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十三)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智悲应双运
没有智是可悲的,没有悲是可怕的
没有智、没有悲,古人今人都无法生存。
离开了智慧,人类无从进步。你们也知道,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智慧一直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如果没有济世的悲心,智慧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可能给他所处的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灾难。
所以,智与悲最好兼具,也就是智悲双运。
在这个地球上,像非洲某些地方的人,因为没受过教育,不要说为人类做贡献,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古代的东北和西南也一样,因为愚昧,征战抢掠时有发生,生存难以为继。这都是缺乏智慧导致的。所以,今天我们要生存,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存,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智慧依靠教育基本可以保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给大多数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不过在藏地,目前还是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开启不了智慧。
没有智慧是可悲的,很难融入这个时代。
然而,今天我更想提醒的是,如果有了智慧,甚至掌握了高科技却没有慈悲心、没有道德的话,是非常可怕的。试想,要是希特勒手里有原子弹,那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因此,在培养智慧的同时,更要培养慈悲心。要知道,慈悲心弱的人,道德感也脆弱,很容易给他人造成致命伤害。
20岁的亚当·兰扎枪杀了27个人,这是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很多媒体都报道说,亚当·兰扎曾是一名荣誉学生,成绩优秀,2009年因父母离异得了自闭症。有人认为,他报复社会、伤害无辜,是因为人格障碍。
这虽是个别案例,但仔细分析一下,除了个人因素外,更深层面的还是教育问题:教育中给出的优秀,很多时候忽略了道德。现在的中国也一样,知识分子进入社会后,不论从事哪一行业,他们不缺电脑、科技以及各种现代知识,这方面堪称优秀,他们最缺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缺失,一方面是家庭原因,现代家庭可能很少像古人那样重视道德。另一方面,在我们每天看的电视、电影里,娱乐的内容比较多,教导做人的知识少,这些看多了就会消耗人的意志。你们很清楚,一个意志低沉的人,是很难从内心确立一种责任感的,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会有真正的承担态度,更不要说为整个人类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了。
很多同学读书期间总在想:什么时候毕业,毕业了我要多挣钱。多挣钱是不错,但如果你没有利他理念,就算把智慧发挥到极致,最多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仅此而已。
——节选自《博学与济世》2013年1月4日东北财经大学演讲
怀抱济世之心以成长
前两天,我在杭州遇到一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高中生。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交谈中,我随时能感到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关爱和责任,也看到一种差距。
和内地同学聊天,我最常听到的,是他们关于自己的理想,“我毕业后要找个好工作”,“我要买车、买房”,“我要好好照顾家人”,对人生的追求,似乎就只有这些。
但那个男孩不同,他对人生有着许多长程而具体的展望:如果有机会,自己要怎么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落后面貌;有经济能力时,要怎么扶弱济贫;有朝一日如果拥有了更大的力量,他还要如何帮助社会扭转不良状况……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妄想,是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但在我的理解里,年轻人怀抱一颗济世利他之心,是相当难得的,这对他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利他理念,没有泛爱世人的胸怀,即使我们有一些智慧,也会因为自小被封闭在狭隘的家庭或小团体观念中,让智慧在这种自私自利、维护自我、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庸庸碌碌中,浪费掉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讲,养活自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把它摆在重要位置上。牛马也能养活自己,而作为人,我们怎么能只考虑这些,甚至把这个当作人生的理想?
想过得快乐并没有错,但如果你只想自己的快乐,不关心他人的快乐,不说佛教,就是在世间道德看来,也是不适当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怀抱一颗济世之心来成长。
——节选自《博学与济世》2013年1月4日东北财经大学演讲
人性本善,但也需要教育
问:我是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段时间,一名老人在街上摔倒了,结果第一个冲过去扶她的是一名路边的乞讨者,他扔下了饭碗救起老人。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当时从她身边走过18个人,其中不乏开高档车的所谓成功人士,但最后去帮小悦悦的却是一名捡破烂的老人。我想请问堪布,我们善良的本源在哪里?是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要从信仰或教育中找到?
答:善良的本源,就是我们本善的人性。“人性本恶”是不成立的,西方科学家已通过试验验证了。然而,人的本性虽善,也要由教育启发和促进,否则,善就被遮住了。
学校里应该提供这种教育,比如利他。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利益的生存理念,如果一个人在读书时就能得到适度的教导,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因此焕发光彩。我常常这么认为,我们的生存目的,不是自己端牢饭碗、养活好自己就可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利他方面。
媒体也有引导向善的责任。“老人倒了没人扶”、“小悦悦事件”,这些的确说明今天的道德缺失,新闻里播出来,以此提醒大家反省,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也看到,负面东西播多了,有时只为吸引人,添枝加叶渲染一些偏颇观点,也会起很大的反作用。
举个例子,对佛教徒好的地方不播,不好的到处搜罗,然后拿来指责佛教,这对社会人心是无利的。
其实分析一下也知道,一两个人的行为不好,不代表佛教不好,不代表所有佛教徒不好;18个人没去救小悦悦,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良心。这个道理是不难懂的。
去年“小悦悦事件”刚出来,我正好在一所大学演讲,我问他们:“以后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在你身边,你会不会去救人?会的请举手。”结果,绝大部分都举手了。可见,大家并不是不想帮助人,但有些新闻的确起了反作用。
所以,人性本善,但也要教育。
老师的思想会成为学生的人生哲理。老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生们就行善、不造恶;老师说没有因果,学生们就无恶不作。老师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老师爱帮助别人,学生们也喜欢利他;老师不停地抱怨,学生们也处处指责。佛教团体也一样,法师喜欢赞叹别人,小法师们也会说人好话;法师爱说过失,小法师们也会效仿。
教育会在社会中形成循环,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在重要人物和主流宣传推动下,形成各自走向。一定要谨慎。
——节选自:东北财经大学现场问答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Any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