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78 | 修四无量心,要从身边的一个一个众生做起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78 | 修四无量心,要从身边的一个一个众生做起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15


传讲时间:2015. 8 .1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我们前面已经辨别了什么是真正的四无量心,下面讲到教诫修学能解脱的四无量心。





此为无缘入解脱,具悲心者当修学。






我们前面讲了,真正想求解脱的人,应该修无缘的解脱,这里指真正的四无量心。不要修有限的“四无量心”,比如只是观一个众生、两个众生。虽然观一两个众生,暂时让他获得一种快乐,最后自己也可能转生到天界或人间,但是最终不能真正获得解脱。

所以,一心希求解脱者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非常重要。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这里是将所缘对境跟四无量心结合起来讲的。那么,什么是四无量心的对境呢?

“不具快乐之有情,”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不具快乐者。慈无量心就是看到不快乐的众生,愿他获得快乐。

“痛苦所逼可怜者,”悲无量心的对境是被痛苦逼迫者,即非常非常痛苦、可怜的众生。

“幸福贪亲嗔疏者,”喜无量心的对境是幸福快乐的众生,愿他们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快乐;舍无量心的对境是具有贪心和嗔心的众生——对自方非常贪、对他方很嗔恨,愿他们获得亲怨平等的境界。

“慈悲喜舍之对境。”这分别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的对境。

其他经当中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慈无量心是愿度脱一切众生,悲无量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喜无量心是愿众生获得佛法的境界,舍无量心是愿众生获得平等之心,等等。在文殊菩萨说那罗延的有些经典中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拓展内容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那罗延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名住此慈悲喜舍?”
文殊师利言:“那罗延!若有菩萨作如是念:‘我要当度一切众生。’是名住慈;‘我要当脱一切众生。’是名住悲;‘我要当令一切众生得住佛法。’是名住喜;‘我要当以出世间法寂静一切诸众生等。’是名住舍。
“复次,那罗延!菩萨若解诸法界空,是名住慈;菩萨若解诸法界寂,是名住悲;菩萨若解一切法界无著、无缚、无解,是名住喜;菩萨若解一切法界无去、无来,是名住舍。那罗延!是名菩萨住慈悲喜舍。
“复次,那罗延!菩萨若见无我之法而不惊畏,是名住慈;若见一切众生寂灭而不惊畏,是名住悲;若闻一切佛法同等如一佛法而不惊畏,是名住喜;若闻一切刹无尽而不惊畏,是名住舍。
“复次,那罗延!无所碍滞是名为慈,救众生苦是名为悲,悉无所恼是名为喜,不高不下是名为舍。
“复次,那罗延!有慈悲,非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声闻、缘觉所有慈悲,不能安乐一切众生,是名慈悲,非大慈悲。
“云何名为大慈大悲?若于一切众生等,起平等心脱其苦恼,是名菩萨大慈大悲。若生五道,为诸众生自舍己乐,作如是念:‘是诸众生堕在邪道,我当安止令住正道。’是名菩萨大慈大悲。
“那罗延!是故当知声闻缘觉有慈有悲,无大慈大悲。那罗延!是故菩萨应当修满大慈大悲。”

但平常我们经常讲,悲心是愿众生离开痛苦,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跟前面讲的稍微有一点不同,但它们真正的意义其实不相违,比如说一个心当中也有悲心、也有喜心、也有舍心,也可以这样讲。

而且所谓的无量心是缘所有的众生,如果只是观人类的话,就不叫四无量心,因为人类只是有限的众生。那我们平时做一些扶贫、慈善,帮助个别众生的话,是不是菩提心的行为呢?应该是。《华严经》也讲了:“若见诸贫穷,老病众苦逼,无所归依者,大悲普慈念。”如果见到一些被贫穷、衰老、疾病所逼迫,没有依靠处的众生,我们用大悲心来饶益、护念或垂念他,那么这种心态实际上是菩提心的部分。

