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堂笔记(第四课)
索达吉堪布 讲授
2019年9月7日
第04课
上师课前开示
我们讲《论语》。
今天身体有点不好,可能讲得不好。
我们下一礼拜讲《宝性论》,再下一礼拜六讲《论语》。这个时间跟大家说一下。
下面,《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在现在的时代当中,如何用在生活中。是我们很多人应该关心的事。
它的内容不论是好还是不好,在学习中有没有它的价值,我想每一个人都是会分析的,具足辨别的智慧。如《胜天赞》里说的,我不站在佛陀的观点,也不站在外道的观点,谁讲的是正理,我就把他当作我的本师。
在世间中,我们也不说它是儒家思想,或者与佛教观点相同,我们不加宗教的标签,单单从它的理论和逻辑上讲,今天这种论典,应用在生活中,是具体怎么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分析方法来抉择。这样才能明白。
也许我们觉得很好,仅仅依此论典,可以解决世间许多为人处世的事情 。
在宋朝,有一个开国宰相,第一个皇帝是宋太宗,那时有一个叫赵普的大臣,刚开始他的地位都不怎么样,后来勤学,依《论语》帮助治理国家,有一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当时成为最有智慧和能力善巧方便的一个人。
后来第二个皇帝时,他继续当宰相,有人问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别人说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是真的?他说,我在你哥哥时以上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您的天下时以下半部《论语》来治天下。历史 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们虽然不能治理天下,但做什么事情 ,有这样的真理是很需要的。
有的佛教徒以为自己人格非常好,世间法无不精通,以为不需要。其实在做人时,恰恰需要这种最基本的教育。不然犯的罪业多之又多,这样的话,有必要早一点认识世间的真理。同时,在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大乘佛教的精神 来利益众生。
上师 如意宝在世时非常重视人规的教育,在世时讲过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等很多世规,所以他的弟子不仅在佛教上有造诣,而且在世间上,有不同的,也许我说得有点傲慢,也许是就事论事。
他受到的教育有差别,对于传承老师,如果特别重视哪一门学问,他的弟子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想我们……
接下来讲第九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九章
当时曾子这样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就是说,慎终追远,现在常用的成语。解释方法有所不同。
有些学者解释是,慎是注意,终是终点,也是结果 。我们特别注意观察 结果 ,其实最终结果 的来源,就是追源的因。
因果不虚的话,到底有一个因。
如果对这样的一个因果观念 非常重视, 则社会的民众的道德行为,越来越归于纯朴清净忠厚。
大多数解释是,慎终,父母离开后,要做后事,不能马马虎虎,要慎重对待。
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祖辈,他们的祭祀也应该重视,应该供奉。
以前古代的很多人们的习惯中,把这个慎终追远,放在牌位上,有这个传统。
我们以两方面来理解。
一、按儒家思想,没有强调前世和后世的存在。有的人说儒家并不承认前生后世,其实我认为只是不明显,并不代表不承认。按文化和思想的约束,并没有特别强调。如果不承认,应该会以教理遮破。
应该有理有据地建立 自己的宗派,但这一点,几乎看不到,儒家非常可靠的论典当中,有时候,孔子说过生都不知道,死怎么知道。他只是说,生和死非常深奥。
生以理论来讲很难,死亡之后,谁说得清楚?以这句话来说明儒家不承认,怎么能成立,大家可以观察 。
可以看出,不仅活着时,对家庭观念 和修养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是,人死之后,不管是父母双亲,国王大臣,其他人,死了之后,他们的牌位祭祀各种仪式非常重视。如果不承认后世,仅是形象,没有必要这么做吧?
