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所讲的无生在此处用缘起生来安立,所以依缘而产生的任何法其实本质都是无生的。世俗当中有如梦如幻的生叫缘起生,在胜义当中缘起生就是无生。或者名言当中缘起生是假立的生,这个假立的生放在真实义当中其实就是无生的意思。内外诸法都是缘起生,以缘起生故,无有自性,正显现时,如同水月,毫无实质。“内外诸法”,里面的心识,外面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诸法都是缘起而生的。因为缘起而产生的缘故,没有一个法有自性。即便现在我们正在耽著的法,正在产生实有执着的本身,也是依缘而产生的。所以这个实质本身仍然是无自性的,即便是执实有的心识的本身也是假立的。没有任何一个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地有一种实执,所以现在我们刚开始观察学习的时候,感觉虽然理论上找不到任何漏洞,但就是觉得对一切法的执著还是存在,这也很正常,因为现在我们只是刚刚了知了一切万法为什么是空性的一个理论根据。要让它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作用,必须要进一步加深它的定解,要反复学习,反复观察。一方面我们对于宣讲中观空性理论的这些经论,尤其是一些加持力非常大的论典,像《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必须要反复学习,反复思维,这个方面是很必要的。对于其他的法义也要学习。因为刚开始学习空性的时候,有些道友不一定听得懂,或者听懂一点点。在佛学院有很多道友也是这样的,有些道友听了之后很快能接受,有些道友很长时间也没相应。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发愿早日通达空性,同时还要学习基础的教义。因为对佛法更深一层次的了知有些时候是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刚开始从比较简单的基础的教义开始学,内心当中的智慧慢慢地增长,很多的邪知邪见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瓦解,慢慢在消除,当我们学习、累积到一定阶段,再听闻、学习《中观》就觉得没那么困难了,稍微能够接受一点,再进一步学习就可以通达。还有一方面,平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积累资粮也很重要。按照前面缘起的理论,能够学习中观、听懂空性也是一种果,这种果的出现也需要很多的因和助缘,所以平时我们多积累一些福德资粮,多做些忏悔等等,再加上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尤其是祈祷与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上师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经常这样祈祷,内心当中可以得到加持。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所以我们如果要学习这些比较了义的、比较深奥的经论,缺少智慧是不行的。所以平时要多念文殊菩萨的祈祷文,多念文殊菩萨的心咒,多修文殊菩萨的仪轨,经常性地这样修习,得到文殊菩萨加持,其实对我们在学习中观、因明等佛法的帮助非常非常大。这些助缘在我们学习般若空性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地祈祷、累积资粮非常非常重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缘起心要释》中说:“如是观察的话,若不观待因缘,则必定成为空中莲花一般。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如果不观待因缘,它就绝对不显现,没办法显现,就好像空中的莲花没有因缘不能显现一样,所以一切万法离开了因缘也没办法显现。因此,凡是有的,是观待而产生,或者仅仅依赖因缘而产生。所以,凡是存在的,凡是显现的,要么是观待而产生的,要么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这样,凡是因缘所生的法,不成立自性实有,仅仅是先前没有、后面以因缘造作,因此和影像没有丝毫不同。”或者是观待而产生的,比如左和右的概念是观待而产生的,上和下的概念是观待而产生的,此岸和彼岸的概念都是观待而产生的。左是观待右才能成为左,右也是同样的,你和我也是这样观待的。所以有些概念是这样观待的,有些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不管是观待形成的也好,还是因缘和合造作而形成的也好,其实都说明它是没有实有的自性。我们说此岸和彼岸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这边,我们说这边是此岸,那边是彼岸,好像有此岸彼岸。但是我们到了对岸的时候,对岸那个地方就成了此岸了,这边就成了彼岸了。此岸和彼岸哪一个是真实的?没一个是真实的,我们站在这边,这个就是此岸,我们觉得这个是真实的,但是站到对面的时候,这边就成了彼岸了。所以这个观待而安立的法不是实有的,然后因缘造作的法也不是实有的,像影像一样,没有丝毫的自性的。四、缘起的安立,其义究竟而言,以自心前如是显现为根据:这个缘起的安立,究竟来讲是以心前如何显现,以这个为根据进行安立的。缘起究竟以何者安立呢?