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国际佛学网 >> 用唯识宗与究竟实相的观点来解释神通 返回

用唯识宗与究竟实相的观点来解释神通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达live ,作者普觉禅师

那达live


你不爱我,我依然爱你。


本期嘉宾:普觉禅师

主持人:Darren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那达倾听。前段时间啊,我们收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海外的听众朋友转发过来的,还有一个是留言区的提问。今天我们请禅师来解答这两个疑问。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一本佛教的书上写到:在所有供施中,供施身体比供施其他物品更殊胜,功德更大。供施马象成百倍,供施妻儿成千倍,供施身体十万倍。——看到这里非常不理解,妻儿不是物品,为了功德把妻儿供出去,有没有问妻儿愿不愿意?凭什么资格把他们供养出去?为了自己所谓的空性吗?断除我执?为了积累自己的资粮?这哪里是慈悲!应该是自私自利吧!我对佛教不了解,也不想因为误解停下了脚步。不知道禅师是否可为我解惑?” 

 


禅师:这段教言是在讲大乘菩萨的布施。其实您说的没错,我完全认同您的观点。

 

《前行引导文》当中明确讲到:“不用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希求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也根本不属于大乘道。无论积累资粮还是净除罪障都必须为众生的利益着想,绝不能掺杂自私自利之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所以,如果供施妻儿是“为了功德”“为了证悟空性”“为了断除我执”“为了积累资粮”,不论是哪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是为了自己,归根结底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就像您说的,这根本不是慈悲,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样做不仅不会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罪过。菩萨他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既然菩萨不是为了自己,那他供施妻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四百论》当中讲到:“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佛陀的所作所为唯一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是这样的,菩萨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如果菩萨把妻儿供施出去,一定是因为这样做对妻儿有利益。

 

另外,您还提到“有没有问妻儿愿不愿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菩萨一定征求过妻儿的意见,而且一定会尊重妻儿的意愿。记得有一位记者采访宗萨仁波切,记者问:“您见过的情商最高的行为是什么?”仁波切回答说:“即使是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仍然保持尊重和耐心。”菩萨本来就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一定会尊重妻儿的意见,不可能强迫妻儿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菩萨的十种大愿当中,有一个就是“恒顺众生”。实际上,菩萨的一切行为都会随顺众生。假如妻儿不愿意离开菩萨,那菩萨绝不会抛弃他们。比如说,菩萨显现上经济并不宽裕,而妻子又得了重病,高额的医药费已经变成家里最大的负担。作为妻子唯一的依靠处和指望处,菩萨会怎么做呢?虽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菩萨敢于担当,他会对患病的妻子不离不弃。我记得在《释迦牟尼佛广传》当中,佛陀因地转生为金铠王子时说过一句话:“凡是依靠我的人,我宁可舍弃生命也绝不会将其抛弃。

 

假如妻儿想离开菩萨,菩萨也会满他们的心愿,不会勉强他们。比如说,菩萨的女友变心了,爱上了其他男士,很想跟对方在一起。菩萨很周全地考虑之后,如果成全他们的感情对他们自己、以及各自的家人最为有利,菩萨会选择成全他们,而不会死死纠缠、想法设法拆散他们、更不会以怨恨的心报复他们。这种成全、这种放手实际上就是一种供施。与此同时,菩萨对前女友的爱护之心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依然会顾及她的感受、依然会为她保守秘密、绝不会泄露她的个人隐私。假如有一天前女友遇到困难,需要他的帮助,他不会视而不见,他会主动去帮助她。就像一位大德说的那样:“你不爱我,我依然爱你。

 

当然,因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从表面上不可能了解到全面的信息,有时候菩萨的做法我们似乎不能理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百分百地断定:菩萨不管怎么做,他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寂天菩萨的《学集论》当中所讲的:“只要能利益众生,我们什么行为都可以做。”虽然具体情况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菩萨的做法一定是在当时的因缘下对所有相关的众生最有利益的一种选择。

 

刚才我们介绍了大乘佛教所提倡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纯粹的利他,是完全无私的爱。实际上,只有无私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相比之下,自私的爱是讲条件的,它会根据对方的付出来决定自己的付出,一旦对方不再付出,或者对方的付出跟自己的付出相差太远、完全不对等,自己的爱就会随之改变。所以,自私的爱注定是无常的,它很容易变:对方让自己很满意,就愿意跟TA在一起;对方不顺从自己的心意,就会怪怨TA;对方背叛了自己,一瞬间爱就变成了恨。

 

由此可见,自私的爱不值得我们去纠结它,爱得越无私、才会越长久。无私的爱是可以培养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佛教非常提倡家庭和合,实际上家庭和合是世界和平的基础。能够变成一家人,是一种缘分。人的一生很短暂,大家不一定能够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就像慈诚罗珠堪布说的那样:“我们都在走向自己的坟墓,却在路上争吵不休。我们能相聚,却不能久留,应该互相理解和爱护。”所以,家庭和合可以从不吵架做起。

