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7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前行第7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1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二、依师之次第;戊一、观察上师,戊二、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无嗔阿阇梨,应长期依止。

(一)若重视这个法本,修行必定成功。

1、理:

(1)带着总会翻看: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2)《前行》的特点必定使你受益。

A.教言必定改造你的相续:这本书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章,都对我们的修行乃至解脱意义非同小可。

B.法本无嗔不会让你生烦恼:依止真正的上师受时间、地点、师徒心情等各种条件限制,而法本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开卷就有益。

2、例:

(1)顶果钦哲仁波切:灌顶仪轨都能背诵下来的上师,随身携带《前行》,每日翻看几页;

(2)意科喇嘛: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

(3)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25遍。

3、修行人的责任:

(1)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

(2)在家人: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


(二)建议:

1、随身携带《前行》法本;

2、将《前行》教言融入自心:

(1)只是把法本放在书房里,人与法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这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

(2)阿底峡尊者:能调伏烦恼的就称为佛法,不能调伏的就不是佛法。


正文结构

(一)总结依师前后之行为。

1、依止前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观察其是否具足法相。

(1)若是具相上师,则以三喜承侍;

(2)若不是具相上师,则不去依止。

2、依止后观清净心。

(1)依止后应观清净心。

依止后,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依止后观上师过失的过患。

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3)广说观清净心。

A.大德于自己的世间老师尚且恭敬。

  a.大上师:上师对给自己教过一堂小学数学的老师一直铭记在心;

  b.慈诚罗珠堪布:对自己的小学老师仍然恭敬并且主动介绍。

B.于出世间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清净心。

🔹以鸠摩罗什之公案教诫行人于师当观清净心。

鸠摩罗什:大师迫于形势,纳妻还俗,但实际成就不可思议,生前可示现吞针无碍等神通,死后焚尸舌头不烂也证明其生前所译毫无错谬,大师教诫弟子“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弟子凭借外相根本无法判断上师内在的功德,所以应一律观清净心。

3、再再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匆忙依止可能造成事后进退两难。

(1)不观察匆忙依止,后发现上师行为不如法,自己又不能观清净心,此时进退两难:

A.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

B.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2)这种情况上师也不方便回答如何抉择。


(二)重点宣说观察上师根本之标准:菩提心。

1、观察大乘上师的标准可归摄在其是否具有菩提心中。

(1)具有菩提心之必要:

A.正面:

若是具菩提心之上师,其所传法会与大乘道相关,也会成办弟子解脱利益。

🔹《大宝积经》:“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

🔹《水木格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

B.反面:

若是不具菩提心之上师,不但自己被束缚于世间八法,其所传法最终还是落于现世的利益中,根本不会成办弟子今生来世之利益。

🔹《大宝积经》: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C.教诫:

  a.自己当具菩提心:若具有菩提心、利他心,在弘法利生事业展开时,自然能够平息争议、诽谤等违缘。

(a)法王当年弘法时,也遭遇不被理解甚至诽谤,但因老人家相续遍布菩提心,这些违缘过段时间就烟消云散了,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业照耀整个世界。

(b)藏地、汉地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如此,甚至没有名气的普通人,若是有了利他菩提心,对众生也会有极大的利益。

  b.当依止具菩提心之上师:

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更无法让弟子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

  c.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或仅具有相似菩提心之上师:

(a)具菩提心其实是很高的标准:

对比我们自己的“悲心“来说明: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就仅就悲无量心来说,我们自己的“悲心”仅仅限于围绕着“我”和“我所”的对境,根本算不上是“无量”;而菩提心则是基于四无量心才能生起。

(b)不应依止具相似菩提心的上师:

仅是口头上说“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内心并无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c)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的上师:

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再善妙,威仪非常如法等也没必要去依止。

(2)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之困难。

A.通过外在形象难以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

  a.理:

(a)真正的大德会隐蔽自己的功德。

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

(b)骗子手段高明:

骗子装模作样、投其所好的欺诱方法很高明。

🔹公案:一个骗子到一户人家念《般若八千颂》,投其所好,不仅骗过了这家人,还让这家不识字的老太太非常欢喜。

B.可以通过其弘法利生的行为来比量推测其是否具足菩提心。

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

🔹《十地经》: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

C.保险的办法: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原因:有时候难以运用“远打听、近观察、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观察上师,如上师急于传法等情况,根本来不及观察上师,此时寻找公认的大德就是保险的办法。

2、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1)为何要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A.上师辨别真伪,而具宿缘的上师不需要观察;

B.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

(2)如何判断是否为自己具宿缘的上师?