譬如照镜子,脸上有什么表情,明镜中就会显现相应的影像,比如照镜子一样,我们脸上出现什么,或者脸上做什么表情,在明镜当中就如应显现什么样的影像。和心对比的时候,脸就好像心一样。镜像就好像心面前显现的一切,镜中像是以脸为根本而显现的,外面一切影像的好坏贤劣,也是由我们心的缘起而显现的,心就像根本一样。如像由脸现,由脸假立,显现也由心造,以心假立。比如,同一条河的水,以地狱众生的嗔习,显现烊铜;以人间的一条河为基础进行观察,同样的一条河的水,地狱众生因为他内心当中嗔恨的习气很重,这条河在他面前显现为非常恐怖,滚烫的烊铜水[0],而且地狱有情还必须要喝这个水,身体还要被扔在里面感受痛苦。所以这个河水在他面前,就完全显现成了一种恐怖痛苦的来源和自性。同一条河,饿鬼相续当中没有那么严重的罪业,所以不显现烊铜。因为饿鬼前世非常悭贪,悭吝[1]心很重,舍不得供养,舍不得布施,所以他看到河的时候,依靠饿鬼悭贪的习气,河水就变成非常臭秽的脓血,没办法饮用,非常恶心的自性。饿鬼以悭贪的缘故,找不到饮食,远处看到大海水、河水,他一走到跟前,要不然就干了,要不然就变成充满人畜的尸体、充满脓血没办法下咽的东西,他永远找不到饮食,享用不到饮食。所以这个河水依靠他的习气,如应显现成了脓血。人的习气稍微相对清静一点,所以人的习气显现为水,可以饮用,可以洗澡,可以洗东西。以天人的习气,把河看成甘露。甘露对于天人来讲,生病的时候,或和阿修罗作战,如果不是头被砍掉了,比如身体受了重伤,心脏被捅了一刀,腰被斩断,像这样情况一喝甘露,一抹上甘露,马上就痊愈了。所以阿修罗非常羡慕天人的甘露,所以有时候依靠这个因缘发动战争,有些时候是因为如意树发动战争的。然后天人也羡慕阿修罗界的美女发动战争,一些经典当中也记载了。因为天人的业比较清静,所以河水不单单是可以饮用的河水了,而显现为甘露的自性。河水在我们人当中,虽然可以饮用,但也可以让我们窒息,也可能有水灾。但是在天人的善习当中,它就纯粹变成利益的东西—甘露的自性。再往上,比如八地菩萨看到这个水,就完全成为佛母或者成了清净的刹土,然后佛看这条河,就完全变成了明空无二的大法界。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如是的变化,如是的显现。这个显现的缘起就安立在心上面。别别的显现,只是观待别别的习气而产生的,依各自的心假立,也只在各自心前显现。不同的显现,都是各道众生相续当中不同的习气产生的,依靠各自的心如是的假立,也就在各自的心前如是的显现。同一个人,伴随习气的变化,也有显现的变化,习气清净一分,显现也清净一分;同样一个人,伴随他习气的变化,比如他首先在地狱道,然后习气清净了到了饿鬼道,他在地狱道看到的烊铜,生到饿鬼道的时候,就没有了,他就看成脓血了,脓血虽然也不干净,但是比烊铜要好很多。然后再生到人道,河就变成了河水,可以饮用了,也可以洗澡了。然后再往上,生到天界,就变成了甘露了。然后再通过修行发了菩提心,成了八地菩萨了,就变成了无量殿了。再修行成佛,就变成清净的法界了。所以外在的河水是没有自性的,随着心的清净,外界也随之清净。反过来讲,他内心当中的习气通过因缘染污一分,外在的显现也就染污一分。现在还是水,但是如果我们现在非常悭吝,或者我们造很重的嗔业,当我们从人的身份失去到了饿鬼,或者直接堕到了地狱,那么这条河就会从水一下子变成让我们痛苦的自性。一切苦、乐都是观待自心假立的,心不执著,如木石一样毫无感受。一切苦乐都是观待自己的心而假立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在本性当中,不执著,就好像木石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不会变成木头人。他不执著,这些东西不会对他有太多的利害。因为虽然苦乐是众生习气面前显现的,本身是无记的,但是如果我们执著它,苦又会变成以后苦的因,乐也会变成以后苦的因,所以它可以变成以后苦乐的因。但是如果我们不执著,知道苦乐的本性由心假立,如梦如幻,是空性的,那么我们就不会随它的出现而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仍然会安住在这样的如如不动,或者安住在修习佛法的状态当中。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被外境的苦乐所牵引,或者不被自己内心的苦乐所牵引,那么自己的心就保持一种相对的平静状态。其实过度的情绪变化,对我们修习佛法还会有影响。比如过度的大喜大悲,有些时候我们特别高兴,今天中了彩票了,一下中了很多钱,尤其是穷人,那么高兴的状态你让他去打坐,根本没办法的,听课也听不了。当一个人非常痛苦的时候,让他去打坐也不行,他的情绪波动太大了,没办法安住在实相状态当中修行佛法。出现快乐的境也能够安忍,痛苦的境也能够安忍。安忍的意思就是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他的心越平静,他越能够如理如实的观察佛法的意义。所以一个修行者保持比较中等的,比较平静的,比较平常的心,修学佛法就比较容易发现实相。当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好像海水很大波浪的时候,要去观察本性很困难。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出现大起大落,那么我们也没有办法增长佛法的学习。所以一切苦乐是心假立的,我们要了知它,不执著的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梦中执著梦境,虽然是假的梦境,但是在梦中也会对我们有利益,也会对我们有损害。