中。所以离贪的彼是可以次第次第地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