A.判断方法:

  a.外相:闻名见形时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

  b.内心: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

B.举例: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上师。

  a.米拉日巴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名字时:自然生起不共的信心,并暗下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b.米拉日巴见到玛尔巴上师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分别念当下消失得无踪无影。

C.这种判断方法有风险:

  a.风险:刚开始闻名见形时激动不已,之后又开始打官司。

  b.建议:即使是这样的上师,也还是要观察。

(3)值遇上师的影响因素。

A.总说:

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B.详说:

  a.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

  b.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昔日释迦族有五百人,因为前世以恶心谤佛正法,即生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前世对正法和上师生怀疑、生邪见,即生见佛色身如赤土人。


(三)观察后依止上师。

1、依止后的心态。

(1)清净心。

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2)信心。

A.应取:

  a.心:“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

  b.行: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祈祷上师的重要性:若能经常祈祷上师,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通过这种缘起力,心逐渐就会得以调柔、堪能。

B.信心的功德:

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在巴德协尊者灌顶时,三个穿得破破烂烂、如乞丐般的修行人因对尊者信心十分虔诚而获得开悟。

2、修学上师之意行。

(1)何为修学上师之意行?

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

(2)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合理性(必须性)。

A.世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B.出世间: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3)修学上师之意行的标准:

要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尽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4)修学上师之意行是佛教中共同强调之处:

无论大圆满还是禅宗,都强调要以心传心。

A.六祖听五祖传《金刚经》时,依靠上师的加持,他听到其中一句就开悟了。

B.唐朝的法常禅师初见马祖,因一句问答豁然大悟。

(5)如何修学上师之意行?

A.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

  a.若实在观想不来,也可以只想:“我现在所想、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

  b.简单来归纳,即我们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

B.《前行》这一本书,每年看一遍、两年看一遍,或者十年看一遍。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意趣:

意志之趋向。即内心所欲表示之意向。佛陀说法有平等、别时、别义和补特伽罗等四种意趣,称为四意趣或四意。(一)平等意趣,又作平等意。此为蠲除分别见,立于平等之立场所说。(二)别时意趣,又作别时意。即为除去懈怠之障碍而宣说之教法。(三)别义意趣,又作别义意。此指为除去听者轻慢教法之障,而以另一意义来说明之意趣。(四)补特伽罗意趣,又作众生意乐意趣、众生乐欲意。补特伽罗(梵pudgala)系指人,意谓众生。此乃随顺众生之性格、志向而宣说各种教法,藉以打破其低层次之满足感。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遇到贤善上师的福气。

宿世:

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

——《法相辞典》


 教  证

1、《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2、《大宝积经》云:“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

3、《水木格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

4、《大宝积经》也说:“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5、《十地经》云:“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


 公    案 

1、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南北朝时符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大师来中国以后,在符坚执政期间,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他的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2、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米拉日巴仅仅听到玛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的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他到了那里四处打听,最初一直找不到,人们都没听说过玛尔巴译师。后来他遇到一个很漂亮很可爱的小孩,穿的衣服很讲究,小孩说:“你大概是找我的父亲吧!我父亲把家产都卖光了,换成金子带到印度去,回来时带了很多长页子的经书。他是一向不种地的人,今天却不知什么缘故,竟去田里种起地来了。”

米拉日巴听了以后,很高兴地继续寻找上师。途中看到一个农夫,身材魁梧,双眼大大的,目光炯炯的。他虽不知道这就是玛尔巴尊者,但一见到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分别念当下消失得无踪无影,一直怔怔地立在那里……。


