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88 * 阅读参考
1
讲闻佛法是利益众生的核心。
①佛法的精髓是教法和证法相结合。
A.教法就是通过讲经说法让有缘众生明白佛法的意义。
B.证法就是通过实修让自相续真实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并且断恶行善,彻底改过自新。
这里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让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乃至究竟的利益。
②弘扬佛法不应流于形式。
寺院应经常开展闻思修行。对于佛法的核心——慈悲观、断恶行善的理念,在家人要好好去缘取。在此基础上塑佛像、建寺院、烧香拜佛、得灌顶、修气脉明点等方便法门皆有很大的功德。倘若偏离了这个核心,一切行持只会落在外在的形象上面,就不能称得上是真实地弘扬佛法。
③若无人了知正法、生起一刹那善心,则佛法会完全隐没。
只要有人了知一句正法 (例如:因果正见、出离心、菩提心、大乘的六度万行、空性般若),就说明教法还住世存在;如果有人经常生起善念,平时非常努力地断恶行善,相续中具有善根功德,就说明证法还住世存在。对于当地的有缘众生来讲,佛法住世确实是赐予吉祥、增上和平的主要因素。
如果在某一个城区中,人们一句正法都不予了知,一刹那的善心都无法生起,即便佛经、佛像或寺院依然存在,也可以说此地佛法已经完全隐没。
2
通达正法的人们当以殊胜清净之心传讲、弘扬佛法。
①末法时期佛法的状况令人堪忧。
A.佛法兴盛时,教法和证法的弘扬较为广泛,佛法逐渐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B.末法时期,从总体角度来讲,佛法处于较为衰败的状况。学佛人数看似很多,但是很多人只局限在烧香拜佛、希求菩萨保佑的层面,没有跟解脱道挂钩。很多人不明佛理,以“没有时间”为由而不去听闻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更不愿按次第认真闻思修持三藏十二部佛教经典。
【遣疑】听闻佛法与一心念佛并不矛盾。
有些学习净土的年轻修行人曾说:“我不要那么复杂,我就一心念佛。” 有些人所谓的一心念佛,其实只是不愿意接受复杂的东西而已,稍许复杂一些就觉得理解不了,这明显属于智慧和福报欠缺的表现。其实,一心念佛具有甚深的意义。当一心念佛达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和福报会明显增长,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法义,如果变得越来越退失,这是说不过去的。
②弘扬佛法的必要。
佛法的核心思想包括名言中的出离心、菩提心、因果正见以及胜义中的般若空性、如来藏光明等。希求人天福报只能得到一个基本的因果知见——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如果只有这个知见,不能说明真实佛法的意义还留存世间。
所以,我们要努力弘扬与解脱道有关的法义,从暂时度众的角度来讲,最开始要随顺众生希求人天福报的意乐,宣讲一些获得人天福报的方法;待到众生相续逐渐增上成熟,还要宣讲究竟解脱的道理。
③浊世修行不易,不可随波逐流。
A.末法时期,违缘重重,修行相当不易,我们一定不能随波逐流,只要是正法,再难都要努力行持。
B.在娑婆世界修行极为殊胜,如果能始终坚持道心、保持清净心,通过精进修行,必定能培积到不可思议的福德。
【公案】清净刹土中两位菩萨发愿不流转到五浊恶世的环境,佛陀却告诫他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之功德远胜于清净刹土中修行百千万劫所获之功德,详见上师仁波切《现观庄严论》讲记。
C.如果始终坚持道心、保持清净心,精进修行的福德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法的力量。
④遵照师承,福慧双修。
一人传讲一人听闻,这样产生的功德最大,所以大家应该把闻思修行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闻慧、思慧、修慧(修慧涉及到真正实修的智慧,可以直接让我们获得成就)的产生和增上一定要依靠闻思修行和培积福德。
佛学会一贯强调最为根本的佛法修持就是闻思修行,并需借助各种方便法门积极投入发心,实际上这就是在培积广大福德,福德资粮增长的同时,慧资粮就会自然增长,当福报日益广大时,修行中的违缘就不容易起现,这就是“以福养慧”的道理。
福慧双修,不能偏堕,这是从法王如意宝创立学院以来一直强调的理念。讲法时一定要有师承,按照上师的意趣如实宣讲,这样闻者才能够得到所有传承的加持,这也是我们未来成就的真正因缘。
只要修行者自身具有意乐,福慧资粮皆可获得。
⑤弘扬佛法是佛弟子的本分。
A.弘扬佛法是大乘弟子的本分,每个大乘弟子都要有这样的意识。
B.学习净土的道友在听闻正法之后,也需要广泛弘扬正法。学习过程中,不管谁在讲、谁在闻,都是在弘扬正法。讲者宣扬佛法就是弘法;闻者认真闻受,佛法的意义从他相续流入自相续就是留存佛法。
C.通常情况下,在家居士讲经说法的机会不如出家人多,但是通过各种善巧方便,能够让周围的人明白佛法的道理,也是弘扬佛法。
D.只要具有弘法利生之心,就会在平时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作为普通修行人,如何才能如理如法、尽我所能地让有缘众生了解佛法的意义。
【遮止】因为经咒应该放在干净的高处顶礼、供养,所以任何把观音心咒印在T恤上面或是汽车车身的广告上等类似的行为都应该遮止。
3
周利槃特的公案的启示。
①周利槃特愚笨的原因。
如果前世怀有吝啬之心或因懈怠而不愿为他人宣讲佛法,就会生生世世转生为愚笨之人,所以当他人来请教佛法或值遇向他人宣讲佛法的机缘时,一定要将自己知晓的佛法道理讲解清楚,不要有任何隐藏。
②学佛和弘扬佛法时应有正确的心态。
A.不管弘扬教法或者证法,都是法义从一个人的相续流到另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每个人的相续中都具有佛法的智慧,每个人都会获得各自的解脱机会。
B.如果把佛法执为我所,不舍得给他人传讲,佛法就会成为障碍智慧之因。
C.学佛不是自己傲慢的资本,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众生得到解脱,值遇了佛法,都能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
③缘取佛法时要恭敬。
