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4)
仁 波 切 传 讲
下面我们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末法五百世时,作为讲经说法者要怎样清净地说法?作为一个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们如何清净地接受佛法?这个很重要。前面讲了2个四种法,2个二十种法,一共48种法,基本上都是讲正面的。下面有一部分是从说法者、听法者的角度,以杂有名闻利养的心来宣说,这算是负面的,当然也有正面的部分,我这里不一一分析。
(师感冒了)刚才有个堪布说,那您现在这样感冒不舒服,待会怎么讲经?我说应该没问题,(师流鼻涕)看来还是有点问题~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观未来后五百世的众生,如果有菩萨甚为无智,没有取舍的智慧,讲经说法、做法布施时,一旦有利养就产生欢喜心。利养,指供养、财富、名声,即世间八法中的名闻利养。后五百世作法布施的菩萨,只要有利养就特别欢喜,遇到了比较有福报的大施主,既有信心又有钱财的信士,就愿意摄受;如果没有利养、长得也不好看、钱财也没有、供养也没有、什么利养都没有的话,就心不欢喜,觉得摄受他没有意义。因为他的目标不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最主要的目标是财富。确实也是这样,人们很现实,讲经说法的居士、出家人中,也是难免的,佛陀时代也有,现在也会有,这种人他不是要解除众生的痛苦、困惑,主要是为了得到利养,得不到的时候就不欢喜。
拓展内容【1】
【檀越】拼音:tányuè(梵da^na-pati,巴da^na-pati,藏sbyin-bdag)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长阿含经》卷十一谓,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即: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以时施、门不制止。
《大般涅盘经》卷十一云(大正12·433a)∶‘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
檀越:通过布施的手段越过痛苦的苦海。由印度传至中国时原本只有一个“檀”字,意为“布施”,“越”是后来佛法传入中国,为了方便中国人理解文义后加上去的。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拓展内容【2】
菩提流支主要成就
·密宗法术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在译经成就与促进中国《地论》学建立发展方面难分高下,但在密宗法术上,却是独步一时,无人可与抗衡。据说有一次他曾经诵咒使井水满至井栏,用钵舀水盥洗,被人崇拜为神圣。他看到当时中国尚不具备推行密宗的条件,担心世人为密宗法术所惑,不能领会掌握密宗的宗教精神,所以密而不传。
·主要影响
菩提流支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也有贡献。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昙鸾,未服膺净土法门之前,曾到江南向道士陶弘景求得长生仙方,回北方途中在洛阳得遇菩提流支,流支向他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并授给他《观无量寿佛经》及自己译出的《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昙鸾得此启示和经、论,便废弃仙方,按《经论》介绍的世亲所倡5种念佛法门修行,又加以创造发挥,行化各地,为创建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认为昙鸾的净土学说乃是传自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到邺都不久,不知所终,他晚年事迹及何年去世,已无从可考。
《佛光大辞典》“菩提流支”条,记为“天平年间(534-537)师犹在,后不知所终。”
原来他因种种原因秘密离开魏都,寻觅静心之所,来到了湖北黄梅。清顺治《黄梅县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来东土译经藏。……于梅地建道场曰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焉。”菩提道场即今黄梅苦竹乡郑友村董城墩菩提寺。多云山海拔422米,在菩提寺北3公里处。其上有广福寺,古称多云庵,为流支手建。寺旁有一座高2米的窣堵波式古石塔,中空,有石门可入,传为流支埋骨处。清咸丰进士、邑人梅雨田有诗曰:“印度东土初祖从,流支疏塔碧苔封。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钟。”2002年,山民于寺旁水塘中捞起密藏半个世纪的乾隆年间白云石碑一通,中行镌文“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碑志有云:“……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天峰和尚原墓尚存,位流支石塔前下方的5米处。
·翻译经书
菩提流支带来的梵文经卷多达万夹,他首先选择瑜伽系的重要经典进行翻译。朝廷对于他的译经非常重视,选拔了先已来华的著名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和他合作,还拨给通晓佛学的僧侣和儒士1000多人作为译经助手。译场就设在皇宫内的太极殿,开译的第一天,宣武皇帝亲临译场,亲自担任笔受,第二天起才由僧人僧辩等接替笔受工作。经过3年多的辛勤劳动,译出了《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法华经论》2卷、《十地经论》12卷、《宝积经论》4卷等瑜伽系重要著述,多属瑜伽学的开创者无著、世亲的作品。
“善知识”是学佛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助缘,能令修学转烦恼为菩提。一般而言,善知识有三种。
第一教授善知识:能宣导圣言训诫,让学人弃恶趋善;
第二同行善知识:能作修行者的同道,并相互切磋勉励;
第三外护善知识:能使修行者免除恐怖和忧虑,安心修道。