 

两个人可以一起在佛像面前发愿,比如说:一个礼拜不吵架,或者一个月不吵架,或者一年不吵架。最好是一年不吵架,这是上等的发愿。然后可以在家里挂一副和平鸽的画像,来作为提醒。以后吵架时可以指一指,对方就会心领神会。

 

我记得师父曾经说过:“学习了大乘佛法以后,一方面呢,自己的心态会变得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愿意为众生做事情;另一方面呢,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类所有的事情会更加关心、更加有责任感,根本不会变成一个很自私的人、很恶劣的人。

 

 

主持人:听了禅师的耐心回答,提问的这位朋友,您心中的疑惑是否已经解开了呢?如果有些朋友还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探讨。接下来就让我们听一听第二个问题,它来自于上一期节目的留言。问题是这样的:

“依靠佛的加持可以突破维度,佛陀佛经也是这样讲的吗?有没有教证之类的呢?我对这个物理和佛法的联系比较感兴趣,谢谢禅师。”



禅师:在《无量寿经》当中,阿难说想见到无量寿佛和极乐世界。本来极乐世界是非常遥远的,“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见到。但是,依靠佛的加持,不仅阿难见到了无量寿佛和极乐世界的状况,无数的众生也都见到了。这就是一个突破维度的例子。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依靠现代的网络技术,我们待在自己的地方就能看见遥远的俄罗斯世界杯。依靠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娑婆世界的众生也能见到极乐世界的状况。

 

还有在《贤愚经》当中,金刚女祈祷佛陀的时候,佛陀瞬间就来到了她的面前。本来佛陀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她一祈祷佛陀立即就出现了,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这也是一个突破维度的例子。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既然科学界已经公认,研制曲速引擎具有可行性,那诸佛菩萨的能力本来就不可思议,瞬间到达为什么不可以?

 

用唯识宗的观点解释神通

 

所谓的“突破维度”,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神通神变”。如果对万法唯心的道理有所领悟,就会明白:整个世界都是自心的显现、都是习气的显现,调伏自心就能随意转变外物。所以,神通实际上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能力,只要如法修行,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发出这些潜在的能力。

 

在现实当中,有许多人都显示了人类自身本有的一些能力,比如说:西方有些人可以用意念扭曲铁叉等物体;印度有些瑜伽大师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漂浮在空中;有些气功师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我在成都遇到过一个工人,他的小儿子能够用耳朵读出纸片上写的文字,他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用耳朵听一下就知道了;还有催眠试验,很多人通过催眠试验都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前世的经历,美国心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通过催眠术,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前世……所有的这些事实都在证明,人类自身本来就具有这些被称为神通的能力。

 

只不过现代人的思想受到了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一切都以外境物质为本位,因此对于宇宙万物的制造者——自己的心越来越感到陌生,对佛法也就感到难以理解。《泰国游记》当中说:“当人类完全成为物质的奴隶时,就是真正的末法时代。

 

唯识宗认为,世界唯心所现。这个道理可以通过梦来作比喻:就像你在做梦,在梦里面有很多的众生,对你而言有很多他体的众生,但是除了你自心以外,其他的众生都不存在吧?同样的道理,对你而言的话,其他的众生也是梦中的众生一样的。对每一个众生来讲,他面前所显现的一切的一切,实际上是人生梦中的一部分,对他而言。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造。当你从梦中醒来的时候,这些他体的众生是没有的。那既然梦醒的时候没有众生,佛陀又如何度化众生呢?梦醒的时候,在自现当中是没有这些的,但是在他现当中依靠佛的化身,也有世俗的这些。

 

当你的心还没有获得自在时,梦中的游戏规则对你而言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你不得不受它的约束。比如说:远就是远,近就是近。去往遥远的地方就是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是,当你的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在,那么,不管是遥远的地方还是眼前的地方,实际上都在自己的心中,瞬间到达为什么不可以?