我们有时候看到特别贫穷的人、看到疾病非常严重的人,就会有真实的感触。我最近接触了很多非常非常贫穷的人,真正看到这些人的家庭、肤色、穿着等时对内心的触动,也许比自己在很舒适的屋子里,观很长时间悲无量心的力度还大,这样之后修行可能会好一点。

我刚才引用的《华严经》偈颂的后面还这样讲:“常欲利众生,不求自安乐,功德庄严身,饶益于一切。”意思是说,经常想利益众生,不求自己的安乐,用这样的利他心来庄严自己的身体,会真正饶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

   修四无量心从身边做起   

我们还要知道,修四无量心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地做。否则的话,我们口头上倒是说得很好——现在很多大乘佛教徒讲大悲菩提心的时候非常善巧,包括我们堪布、堪姆当中,有些人讲得倒是特别特别好,但是真正让他实际去做的话,可能在一天当中照顾一个病人也不愿意;让他去看一个可怜的孩子、病人的时候,他真正有这个能力也不一定实际去做,他自己所有的人力、财力可能都用在带有自私心的项目当中去了。这种现象也是非常多的。

所以,真正的大乘佛教徒要实际去做。我们说的时候,是观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但是做的时候要从身边做起,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地去帮助,遇到一个可怜的众生你就帮助他,这就是真正的四无量心的行为。

不然的话,你观是观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一个众生也不去饶益;而且明明自己有能力,有这方面的资源,然而你没有去做。人生是有限的,虽然我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也很累,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困难,首先肯定能感觉到这些,但是到后来,结果的确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我大概在四五年前帮助过一个学生,但是这件事在我的记忆当中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明显。昨天,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工作,就给我发了信息,这个信息是很长很长的,里面讲了很多细节:他们原来是什么样的生活,后来怎么样改变的……有时候,对我们有些人来讲很简单的一个行为,也许对别人来讲,就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看到路上的一只小虫被太阳晒得非常可怜,在挣扎,我们把它放在草丛里,对我们来讲,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对它来讲,它的生命能得以延续,并远离了当时的剧苦。

所以,真正的四无量心虽然说是无量的,但是我们自己修持这样无量内容的时候,应该从一个一个众生做起,否则就停留在理论上了。

甲六、宣说意相:

下面讲四无量心的意相,意相就是心态的意思,四无量心的心态是什么呢?





许相得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






我们承许四无量心的心态是愿众生得安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也就是说,慈无量心是愿无量的众生得安乐,悲无量心的心态是愿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喜无量心是愿众生不要离开快乐、欢喜,舍无量心是愿众生对亲怨的贪嗔、嫉妒全部消失。

这个道理在《经庄严论》当中专门讲了,为什么对众生产生大悲心呢?因为有十种众生需要我们观悲心,比如说:有些众生已经被魔扰乱了;有些众生没有自由,被束缚、被关押着;有些众生的贪嗔痴烦恼已经非常炽燃、非常厉害,等等。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如《经庄严论》中云:“为烦恼敌转,苦逼黑暗障,入于难行道,真具大束缚,贪杂剧毒食,弃舍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众生。”


还有,四无量心由四种缘产生。每个众生都有自性存在的佛性或界性,因此都有观大乘四无量心的因缘,这叫做因缘;这样的大乘四无量心依靠善知识来传授,善知识就是增上缘;四无量心依靠不同的对境而生起,比如看到可怜的众生、需要帮助的众生,那个时候你生起四无量心的话,这些对境就叫做所缘缘;此外,前前的因和后后的果之间有一种不可间断的因缘,修前前之因就叫做等无间缘。通过这四种缘也可以了知四无量心。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这个修法分四个大的方面,首先讲的是舍无量心,从十三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修舍无量心的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一般来讲,修四无量心的话,有些是先修悲心,然后修慈心,再修喜心和舍心;有些先修慈心,然后修悲心、喜心和舍心。无垢光尊者认为,修法次第虽然并不是完全确定的,但是按照他的传承上师的观点,作为初学者的补特伽罗、修行人,最好先观舍无量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可能对自方贪得比较厉害,对他方的嗔恨心也很厉害,所以应该先修自他平等。如果自他能得到平等,那再观修四无量心就不是很困难了。