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
——《大般涅槃经》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提及“善知识”应具五德。
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
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
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
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
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
拓展内容【3】
《佛说华手经》:“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
《杂宝藏经》卷7——“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在舍卫国有一座茂盛的森林,清净广阔,佛陀常常带弟子们到森林里修道。佛陀把这座森林叫做舍贪庄严林,意思是要大家舍离贪欲,庄严清净的功德。
温暖的春天过后,炎热的夏天悄然到来,佛陀又带了很多弟子走入舍贪庄严林。很多信徒闻风赶来,并带来很多供品。不一会儿,供品充满林内,佛陀虽然不需要这些利养,但利养却追逐佛陀而来。
佛陀为了怕随从的弟子们被利养所诱惑,因此,将林中的一万二千位比丘集合起来,向大家痛言利养的祸害。佛陀说道:“比丘们!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得初果的人,也会被它所诱惑。千万不要贪求利养,对于名利、恭敬,要看做障道法,应该淡而处之。”
听了佛陀的教示,有些比丘还不甚了解,就问佛陀道:“佛陀!我们有了名,布教说法不是更有人要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的恭敬,不是更会有人相信吗?为什么佛陀说利养是障道法呢?”
佛陀不厌其烦地解释道:“名闻、利养、恭敬是修道的三关。其害处,能够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
这时,又有一位比丘问佛陀:“佛陀!名闻、利养、恭敬既然对人只是破坏而无益,从此以后,我们只要三衣一钵,依阿兰若法修行。”
这位比丘的话刚讲完,所有的比丘都起来请求佛陀准许。佛陀看见大众的真诚,欢喜地赞叹道:“我很欢喜你们依照阿兰若法修行。这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静的法,不是喜欢热闹的法;是精进的法,不是懈怠的法;是正念的法,不是邪念的法;是定心的法,不是乱心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
佛陀讲完以后,弟子们都非常欢喜奉行,不久,很多人都证得罗汉果。
下面讲到:
拓展内容【4】
A,譬如有人很喜欢清净,藏译本是这个意思,见下图。藏译本中讲的死猴,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
“弥勒!譬如死蛇、死狗及死人等,其实臭秽可恶脓烂不净,众人厌恶舍离远去。”
--《发觉净心经卷》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拓展内容【5】
《优婆塞戒经》:"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拓展内容【6】
《法化谈丛》中说,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于无法保管自己的钱财,他想:若将钱财埋在地下,恐怕地鼠会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会搬去;若藏在水里,恐怕水中的动物移动;要是交给亲人,恐怕他们挥霍无度……想来想去,还是自己随身带着保险,于是他将所有的财产兑换成黄金,天天缠在腰间。一次这个商人路过某地,见到街道中央摆着一个大钵,来往的行人都向钵中扔钱。富商问一个人:“这些人在干什么?”那个人说:“你不知道吗?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往后会受用不尽。佛在《宝积经》中说:‘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这口大钵就是坚牢藏,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唯供养者独自享有。”富商听后欢喜雀跃,说道:“我得到寄托财物的好地方了!”就解开腰带,将黄金放到钵中,又到寺院里皈依三宝,众比丘为他诵经忏罪,他心开意解,获得了须陀洹果。这个商人通过供养三宝,把被五家共享的财产变成了坚财,看了他的故事后,大家懂得该如何保管财产了吧。
《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财富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但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自己的财富会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会因为财富而散乱不定,这也是一种痛苦;而且,人什么时候死是说不准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时,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资具以外,多余的财物都要用来上供下施。
——《净土教言讲记》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拓展内容【7】
“我走到卫地孔广犬山的时候,俄巴上师正在与许多喇嘛请‘喜金刚本续’。正讲到:
“‘说法是我法亦我,听法诸众亦是我,我为成就世界主;世出世间亦为我,我即俱生欢喜大自在。’”
“正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远远的地方向俄巴上师礼拜,上师就脱帽答礼说;‘这是马尔巴学人礼拜姿势,修法的缘起很好,将来这个人当成就为一切法之王。你们去看看,是那一位?’一个比丘跑过来看我,他原是认识我的,就说:‘哦!原来是你!你为甚么到这里来呀?’