3、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当巴德协尊者,有一次给大众灌一个特别重要的顶时,来了三个穿得破破烂烂、如乞丐般的修行人。当时寺院的每一寸土地,甚至周围房子的屋顶上都挤满了人。他们三个来迟了,连寺院的门都进不去,没办法,只好爬上远处的一棵大树,攀在最高的树枝上,遥望远处的寺庙,听受上师灌顶和传法。由于他们的信心十分虔诚,上师灌完顶以后,坐在寺院里的人倒没证悟,这三个人却开悟了。


4、六祖听五祖传《金刚经》时,依靠上师的加持,他听到其中一句就开悟了。此时,他深有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5、唐朝的法常禅师,初见马祖时问:“如何是佛?”马祖回答:“即心即佛。”他听后豁然大悟。即使多年后经过一些考验,他仍跟上师的密意和意趣无二无别。



重难点及窍诀

、课前开示

(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无嗔阿阇梨,应长期依止。

1、若重视这个法本,修行必定成功。

(1)理:

A.带着总会翻看: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B.《前行》的特点必定使你受益。

  a.教言必定改造你的相续;

  b.法本无嗔不会让你生烦恼。

(2)例:

A.顶果钦哲仁波切:灌顶仪轨都能背诵下来的上师,随身携带《前行》,每日翻看几页;

B.意科喇嘛: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

C.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25遍。

(3)修行人的责任:

A.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

B.在家人: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

2、建议。

(1)随身携带《前行》法本;

(2)将《前行》教言融入自心。


二、总结依师前后之行为

(一)依止前观察。

1、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观察其是否具足法相。

(1)若是具相上师,则以三喜承侍;

(2)若不是具相上师,则不去依止。


(二)依止后观清净心。

1、依止后应观清净心。

依止后,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依止后观上师过失的过患。

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3、广说观清净心。

(1)大德于自己的世间老师尚且恭敬。

(2)于出世间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清净心。

🔹以鸠摩罗什之公案教诫行人于师当观清净心


(三)再再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匆忙依止可能造成事后进退两难。

1、不观察匆忙依止,后发现上师行为不如法,自己又不能观清净心,此时进退两难:

(1)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

(2)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2、这种情况上师也不方便回答如何抉择。


三、重点宣说观察上师根本之标准:菩提心

(一)观察大乘上师的标准可归摄在其是否具有菩提心中。

1、具有菩提心之必要。

(1)正面:

若是具菩提心之上师,其所传法会与大乘道相关,也会成办弟子解脱利益。

🔹《大宝积经》:“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

🔹《水木格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

(2)反面:

若是不具菩提心之上师,不但自己被束缚于世间八法,其所传法最终还是落于现世的利益中,根本不会成办弟子今生来世之利益。

🔹《大宝积经》:“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3)教诫:

A.自己当具菩提心:

若具有菩提心、利他心,在弘法利生事业展开时,自然能够平息争议、诽谤等违缘。

B.当依止具菩提心之上师:

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更无法让弟子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

C.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或仅具有相似菩提心之上师:

  a.具菩提心其实是很高的标准:

对比我们自己的“悲心“来说明: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就仅就悲无量心来说,我们自己的“悲心”仅仅限于围绕着“我”和“我所”的对境,根本算不上是“无量”;而菩提心则是基于四无量心才能生起。

  b.不应依止具相似菩提心的上师:

仅是口头上说“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内心并无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c.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的上师:

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再善妙,威仪非常如法等也没必要去依止。

2、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之困难。

(1)通过外在形象难以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

A.真正的大德会隐蔽自己的功德;

B.骗子装模作样、投其所好的欺诱方法很高明。

(2)可以通过其弘法利生的行为来比量推测其是否具足菩提心。

🔹《十地经》:“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

(3)保险的办法: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二)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1、为何要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1)上师辨别真伪,而具宿缘的上师不需要观察;

(2)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

2、如何判断是否为自己具宿缘的上师?