所以我们应该先观自方的亲友——你的父母、老师、亲人、兄弟姐妹等。我们平时认为:“噢,这就是我的人。”你给他出钱也愿意,出力也愿意。而跟你没有任何关系的,甚至跟你关系特别不好的那些怨恨的敌人,你就根本不愿意帮助。这种心态实际上并不是平等心,而且是世间当中最不好的一种心。

《大方便佛报恩经》当中讲:“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我们应该对父母、师长及所有的众生修亲怨平等心。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对我的恩德和其他众生对我的恩德没有什么差别。

以前佛陀对罗睺罗和提婆达多没有任何偏心,他的确有这样的功德。《大智度论》里面也讲:“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如果有人用种种恶语来诋毁佛陀,佛对他也没有恶心;如果用种种赞语来赞扬佛陀,佛也没有什么欢喜和开心。《大智度论》中还说:“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就是说,佛陀以大慈大悲一视同仁,视亲怨完全平等,这就是真正的境界。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先修这样的舍心呢?我们现在可能做不到,如果旁边的亲朋好友死了,大家就很痛苦;而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死了,好像就无所谓。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大乘佛子,真的要对众生有一样的同情感。

最近在天津发生了一次特别大的爆炸,死的人可能也比较多,整个场面看起来特别可怕,光车辆可能都损毁了上千辆,具体死了多少人也有不同的数据,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众生受到这种灾难,感到他们确实非常可怜。有时候,我们想到自身遇到这些的话,心里可能特别难受;而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遇到这些,好像心里就没有那么刺痛。这就是我们的大悲菩提心修得不好的缘故,所以应该长期修行,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亲人跟怨恨的敌人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会到达这种境界。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我们观想到任何众生的时候,心里面就观察:我今天贪执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嗔恨敌人或者跟我关系不好的、疏远的人,这样的心非常恶劣。

《圆觉经》中也讲了,如果有自他的憎爱,实际上是无法成道的。意思就是说,对自方有一种爱,对他方有一种憎恨,这样的心、这种种子是成道过程当中最大的一个困难。

拓展内容


《圆觉经》:“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所以我们要能发现到:特别贪执亲朋好友等自己的人,贪执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等,又特别嗔恨关系不好、危害自己的人,这种心非常恶劣。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众生都是对我有恩德的,而且他们都会辗转变成我的怨敌和亲友。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众生在轮回当中漂泊的时间是非常漫长、无始无终的,在漂泊的过程当中,我们现在所谓的这些怨恨的敌人——跟我关系不好的,连一刹那也不愿意跟他聚在一个地方、不想跟他说话的人,其实无始以来也当过自己的父母。

我原来引用过一个教证,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也都当过我们的敌人,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他当过敌人我们就不去管了,而当过父母的恩德如果去观想,这对我们的成就是有利的。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所以,这些敌人无始以来也当过我们的父母,而且当父母的时候也对我做过饶益、具足无量无边的恩德。他们对我有这样恩德的话,我们怎么能恩将仇报啊!如果因为他暂时的行为不好,或者是我自己的行为导致别人不满,我就对他进行危害,这其实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现在认为的怨恨的敌人,无始以来都当过父母。有些人在即生当中也对我们非常有恩,但是我们也许没有想到。

应忆众生恩

《毗奈耶经》当中有一个公案,不知道你们记着没有,就是未生怨王的公案,他为什么叫未生怨王呢?因为他没有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对他的父亲有仇恨了。他以前是一个婆罗门,临死的时候发恶愿,诅咒频婆娑罗王说:“既然你今天害死我,我将来就变成你的孩子,把你害掉!”不久后,频婆娑罗王家里生了儿子,他想起了那个婆罗门的恶愿,就把儿子从楼顶摔下去了,结果没有摔死,只是摔断了一根小指。后来他又想,这个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就没有再杀他,把他慢慢抚养大了。