比如祖先早死完了几百年,如果对他们的魂魄不存在的话,对他们的墓碑做一些事情 ,是不是愚痴的行为呢?其实人们是承认的,因为包括去一些天葬,有一些坟墓,那些地方,人们非常在意、忌讳,人们不敢住的原因,除了唯物的身体以外,有看不见的中阴身或者鬼身,其实是成立的。
东京时翻译的《佛说灌顶经》,罗扎瓦译师的名字很长:当时阿难问佛陀,人死之后在坟墓里灵魂存在不存在?佛陀说,有存在,有不存在。阿难又问,那是什么意思 ?到底存在不存在?(好象我的病好了),佛陀进行分析:说有些是不存在的,哪些呢?以前他造的善业非常多,死完之后要么转生天界,要么转生富贵家。那些造恶业的,堕入地狱中,有的无记中,造善业和恶业都没有什么概念的,他们住在坟墓那里,而且有的人住得很长时间。他们把坟墓 当作自己的所依之处,一直呆着。到了最后,如果有自己的骨灰,也认为是自己的,依靠它而住着。最后把骨灰 没有,变成气体时,还认为是他的生命,甚至把这些气沾到树木里,他还是呆在这里。
佛经里有,尸陀林里有一些。
如果晚上去这些地方住,要注意。因为一般鬼神黄昏时会出来。再过一会儿,大概九点左右,那时又会出来,中间可能会睡一会儿。接近凌晨又会出来。以前修断法的修行人,到尸陀林时,都是非常有不同的初夜和中夜和末夜的修法,要断绝这些先地的不同修法。
有的道友白天充满信心去尸陀林,晚上不敢出来,给别人打电话。
以前在成都,不知道那个地方叫,以前叫明伟招待所,以前有坟墓 ,当地人说,尤其晚上在散步 时,有很多人在里面有一些声音,所以他们看的话看不到,但能听得到,所以后来修建的人不敢在那里修。
这些也许是真正的魂魄鬼神,也可能是死主鬼神,他们很会变,会变成他的形象和声音。也住在那里,所以我们可能有些人完全不相信,说是胡说八道,那如果是真的,你在那里呆两天吧。
有的人自以为厉害,结果 去了受到惊吓。
所以有不同的教理,而且我们对人死之后,按佛教的说法,是慎终追远,对他们经常念经,藏传佛教基本上整个拉萨,昂都,康区开法会时,可能会写过世的父母的名字,爷爷奶奶一直到自己能知道的名字之前,七代六代……交一些钱请僧众念经,或者造佛塔,刻观音心咒,这样回向布施,他们会得到这些功德。
我看到《杂譬喻经》有一个婆罗门问佛陀,如果人死了,为他布施,能不能得到利益?佛陀说,如果去别处可能不一定得到,如果成为如处饿鬼,这些人间的布施会得到。
婆罗门问,他如果不转生到如处饿鬼怎么样?佛陀答亲朋好友会转生到如处饿鬼,得到利益。
那如果亲朋没有去,怎么样?佛陀答,如果以善心做佛事和法事,自己也会得到功德。
所以对亡人,怎么样慎终追远?
有两种方式。
一、最好不忘记这个人,立牌位。
二、如藏地,将骨灰洒在哪里,插一些经旗,玛尼石,或者念经回向。
在《大唐西域记》中讲到很多种葬的方法,后来讲到,父母之上,念诵报恩。
这就是慎终追远。我们一般对亲朋和父母的死亡,用哭闹伤心是没有什么用的,包括对上师。
宗大师还是克主杰的传记中,宗大师示现圆寂时,克主杰非常伤心,他们寺院的人都特别伤心,没有兴趣念经做佛事。他后来想,我们是修行正法的人,不应该与世间人一样,应该以观无常的方式来弘法利生和闻思修行,就写了一些偈颂。我看过克主杰对宗大师圆寂的偈颂,我在没有出家时看到的,他说整个世界的日月 掉落下来了,整个世界都黑暗 了,自己心灵的怙主离开了,再也看不到他的微笑的脸庞 ,写得非常感人。
所以对上师和道友,一方面要观无常,他的示现对我人们而言是一种无常,另一方面要弘扬正法。
从世间而言, 临死时,应该对父母亲人,做一些善事,让他结生。
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一个人罪业非常严重,但如果临终作轻微想,这样不会被罪业染着。如果一个人修行非常好,死时觉得自己罪业沉重,生起嗔恨心,会堕落。。所以临终的心态非常关键。