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认识到在做梦,是假的时候,虽然显现梦境,但是对我们来讲,没有利益,也没有损害,安住在如理如实的平静的状态当中。我们身心上产生的利害,都只是以自己的心执著而已,观待心才成立,没有不依心而独立产生的。所以我们身心当中所产生的种种利害,都是以自己的心的执著而产生,或者以自己的心如是地执著而如是地显现的。观待自己的心才这样成立的,没有不依靠心而独立产生的所谓的苦乐等等。总之,善恶、亲怨、高低、多少、自他,无不是由心而造。所以我们认为的这些善法、恶法,或者这个是我们的亲人,那个是我们的怨敌,这个是高、那个是低,很多、很少,自己和他人等等,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如是地执著,如应地显现。所以只要我们的心调伏了,一切的差别其实都不重要。世间很多人觉得人生下来要活得有滋有味,必须要有波澜起伏的状态,人生才有意义,他没有觉得平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其实这些一切的一切没有一个没经历过的。在这无始轮回当中,所有都经历过,但是有什么用呢?现在该有烦恼还是有烦恼,该轮回还是轮回,该痛苦还是痛苦,还是仍然没有自在,所以真正要回归自己的本性,要真正了知这个心性,就是要一种相对比较平静的状态,修学佛法才比较容易相应。《入中论》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若灭者业非有。”《入中论》讲,一切的有情世间,一切的器世间,种种的差别都是由心而安立的。由心而造业,有业而显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心为根本。“经说众生从业生”,经典中讲,一切众生的高低贤劣,都是从不同的业而产生的,而业是从心而产生的,所以“心若灭者业非有”,如果真正证悟了心性本来是空性的,现前了智慧,就会心灭,心灭就不会有业,没有业就不会有众生的种种的差别。有情世界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而是依缘起的差别显现的。缘起在心上,以心的习气不同,而假立种种的有情。有些道友也问,缘起而产生和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到底是怎么圆融的?其实这里就在讲这个问题,一方面说心显现一切,一方面又是缘起的,其实真正的缘起是心安立的,除了心安立缘起之外,没有其他缘起安立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切唯识所现,一切是心显现的,也可以说一切是缘起显现的。其实这二者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描绘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这段当中“缘起在心上”,缘起是在心上安立的,离开了心没有缘起,一切缘起的根本在于心,心怎么样起心动念,心怎么样造作,生信心,生嗔心,还是产生其他执著的心,有了心态上不同的变化,就有了不同的因缘,依靠因缘而起的法,就叫做缘起。实际上一切的外境,包括器世间也是我们的心显现的,一方面山河大地器世间是缘起的,我们觉得和心没有关系,但其实器世间也是由心现的,也是由业来安立的。所以一切的缘起是业,业是依靠心而有。所以缘起和由心而显现二者可以说是一个意思。“缘起在心上,以心的习气不同而假立种种的有情”,所以缘起是在心上面,心上面有种种不同缘起的因,有种种不同缘起的习气,以心上面习气的不同假立了种种的有情。器世界从风轮到天宫的纷繁万相,也是由有情的同分习气假立的。显现世间的成因的时候,首先有虚空,虚空有风轮,风轮上面有水,然后慢慢有地,有地基,显现这样的大地。风轮有些地方讲十字形的金刚风,下面的风轮不停的旋转,支撑一切的世间。从最下面风轮到最上面天宫中间的一切的纷繁万相,都是由有情的同分习气[2]假立的。整个的世界实际上是被一切有情的共同的业力摄持住,因而没有散失、没有毁灭。然后在这个总的业当中,同样生活在这个宇宙当中,我们是在地球。地球当中,我们在中国。这些人文、山水根据不共的业有差别。有些是众生相续当中同分的习气,有些是相续当中不同分的习气显现的。这些习气就是缘起。黑山有些地方解释是铁围山。我们的世界四周有铁围山围绕。铁围山是黑的,所以叫黑山。地狱当中有剑林,天宫当中有宝树,这些都是心上面的业力,心上面的缘起而造作的。因此,如何认识缘起呢?应当认识种种差别由心立,万法依心起。所以怎么样认识缘起呢?应当认识到一切种种的差别是由心来安立的,一切万法是依心而起的。所以依心而立万法,依心而现万法,依缘起而现万法,其实就是侧面不同。一切内外缘起的安立,按究竟来说,都只是依于众生各自心前如是显现的这一根据,内缘起就是十二缘起,外缘起是,外面的种子等一切如何显现的缘起。一切内外缘起分开来讲,有些是有情各自的业力,有些是外在的因缘,但是究竟来讲,都只是依于众生各自的心面前如何显现作为根据,而安立的内缘起外缘起。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再没有其它的道理,因此叫做“以心假立”,即仅仅是以心假立,没有另外的自性可得。单单是通过心而显现、安立、认定的,除了这个心显现一切之外,没有另外的自性可得。其理由是:因为以胜义理论观察,不必说实有,仅仅显现分也不可得;大缘起因等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不要说实有的显现,真正连显现这一部分,乃至于连名称,一点都得不到。不观察的时候,在我们分别心面前只有显现分,没有实有。所以显现分是依靠因缘而有,而实有是我们的妄执。