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2 | 您是否从心底感受到暇满“难得”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2 | 您是否从心底感受到暇满“难得”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28

传讲时间:2014.8.1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看顶礼句。无垢光尊者的解释比较广,我们仅从字面上解释。

前面的“顶礼普贤如来!”是密法的总顶礼。

本来怙主是指普贤王如来,他的断证功德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智悲自性不可测”是说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和慈悲是凡夫人无法衡量的。这是讲佛陀和佛陀相续当中的断证功德。

  然后讲佛法。“诸佛佛子如意源”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陀,以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佛子如意宝的来源就是正法。这里“佛子”即指僧众。“散利乐云”以佛陀为主的三宝可以散射出利乐的妙云。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诸佛佛子的来源是佛法,佛法是诸佛智悲双运不可思议的功德,此功德如天上积聚的妙云,可以降下甘露,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尊前礼”,即作者无垢光尊者顶礼十方诸佛、妙法、佛子。

这样顶礼的必要是什么呢?

第一,获得自利。如果赞叹诸佛菩萨,自己自然而然会成为佛子、诸佛菩萨的后学者、智者,并且能圆满自己的一切所愿。如果一个人经常赞叹上师、佛陀,别人也知道这个人有功德和智慧;如果一个人特别爱说是非、诽谤别人,别人就会知道这个人没有智慧。这是获得自利方面的功德。

第二,获得他利。如果我们顶礼佛陀,别人也会因此了知佛陀所宣说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龙猛菩萨也说过,作者赞叹本师佛陀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非常有意义的,以此能够令人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经典生起无比的诚挚信。这是获得他利方面的功德。

第三,获得自利和他利两方面的功德。通过顶礼佛陀能够圆满资粮,并且能实现自他的一切所愿。佛经中说:“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如果以顶礼佛等方式积累资粮,所愿都会成就。

因此,今天大家也要想:“我要真诚地皈依顶礼普贤王如来、释迦牟尼佛,以及所有的传承上师、诸佛菩萨!愿我把这部法听完!”我也很想圆满传讲这部法,祈求护法神保佑和加持,一定要让这部法传讲圆满!你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也要想:“我用身语意来顶礼世尊!”晚上对佛陀磕三个头是身顶礼,赞叹世尊的功德是语顶礼,内心也如此作意是意顶礼。身语意三门顶礼所获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以此福德,我们要发愿能够圆满这部论典,在这个法没有传完之前,在生活中不要遭遇身体、心理上的无常,否则非常可惜。

佛陀在《佛陀众行经》当中讲过:“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如果把佛陀作为对境,哪怕是做极其微小的善事,比如说一句赞叹的话,做一次礼拜,生起一次欢喜心、恭敬心,或者心里想:“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劫中为无量众生付出了多少血汗,真是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表面上看,好像一分钟的欢喜心很短暂很微小,但是它的功德和利益是无量无边的,会让我们不堕恶趣并且数数转生善趣,最后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因此,我把一张特别好的释迦牟尼佛像放在《心性休息》的法本里,你们看了可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前面的顶礼句随学无垢光尊者,要发起誓言:以后要恭敬佛陀。现在有些佛教徒,连佛像都不会恭敬,从佛像上跨越,不恭敬地摆放佛像,看见佛像也不在意;反而看到明星的照片时惊喜地大叫,马上顶礼。现在一些年轻的佛教徒,在宿舍里不挂佛像,挂其他的像,这已经是颠倒皈依了,自己的偶像已经搞错了。可能是我的心不清净吧,看不惯这些行为。

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外出时至少也应该拿一本书或一张佛像,住在旅馆里应该摆放好佛像,即使没有其他的供品,对着佛像磕个头,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不过有些人可能对因果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信心,觉得这样行持无所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张纸,但是它所带来的力量和加持无法言说。因此佛教徒非常有必要始终以恭敬、欢喜、真诚的心来祈祷佛陀。

这是顶礼句,第二个颂词讲立宗句。

 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无垢光尊者顶礼后,在立宗句中讲造论的原因。我们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光明的、远离四边八戏的,这种光明的心周遍于每个众生。《宝性论》云:“心性光明故,见惑无本体。”我们的心性本来都是光明的,所有贪嗔痴等偶然的烦恼,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本体。但是,因为众生最初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而执著为我和我所,因无明而漂泊于三界轮回当中。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之所以漂泊于轮回,首先是因为我们有烦恼,然后由烦恼积业。由于业和烦恼的因缘具足,我们便在轮回的大旷野中不断地受苦。现在城市里每天忙忙碌碌的人,全都像轮回旷野中可怜的蚂蚁一样。每个人都执著自己的工作、家庭、感情、生活等,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集聚在阿赖耶上,以下品不善业和愚痴为因,转生为旁生;以中品不善业和贪心为因,漂泊在饿鬼界当中;以上品不善业和嗔恨为因,漂泊在地狱当中;还有傲慢、嫉妒等烦恼,跟其他的不善业结合在一起,令众生转生到人天当中。总而言之,这些因缘让众生一直漂泊在轮回中。