“我告诉他:‘因为马尔巴上师非常忙,没有时间给我传法,所以到这里来请法的。马尔巴上师叫我带那诺巴的身庄严和红宝石的印章,作为许可求法的凭证。’
“那个比丘就跑回去跟俄巴上师说:‘大力来了!’又一五一十的把我的话说了一遍。
“俄巴上师非常欢喜的说:‘上师那诺巴的身庄严和玉印到我这里来,真如优钵昙花开,甚是难得希有,不可思议!我们应当恭敬迎接。现在暂时停止说法,你们听众快点到庙里去把华盖,胜幢,庄严,乐具等拿出来;再叫大力在外面稍为等一下。’
“那个比丘就叫我在外面等候片时。后来我顶礼的这块地方就被叫做‘礼拜岗’。
——节选自《米拉日巴尊者传》
有些人自求利养,摄受同住者时,不为法、不为利益众生。凡夫人很容易犯,打造个人利益,但实际上能不能弘扬佛法?能不能利益众生?如果这个没有考虑,即便你有无私的热情,但最后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
这些法师自求个人的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威仪,为了得到自己的衣服、钱财、车辆,装成自己有功德,入于王城、国邑、聚落。意思是入于一些像北上广深等比较大的城市,还有比较中等的城市,或者地级城市,或者县城,目的是去化缘。
以前我们那边好多人都去化缘,为了回来修寺院。这还算好一点。但有些人确实为自己的利养做准备,外面装成一个修行人的团队,其实不是修行人,去不同的城市、聚落、大的王城、中间的城市、小的村落当中,实际上不是为了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而去,但刚开始的初学者看不出来。此处跟藏译本稍有差别,隋译本当中也是:这些法师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诈现威仪,到城市聚落里面去,到处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去弘法,但实际上没有半点利益众生的心。现在有一个地方的人经常去城市里,去年说一个寺院里面多少人全部都跑到城市里去,他们各显神通,有些说打卦,有些说装藏,有些说是活佛,有些说是大成就者,有些说是空行母、瑜伽士。作为佛教徒,不注意的话很容易上当受骗,自己的信心也会退失了。初学者很容易产生信心,也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邪见。一般学的时间长一点也不容易产生信心,也不容易退失信心,看见一些行为,不一定马上认同或反对,会想“这可能是显现吧”。
拓展内容【8】
隋译本:
“如是,如是!弥勒!于后末世诸法师等,唯求果报为他说法,若无财利,厌恶生苦,疲倦舍去:‘我等无利,如此法施无有利润。’既不与我衣服、饮食、卧具床铺,作如是念:‘我何因缘于中疲苦?’彼人为重供养承事己身,畜于侍者及弟子等,而不为法,都无利益他人之事,而口诈现如是慰喻教导众人:‘我有慈悲如法摄众,不为财利、为利益故,至彼城邑聚落王家,为成熟众生故。’彼虽作是语,心常唯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事。”
--《发觉净心经卷》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拓展内容【9】
从前,有许多施主约定去拜访奔公甲格西。当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宝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摆设供品,装饰得极其美观。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动机,发现心态很不清净,竟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于是顺手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你这个比丘,不要这么虚伪好不好?”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数奔公甲那一把灰尘最好!”