对这样无自性的同时显现的缘起,观待世间的显现性而言,可说是以名言正量成立。“对这样没有自性的同时显现的缘起”,它虽然没有自性,是空性的,但是空性的同时,依靠空性的方便而产生方便生的显现,“观待世间的显现性而言”,把重点放在缘起的显现上面,而不是在空性上面,去观察、认定,这个叫做名言正量,是通过名言正量来成立的。因此,自宗的观点为: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违,所以,一个说它是用心假立的,一个说它是用名言正量成立的,名言正量成立和心假立(心显现)不矛盾。他宗认为,如果是心假立的,因心安立的就绝对不是通过名言正量安立的,如果是名言正量安立的,一定不是心。唯识的观点,自证的观点,名言中也要破。自宗说,不一定。依靠心假立,唯识显现的法也是名言正量面前完全可以成立的,二者之间根本不相违的。因为名言的究竟真实性只是这一点而已,不必要过分的耽著。“名言的究竟真实性”,就是心假立的,所以只有这一点而已,不必过分地耽著实有或其他的法等。以上讲完了能破。五大因已经讲完了。这次讲五大因,一方面因为时间的关系,比较紧,一方面有些道友可能学得时间比较短一点,有些人听懂了,有些人不一定听得很懂。但不管怎么样,习气肯定是种下了。我们说一切是心上的习气安立的,如果心上有了这个习气,那么这个习气的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只要有了种子,慢慢再去培养,根本的亲因有了,再去寻找土壤,阳光,再去寻找其他的助缘,慢慢这些因缘具足之后,种下的空性的种子、空性的习气,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最后就会通达空性,乃至于最后证悟空性。所以有些大德安慰众生的时候,就是这样讲,我们不可能永远是这个状态的,总有一天我们会证悟像佛那样的果位,总有一天我会证悟像菩萨那样的果位。一方面是安慰,一方面是真实的,只要我们真正在做,不断的学习的话,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痛苦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是这样实执的状态,总有一天我们肯定会像佛一样证悟佛果,毫无疑问的。所以今天我们种下空性种子的习气,总有一天会发芽。有些人说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永远不会摧毁的。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时间的长短而已。以上讲完了能破的理论。下面运用能破,怎么样使用能破来抉择万法,尤其是抉择心性的空性。因为一切的修法都要落在心上面去修,佛教是以调心为主的,所以空性的正理也是以调心为主,也是以观察心的本性为主。其实下面运用能破的内容,和前面能破所破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里讲的内容都是前面有的,但是这个地方主要是以心,以心作为所观察的对境,着重抉择心性本空。运用能破
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极为关键。前面是总的抉择了诸法无我,下面再单独运用这个能破的因,来抉择心的本性—无生的空性。这种抉择心性本空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密宗有很多前行,比如共同的前行—观修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持皈依、发菩提心等,然后还有更不共的加行—抉择心性的空性。抉择心性的空性在很多地方都有,通过抉择心性本空,趋入密宗本来清净等。这个是很关键的,把这个掌握之后,以后学习密宗大平等的见解就比较容易趋入。这里主要是观修的时候怎么样抉择心性,破斥认为心实有的观点。一、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
主要观察心,如果心是实有的法,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一定有生,一定有住,一定有去,或者一定有生住灭。如果心是实有的,它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找不到它的来处,就说明这个心本身就是虚幻的。如果没有住的地方,没有去的地方,就说明心性本空。如果这个心是实有,一定能找到它的生住灭,要么从三时可以找到,要么从它的形状颜色可以找到。只要是实有的,要么是一异,要么是来去住,要么就是三时。如果这些观察都找不到,那么就说明这个心性是本空的,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它的本性是空,因是无相,果是无愿,它本来是三解脱门,但是众生不了知,所以要抉择。心的生因是没有来处的,所以了知了心无来处,就了知了心无相解脱。为什么无住处就是空呢?如果它有本性,肯定有个安住的地方,因为能住所住,有所住就有能住的心。如果心没有住处,就了知心就是空解脱。如果它没有一个去处,那么也没有一个它去了之后会如何—得到什么,没有愿,没有果,所以是无愿解脱。“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是,不管知不知道,观不观察,反正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法尔就是这样的,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心的本性法尔就是空性的。