今天在座的人,表面上只能看到爱好、家庭状况、文化水平、性格等各不相同,但实际上是内心中不同的三毒、五毒烦恼及各种业,让大家产生了不同的执著。想要断除执著,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智慧断掉我和我所执,从而斩断无始以来无有任何实义的执著和痛苦,让疲劳的心得以休息。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人太忙、压力太大,如果学一学《心性休息》,那就会明白很多道理。

有些人跟我讲,他去了尸陀林、天葬台后,心就得以休息了。不过你到天葬台,可能只看到了肉身的无常,没有看到心灵上的根本问题。当你看到很多鹰鹫把一个尸体很快吃完时,会知道自己的身体将来也不例外,要么火葬、要么天葬、要么水葬……但仅仅处理了身体还不算结束,你的心还要不断结生、漂泊,在轮回中不断地受苦。

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如果即生没有断掉轮回的因缘,确实以后很难再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我们这些漂泊轮回的众生一定要从三界中出离。

无垢光尊者为了让我们彻底获得清净涅槃,撰著了具有十三品内容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而且在每一品结束时都写了“疲劳心性今休息”,希望每一品都能让我们的心得以休息,比如修完人身难得以后,希望我们通过此理让心性得以休息。

我经常想,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自杀的越来越多。如果他们早一点听到《心性休息》,就不会自杀了。如果在大学的课程里面开设《心性休息》,要求本科生必须听完显宗部分,研究生听完密宗部分,那么学校里面就不会有自杀现象了,因为学生们的心已经得到了休息。

很多人的死亡是因为没办法对治自己的负面情绪。听说前段时间有个人写了遗书,活下去的理由写了一页,死的理由写了一页,但最终还是觉得“太累了,还是死了吧!”于是自杀了。所以我建议,如果要解决自杀问题,就一定要听《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课。一般来讲,听过这个课的人都不想自杀,想活着,因为感觉人身太难得了,如果把人身如意宝扔在大海里面,那就太愚痴了!很多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讲《心性休息》的正文,本论内容有十三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依止善知识,以及皈依、四无量心、发菩提心,一直到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任运自成之果。如果圆满学习了这些内容,那么从佛法的基础知识直至最甚深的道理,应该都非常圆满地了解了。

因此,这次不管讲多长时间,希望你们都能够圆满听闻。今天可能有个别人是因为好奇心而来的,但我相信95%的人还是愿意学的,因为在座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不是迷信、盲目的人。既然这样,大家一定要从本论内容中有所收获。我讲得不一定很好,但无垢光尊者讲得很好,我的翻译也不会有很大差错。因此,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直接看无垢光尊者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当你的心跟无垢光尊者的智慧真正融入一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哦,原来学佛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佛教团体和佛教徒的综合水平普遍比较低。很多人都比较迷信,天天讲一些神通感应,特别重视吃喝以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其实佛教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在心里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提升。世间教育也是如此,很多最深层的教育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家一方面要通达理论,同时对每天所讲的内容,自己应该一步一步地去实修。

二(广说真实论义)分十三: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痛苦;四、业因果;五、依止善知识;六、皈依;七、修四无量;八、发菩提心;九、生圆双运;十、证其不住二边之智;十一、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运自成之果。

第一品  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品分四: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暇满难得)分二:一、略说暇满难得;二、广说暇满难得。

乙一、略说暇满难得: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无垢光尊者用呼唤的语气说:“朋友们!我们获得了像宝藏一般的暇满人身,这在六趣当中非常难得。”用比喻来说明,就像一个没有双目的盲人在垃圾桶中,或者在十字街头,获得了一个如意宝藏,这非常值得欢喜,也非常罕见——本来连双眼都没有,居然摸到了这样的如意宝(如意宝可以理解成价值连城、十分珍贵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很稀有,他自己也非常开心。同样,我们现在获得了能行持善法的人身,真是应该如同得到了如意宝一样欢喜。

在座的人应该想一想,其实修行就是应该次第地修,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我应该修大法,我是大根基的人,您直接给我灌顶、传大法”。很多人来了就说:“我没有时间待很久,您可不可以跟我先吃一顿饭,饭后讲一个《大圆满心性休息》直指法?”这太简单了,恐怕不行的,即使给你传了也不一定有用。

藏传佛教非常伟大的仲敦巴尊者在藏地的时候,阿底峡尊者每天给他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道次第的法。仲敦巴尊者问:“很多上师都给大家传大法,您为什么天天给我讲这样的法?”阿底峡尊者说:“我给你讲的道次第是佛法的核心教义,是最重要的。”最后从历史上看,阿底峡尊者所有的心要确实都是仲敦巴尊者弘扬的。

因此,有些人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觉得“怎么又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我以前都知道”。如果要修高楼大厦的话,就要从基础开始,而在修行上,我们自己也可以看看,人身难得的定解到底有没有。