后来,提婆达多在未生怨王和频婆娑罗王之间挑拨离间,因为提婆达多很想获得一个跟释迦牟尼佛竞争的帮手,而频婆娑罗王是释迦牟尼佛一个很大的施主,如果把他杀死的话,未生怨王可以跟自己关系很好。提婆达多就说:“你想不起来,你小的时候,你的父亲对你特别不好……”未生怨王很生气,就把父亲关起来了。我们讲《观经》的时候也讲过吧,未生怨王想用这种方式把父亲饿死。

未生怨王的儿子特别喜欢看斗鸡。有一次吃中午饭的时候,未生怨王让儿子过来,可他一直不过来,后来这个孩子说:“如果鸡吃东西的话我就来吃,鸡不吃的话我也不来。”他比较疼爱儿子,就让鸡也过来一起吃。

当时未生怨王觉得,我这么大的国王跟鸡一起吃饭很不好,他对母亲说:“我对这个孩子非常非常疼爱,不然的话,我不可能跟他这样一起吃饭。”他母亲说:“其实你不知道,你父亲对你更疼爱。你小的时候生病,指头生疮、流脓,晚上一直哭,父亲就把你的指头含在嘴里,这样你的疼痛稍微轻一点,你就睡着了。当时你手上的恶脓全部在父亲的嘴里,父亲害怕你醒后又疼痛,他就自己把脓全部咽下去了,一直是这样把你养大的。所以你今天跟它一起吃个饭不算什么的,你的父亲更疼爱你,你不应该害死他。”

这个时候,未生怨王就想:“我的父亲对我还是挺好的,只不过是我想不起来而已,还是把他放了吧!”但在准备放他的时候,父亲都已经死了,这跟他前世的恶愿、因缘也有一些关系吧。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父母对自己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的;有些时候,怨恨的敌人在即生当中对自己也是有恩的,而我们可能不知道,但无始以来,他们一定是对自己有恩的。所以,对于大乘佛教的有些理论,我们大乘修行人在实际行动当中要多多地思维。我们的很多观念实际上是颠倒的,但我们不知道,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敌人就是敌人,亲人就是亲人,一定要亲怨分明!这就是我们现在凡夫人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这种原则也有很多不合理的成分。

所以我们今天讲到,为什么要想众生的恩德?一想众生恩德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众生对自己都有恩。如果我们的观念这样转变的话……就像未生怨王一样,他原来觉得父亲很坏,后来就觉得其实父亲对他也很好,如果在这种观念下父亲没有死的话,他很有可能把父亲安置得很好。

我们也是这样的,原来认为敌人是非常坏的,比如说你们以前产生过一些矛盾,你就认为这个人很坏,其实一想起来,他也给你带来过很多快乐;也许即生当中他是坏人,但是前世他是好人;也许即生当中他是你的家人、是好人,但是前世他是你的敌人。所以轮回当中的很多事情是比较奇妙的:我们认为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我们今天认为这是对我最亲切、最好、最爱的人,但是过一段时间,他也许对你的危害更大,这也是很难说的。

所以,佛陀所说的金刚语,你细细去思维的时候,也会明白很多道理。


颂词背诵打卡



此为无缘入解脱,具悲心者当修学。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许相得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温故而知新


77课-78课


【知识类】
1、四梵住与真实的四无量心有什么差别?什么是有缘和无缘的四无量心?
2、四无量心的所缘和意相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先修舍无量心?

【修行类】
1、为什么说有些禅修的意义不大?你打算如何安排自己的修行?
2、如何守护清净心行?须菩提尊者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发?

【生活类】
1、修持四无量心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实际行持?
2、为什么说怨敌对自己也有恩德?未生怨王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