 


最前沿的物理学应该要数量子力学了,科学家观测到一种神奇的现象,把它叫做“量子纠缠”。我在这里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询。“量子纠缠”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的科学界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实际上,从“唯心所现”的角度很容易解开其中的奥秘:之所以两个量子纠缠的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以继续保持它们之间的关联性【2017年6月的科学实验】,一定是受到了观测者的影响,因为是同一位观测者在观察,这两个光子都是观测者的心前显现的。正因为原本就是自现,所以,它们之间当然会有某种关联性。

 

一直以来,科学研究都执著于物质层面,对人类的心灵还没有触及。正因为如此,它很难发现终极的真相,只能对人类眼前很近范围内的物质现象作一些研究。而佛陀所宣讲的是世界的真相、是最终极的真理,因此佛法和科学的关系可以这样来归纳:目标一致,层次不同。也就是说,二者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真理;二者层次不同——佛法宣说的是一切万事万物最究竟的真相,科学是暂时还没有被推翻的真理,而且仅限于物质领域。

 

有些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会不会最后佛教跟不上?”我的师父曾经明确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一点绝对不可能的!佛法已经无余地展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科学再发达也只不过是在揭示它的奥义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学不断地发展下去,不仅不会对佛教的理论构成任何威胁,反而会越来越证明佛法的道理真实不虚。



用究竟实相的观点解释神通


下面我们再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了解一下神通的原理。

 

刚才说过,人类自身本来就具有这些被称为神通的能力。所以,神通实际上一点都不神奇,它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功德。

 

既然神通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功德,那为什么这些功德没有显现出来呢?答案很简单:被遮障了。为什么很多大德经常说“除过显德”?因为功德我们已经具足了,每个人都不缺。只要把自己的过失改掉、把障碍去除,功德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整个修行的道路就是一个改正过失、断除过失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阿底峡尊者才说:“最殊胜的上师是指出弟子的过失。

 

那么,我们的过失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两个字:执著。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我们见不到世界的真相。就像《中论》当中所说的:“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实际上,一切的色声香味触都不是束缚我们的因,对它的执著才是束缚我们的因。无垢光尊者说过:“现法无利亦无害,执著彼故缚轮回,无需观察种种现,应当根除执著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显现本身不是障碍,对它的执著才是障碍。

 

因此,整个修道的过程就是一个破执著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放下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追求任何功德,唯一放下就够了。因为断和证是同时的,断了,就证了。当我们放下了对世间轮回法的贪执,我们自然就获得了出离心的功德;当我们放下了对自我的执著,我们自然就获得了菩提心的功德;当我们放下了对一切万法的实执,我们自然就获得了般若空性的正见;当我们放下了对清净不清净的执著,我们自然就获得了密法的境界。

 

宗萨仁波切说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证悟真理。如果欲望是你证悟真理的障碍,那么,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著才是问题。”他还说:“在修道的过程中,为了摆脱所有其他的执著,你需要保留一个执著,也就是对证悟的执著,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著,都会消失。”由此可见,只有打破了所有的执著、放下了所有的执著,那个时候你才能证悟真理,那个时候你才能见到世界的真相。

 

那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简单地讲,也就是:大平等、大清净。大清净我们暂且不谈,如果理解了什么是大平等,很容易就能明白神通的原理。

 


所谓的大平等是一切万法的平等,没有例外。具体来讲,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实例:

 

自他相续平等——自相续和他相续是一味一体的,没有分开的。《经庄严论》当中讲,五地菩萨可以现前这种境界。正因为真相本来如此,修行者能够了知他心是很正常的(他心通)。假如诸佛菩萨的相续从本性上来说就不是一味一体的,那“如来密意传”怎么解释呢? 

 

远近平等——正因为远近本来就没有差别,所以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三时平等——过去、现在、未来从本性上讲都是平等的,所以现在可以看到过去(宿命通),现在也可以看到未来(天眼通)。

 

大小平等——米拉日巴尊者钻入牛角时,他的身体并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但是却进去了。

 

一多平等—— 一和多本来平等,所以一可以变成多,多可以变成一。

 

石板上画的奶牛和活生生的奶牛平等——所以,月称论师可以从石板上挤出牛奶,用它来供养僧众。

 

无质碍的虚空和有质碍的色法平等——在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当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记载了尊者和法相师达罗辩论的过程:

 

米拉日巴问:“虚空有没有阻碍?”达罗说:“无阻碍。”

“无阻碍确定吗?”达罗说:“确定。”

“那看看你能不能在虚空当中无碍而行?”

然后米拉日巴进入一个虚空坚固等持,依靠他的等持力量,达罗根本动不了,他的手脚全部都被虚空已经捆住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这个时候,米拉日巴在虚空当中坐啊、跳啊,在虚空当中做各种活动……

然后米拉日巴又问他:“其他的事物是不是有阻碍的?”达罗说:“有阻碍的。”

然后米拉日巴又进入一个虚空遍处等持,然后他在这些有阻碍的物体当中直接穿越……

 

由此可见,所谓的维度也好,时间、空间也好,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内心当中虚妄的执著,或者说是一种错觉。一旦我们打破了这种执著,我们就可以突破维度,获得真正的自由。

 

 

主持人:感恩禅师用心的回答!也感恩提出问题的朋友!如果没有这些有意义的提问,就不会有我们和禅师一起交流的机会了。真心地感谢每一位听众朋友!咱们下期再见!


配图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那达live



猜您还喜欢这些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