(1)判断方法:

A.外相:闻名见形时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

B.内心: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

(2)举例: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上师。

(3)这种判断方法有风险。

A.风险:刚开始闻名见形时激动不已,之后又开始打官司。

B.建议:即使是这样的上师,也还是要观察。

3、值遇上师的影响因素: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1)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

(2)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四、观察后依止上师

(一)依止后的心态。

1、清净心。

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2、信心。

(1)应取:

A.心:“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

B.行: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2)信心的功德:

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二)修学上师之意行。

1、何为修学上师之意行:

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

2、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合理性(必须性):

(1)世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2)出世间: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3、修学上师之意行的标准:

要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尽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4、如何修学上师之意行:

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


一、关于师徒关系的建立

(一)涉及到的原文。

1、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2、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且不说赐予密宗灌顶、窍诀、教言,就算是传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师,对他也要毕恭毕敬。倘若肆意毁谤,你一百世都会转为狗,之后再不断投生为乞丐、妓女等低劣种姓者。


(二)到底怎样才算是师徒关系?

1、疑问:

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读了某位僧人的微博、编著的书籍等,这是否算得到了法恩呢?如果我不恭敬他,会不会变成狗?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我轻易不读书、也尽量不接触出家人比较安全?

2、师徒关系的标准。

(1)建立师徒关系的标准:

A.通常而言,师徒关系的建立有3个条件:

  a.传法者进行传法;

  b.听法者具有接受的意乐;

  c.确实接受了法的传授。

(a)如果修行者虽没有在某位大德面前直接听法,但通过祈祷某位大德证悟了心性,那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了义心性法要的传授,也具有师徒关系,比如在定中接受灌顶、传法或者印持,比如法王如意宝与麦彭仁波切。

(b)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笔录》中云:“是上师与非上师,界限并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听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为上师。”

(2)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的情况。

A.某位维那师领唱一些仪轨,但不具有传法的意乐,大众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所以维那师不会因为领唱而成为大众的上师;

B.旁听某道友讲考,该道友没有传法的意乐,听闻讲考者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不会建立师徒关系;

C.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进行辅导的时候,如果学员没有依止得法的心态,也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可以理解为共同学习。

但从对方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的角度,还是尽量要持有恭敬心和感恩心。

(3)特别的情况。

A.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在灌顶现场,但是弟子有强烈的意乐、灌顶期间一直比较专注同步听闻,通过大德的特殊加持,弟子同样可以得受灌顶;

B.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在灌顶现场,但是弟子有强烈的意乐,灌顶期间一直专注祈祷,虽然不能同步听闻,但是通过大德特殊的加持,弟子同样可以得受灌顶;

C.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明显的得法的意乐,但通过大德的特殊加持,也可以得受许多法要乃至灌顶等。


(三)求救:依止了不如法上师怎么办?

鉴别“不如法上师”是不是自己的邪见而区别对待:

1、如果是自己的邪见认为不如法,就要对治邪见;

2、如果确实依止了邪知识,那在内心不舍弃的情况下,身语上可以柔和的保持一定距离,要避免言语诋毁和正面冲突。 


(四)如何观察上师?

1、密宗观察上师有三个步骤:

(1)远处打听: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有没有慈悲心、禅定以及智慧等等,这是初步的观察方法。

(2)近处观察:到他附近,亲自观察他的所有行动。

(3)直接接触观察: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仔细观察。

2、城市中的居士如何抉择:

(1)城市中居士的困难:

A.没时间;

B.没有观察条件;

C.在前两种前提下,又想听闻、修持密法。

(2)如何解决?

就只有到藏地去,依止为众人所公认的那些高僧大德,在他们座下接受灌顶。得到灌顶后,再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修法。得到修法传承后,回到家里实修。将得到的修法全部修好以后,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然后再回家修,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实际而又可行的。

虽然藏地和汉地天各一方,来回奔波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也只有克服,在没有其他办法之前,我们只能选择这条路。


(五)如何值遇真正的上师?

1、调整你的动机与发心: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1)你的发心是什么?首先,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2)警惕一下情况:

A.寻求政治上非常具有影响力或非常富有的导师;

B.混杂了对于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C.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你身体里的某种贺尔蒙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

许多情况像是这样:这位上师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因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气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如此种种!