要知道,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对象通常是魔鬼、恶人,比如驱魔仪轨时要撒灰,关系特别不好的人离开时也要撒一把灰。而且尽管西藏并不富裕,但人们都喜欢在三宝所依前,用最珍贵的供品作供养。那么,尊者为什么说在所有的供品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胜呢?因为他这是在调整自心,觉得自己行为太恶劣,为了惩罚自己才做的。
……刚才那个故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体会,自己也应像奔公甲一样,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一旦心术不正,有造罪的苗头出现,就应该马上意识到,并且加以忏悔,绝不能让自相续与恶业同流合污。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不生恶分别念也是不现实的。就像奔公甲,出家后尽管在山上闭关多年,但也经常跟烦恼作斗争。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念经。当时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无一人的屋里,他心里琢磨:“我回山洞闭关,熬茶的话,茶叶也没有。不如趁机偷一些,留着以后住山修行时用。”他就东看西看,确定没人之后,把手伸进了茶叶袋里。正在这时,他突然提起了正念,于是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当,请把这只手从手腕处砍断!”
像奔公甲这样的人,时时能发现自己的错误,确实相当难得。以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是能够“不迁怒,不二过”,不像我们有些人,就算自己犯了错,也喜欢文过饰非,迁怒他人。《弟子规》中讲过:“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失若能改正,这个过失就没有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对此加以掩饰:“不是我干的,是他!我根本不是这种人,那个人实在太坏了,你可以去找他……”这样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一条罪恶。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拓展内容【10】
A.藏译本当中每一个都有“我不说”,见下图红线标处。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拓展内容【11】
《成实论》第十八卷 善觉品第一百八十三
远离者。若于在家出家人中行身远离。于诸烦恼行心远离。是名远离。问曰。行者何故远离。答曰。诸出家人。虽未得道以远离为乐。诸白衣等处在女色愦闹之中。终无安乐。又若远离则心易寂灭。如水不扰自然澄清。故行远离。又此远离法为恒沙等诸佛所赞。何以知之。佛见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则不悦。又见比丘空处睡卧佛则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诸因缘散乱定心。令应得不得应证不证。空处睡卧虽小懈怠。若起求定则散心能摄。摄心能得解脱。又因取相故起贪等烦恼。空处无色等相烦恼易断。如火无薪则自然灭。又经中说。若比丘乐于众住乐杂言说。不离众故尚不能得爱缘解脱。何况能得不坏解脱。远离行者。必能俱证。又如灯离风则能明照。行者如是。远离行故能逮真智。
拓展内容【12】
A, 藏译本把“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这两句连在一起,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
“弥勒!我不说追求好饮食者为行乞食。”
--《发觉净心经卷》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拓展内容【13】
“粪扫衣”又作衲衣、百衲衣。是指捡取俗人丢弃或散落在垃圾场及墓地等处的破衣碎布,经过洗涤、缝制而成的僧衣。
《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名为持粪扫衣?谓所有衣,他所弃掷,或街、或巷、或市、或廛、或道非道、或杂便秽、或为便秽血脓洟唾之所涂染。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粗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如是名为持粪扫衣。”
《大乘义章》云:“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外国之人,此等之衣,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行事钞》下一曰:“粪扫衣,制着意,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凡受持粪扫衣之比丘,称为粪扫衣比丘。
穿粪扫衣是早期比丘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四依止之一,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陈弃药。粪扫衣也属于十二种头陀行之一。
《十诵律》列举了四种粪扫衣:
一、塚间衣,指用来缠死尸而丢弃在坟间的衣料;
二、出来衣,指缠裹死尸的衣料而又用来布施比丘;
三、土衣,指被丢弃在坟间、巷陌及垃圾场所的衣料;
四、无主衣,指散落在村落或空地的无主衣料。
不过,粪扫衣的最重要来源,应该是塚间衣。因为在印度,人死后不必埋葬,死人的身体烂掉后,衣服还可以捡起来给出家人派上用场。但是,塚间衣更多的是指死者的家属为死者留下或抛弃的生前衣物,就有一些依止粪扫衣的比丘,前去拾取死者及送葬者的衣服,回去洗染香熏之后,就可以改制使用了。
比丘穿粪扫衣,是佛陀赞许的修行方式。据《四分律》云:“世尊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时五比丘白佛:‘我等当持何等衣?’佛言:‘听持粪扫衣及十种衣:拘舍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衣、麻衣、翅夷罗衣、拘摄罗衣、嚫罗钵尼衣,如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持。’”
比丘穿粪扫衣的根本目的在于断除贪欲、远离对物质生活的执著。《大宝积经》载,蓄此衣者可得法幢、姓、安住、专念、善护、向门、顺法等大福德。《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穿粪扫衣有十种利益。论云:“以有十利故,一、惭愧;二、障寒热毒虫;三、表示沙门仪法;四、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五、猒离心着染衣,非贪好;六、随顺寂灭,非为炽燃烦恼;七、由着法衣,有恶易见;八、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随八圣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于须臾间。”
由此可知,比丘以粪扫衣为袈裟,最为殊胜,最受尊重。
拓展内容【14】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四·粪扫衣比丘品第七
迦叶。粪扫衣是法幢。以大仙人故。是姓以圣人故。是安住以圣种故。是专念以善法仪式故。是善护以戒众故。是向门以定众故。是安住以慧众故。是身以解脱众故。是顺法以解脱知见众故。迦叶。如是畜粪扫衣得大福德。无所希求无所贪著。能离慢心能舍重担。迦叶。若有比丘畜粪扫衣。以知足故。诸天龙鬼神贪乐欲见。迦叶。畜粪扫衣比丘若入禅定。释梵四天王,长跪合掌头面作礼。况馀小天。迦叶。若有恶比丘。勤求衣服以严饰身。外现净行而内具足贪欲恚痴。虽作如是好严饰身。而诸天龙神不至其所礼敬供养。何以故?知此比丘勤求衣服以严饰身。不除心心数法垢。诸天知故则远舍去。
迦叶。汝见周那沙弥拾不净臭秽粪扫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欲浣濯之。尔时池边有常住诸天。皆远奉迎头面作礼。彼诸天等皆乐净洁。而取周那沙弥所捉不净粪扫衣。而为浣之令无垢秽。又取浣汁自以洗身。诸天知周那能持净戒。入诸禅定有大威德。是故奉迎恭敬作礼。迦叶。汝见须跋陀梵志。著净洁衣乞食已,欲至阿耨大池时。常住诸天於池四面面各五里。遥遮梵志不令近池。恐以不净食及以残食污此大池。迦叶。汝今现见此事。以圣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周那沙弥。所有不净粪扫中物。而诸天取之为浣。亦以浣汁自洗其身。须跋陀梵志。去池五里不令近之。
迦叶。谁闻是已於圣法中不勤修学。彼诸圣人诸天世人。皆来头面礼敬供养。迦叶。欲求如是圣德故。畜粪扫衣。迦叶。畜粪扫衣比丘。安住圣种不应生忧。於粪扫衣应生塔想。应生世尊想。应生出世想。应生无我无我所想。如是观已著粪扫衣。应如是调伏其心。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迦叶。是故当净其心莫严饰身。何以故?由心净故。於佛法中得名梵行。迦叶。如是畜粪扫衣比丘。能如是学,则为学我。亦学於汝。迦叶。若汝能畜如是粗衣,则便知足行於圣种。
拓展内容【15】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
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弘一大师《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法师《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的说: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〇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等等,我们最好不要浪费。现在喇嘛、觉姆中有些年轻人有不好的习惯,今天有一个新的布料,一个人穿上以后,另一个人就问“你在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穿了几天以后觉得不好看就扔掉了。我们这边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人特意穿一些比较破烂的、肮脏的旧衣服,自己认为自己是济公的弟子,觉得很有成就感。其实我们不用特意非要穿旧的衣服。原来有一个道友,衣服穿了好长时间没洗,我就用指甲在他衣服上面写“很脏”,他自己都不知道我写了。当然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应该没有。女众稍微好一点。人的心态不同,有些人非要穿旧的衣服觉得有成就感,而有些人每天换一个,像西方有条件的人一天换三四次,一会绿色、一会红色、一会白色,这也是他们的打扮方式。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拓展内容【16】