离开世间要尽量这种心态。我看到密法班,有的道友突然离开,之前对三宝的信念特别好,应该自己这方面还是很好的。所以临死的观念 ,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皈依不受戒,佛陀说:若有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时得生此心,无不解脱众苦者也。
如果在善念中断气,没有一个不解脱 ,很快会获得解脱。所以最后,慎终追远每个人要经过这一关。提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开启修心门扉》中,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你的死亡是怎么修的?我没有死过,不知道怎么修。应该死过好多次,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应该反反复复地经过好多次死亡,最后才不会害怕手忙脚乱,不会模糊不清。会想到,我现在可能没有什么其他的希望。
所以有的人修行人临终时非常淡定。虽然身体的折磨非常可怕,包括大德示现病苦,但他们的心安住在恒常清净的状态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是这样想的,从世间可以这样解释。
从佛教上解释,比如你的上师圆寂 的话,作为一个虔诚的弟子,上师无论圆寂 多少年,都会追忆上师。比如我们会开纪念某个上师的法会。比如12年开了一百年的纪念麦彭仁波切的法会。很多寺院开纪念宗大师圆寂600年的法会,而且以《菩提道次第论》作为学修的方式,作法供养,来纪念上师。
我们将来有必要,纪念上师时,可以用他的一些教言,包括他的文集,可以出版也好,可以做一些弘扬,这种方式可能是最好的法供养,是最好的纪念方法。
这样的话,说明他的德行,上师对他传下来的智慧和悲心,归于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九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有人说他不是孔子的弟子,有说是。不管怎么样,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在三千弟子中是最好的吧,论语中出现了三十来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人物。
有一次他问孔子,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最好的座右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守了六年,非常有感恩心。一般来说,得到老师的密意和传承,是有感恩心的。
世间也是一样,学科学学医的话,如果从教授那里得到学问的话,一定会感恩他的老师。
去年我去上海,一个教授讲到他的老师,说着哭了,说家里夫人生孩子我没时间陪他,老师生病,我一直陪他,直到他去世。
这种感恩心,是远远超过世间的父母。因为肉身来自于父母,慧身来自于老师、师父和上师。
有些注释中说,子禽让子贡叫到一个墙角下,悄悄问他,夫子,我们的老师,他至于去很多地方,当时周游列国讲学。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可能子贡经常跟着一起去,所以问他。
有一次我们去瑞典,有一个道友,帮我做很多事情 ,当时去还要瑞士以色列西班牙挪威,第一个国家没有结束时,有一个居士说,你好幸福啊,与上师一起。我说不幸福,时间非常紧,很痛苦。
他说是是是,很痛苦。
那个居士说是真的吗?我看你们很幸福。
我转变话题说,有时痛苦,外面的人觉得里在面的人有机会,里面的人觉得外面的人……
当时子贡与孔子一起出国。当时一定听闻了一些政治上的事情 ,是孔子自己去求的,还是别人君子给予他的?或者是国君给予孔子,还是孔子求这些?