我特别喜欢讲前行法。为什么呢?虽然我没有人身难得等境界,但至少知道人身为何难得。我也经常勉励自己:不能浪费啊,人身那么难得,学法特别不容易!一般人在邪知邪见等众多因缘中,根本不可能遇到学修佛法的机会,而我特别幸运地遇到了善知识。

我有时候想,能一直在喇荣不离开佛法,唯一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慈悲摄受,否则我可能早已漂泊在茫茫人海中,谁也看不到了。这真是上师的悲心勾招,自己才一直没有离开佛法的教义。人生中,失去地位、财产、青春等任何东西都无所谓,这些毕竟都是无常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来到人间后能够值遇佛法,确实就像盲人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因此我们应该用欢喜心来“修利乐”“利乐”指的是佛法,因为佛法是利乐的源泉;或者是指利益众生的大乘菩提心的法要。所以我们应该有欢喜心,不知道在座的人有没有欢喜心?

乙二(广说暇满难得)分八:一、宣说十八暇满;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三、劝勉勤于正法;四、今当精进之理;五、暇满难得之理;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八、以比喻说明暇满难得。


丙一、宣说十八暇满: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






下面分八个科判来讲。第一个是宣说暇满难得。“暇”是空闲的意思,即是指远离了八难或八无暇,具足了八种闲暇。这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唐代译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也提到了何为无暇和有暇。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什么是闲暇和圆满呢?首先,我们没有转生到三恶趣。如果转生到地狱,整天都受寒热痛苦,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为饿鬼,感受饥寒交迫,也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为旁生,则非常愚痴,依然没有修行的机会。

以前给孤独园有一群蚂蚁,当时佛陀说:“这些蚂蚁历经七佛出世都没有解脱,生生世世都转生为蚂蚁。”因此变成旁生确实很难获得解脱。还有一次,舍利子尊者观察一只鸽子的前世,却根本看不到边际,八万大劫之间还是鸽身。他问佛陀:“为什么这个众生生生世世都是鸽子?”佛陀说:“轮回就是无边无际的,如果变成旁生,将长期这样流转。”所以我们很幸运能得到人身,如果转成旁生的话,连一句观音心咒也没法念。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远离一切八无暇。”如果转生到有各种邪见的边鄙地方,那就连佛教的名号也听不到。现在有些国家中也有这样的邪道,比如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等,这些不要说与佛法不相合,即使与世间规律也是违背的。在这些边鄙地,也没有修行的机会。

如果转生为持巨大邪见之人,不信因果、轮回,也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到长寿天,整天都会处于散乱和放逸中。如果佛没有出世,就不会有佛法,谁都无法修行。而且转生为喑哑之人也无法闻思修行。喑哑,一般是指不会说话的哑巴,间接也指业力特别深重、刚强难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佛法的人。个别道友的家人就是这样,无论对他怎么讲,他还是一直诽谤佛法、顽固不化。虽然他嘴巴很会说,但也是喑哑之人。

拓展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前行引导文》:“所谓的喑哑,通常是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他们也身处无暇之处。但由于意根喑哑之人愚不可及而无法领悟正法的含义,所以他们也属于无暇之处。”



以上讲了八无暇。如果转生到这些地方,确实没有修行的机会。

总的来讲,我们身边持邪见的人非常多,也很可怜。有些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心态可能很难转化,比如一些综合症、抑郁症、孤独症等患者,也属于无暇的范畴。他们根本无法学习佛法,更不用说修行了。而且没有平常的心态,连产生信心都很困难,特别可怜。

不过在座的大多数人已经远离了这些无暇,虽然偶尔产生邪见、心理不平衡、心态不正常等情况,但总的来讲都非常有福报,因为没有转生到上述三恶趣、边鄙地等无暇之处。听课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你所在的地方是边地——除了你以外没有信仰佛法的人,可是现在利用各种方法学习佛法,你还是处于佛法兴盛的群体当中。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道理上一个一个地去想,从而使心态慢慢调柔。学佛不是办个皈依证就马上不一样了,也不是闻思几年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长期学习。我们学院的很多老堪布,一部法都听了无数次。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修行佛法的次第性和长期性。




颂词背诵打卡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





温故而知新

1-2课

【知识类】
1、请解释本论的论名、顶礼句和立宗句。
2、藏传佛教有哪两种殊胜窍诀?本论的殊胜性何在?你打算如何学习?

【修行类】
1、获得暇满人身,你是否感到极为欢喜?如何引发这种欢喜心?你认为此生来到人间,应该做什么?
2、什么是修行?对于修行需要有长期性和次第性,你认同吗?今后打算如何做?

【生活类】
1、从广义上讲,什么是“长寿天”和“喑哑”?如何避免落入此种无暇?
2、什么是八种闲暇?你之前是按照这种标准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吗?这种衡量方式对你产生了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