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有求必应的原理 返回

菩提心|有求必应的原理

文殊密语 2019-08-20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

关注这个多彩的世界



 

《入行论》第26课(摘录





颂词


今日






因怖惊颤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上师讲记


由于害怕三恶趣的痛苦而惊恐不安,于是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愿普贤菩萨,以及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一般来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分大乘和小乘,小乘的教法由十六阿罗汉护持,他们承佛敕命不入涅槃,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大乘的教法由八大菩萨(八大近子)护持,他们有责任兴盛大乘教法,令其永不隐没。所以,如果祈祷八大菩萨,可使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永远住世,有这样一种缘起。作为忏悔业障的修行者,我们不仅要在三宝面前忏悔,而且特别要在八大菩萨面前忏悔。平时不管放生也好、念经也好,若能持诵八大如来和八大菩萨的名号,功德也会特别大。


为什么要先供养身体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恶业,有的记得起来,有的根本记不起来,这些恶业一定要忏悔。忏悔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应该从内心深处痛切地发露,先把自己最执著的东西供养出去。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身体。






首先供养的是普贤菩萨。大家都知道,诸佛菩萨之发愿聚会于一体的,就是普贤菩萨,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所愿实现,就一定要祈祷普贤菩萨。《华严经》中在宣讲《普贤行愿品》时,也提到了普贤菩萨的发愿境界,若能一心祈祷普贤菩萨,所发的誓愿必定会得以圆满。


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中,专门宣讲了每位菩萨的不共加持力,比如文殊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大悲……,当然,从法界的本体来讲,一切佛菩萨没有任何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显现时,每位菩萨有各自不共的缘起力,就像世间上有些人是物理专家,有些是电子专家,所以我们如果祈祷普贤菩萨,可以在实现愿望方面得到不共的加持。



 


汉地的拾得禅师,被人们共称为普贤菩萨的化身,在他的传记中,有许多特别稀有的故事:他在寺院当香灯师时,经常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食,并呼憍陈如为小果声闻。后来被赶到厨房里洗碗,他将过滤下来的饭滓,每天用筒盛好,送给寒山。乌鸦天天来寺院偷吃粮食,他便拿杖责打伽蓝神,当晚伽蓝神给寺院所有的僧人托梦说:“拾得打我。”


有一次寺院在做布萨时,拾得将牛赶到僧集堂前,倚着门抚掌大笑,持律首座呵斥他为什么打扰僧众诵戒,拾得说:“心平何劳持戒,无嗔即是出家。”并指着那群牛说这些多为本寺的执事僧人,遂一一称呼亡僧的法号,牛便应声而出,众人见此十分惊愕,方意识到因果确实不虚,从而改往修来。拾得的诗歌写得非常好,我在《旅途的脚印》中也曾引用过一些。






同时,我们还要将身体供养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许多经典中记载,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诸位佛陀都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愿。



据《五台山志》记载,文殊菩萨降生于五台山的罗睺罗寺。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公元前60年,文殊菩萨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降生,父亲叫德梵,菩萨由母亲之右胁出生,因为降生时有十种瑞相,所以名为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藏地、汉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汉地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以及国王赤松德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汉地有文殊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道场,如果你们有机会去朝拜这些圣地,我觉得拍一些照片、观光旅游不是很重要,作为一名佛教徒,应当一心一意地祈祷,希望这些菩萨在自己临终时现前,不要让自己感受痛苦。这一点,对我们而言相当重要,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说:为了旅游而朝神山,为了享受安乐而住在寂静的地方,这些表面上的行持善法,实际上无有任何意义。现在很多人经常成群结对地去朝山,但到了那里却从来不发愿,这是非常可惜的,要记住:朝圣地时发愿十分重要!





   智诚堪布

辅导



01


八大菩萨在佛教中是非常著名的,他们都具有不共的功德愿力,与南瞻部洲众生有很深厚的因缘。在汉地、藏地很多地方的寺庙中,都能看到这些菩萨的塑像。菩萨安住在殊胜的智慧中,一般凡夫人很难真正见到菩萨的尊颜,当面听闻正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塑像的方式,菩萨也能和众生结缘。看到普贤菩萨像,看到文殊菩萨像,对他们鞠一个躬、点一支香,都能够与之结缘。因为菩萨有殊胜的愿力,跟他结缘之后,虽然今生不一定马上成为菩萨救度的对境,但是毕竟结了殊胜的缘,以后也能为他所化。


02


普贤菩萨不需要我们的身体,他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他来讲一切财产、珍宝都完全是空性的,何况是一个血肉之躯,对菩萨来讲没什么用处。供养身体是表示我们一种全身心的付出,自己没有任何东西留下,全都奉献给普贤菩萨。它代表一种心境,一种决心,一种誓愿力,从自己的角度讲就是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所有东西中,我们对身体最执著,认为身体最重要,现在连身体都可以奉献出来,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奉献呢?这代表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在修道过程中非常重要。


03


供养分很多层次:供养外在的财物不如以身奉献,奉献身体代表打破了对身体的执著。因为我们最执著身体,而且与财富比较起来,我们对身体的执著更重。如果我们能够将身体完全舍弃做供养,其他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普贤菩萨为了圆满我们的资粮,也接受这样的供养,对我们做加持、圆满我们的资粮。


这个颂词表现了一种皈依的誓愿力,因为非常恐怖,所以将身心奉献给菩萨。


04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文殊菩萨代表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是千佛之师,也是一切诸佛之师。所有的佛都是由文殊菩萨最初劝导发菩提心而进入菩萨道的。在一部经典中,佛陀专门宣讲了文殊菩萨是怎样劝他发心的,赞叹了文殊菩萨的恩德。文殊菩萨的功德、智慧、证悟是不可思议的,完全与诸佛无别,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菩萨相。我们要把身体完全敬献给文殊菩萨,祈求他加持自己。当然我们完全靠菩萨加持,自己一点都不努力也不行。


05



有时候我们想:我念了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念了很多很多忏罪仪轨,为什么还没出现瑞相呢?是不是法有问题?还是什么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要出现修法仪轨中所宣讲的瑞相或者功德,首先我们自己的修行要如理如法。比如在修法上要具足四对治力,念一遍四对治力的颂词并不等于具足了四对治力。此处讲到怎样去具足所依对治力:“因怖惊战栗”是厌患对治力的一部分;“将身奉普贤”是一种全身心的皈依,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全身心的皈依,内心当中还留有疑惑,就很难和佛菩萨的智慧功德相应。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