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返回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0-24

《入行论》第03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就好像搅拌大海一样......在印度诗学中说仙人搅拌大海,然后从大海中出现密云、日月等等,是一种诗学的修辞法。从气象情况来看,首先是大海、然后是大风,有时是龙卷风,大风搅拌大海的时候出现大浪,通过这种方式开始出现水汽,之后形成云,随后形成大雨。与此相似:首先佛陀发了利益众生的心,如搅拌大海一样。“发心二资海”比喻发心非常广大,就像大海一样深广;二资粮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非常深广。发起利益众生的心,然后在菩提心和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中出现了殊胜的果位。首先是发心,中间是积累资粮,资粮一旦圆满之后,一定会现前殊胜的佛果。

第二句“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因为最初发了心,中间圆满了二资粮,因缘和合之后一定会成就殊胜佛果。那么所成就的殊胜佛果是什么?是不住涅槃自性的三身,佛陀具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的自性,按照《经庄严论》和很多经论的讲法,法身是指佛陀自己受用的、种种离戏的本体智慧;报身是在登地以上菩萨面前显现的报身自性;化身是在一般的声闻缘觉、凡夫、外道等面前所显现的一种形象。如释迦牟尼佛在南赡部洲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度化了很多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他们在佛面前皈依、听经闻法。实际上显现在人间的佛是三身中的化身,因为报身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法身是佛自己的境界,所以降临到人间的,应该是佛陀的化身。

此处讲到佛陀具足三身,三身是什么样的本体呢?即不住涅槃自性,已经超越了小乘的涅槃。一方面已经超越了小乘的涅槃,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凡夫人三有的自性。因为一般众生耽著三有,声闻缘觉耽著涅槃,而佛陀既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此处通过不住涅槃,间接也说明不会住三有,因为连涅槃都已经超越了,怎么可能再住于三有呢?因此佛陀的自性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在这样殊胜的自性中显现化身度化有情,这是佛陀非常殊胜的事业。

所以“不住涅槃的自性”是第三个阶段,是讲佛陀的果,通过修持自利得以圆满。就好像搅拌大海出现了层层的乌云,佛陀三身自性犹如密云一样非常深广,就像乌云中饱含着雨水,在佛陀的三身自性中也饱含了一切功德法。

下一个阶段是“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如果云很厚,就会降下大雨,所以在饱含一切殊胜功德法的三身自性中也会降下妙法的甘露雨。降下的妙法甘露雨是什么呢?“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的妙法甘露雨”。佛陀出现在世间中,宣讲的最殊妙、最精华的正法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处说“离无我等”、“离开四边戏论”。

什么是四边戏论呢?四边戏论就是指“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以后学习智慧品,会着重学习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的含义。一般来讲是离开“我”、离开实有执著等,学空性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为什么此处说“离无我等”?我们在学习最了义正法的时候,不单要离开“我、有”等“有边”的执著,而且“无我、空性”等“无边”的执著也要离开,所以此处是以“无、我”作为所离四边戏论。从说离开“无、我”,也间接说明“无、我”都离开了,那么怎么可能还有“我”的执著存在呢?进而“人我、法我”的“有边”自性,“无我”的“无边”自性,“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的戏论都要远离。实际上,我们分别心能够执取的也就是这四边,离开四边也就息灭了心中的分别念。讲空性方面的含义,初学的人不一定能够了知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总会接触到殊胜大空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就是佛法核心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愿尽快学习这样的教义,发愿要通达空性的教义,这对我们学习正法非常必要。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讲了传法之后的作用。佛的事业如何体现的?传法之后的作用是怎样的?传法之后可以“熄众惑火”。因为众生相续中具足了各式各样的烦恼,如火一般恒常炙烤着众生,让众生无法得到清凉安宁。如果听闻正法之后,息灭了贪心、嗔心、无明烦恼等,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实相,体会到清净的快乐,所以佛说的妙法具有“熄众惑火”的作用。如前面讲的,雨降下来之后把地上的野火浇灭,可以让地上的植物开花结果,同样道理,学习甘露妙法之后,内心的烦恼因听闻殊胜妙法的缘故得以息灭,就会“开利乐花”。“利”指暂时的利益,比如得到人身,得到快乐的资具等等;“乐”指究竟的快乐,所以“利”和“乐”放在一起指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快乐。“开利乐花”:众生能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是因为妙法的缘故,修持了妙法就可以显现“开利乐花”这种善妙的结果。

