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学了佛,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 返回

学了佛,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



无论享乐受痛苦,智者深思有促进,纵然百见苦与乐,无心愚者无收益。

——麦彭仁波切



相信道友们或多或少都能在身边发现这种现象:学佛以后,好像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变成了另一个人,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投以异样的眼光,更有甚者,学佛以后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有的工作不再上进,甚至不工作,连养活自己也成了问题,让父母发愁,让亲戚鄙视;有的形象大变,不修边幅,让人敬而远之;有的变得离群索居,不想恋爱,不想过家庭生活,对孩子也不管不问,甚至和亲友也不能正常来往了.....


佛法真理像纯金一样,没有任何瑕疵,问题往往是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出了偏差。学了佛,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我们一起来重温上师在各个场合里的开示:



 “生活佛教”是和世间相应相融 


所谓佛教并不是让大家完全舍弃现实生活。很多人理解的佛法是把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提倡“生活佛教”,佛法完全和世间相应、与生活相融,而且在相应的过程中,应该用理性的智慧来观察、取舍,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

——《药师七佛经》 第1课 


 修行,并不是要放弃家庭和工作 


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我们看到很多佛教徒学了佛、闻思修行以后,对家庭更加重视,其实这个是很好的。如果学佛以后行为都是怪怪的,除了一个转经轮以外什么都不管,那你家里怎么过生活?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工作要更加有热爱的心。


当然佛教最高的、个别的一些理念,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境界、那样的看破今世,世间人有些可能会有一些反感。而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个高层境界的话,佛陀都一直在讲:世间和出世间不会有冲突的。六祖大师也说“佛法不离世间”。

——《如何弘扬生活佛教》开示


 俗事中都有正法 


实际上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世俗的事情当中都有正法。我以前讲过《水木格言》,里面就说到:“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趋入正法。”意思是,不管你做任何世间的事情,如果你用菩提心、利他心来摄持,你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世间的一个琐事,但实际上它可以趋入正法;如果心不善,表面上看在坐禅、念经,表面上看天天都在拨念珠,天天放生,那只不过是你的行为而已,实际上它不会趋入正法。

——《如何弘扬生活佛教》开示


 三个责任 


我们在提倡生活佛教的时候有三个责任,以前在一个研讨会上我们也讲过:一个责任是,作为佛教徒,你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违背,这是非常重要的底线,是不能超越的;第二个责任是,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第三个是对家庭一定要认真负责

——《如何弘扬生活佛教》开示


 真的懂“放下”了吗? 


很多人觉得“放下”这个词,很有禅味,很好。但实际上,你要去观察,要去善于使用。等你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你会看破、会放下、会自在,但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前,也不要认为它是那么简单。 


我们现在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不能看破放下,对家庭和社会的工作也不能看破放下。有些人学了佛以后,跟家人的关系变得不好,每天都跟家人争执不休,很痛苦。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全部看破了,放下了。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到了最高的境界,对在家生活、世间一切看破,然后出家的话,这是可以的。但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之前,对生活的激情和勇猛面对生活的心不能放弃


如果你以一刹那间的善念,放下整个生活的话,也许以后在修行中的违缘会越来越多。修行和家庭工作这两个可不可以并行呢?应该是可以的。

——《生命科学与价值观——台北大学演讲》


 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在修行中生活 


六祖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于学习或研究佛法的人而言,可以同时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者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在修行中生活。这就像科学研究一样,科学家会在茶余饭后思考科学问题,同时又可以在工作中体会生活。


很多科学家都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钻研,他们也经常与人交流,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多启发。同样的道理,在佛教修行中,如果能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融会贯通,时时刻刻都是修行。对于修行好的人而言,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用各种方法帮助别人,回馈社会。对于修行不好的人而言,即使每天念阿弥陀佛,恐怕对他人、社会也不会有任何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问答》



 佛法就是要运用于实际生活 


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除烦恼,若不能将佛法运用于实际生活,融入自己的相续,其他一切形象上的建道场、造佛像都是空谈。只可惜人们往往不明其理,真是令人叹息。

——《旅途脚印》


 将修行落实在生活中 


你去看望老人,去关怀他们,这些是世间法。但一个求出世间法的人,有没有必要做这些?有必要。虽然你修的是空性大悲,但要落实它的话,无非是落实在这些地方


然而,当你去落实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悲心远远不够;或者偶有所得的时候,你又会深深地激励自己去修行。所以,世出世间并不矛盾。当然,我们也不是天天做这些,不修佛法。

——《中国文化书院现场问答(二)》


 生活处处可修“动中禅” 


我在微博上说过:“在行动中思考,在生活中修行。”前一句话是观察修,后一句话是安住修。那在生活当中,怎么观察诸法无常、轮回痛苦等修法呢?比如,等一会儿下课时想:哎呀,真是无常,刚才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现在一下子都散开了,以后可能有些人永远也见不到了,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无常。若在自己起心动念时,观照它的本体,就是安住修

——《心系众生 肩挑佛法》于天津开示


 真正的禅修,并不影响工作 


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你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实上,在禅宗本来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禅宗与心灵救助—苏州科技学院演讲》


 将一切显现观成上师的游舞 


当你真正认识了本性就会知道,其实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本来就无二无别,所见所闻也的确都是了义上师的化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修行中,就应当这样观想。

——《前行广释》133课 


 有些道理,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对于现在人的修行,我有几点肺腑之言:看破红尘与生活没有着落,请不要混淆;出离心和一味逃避,请不要混淆;大智慧和小聪明,请不要混淆;大成就者的行为与精神疯癫,请不要混淆。这些看似相似、实则不同,请务必要用佛教的教理加以辨别! 

——堪布微博 2012-2-20


 学佛应该是非常自在的 


道友们应该灵活的去学佛,不要太死板,佛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是非常灵巧的,非常智慧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一种慈悲的体,那么智悲二者在一个人的相续中融入的时候,会产生无量的善巧方便。这样的人在世间当中是任运自在的,跟束缚这个词是一点不挂钩的。

——《前行广释》第143课 法师辅导



 怎样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圆融 


严格来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许多相违之处,真正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世间上的很多东西


但若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在家人,也可以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每天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尽量念诵一些咒语、作一些观想,同时,无论接触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皆应以慈悲心来对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较淡,不要特别执著。这样以后,就如同《六祖坛经》所讲的那样,应该能做到世间与出世间的圆融。


现在世间上也有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特别好,另一方面,依靠佛教的慈悲教义,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闲谈问答录》





如理如法地学佛,内心就会得到佛法的加持,继而改变。对家庭更加体贴爱护,对工作更专注高效,对亲友更加热情友善,对社会更加无私地奉献回馈,去帮助更多的人。


同时,自己的身体也会更加健康轻盈,精神更加充实愉悦,善根福德也不断增长,人生的格局也变得壮丽和开阔。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智慧和慈悲,生活处处都是阳光和正能量!


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我们了知轮回的真相,自心的真实面目,对待生活应该不是悲观消极,而是更加的积极热情,乐观向上,因为我们有了更远大的人生格局和理想,这理想足以超越世俗的生活,将一切经历都转化为趋向究竟菩提的福德资粮。



上师在《维摩诘经》讲记中说道:

莲花在干旱的陆地上无法生长,但在潮湿的淤泥中却能绚丽绽放。我们应该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那样,到烦恼中去,直面烦恼,锻炼自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红尘中的莲花,在生活的淤泥中尽情地吸收养分,绚丽地绽放吧! 


图片源于千库网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