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这句很重要,前面我们反复讲空性,就是在讲这个。我们刚开始学空性的时候不知道,以为这个心本来是有的,然后通过观察,把这个有相变成无相,通过观察把这个有的东西破掉,再安立一个无,不是这样的。“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不是刚开始它是实有的,最后变成没有的,这个是错误的。而是运用观察“变不知为知”,以前是不知道空性,现在是要了知空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观察的走向,会影响我们观察的结果,会影响我们观察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所以并不是把一个实有的东西破掉,变成无实有,而是这个法本来是无实有的,我们以前不认识,现在要认识它的无实有,仅仅如此而已,开始认知心的本源,开始认知心的本性。为什么叫心性本空?它本来是空性的,但是以前不认识,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它。“次”,下面开始寻找心的来源,找不到来源就证悟法身了。所以,了知心无来无住无去,就可以相应地获得法身、报身、化身的果位,或者成为证悟法身、报身、化身的因。前面我们学习了五大因,下面开始学习运用五大因来抉择心如何本性空的道理。(一)运用观察因的金刚屑因与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抉择心无来处(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刚屑因中。)譬如一念嗔心生起,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首先是用金刚屑因观察。以生起一念嗔心为例,如果这个嗔心有实有的生,这个嗔心是有自相的,必定只有四种实有产生的方式,就是前面讲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如果是自生,说明已经成立,既已成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这种生成了无意义。自生的观念是果在因当中是已经存在的。如果这个果法—嗔心早就已经有了,还需要生,就有过失,什么过失?这个生就成了无意义,没有生的意义,因为它已经有了还需要再生吗?不需要生。又应成无穷生的过失,因为:生不必要观待任何他缘,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辗转无穷。为什么成了无穷生?因为这所谓的生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自己也可以生自己,一方面说这个果法在因当中已经有了,一方面说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如果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缘,已经有了还可以生,而且自己可以生自己,那么就有生而再生,辗转无穷的过失。如果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这个是观察他生。嗔心的果和产生它的因是他性的法。如果是两个不同的法,我们就观察,这个嗔心的果,和产生它的因的这个他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因为因和果之间的关系要么是接触,要么是不接触,除了接触和不接触之外没有第三种。如果接触生,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时存在,嗔已经存在,何用再生呢?如果因和果是接触而产生的,什么情况才能接触?两个法同时存在才可能接触。如果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或者果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两个法当中只有任意一个法存在,或者只存在因或者只存在果,像这样如果两个法只有一个法存在,就不存在接触的问题,谁和谁接触?没办法接触。所以如果要接触,必须有个前提:就是两个法同时都存在才能够接触。接触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另外的问题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又出现了呢?虽然是同时出现,但是两个法同时存在,就说明这个因存在的时候,果法已经存在了,那么这个果法已经存在了,还需要因干什么呢?就不需要了,因为果没有的时候,因也没有,因也没办法成为因,但是因第一刹那存在的时候,它的果法和它同时也存在了,那么果其实也不是由因产生的,因对它也不起作用。所以接触生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接触,因和果的嗔心从未接触,就像东山和西山,在东山中播种,岂能在西山开花?不接触可以生,就好像东山和西山是不接触的,一个山在东面,一个山在西面。如果二者不接触也可以生果,就像在东山中播种,和西山的土地根本没有接触,怎么可能在西山开花呢?因为二者毫无关联,不可能发生作用,怎么能以他法之因产生嗔心呢?因为二者如果不接触,二者之间就没什么关系,而且这种无关系是自性的没有关系,是实有的没有关系,因为它的这个生是实有的生,所以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关系。