(3)最适切的动机:

A.寻求证悟的心愿才是主要的。

B.注意,寻求证悟还包含了许多事!最主要的就是出离心。

  a.如果你在寻求一位上师,至少智识上你必须明白轮回的或世间的生活没有价值。基本上,你必须改变你整个价值观系统。当你从世间的生活中还看见些许价值,你就不是在寻求证悟,至少不是真正的证悟。也许你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或暂时性的证悟,但那并非真正的证悟,因为你依旧被俗世的生活所吸引。

  b.看清楚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原因是,当寻求证悟成为你主要的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到一位真的能够向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心中有数,你追求的是证悟,所以当你寻求上师时,迟早会找到能够带给你证悟的上师。

2、修整其他的条件。

(1)依据:实际上,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2)如何修整其他条件?

A.忏悔;

B.祈祷莲师;

C.供养;

D.为此发愿回向。


二、关于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菩提心

(一)涉及到的原文:

1、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装束等如何,是出家或是在家,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也应该依止。就像钦则益西多吉,拿着枪在弟子面前“啪啪”乱打,就能令结缘的众生当下证悟无我空性。但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法座再高、给他献的哈达再多也没有用,人民币多多有了也不是什么法相,我们千万不能去依止。

2、当然,这种菩提心并不是相似的菩提心。有些人看众生好可怜,就闭着眼念“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口头上说得挺好听,看起来也特别慈悲,但人有时候是很狡猾的,内心中有没有这种境界很难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善妙,一直都闭目打坐,威仪非常如法,天天过午不食,走路特别注意,生怕踩死了路上的小虫……我们也没必要去(也不可)依止。因为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而是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观察他的境界。


(二)何为“真正具有菩提心”?

1、菩提心的分类:

(1)总说:

菩提心根据相续产生等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

(2)详说:

A.从发心本体分:按照《涅槃经》的说法,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a.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b.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B.从地道界限分:《经庄严论》也讲了四种分类——信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障发心。

  a.胜解行发心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

  b.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发心是清净意乐之发心;

  c.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的发心是异熟之发心;

  d.佛断证圆满了,叫断证发心。

C.从心力分:菩提心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a.如国王之发心:国王首先要摧伏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先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b.如舟子之发心: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船客同时趋达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c.如牧童之发心: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就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D.其他分类:

《现观庄严论》:通过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种比喻,宣讲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种分类。

2、“真正的菩提心”的标准其实很高。

(1)理上分析:

A.资粮道的菩提心是无伪的愿菩提心:即真实且没有修饰的菩提心。

  a.入于资粮道会以方便和智慧守护根门。

(a)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根门。

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能少造很多业。

(b)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

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

  b.资粮道行人愿菩提心的特点:

(a)不需要通过勤作: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还需要通过忆念众生苦、菩提心的功德等勤作才能发起。

(b)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不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身心状况等情况而有所改变。

  c.但从显宗的角度,凡夫菩萨在资粮道位尚有误入歧途而退转的可能,有菩提心刹那退失而造业堕恶趣的情况存在。

B.加行道的菩提心趋于稳定不退转。

  a.忍位才不堕恶趣、永不退转;

  b.按传承上师的讲法,有无伪菩提心的人绝不会堕入恶趣;

  c.由此推测,加行道的行者菩提心稳定不退转。

C.见道行者已属于胜义菩提心。

(2)从上师讲记分析:上师讲记中在讲到此处时,开显道“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并且以钦则益西多吉作为例子,从戒律角度、传法者要求、钦则益西多吉成就等多方面来分析,上师提到的“真正的菩提心”之人至少是得地菩萨。

A.传法者要求:

  a.获得了暖相、但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b.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B.钦则益西多吉:

钦则益西多吉尊者是藏地富有盛名和威望的大成就者,被公认为是智悲光尊者的化身,华智仁波切的上师。


一、法本

(一)涉及到的原文:

1、还有阿坝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时遇到再大的困难,这本书也一直带着。同样,对于《大圆满前行》,我们也应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不管去哪里都不离身。

2、顶果钦哲仁波切十分了不起,以前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不丹首府廷布见过他。前不久印度回来的一位活佛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在灌顶时,仪轨全部能背下来,找不到仪轨也没关系。1993年秋天,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中心看过一个他的光碟,当时特别惊讶——他传法时完全出口成章,教证自然而然就讲出来了。这样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几页《前行》,对这个法本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业力深重、具足一切束缚、贪嗔痴遍满的凡夫人,又凭什么不愿意看呢?