《残酷才是青春》56·不要像小虫一样“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
我们的人生中,能用得上的时间特别少!年幼时代少不更事,年老时代身心衰退,这期间都做不了什么;而青壮年时代就算有体力、有能力,时间也多被忙碌、散乱、睡眠占据了,剩下来留给自己的,可谓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虚耗时光,人活了一辈子,至少要做一件让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事!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他每天虽然忙忙碌碌,无有任何空闲,但实际上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他人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最好是对众生有点利益,如果实在没能力,起码也要发愿修行,为来世做好准备。否则,“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一生就像小虫一样庸庸碌碌,最多是搞一些破坏,这样活着没有任何实义。
当然,如果搞的破坏非常厉害,像某些恐怖分子一样,那可能在国际上比较出名,但也没必要出这种名!毕竟生前的荣誉名声。金奖银奖,死时一样也带不走。只有笃信因果、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帮助。
有些人整天在一个小圈子里转,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他。曾有一位色尔坝的老喇嘛,前去拜访霍西的曲恰堪布,堪布在大众中说:“今天来的这位老喇嘛,人都这么老了,谁也不认识,如果是与他同龄的某某大德来,全体僧众早就出去迎接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差别很大啊!”当然,曲恰堪布的意思,并不是说一个人出名很重要,而是说人生在世,还是要做些对大众有意义的事,不然一辈子就白活了!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拓展内容【17】
谄,“谄谓心曲”,心里弯弯曲曲的,不直。“由此不能如实自显。或矫非拨,或设方便,令解不明”,使人家搞不清楚自己的事情。
比如有些不持戒的,或者品德不端的,在人家面前故意装出很规矩的样子,这个是“谄”,心不直。就是要使人家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
佛教里边提倡“直心为道场”,实事求是,是怎么的就怎么的,不要装模装样,在人家面前装一个样子,背后又是另一个样子,使他人不能如实地了解你,这是谄曲。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里面有这样一句:“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这个词的关键点在于“曲”这个字,“曲”即是“隐曲”,简单说就是心口不一,心行不一,心里拐弯,说的是这般,心中是那般,甚至做的是这般,心中却又是另一般,凡是这样的隐曲,不质直,不清透,都属念佛人应该摈弃的不良习气。
这样的习气有何种危害呢?一个人如果心是质直无伪的,那么即使此人有各种不好的习气毛病,但却是完全暴露在大众的眼光下,有自尊心的觉醒,总是不至于太坏。可是当一个人心是隐曲的时候,在言也善好、行亦端正等一派美好面目的掩盖之下,心中的贪婪、嫉妒、算计、恶毒等通通都看不见,这些心灵的毒瘤便可肆无忌惮地疯长,甚至扎根到心肉中去。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的角落,长出的多是有毒微生物。
“诵念思惟”十条中其他条条都可以做得极好,但很可惜,都只是一场表演而已,因此人心中是隐曲的。为什么要这样隐曲为之?其本质还是谄曲,想要藉此得到别人的认可、肯定、赞美,甚至由此换来的名声和利益。
人心中一旦有所求,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便甘于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了。
人如果坦诚直爽,即便是浅薄,但也很可爱;人如果心中谄曲,即使渊深,但总让人不愿靠近。像鲁迅说的:“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
谄曲的对立面是质直无伪,真实自然。“直”和“真”只差两点,两个字还真是大有关联,一个人活的真,就一定会直;反过来,一个人很直,也一定比谄曲者要真。心中真实直爽,人看上去才会自然,也才能够得到众人打心深处的喜爱,一个不真不直的人,任他再怎么会说话,会办事,甚至很会说佛的话,做佛的事,也让人觉得俗气得很。
人能够毫无谄曲之心可是大不容易的,但贵在明理,且不断朝此方向努力。河北肉身不坏的香河老人周凤臣临终前留给儿孙五句话作为遗嘱,第一句话便是:“走到天边,也要说话口对其心。”可见得菩萨修行也不出其外。
俗谛是真谛的自然流露,念佛人对弥陀救度的切实感受产生的反应体现在生活上,即是俗谛的内容。而同时尽量地落实俗谛,也能够助成真谛。人若能尽量地“不怀虚假,不行谄曲”,可更真实地面对弥陀,直纳弥陀愿心,也将得到更多受用。
人若谄曲成性,免不了念佛做样子给大众看看,做功德给大众看看,内心的犹疑贪恋藏在深处,不能暴露在同行善知识眼前,众人想帮也帮不了你,到了临命终时,方才暴露出问题所在,那可真要给“念佛人”三个字抹黑了!