如果因和果没任何关系,那么因是谁的因,果又是什么样的因产生的果?没办法安立。所以不接触也有这样的过失。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如果单独的自生有过失,单独的他生也有过失,那么自他共生呢?共生也不行。因为如果承许自他共生,那么既具有了前面所讲的自生的过失,也具有了前面所讲的他生的过失。同时具有了自生和他生的两类过失。所以就更不行了。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缘,无因而生,那就应成石头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缘故。如果嗔心可以不依靠任何因缘,无因无缘就可以产生,那么就变成石头也应该有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不需要任何因缘就可以产生的缘故。石头不需要有产生的心的因缘,没有因也可以产生,但这个方面是不行的,这样就成了随随便便哪个地方都可以有心的存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有心的产生,因为根本不需要因的缘故。如果我们要产生嗔心,一是有等无间缘—前前的心产生后后的心,还要有不高兴的对境,内心当中还有嗔心的种子等等,这些都必须要具足才能产生。但是如果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那么石头也可以产生嗔心。我们说今天这个石头非常的生气,石头生起很大的嗔心,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随随便便安立了。然而现量见到,只在嗔境、嗔种子、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时,才生起嗔心;三缘不聚,也无法生嗔。所以我们生起烦恼都是一样的,一个是它的对境,一个是内心当中的种子,一个是非理作意,三缘和合产生嗔心等烦恼,嗔心是烦恼之一,贪欲心也是这样的。我们要产生嗔心等烦恼,很重要的认定是什么?第一个要有环境。比如产生嗔心的对境,就是我不高兴的对境,我不喜欢的人,我不喜欢的事物,我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我走在路上堵车了……我就很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不愿意接触的。所以第一个是环境必须要有,让我引发不高兴的环境,或者我看到这个人很不爽,这个人出现了,我就容易引发嗔心。这是第一个,要有生嗔的环境。第二个要有种子,内心当中以前产生过嗔心,这个嗔心的种子在内心当中存在。第三个要有非理作意,我认为它应该嗔,应该它就是不对,这就是非理作意。三个因缘和合了,就产生嗔心,三个因缘当中,任何一个不具足就无法产生嗔心。虽然有嗔种子,有非理作意,但是对境不现前,也发不了脾气,生不了嗔心;如果有对境,但是内心当中没有种子,也没办法产生;也有对境,也有种子的习气,但是没有非理作意,也没办法产生嗔心。所以如果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有对境,伤害他的众生也存在,然后他内心当中乃至于八地之前还有嗔恨习气种子,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灭尽,但是他没有非理作意,他不会认为这个是应该生嗔的对境。他没有非理作意,缺缘不生。任何法缺缘就不生了,所以他缺少了非理作意的缘,他就不会生嗔心,他就不会产生现行的烦恼。所以对境、种子、非理作意,任何一个因缘不具足,就无法产生嗔恨心。三缘不具,无法生嗔,所以无因生绝对是不合理的。总之,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来处。以上通过金刚屑因,通过自生、他生等等的方式,抉择心其实是没有生处的。破四句生:一因生一心,多因生多心,多因生一心,一因生多心。把这个心换成果,其实这个心就是果的意思。这里其实也是破实有的因产生实有的果。这个一因的“因”可能是一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所以是通过色法和心法作为产生心的因来进行观察的。如果以色法生心,这个色法或者是外境的土石等,或者内在诸根所依的身。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土石,泥土、石头或者茶杯等无情物,外在的色法。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叫色身,这个色身其实就是色法组成的身体。“或者内在诸根所依的身”,人是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识,叫身心。诸根—眼根、耳根等这些色根所依的身体也是色法。所以只有这两种。如果心识是由外在的石头产生的,这个心因为是等流,这一念的心是由前一念的心产生的,而前一念产生这一念心识的因是石头,从等流的角度来讲,石头本身具有心才行,石头具有心才可以从石头的相续产生这个心的相续,但是……我们观察不了,或者认证不了,从佛的智慧也好,从世俗人的常识也好,大家的共同认知也好,或者从石头上观察也好,怎么样观察也找不到有丝毫存在心识的证据。当然有些时候,有些树砍它会流血等情况,其实以前上师仁波切讲过这个问题,一般的来讲要分普通和特殊的。普通的情况,这些树、木头是无情法,不具有心识。