前面几个阶段首先是通过佛陀最初发心慈爱众生,中间积累资粮——“发心二资海中现”,第三个阶段是佛陀成就无上佛果,即“不住涅槃自性三身”。成佛之后一定是利益众生的,因为佛陀最初发心就是利益众生而开始修持佛道的,所以,成佛之后一定要利益众生。第三句“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是第四个阶段讲法。第五个阶段是成熟众生阶段,即“熄众惑火开利乐花”。通过这五个阶段来表示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佛陀最初如何发心,如何究竟利益众生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也要经由这样的修行方式,最后达到利益众生的阶段。

净饭王子前顶礼”,净饭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称为净饭王子,成佛之后叫释迦牟尼佛。此处是从他成佛之前因地的名称来表示释迦牟尼佛本身,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还有一个意思有可能是:因为《入菩萨行论》里都是讲菩萨的行为,按照大乘的共同讲法,净饭王子显现上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之前,是十地菩萨的身份。为了表示菩萨行的缘故,有可能考虑在“净饭王子前顶礼”,后面顶礼观世音也是菩萨,顶礼文殊也是菩萨,顶礼寂天也是菩萨,暗合了《入菩萨行论》的妙意。佛果的来源是前面的菩萨位,有了前面的菩萨位,修行圆满之后,佛的果位肯定会获得。所以,或许有必要契合本论《入菩萨行论》的意义,所以没有顶礼释迦牟尼佛,而是顶礼净饭王子,可能也有这方面考虑。

第二段颂词是顶礼观世音怙主: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此处说“仅以圣尊名号光”顶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发愿力、证悟以及殊胜的大悲心,在整个世间中普遍传扬。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流传非常广,在汉地即便是很多不学习佛法的人,也知道观音菩萨、观音娘娘,民间流传很多观世音菩萨的事迹。即便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在内心种下究竟得度的因缘,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这样殊胜功德的缘故。学习《入行论》第八品时,也会讲到观世音菩萨为了遣除众生的怖畏,专门加持自己的名号,通过加持自己的名号度化众生,救度众生脱离苦难,这是刻意为之的。这个名号和一般人的名字不一样,它是通过大悲心、通过功德做回向、加持之后显现出来的。此处称为“圣者名号光”,名号就像一种光明。光明有多种体现方式,有时我们理解的光明是电灯光、阳光,这是光的一种;有时把智慧称作光明;此处将功德叫做光明。

所以,依靠圣者名号的光明,不论是“传入何者耳畔中”都有利益。人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者传入动物的耳畔,甚至在一些空旷的地方,有我们看不到的很多非人、中阴身等等,我们如果大声的念诵观世音名号,它们听到这个名号之后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种说法是:如果在旁生的耳边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念诵六字大明咒,这个旁生不会堕恶趣。通过听闻名号加持的缘故,依靠这样的功德力就不会堕恶趣,有这种殊胜的讲法。如果旁生听闻都能获得加持,人通过信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得到很强的加持力是毋庸置疑的。

亦能遣除心暗者”:仅仅是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能遣除内心的痴暗。当然,遣除内心的痴暗层次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听者根性。有时一些众生的根性即将要成熟了,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下子就获得了证悟;有些众生堕在恶趣中,听到观世音菩萨名号,马上从恶趣中解脱;有些众生正在被地震、洪水等伤害,听到观世音菩萨圣号、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从灾难中解脱出来;有时内心很烦乱,通过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使心得以安宁;有时内心的烦恼很强盛,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让自己的烦恼息灭。所以它的层次是很多的,有时是今生马上得到利益,有时今生不一定马上得益,但是因为听闻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在后世或再再后世中,听闻名号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逐渐自己的心就会变得有智慧,就会充满大悲,开始要修道,要度化众生。慢慢的就像我们一样遇到了《入菩萨行论》,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教义,心开始逐渐转变成菩萨的心,行为也逐渐转变为菩萨行了。我们要真正的去掉凡夫的身份,变成殊胜的圣者果位的菩萨,最后成佛,都是以前有一个远因,这个远因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远因、根本因,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殊胜的果位。此处主要是说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其他佛菩萨的名号,都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功用。了知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功德之后,在“观音怙主前顶礼”,我们在怙主观世音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顶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