3、意科喇嘛告诉他,自己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

4、其实《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


(二)为何要恭敬法本?

1、从法本角度:

(1)如佛塔庙,住持正法:

A.《耳饰经》

“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

B.《金刚经》

  a.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b.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C.印光大师: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

(2)功德无量。

A.《地藏经》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B.以比量推测:以顶果钦哲仁波切为例。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灌顶时,仪轨全部能背下来,找不到仪轨也没关系。他传法时完全出口成章,教证自然而然就讲出来了。这样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几页《前行》!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为某位大德单独举行灌顶时,站在其身边帮忙翻动仪轨书页的侍者惊奇的发现仁波切所念的根本不是当下翻的这一页,事后,侍者向仁波切询问,仁波切说,这些仪轨他已经完全背下来了,所以可以不必依靠书页,但是为了在那位大德前显现谦逊及恭敬还是要做出依靠书页的样子,实际上那些仪轨应都印在他心里了(《Brilliant Moon》)。

C.其他很多经典中都有类似的法本功德的开示。

2、从修学者角度:

(1)自利:

A.智慧、解脱之来源:

  a.对没有不忘陀罗尼的我们来说,法本是我们得以闻思佛陀智慧、解脱之道的所依,借助法本,通过善知识的开显,我们得以了知佛的智慧,进而思维、修习,渐次得到解脱。

  b.忆念佛之所依:

《耳饰经》:“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

B.无上功德之来源:

  a.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边,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量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

 b.略说助印经典之功德:

(a)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b)常得吉神拥护;

(c)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

(d)夜叉恶鬼,不能侵犯;

(e)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f)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g)所言所行,人天欢喜;

(h)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

(i)永离恶道,受生善道;

(j)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

(2)利益众生之方便:为他人布施法本是十法行之一,自利利他。

A.能给初学者提供弘法利生的修行机会;

B.通过结缘法本、经书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开显智慧。

3、详说《般若摄颂》之功德。

(1)摄集善法:

只要经常不离这个法本,自然就会摄集善法,免遭任何违缘。

A.接触此经不仅仅对自身有利,即便身边的旁生听到,也能依此加持获得人身。

B.一孩童拿着《般若摄颂》法本无记中走了七步,以此功德死后转生三十三天。

(2)遣诸违缘:

只要经常不离这个法本,免遭任何违缘。

经中也说:“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3)遣诸罪业:

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会得以遣除。

(4)获证菩提:

有缘者得以听闻此《般若摄颂》,此乃迅速证得大菩提的象征。

(5)所在之处众生均受益:

甚至《般若摄颂》所在之处,该地众生均会得到无穷的利益。

(6)命终不堕落:

如果人在临命终时,没有道友守在近前,只要身边有此法宝,就绝不会堕落。


(三)当如何对待法本?

1、应取。

(1)心:

恭敬:不但要恭敬法本,哪怕经书上的一个字,也都要像对待佛像的碎片一样恭敬。

(2)行:

A.法本外面:从外面保护好;

B.法本里面:如理修改:如有漏字、缺字、字迹不清,也要按规矩修改好;

C.放置位置:

  a.随身携带:每个人不管怎么样,都应选出一两本书,即生中不离身体,不论到哪里都要带着。

  b.放置:放到高处,放到清净的地方。

D.顶礼: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

E.阅读:对法本经常阅读也是种恭敬。

2、应断。

(1)心:不恭敬心、轻蔑心等而恶心;

(2)行:放置位置:

A.总要求:不能放在低处和不清净的地方。

B.详说:

  a.不能放在地板上、屁股下面、凳子底下,或者不干净的地方;

  b.脚不能在法本上踩跳。

3、常见疑问:

(1)能不能在法本上划重点、做记号?