但是有些时候,这些无情物成了某些众生的所依,它把这颗树执为自己的身体。所以有些时候,动它会有感觉,有时候会喊痛,或者什么反应,其实并不是树变成了有情,而是有些有情寄生在这个上面,就像我们这个色身其实也是无情,但是我们心识寄生在这个身体里面,所以一碰身体感觉很痛。同样,我们身体通过特殊的因缘,比如佛经当中讲的,孤独地狱的众生,他的心识进入了灶台当中,进入了门里面,一开门,一关门的时候,他就很痛。有的时候孤独地狱变成扫帚,一扫地就很痛,或者变成绳子,一使劲拧绳子,他就非常痛,神识进入到了无情当中,这些是特殊的因缘,除了特殊的情况之外,普通的情况是没有心识的。如果只凭一个身体就能生嗔,应成无心的尸体也能嗔怒,不必要观待他缘故。外在的土石等色法不是心的生因,已经观察了。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单单身体就能生嗔,那么离开了心的尸体也应该可以嗔怒了,因为不必要观待其他因缘,“一因生一心”,如果只是单单的一个身体就能产生心识,那么尸体也是具足这个因的,它又是色法,又是一个因。如果它(身体)可以产生心,那么尸体也可以嗔怒了,也可以产生心了,因为不必要观待他缘的缘故。前面是色法产生心,不成立。下面是心法产生心也不成立。譬如一念信心,要么从同类的一个信心产生,要么从不同类的其它心产生。如果不必依靠其它条件,就能从一个信心产生一个信心,应成永远是信心,因为因具足又不必观待其它缘,应当无障碍地产生,以产生信心为例,一个心产生一个心,如果只是信心产生信心而且只需要一个因就可以产生,那么就说明这个信心不需要观待任何缘。这个第二念的信心是前面的信心产生,如果这个因具足了,而且也不需要再观待其他的缘,只要一个信心就可以产生,那么它就可以永远产生下去。它的因具足了,也没有障碍,在佛法中叫做“具因无障”,它的果法肯定会产生。它永远都具有这个因,第一念产生第二念的信心,第二念信心又是产生第三念信心的因,它不需要其他的助缘,又没有障碍,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它就可以永远产生下去,所以“因具足不必观待其它缘,应当无障碍地产生”。这样,上一刹那信心生下一刹那信心,辗转相续,连绵不断。然而,现量见到,生起信心又产生了其它种类的心识。但是我们现量可见,前一刹那还是信心满满的时候,第二刹那很有可能就产生一个嗔心,产生一念贪心,所以说明不可能是一因生一心。前面是同类的信心产生同类的信心,这个不成立。再换个法观察,如果是异类,也就是和信心不相同,比如嗔心,和信心不同类,是异类的。如果一个异类的嗔心产生一个信心,……因为不必要借助他缘,单凭一个嗔念就能生信心,这样应成嗔心没有相续的机会,如果只是嗔心就能产生信心,就成了嗔心根本没有办法相续了,因为只要是嗔心一定产生信心。假如我们的信心产生的因是嗔心,而且也不需要其他的助缘,如果只要有嗔心就一定产生信心,那么就应该变成嗔心自己没办法相续下去的因缘了,没有相续下去的机会了,因为嗔心肯定是产生信心的。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人发脾气,生嗔心,有时候他可以持续好几秒钟,有时候可以持续好几分钟,乃至一个小时,还是非常暴怒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这个情况也不存在。如果只有多因才能产生多心的果,说明每个单独的因上面都没有办法产生果法的能力。如果每个因单独都没办法产生果,那么很多因缘和合起来也没有办法产生果,因为它是实有的不能产生的缘故。譬如,每个盲人都不见色法,聚集在一起,仍然见不了色法。和前面观察的方式相同,因为前面都分析过了,此处不需要再过多分析。很多个因产生一个心。有两种情况,第一、很多种因同时产生一个心,多种因缘同时发力,只产生一个心。因为它果是一个,通过因和果的原则,前面分析过,因为“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所以果要成为果,必须要观待因,如果果是一个,那么也只能观待一个因产生果,所以果是独一的,那么因和果接触,只能成立多因当中其中某一因和这个果接触才行。所以多因生一心的这个结果就没办法安立了。因为实际上只有一个因可以生果,所以其它的因成了非因,其他的因并没有参与到产生这一个果的过程当中来,没有对产生这一个果发生任何作用,其他的因都是非因,也就不成为多因生一心,而成一因生一心了。所以多因生一心的情况也无法安立。同时产生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因排着队,次第产生。比如有五个因,同时产生不行,就排成队,首先是一号因,然后二号因、三号因、四号因、五号因,这样次第产生可不可以呢?这样也不行。因为果只有一个,如果排着队产生,一号因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果,它的果已经产生了,那么后面的因就没有用了。二号因虽然也是因,但是生不了果,成了无用的因,“因不生果则非因”,也不成为因了。如果一号因不产生这个果,那么一号因没有产生果的缘故,不成为因,就成了非因。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二号因产生果,那么三号因、四号因、五号因也成了非因了。如果前后两个因“共生”,共同产生这个心,前面的一号因也生果,二号因也生果,如果是这样,那么果就不是独一。因为一号因也生了果,二号因也生了果,因为一号因、二号因都生了果,那么果就有一号因产生的果,二号因产生的果,果就不是一个果,而成了多果。所以多因生一心的情况也不能产生。如果由一因产生多个心,一因生多果故,多心应成无因,如果一个因产生多个心,那么“一因生多果故,多心应变成无因”。因为因产生果才能叫做因,所以一个因只能产生一个果。