——《何时复西归》
拓展内容【18】
隋译本:
“我不说多嗔怒者为戒聚清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发觉净心经》
拓展内容【19】
增上慢
< 俱舍论>第十九卷有云:“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大正第二十九卷第一○一页)。
<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又载有,增上慢四众五千人认为不须听闻释尊说法,即离座而去。御书开目抄(第二四四页)法华经方便品第二(第一二八页)
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拓展内容【20】
A, 藏译本中是说法师,见下图第三行红色标处。
拓展内容【21】
《资持》云:“言绮语者。古德释云。如是锦绮交错成文。或云绮侧唔,言乖道理故名绮侧。亦名无义语。”
绮语,按古德解释,就像世间的锦绮,就是织得很庄严的丝织品。“锦”就是丝织品。“锦绮交错成文”,文就是文路的意思。用锦绮来比喻讲的很好听、很巧妙,但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这种语言就叫绮语。
“绮”是华丽,“侧”是不正的意思,绮侧语就是华丽而不正的话。
经书上云:“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意思是,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不真实而说,说的话没有意义,不如法理说,应停止说话不停止,又复称赞应禁止的事情,违背于时节又不善教导,也不善于劝诫指正。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佛告诉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简,选择的意思。有些人特别爱选择殊胜的福田,我不会说他是不求果报的法布施,因为他可能是选择性地对大施主说法,不愿意给其他人讲。只要你有选择,法布施就不会清净。真正清净是为一切众生作法布施;有选择性的话,叫做市易、市场的交易,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果报者不会说是善于摄受者,只要求果报就不是很好的四摄,善于摄受是以不求果报的、无有任何回报的方式为别人讲经说法。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求恭敬利养的人,我不会说他的志乐清净。特别喜欢利养,一看到金钱的时候状态都变了,这样他的心肯定不是清净的。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有些里面说是没有信心的人,没有正信的人我不会说是真正的出家人。妄计,分别念特别重,没有正信,这样的人,我不会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一般来讲,从烦恼的家当中出来叫出家人,从世俗的家里面出来也叫出家人。但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分别念特别重,没有从烦恼的家中出来,不能叫真正的出家人。
拓展内容【22】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呢?要用智慧来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佛陀正统的教法是自利利他并行的中道修行,离苦、离逸乐两边,不偏于自私,也不偏于只知牺牲奉献的中道修行。智慧型的出家,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是要「放下内在烦恼的贪执」,不是「放下一切」,是放下对情感、财富、名利、权力、享受的系着,但并非放下良善的身、口、意表现、也不是放下提升生命的坚持。
——摘录自随佛长老1月31日大年初一大堂开示
拓展内容【23】
A, 藏译本中的爱法--ཆོས་ལ་ དགའ་བ།,见下图倒数第三行红线标处。
B,隋译本:
我不说著世典咒咀者以为爱法;
----《发觉净心经卷》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拓展内容【24】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拓展内容【25】
华智仁波切以其朴质的生活方式著名,他破除偶像的作风,以及不矫揉造作的外表,与其博学多闻和精神上的伟大成就齐名。他深刻地期许修行者,将重点放在精神与心灵的本质上面,而不要放在外表的形式上,因此,对于消除傲慢或虚伪矫饰,他也从不犹豫。
一世纪前,证悟的流浪汉──华智仁波切,匿名为行脚僧,四处流浪。他听说有个著名的隐士,长久来都过着隐居生活,华智就去拜望那位隐士。当他走进那位苦行僧昏暗的洞穴时,闭不出声,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带着一丝讽刺的笑,并窥视洞内。
“你是谁?”隐士问道,“你从何处来?你将往何处去?”