子贡有方便方法,他原则上回答了,但表面上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回答问题,有时可以直接回答,有时如果直接太直白了,可以另外的善巧方便来回答。
他当时说,孔子有五个美德。温、良、恭、俭、让。
1、温。不是特别粗暴野蛮。其实人温和是很重要的,表面看是寂静相,不是忿怒相。当然有的人看不出来,象猫一样,爪子一开始看不出来,抓麻雀时特别锐利。
所以第一具有温和的美德。
2、善良。对所有的人都善良。不是对领导善良,不是对要求的人善良,但内心充满报怨。其实真正的好人,尤其对上面的人,即使有一点智慧,不敢不善良,内心当中特别……象有的企业的员工,内心恨得不得了,表面对领导说没问题。
这种不是这样的,象孔子的善良,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要以善良的心和善妙的行为,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
3、恭敬。
并不是对自己的老板恭敬,应该对所有人谦和恭敬,有礼貌,有恭敬心。尤其是服务的发心人员,希望个别人,故事比较多。有 的人对法师和管家,对一般人,比如老年人,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粗糙 。
这些美德,到今天也很需要的。如果老师没有说,父母没有说,我们怎么知道呢?有的人觉得直接跳出来批评人,就是勇敢 ,那是不合理的。
4、节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有节约的美德,不会消福报,很重要。
前些日子与一个非洲的法师一起吃饭,盘子里漏了几粒米,他说,我们非洲吃饭时,连一粒米也不会留下来的。他当着很多人面说,我一看,说好好好,就把它吃下来了。
回来想,是个很好的教训,以后吃饭,绝对不会留下一颗米和一棵菜,我去过非洲,有一点点油就放在盘子里喝,特别有营养。
今天学校的老师听课,虽然我要求他们节约卫生健康道德礼貌,开一些传统文化的课,但更重要的是节约。我看到有的孩子菜里有很多东西没有吃完就扔到垃圾桶里。
包括寺庙的佛学院,也要讲,我也要和堪布讲。我得到这些教言,自从那天开始,本来我也不会剩很多,但不小心时,一颗两颗米不会特别重视。希望吃不完要打包,不要浪费。穿着方面也是一样。尽量节省金钱,帮助身边的老人孤儿也好。包括我们的慈善帮助了很多读不上大学的。
做就做了,不做的话,可能与很多因缘擦肩而过,再没有因缘了。
我看到福报大的人特别节约,有的人没有福报 ,包括喝酒,吃饭,看着特别伤心,浪费了特别多的资源 。确实每一粒米,每一根菜叶,它的来源,应该饮水思源,应该会明白。我们拥有一点福报 时,要积累,如果用完了,再没有机会了。
5、让是忍让、谦让。
在很多方面,最好是让给别人。失败和亏损自己得受,胜利和利益让给别人。说得容易 ,干脆清楚,但遇到小小的事情,很多人就会暴露无遗。
藏地有一种“一年饥荒,恶名百年。”一年闹饥荒,有的人做一些不可告人的事,饥荒过了,他的恶名会流传百年。所以关键时,应该尽量,比如我们一起包个车,很多人先跑到窗户旁边 ,当然有的人晕车,但有的人自私。有的人上公共车,发加持品大声喊。因为一两个人,其他浮躁的人站起来了,所以很多人得不到。就因为有几个自私自利的人,很多事情 反而得不到。
古人光具足这些,至少能变成一个很好的大乘修行人。
方便时,你们也准备一个日记本,比如前面讲的慎终追远,这里讲的五个美德。这是生生世世能发愿用得上的。
当时子贡说,他是具有这样的美德的人,夫子的这种求,与其他人的求是不同的。
这种表达方式是很善巧的,没有说是孔子求的还是别人主动传的。
说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了不起的人,即使是求,也是与别人不同的吧。
这种表达方法,有很多甚深的意义吧。
这一章是做人,要有高尚的行为,这五个美德在其他的古书中,所说有,我没有时间翻阅 。
麦彭仁波切: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
所以,我们一个人的福德,并不是无因无缘,而是有因有缘的,至少是有高尚的人格,如果具足这五点,经常做任何事情谦让,这样的话,大乘佛教中,如入行论,学集论,也是在做人方面没有更多的了。发愿菩提心成佛上有,但作人的话,这五个字,写在自己的床头,或者刻在自己的心房里。
我想这五个字应该能背得下来,否则五千个颂词怎么背呢?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十一章