以恭敬心可以开许。

有必要(划重点、做记号),没有不恭敬的心态,为了使功德圆满,必要时做下记号,划一下,应该没有过失。如果有不恭敬的心,随便划、随便扔,就有过失。主要看自己的心。

(2)如何处理那些不想要的法本?

A.不想要的法本包括:

  a.是善知识所写,自己不再需要的;

  b.确定是邪知识所写,自己不敢继续保存的。

B.怎么办?

  a.如法的经书:流通。

(a)如果有想要誊抄、阅读的有缘弟子都要借给他、送给他;

(b)或者放于方便的流通处继续流通。

一些寺院里公开流通的法本上,通常会写有“辗转流通,自利利他”的字样。其实,“辗转流通”也是我们受持十法行的方法之一。

  b.不如法的经书:如法销毁。

如果通过教证理证等观察,确认某些观点不正确,可以焚化相关物品,或者放在无人的山上等地方。

(3)如何处理抄有经文的废纸条?

A.发心:清净心、恭敬心。

B.行为:

  a.藏地对这些纸张,一般都会烧掉。

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

  b.放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山上。

C.处理方式的出处:

藏地格色班智达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略说》。

D.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

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

(4)如何对待手机里的经书、论典、佛像?

A.很多人愿意把佛像下载到手机里,但是手机到处乱扔,这样是否违反了皈依的学处? 

只要没有不恭敬的心就可以。把佛像放在手机里,这也是出于恭敬心,谁也不可能整天把手机举到头顶上。若是有轻视的态度、随便的心态,就不行了。

B.存了佛像、经书的手机放在哪里比较好?

  a.可不可以放在卧室里?

 可能要观待自己的心态,如果是恭敬心应该可以。尽量不要有亵渎之心,如果是已婚人士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帘布等等遮挡起来。

  b.高度呢?

如果有条件还是尽量放在腰部以上,就像一本经书,你没有翻开(合上的)的同时也要恭敬对待。

C.使用上师的头像做手机电脑屏保是不是可以?

个人理解,要看具体情况,特别是内心的状态,恭敬心很重要。

D.如果不得不删除手机中的某些佛像图片、经书时,如何处理?

  a.龙多活佛:

(a)下载了电子版经书或者佛像图片等等,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这个佛像是存在的,在不需要的时候直接删除了,(使之)不存在了,这种做法和毁坏佛像的过失是一样的,非常严重。

(b)如果这种情况(换手机、手机内存满了等原因造成的必须要删除)不可避免的话,有一个简短的仪轨可以帮助你们。遇到必须删除手机或电脑中的佛像等资料时,可以先念诵这个仪轨,之后再删掉就没有很大问题了,这个仪轨没有传承也可以念:

“嗡,汝尊利群生,赐相应成就,今虽返佛境, 复祈再莅临,班匝孟。”

  b.达真堪布:

若是以恶念,觉得这佛像不好,生起了极大的邪见,而去破坏,那么这个罪过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恶念就没关系。

4、我们可以做什么?

(1)以上所提到的恭敬法本的一切心、行;

(2)助印经书:抓住那些可以随喜助印的机会别错过,想着以三殊胜摄持;

协助助印学会各种教材等机会不要错过。

(3)顶礼经书:把经书放于佛堂上,每日礼拜,尤其是自己看不懂的经论。

(4)佩戴《般若摄颂》:戴着世间的项链也不会有功德,还是戴点有功德的吧。

(5)随身携带自己有信心的法本:

A.如果出门带包,那书包里装上《前行》等自己有信心的法本也不是什么困难;

B.如果您力拔山兮气盖世,当然可以多带几本,但是注意携带过程中的恭敬等问题,中道而行;

(6)学习法本的精义:携带法本功德不可思议,但是更重要的是受持如来的智慧,毕竟转生到天界也不究竟。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