“我从我背后的方向来,将往我面对的方向去。”华智回答。
隐士困惑地说:“你在哪儿出生?”
“人世间。”华智答道。
此时,隐士有些激动。“你叫什么名字?”他诘问。
“无作瑜伽士。”这位不速之客答道。
接着华智仁波切天真地询问隐士为何住在这偏远的地方。这正是隐士带着些许骄傲准备好要回答的问题。
“我已在此住二十年了,我正在修至高无上的忍辱波罗蜜。”
“非常好!”匿名的访客说道。然后,倾身向前仿佛要向他透露什么般,华智对他耳语:“像我们这几位老骗子,实在无法驾驭那种事的!”
隐士愤怒地从座位上暴跳起来,“你想你是什么东西,胆敢这样扰乱我的闭关修行?谁支使你来?为什么你不让我这谦卑的修行人安安静静地禅修?”他怒气大发地说。
“好啦!朋友!”华智平静地说:“现在,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儿去了呢?”
——《雪狮的蓝绿色鬃毛》
拓展内容【26】
A,藏译本当中是少贪欲者,见下图倒数第一行红线标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邪方便者,聪明伶俐的,我不说他是如理修行人。有些人看起来是很好的修行人,只不过是一个邪方便。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我不说因为他特别喜欢世俗的琐事,而对法没有损害。比如说刀、兵器,如果在泥土里面经常捣,不会锋利的。同样,一个修行人如果经常开会、忙于世俗法,那出世间修行肯定会有损害的。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修行跟工作、环境都有关系。不管怎么样,你也不是圣者,经常跟世间人打交道,经常忙着世间的琐事,做生意……不能这么说,不然现在的发心人员全部退了,到时候各部门的负责人又来和我算账“因为你那天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找不到发心人员,那怎么呢?”我就说:“我错了,我错了,我在课堂上再说一下发心的功德。”(众笑)确实有些人为了僧众不得不发心。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我不说志乐清净的人会堕入恶道当中。
我不会说修习智慧为愦闹行。为了闻思修行、增加智慧、弘法利生,你不能说这个人很愦闹,每天散乱、聚集那么多人。我们听课也是好几个人一起去,有人想:“不行,这很散乱,班里50多个人,每天面对不同的面孔,像热闹的城市一样,和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一模一样,我好烦恼。”这样说不行,你现在是修行智慧,不能叫愦闹。这个还是有差别的。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拓展内容【27】
宋文帝时,有求那跋摩,居金陵秪洹喜。文帝谓之曰:「弟子常愿持斋,不杀迫于,以身徇物,不获遂从。法师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敎化之?」对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已,不由人。且帝王、凡庶所修亦有殊矣。若凡庶者,身贱名微,德不及远,其敎不出于闺门,其言不行于仆妾,若不克己苦躬,行善持戒,将何以用心哉?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则人神以和。刑清不夭其命,役简不劳其力。辨锺律,定时令,锺律辨则风雨调,号令时则寒暑节。知百姓之饥,斯所以就于无饥,知百姓之寒,斯所以就于无寒。如此,持斋亦大矣,不杀则众矣。安在于阙一时之膳,全一禽之命,然后乃宏济也?」文帝抚机嗟叹,称善良久,乃曰:「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敎。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敎者则拘挛章句。如公者,眞所开悟明达,可以言天人之际矣。」(出《剧谈录》)
拓展内容【29】
A, 藏译本中,སེམས་ཞུམ་པ།指胆子很小、很怯懦的人,见下图第二行红线标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