孔子这样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如果父亲在,应该观察 他的意志,或者自己的意志,两种方法。父亲的意趣和思想是什么,应该观,有思索、观察 、探究的意思 ,应该好好思维,我的父亲的思想是什么。
还有一种方法,父亲在世时,作为子女 ,应该观自己的心志。亲可以是父亲,可以是自己。
观自己的心态,志向。你到底是什么样,你自己对自己观察 。
2、一旦父母不在,应该观其行。光宗耀祖必须要观察 。按汉地和其他地方,以前大多数父亲做什么儿子就做什么,所以要观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观自己的行为。以前父亲管着你,现在父亲不在你象孤儿一样,为非作歹。
不管怎么说,在三年中,三是一个虚数,不一定是一二三,很多年中,保持父亲以前做什么,要必须 做下去。当然有些注释中说,是合理的行为, 比如父亲做小偷不行,不能必须继承 。
在三年中,如果不断地守持家业,或者多年,就是孝顺的人。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在世对我们非常重要,要建立 很好的关系,如果不在,要继承他的遗志。
有的人父亲在世,关系非常冷淡 ,不打电话,亲情比较糟糕,父母看电视 ,孩子看电脑 ,一句话也没有。
以前不是这样的,可能人工智能等导致的,不管是夫妻以还是父子关系,每个人都干着自己的,尤其有了手机。
即使父亲死了,以前觉得是天塌下来了,现在的人,如果父亲死了,好象更高兴,家产变成自己的了,不孝顺的人这样的想法很难说。
其实父母的教言是很珍贵的, 因为父母和孩子是两个世界,父母说的孩子不听,孩子说的父母不接受。应该两方面都要接受。
其实父母也许不懂,但有一些人格等,也是重要的老师。孩子应该尊重。
父母也不要觉得孩子学的是垃圾文化,互相要有很好的关系。父母对孩子讲故事,孩子对父母讲故事。
以前小时候,白天背木柴,晚上生大火,母亲讲非常丰富的故事,也许是编的。讲过的不太喜欢听,我时我们轮流讲,很长时间念经、聊天。
我在父母之间,每一次接触时,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现在的人打个电话,说两句,就没有话题了。你身体怎么样?要不要出去?西方也是觉得父母是包袱,觉得志同道合的人很好,说父母不在时出去玩。
对自己子女 之间的关系,以后也一定会是这样的。如《善生经》里,佛陀到花园里,看到善生先沐浴,对上下等六方顶礼。佛陀问他为什么,他说父亲的遗嘱说要这样顶礼,不敢违背父亲的教言。佛陀说,这种顶礼,在佛教中有另外的方式,展开了主题……
婆 罗门也是很重视。经中说,有一个国王非常善良,治理 国家,有一个恶王想要吞并,国王想如果打仗会伤害众生,所以走了,恶王得到了国家。有一个人去找国王要金钱,他拼命要。没办法,让他捆着去给恶王,肯定会得奖。
善良的国王知道儿子在,大声说,我希望任何人不要报仇,这就是我的遗嘱。儿子慢慢长大,后来变成恶王的大臣,有一次迷失了路,国王和他剩下了。他想我父亲是他杀的,我要把他杀掉。
国王太累了睡着了,他准备砍他时,想起父亲的话,把宝剑放在马鞘中,国王醒了,说怎么出了一个不好的瑞相,他说我是你杀的国王的儿子,本来是想杀你,但是因为父亲的遗嘱,所以饶了你。国王感动了,就把国家让他来管理。
所以父母的言教,遇到再大的困难会执行。
这是古人,佛教中也是这样的思想。以佛教的思想,师父在的时候,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师不在时,观察 自己的行为,三到很多年中,把上师的传统不能随便改。有的人在上师圆寂 以后,把道场改了面目全非,这是不孝的行为。
从佛教当中,如理如实地依止善知识,是一种孝顺。
我们并不是象莲花生大士一样来到人间,父母如果在,要经常观他的密意,观察一下。如果他们不在了,经常给他们念经,经常想起他们说了什么话,经常去实行,这就是孝顺。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往期课堂笔记回顾(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
法讯预告
凡《楞严经》所在之处,就是正法住世。
下周一(9月9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楞严经》(第三课)
我们不见不散~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及时的当堂笔记
排版|一心一意
文字|一心一意
图片|阿源、网络
若有错误,敬请在文末留言并改正。
感恩!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