如果一个因只能产生一个果,那么这个多心的果是从什么产生的呢?多果无法产生。其实多果不是由前面的一因产生的,果不是前面的因产生的,果又存在,那么这个果只能变成无因产生的果。如果是无因产生的果,那么无因生的法要么恒有要么恒无。这个和前面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此外,从时分和方分分析,毕竟没有独一的因和心,由此可破四句生。还有另外一种观察方法:不管从时间方面分析还是从方分方面分析,所谓的独一的色法,或独一的心法其实都没有。时分是从心法方面分析的,方分是从色法方面分析的。果要么是色法,要么是心法,从时分方面分析,独一的心识也没有;从方分方面分析,独一的色法也没有。所以独一的因,不管是色还是心,都没有,都不存在。既然没有一,也不会有多,所以一因生一心,或者多因生多心等也没办法安立。因此可破四句生。果的一念心生起,或者已有重复生,或者前无而新生,已有不必要再生,因为已经存在了;以有无生因的观察方式来观察破斥的时候,果的一念心产生了,这个产生一念心的果法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因当中已经存在了,已经有的法重复产生的;第二个是这个果法在前面没有,是新产生的。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因为已经有的法,已经存在的缘故,不需要再生,再生就没有必要了,没有用了,或者再生就成无义生,无穷生了。生了还要生,就成了无穷生、无意义生。前无也不可能生,因为这一念心没有体,再怎么积聚因缘,也不能对它发生作用。如果这个果法(心法)以前是没有的[3],没有本体的缘故,再怎么积累因缘,对这个没有的东西不发生作用,就像这个因缘对虚空永远起不到作用一样。因缘只能对存在的东西起作用,如果对虚空产生了作用,说这个虚空变成了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因缘对一个绝对没有,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这个心是绝对没有的,是自性没有的法,那么再怎么积累因缘,这个因缘和没有的东西永远没有办法发生任何的关系,没办法发生任何的作用。因此,一念心的产生,不是已有而来,也不是无有而来,根本没有来处。所以,虽然一念的心产生了,但是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这个一念心的产生,它既不是以前已经存在了重复来,也不是以前没有新来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来处,在名言当中仅此而已。虽有显现,但没有自性,胜义当中根本没有心的存在。下面从三时进行观察,三时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敏锐的观察方法。以前有一个道友就特别特别和这个三时观察相应,他说这个三时的观察太好了,一下子就抉择了心性本空,一下子就观察了一切万法无自性。如果生心,所生只可能是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过去心已灭,没有办法生;现在的心已经成立了,已经成立的东西再生就没必要了。(后面再讲另外一个方法),所以现在的心也没有生。有时用三时观察心性的时候,比如打坐的时候,我们观察这个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观察心的本性的时候,过去的心已经灭了,找不到踪迹了,像虚空一样找不到了;未来的心呢?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像石女儿一样,它也没有本体;现在的心呢?现在的心也是刹那不住的,刚觉得有就已经灭掉了,它在刹那刹那地生灭。所以根本找不到一个所谓存在的实有的心。所有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了,像虚空一样不存在;所有未来的心都还没有产生,是没有本体的;所谓的现在的法也是假立的,刹那在生灭,现在的法一下子就变成了过去,所以永远都是不住的。过去的法已经灭,未来的法不生,现在的法不住,所以心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这样安住,这样观察,就能知道心性本来就是空性的,没办法有一个实执的法,没办法安立一个实有的法。由此可知:当心正显现时,找不到一个来处,心的本性就是无相解脱。心正显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生起的地方,找不到一个来的地方,因为没有来的地方的缘故,它就是无相解脱,因为三解脱门中的无相解脱主要是从它来的地方,从它生起的因的方面观察的。正在显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来处的缘故,所以心的本性就是无相解脱。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了。下面我们念回向。回向的时候,为了通达空性,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证悟空性,我们也把听闻、讲解空性的善根,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愿一切众生都能够通达空性的正义,速速地证悟空性,获得解脱。[0]烊铜水:烧开的铜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