若对佛法不恭敬、随便断传承、觉得佛法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秉持这样的心态不仅感得后世不能值遇佛法,而且还将成为智慧生起的障碍。我们对佛法要有希求好要之心,按照经教中的“具足六度”、“具足华严四想(即《华严经》中强调的闻法四想: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做病人想;认真修学,精进修持作治病想)”、“具足如法的威仪”等方式,如理如法地缘取正法,若能如此,则生生世世都能具足智慧,并和佛法结上非常好的缘分。
4
应精进行持善法。
凡夫人的善心稍纵即逝,对于七支供等善法应及时行持,不然善心极易退失。我们要想办法制止造作罪业的恶心、烦恼心,否则,福报耗尽时,习气使然,心态上自然就会喜欢罪业,并因此变成恶性循环,我们的修行很有可能会彻底失毁。
每个人的死因不同,无法保证临命终时身旁一定有上师、道友为自己助念往生。假如修行很有把握,面对任何的死亡方式都不会有问题。反之,即便躺在家里,旁边有人念经,处境也会十分危险。所以我们要精进修持七支供,做到胸有成竹,这样面对死亡时,就会自在而无有畏惧。
5
菩提心的功德。
①以十方世界的珍宝供养无数俱胝劫佛陀之福德与相续中生起一次真正的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相比,“前者不可比此福”。
②如果曾经以贤善意乐,经常串习菩提心来修炼自心,即便堕入恶趣也不会产生邪念,相续中的善心不会退失,依靠恶趣的身份也能净除业障,不会在恶趣中恶性循环,无法出离。
【公案】《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讲述本师释迦牟佛最初发心的因缘(与匝哦之女的公案类似):转为地狱众生时,因不忍看到同伴被狱卒摧残而生起悲悯心,希望自己代受同伴的罪业,死后直接转生到天界。
【公案】《白莲花论》中讲述佛陀在因地时,曾经多次转生为兽王、狮子王等旁生,但相续中也都具足悲心。
【参考阅读】
A.《入菩萨行论》第一品,主要宣讲菩提心之功德。
B.《华严经》净行品。
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要经常行持如何发愿的方便法门,这样才能增上菩提心的意乐,积累的功德也会不可思议。
【遣疑】生起菩提心后是否依然会堕入恶趣?
凡夫人总是不由自主地随业力投生流转,业力的性质决定了流转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励力忏悔,一方面可以断除罪业,另一方面可以压制恶业种子的成熟,通过忏悔可以避免自己堕入三恶趣。
【注意】不要因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而发菩提心。
有些分别念较重的修行人学习菩提心的功德后,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菩提心有如此大的功德,那我一定要发心,这样我的福报才能快速圆满。” 这是一种自利的想法,如果仅仅为了获得无量功德而发菩提心,这样产生的功德不会广大,这种为了自利而发心的想法很不合理。
发菩提心不能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福德圆满,发菩提心必须是相续中产生了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愿力,是为了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只有真正为利益众生所做的发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6
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①以三殊胜缘取菩提心摄持善法。
每日晨起先以三殊胜的方式来作意——“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清净行为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而行持”,这样自己一天的清净行为都会变成以菩提心摄持的大乘道的修法。晚上总体回向——“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现在如理如实回向,愿众生获得暂时安乐与究竟佛果”,用这种菩提心摄持的方法回向,或者可以用《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来做回向。每天早晚的发心、回向都是在缘菩提心,这种善巧特别方便。
②修菩提心的方法。
观想: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金刚持上师尊众于自己面前现前安住,然后念诵受持菩萨戒的偈颂,就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如果每日这样受持菩萨戒,不仅能生起、增长菩提心,还可以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
7
劝发菩提心。
①以比喻说明菩提心之珍贵——成佛之因。
原文【本来,对于声闻阿罗汉乘坐的马车,世尊甚至用脚接触也不应理(何况真实拉马车?)而对于初发菩提心(菩萨所乘)的马车,世尊以头牵引也未尝不可,因为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世尊用脚接触声闻阿罗汉乘坐的马车是不合理的,但却可用头牵引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乘的马车,以此说明菩提心非常珍贵,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修行者非常殊胜,并且得到佛陀赞叹。
【拓展】不要轻视小乘修行人。
高僧大德的相续非常清净,即便用这样尖锐的语言,相续中也不会沾染丝毫过失。但是,作为普通的修行人,不能因为高僧大德的这种描述而轻视南传佛教的小乘修行人,否则会造作恶业。只要是佛教内道的修行人,我们都要恭敬。
②受菩萨戒后失毁戒律而堕入恶趣,比受别解脱戒而获得解脱更为殊胜,以此奉劝修行人要发真正的菩提心。
由于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发出菩提心后要好好守持,不要轻易失毁,失毁菩萨戒的过患十分严重。
③希望我们都能够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必定能够实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