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遗教经04 | 从今天起,愿你我少一点睡眠、少一点嗔恨、少一点傲慢 返回

遗教经04 | 从今天起,愿你我少一点睡眠、少一点嗔恨、少一点傲慢

求学足迹 2021-04-18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今天我们继续讲《遗教经》。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昨天讲到睡眠的过失。我昨天说,从明天开始,不睡懒觉。今天早上,我也把近两天睡眠时间比较长的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改了,只是改的时候有点费劲。不过,我想这两天应该就能改过来,没什么问题。

每个人不要太懒惰了,否则人生白白浪费了,确实没有必要。我们很多人来到这里,并不是来睡觉,而是来求学的,不能说“这里很安逸”,只要睡得好,白天晚上都在睡觉,这样可能脱离了自己最初的目标,不是很好。

所以昨天也讲到,不要一直睡眠。同时,还讲到无常的火能烧毁一切世间,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应该“当念无常之火,烧毁诸世间”。有些道友,包括堪布、堪姆,无常的观念修得不是很好,平时住在一起,对春夏秋冬、人事的变化,以及亲朋好友的死亡,心里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一切都是无常的,去年怎么样、今年又变成怎么样”——没有这样的叹息,似乎“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了、就没有了”,这跟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理念、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内心当中应常思维:无常的火确实能烧毁一切世间,包括我们在内,再过几年将死去多少人非常难说。包括个人,明年现在还在不在,或者明天这个时候是否决定会存在,谁都没有把握。无常的火烧毁我们特别容易,非常可怕——平时在相续当中生起这样的定解很重要。

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警惕睡在心里的毒蛇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这里的烦恼,一方面是指随眠烦恼,它偷偷躲在我们身旁,如果天天睡觉,那它什么时候把我们的智慧和福德全部夺走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还有一种解释方法,贪嗔痴的烦恼贼,也悄悄躲在我们相续当中,我们很难发现。它甚于怨家,甚于我们怨恨的敌人,那我们为什么不提醒自己而醒悟,还安详地睡着呢?烦恼贼什么时候让我们离开世间,谁都说不准。怨家最多害我们的财产,害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但是烦恼贼不仅让我今生造了很多恶业,甚至在我不知不觉离开世间后还让我继续感受痛苦,特别可怕。所以,自己不观察自己、不提醒自己,还是这样执迷不悟,真的很可怜、很可悲。应该经常用这些教言提醒自己。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烦恼有两个方面,随眠烦恼或者一般总的烦恼,它相当于毒蛇一样经常睡在我们的心当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相当于黑色的蚖蛇,一种特别大、具有毒性、像蟒蛇一样的毒蛇。如果有一条黑色的、特别可怕的蛇,它睡在你屋里的床上,那可不可怕?自己没发觉,躺下去的时候才发现被窝里有一条特别可怕的、黑色的毒蛇!那你会不会跟它一起睡?“哦,你好,毒蛇。”亲亲它,敢不敢?肯定是不敢的。

以前这里蛇特别多。我还没有来这里时,有一次去炉霍帝察活佛家,他有一位侍者叫嘎巴喇嘛,现在已经圆寂了,他1986年时来过这里听上师四心滴的灌顶。他说,堪布如意宝所在的地方,蛇特别多,阳山、阴山,到处都是蛇。当时我好奇到底是什么样啊。现在可能房子太多了,蛇基本上没有了。

有一年,我借了一个板皮房。那个时候也没有地板,有一次,从地里出来一条蛇,吓我一跳,之后它又慢慢进去了,最后只能看到尾巴。有一天,法王如意宝正在给我们讲经。有一个老堪布,他脚不是很方便,经堂两边都有门,他坐在经堂一侧的门边,突然站起来大声吼,把我们大家都吓一跳。堪布说:“这里有个比丘!这里有个比丘!”按我们藏地的习惯,看到蛇、不能说蛇,因为它嗔恨心很严重,如果叫它蛇、它的嗔恨心更加严重;如果我们称呼这里有个“比丘”,它就比较开心。所以那个堪布说,这里有个“比丘”。我们当时还在想:是什么意思?那个时候经堂比较破,地板到处有洞,结果出来一个“比丘”。法王暂停了一会,过一会那个“比丘”也钻进洞里了。

那个时候学院的“比丘”确实密密麻麻的,以前我们在桑耶佛塔那里上课的时候经常有蛇,好多道友都看到过。一般来讲看到蛇是好事,说明与龙王关系很好,如果惹怒了龙王,或者龙王不高兴,一般看不到蛇和青蛙。所以有些人看到蛇,说明跟龙王的关系还可以,因为蛇代表龙。现在好像没有蛇了。但也许可能有,你们等会回去看看自己的被窝里面有没有毒蛇。(众笑)



拓展内容:

对一些高僧大德来讲,这种自他交换不但能在心里修,而且可以直接代受众生的痛苦。记得法王传记里有个叫根洛的出家人, 一次上师在洛若那里搭帐篷给大家传法,有天晚上,一条毒蛇钻进根洛喇嘛的被窝,在他的脚上咬了两口。(原来喇荣沟里蛇比较多,我还没有来的时候,有个喇嘛 就说:“啊,喇荣的蛇特别多!不管阳山、阴山,只要太阳一出来,到处都是毒蛇。”我当时特别害怕,觉得这里好像是毒蛇窝一样。但来了以后也不是这样,他的 话还是有点夸张。这几年基本上都没有看见蛇了。)第二天早上,法王得知此事后,立刻让人吹海螺,集中僧众为他念度母救脱蛇难的仪轨。(当时僧众不是很多, 嘎多堪布他们都在。)但没有明显的效果,他痛得越来越厉害。

  当天晚上,上师如意宝修自他交换,当下根洛喇嘛的脚一点儿也不痛了,伤口全然消失,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可是,上师的右 脚却肿得很高,正是在根洛喇嘛被蛇咬的位置上,并且也有毒蛇咬的伤口。上师显现上连续病了好几天,当时许多喇嘛都在场,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事后问上师 是不是修自他交换了,上师说:“看那个喇嘛痛得实在忍不了,我就念了一些自他交换的偈颂。”





如果发现烦恼毒蛇的时候,应该用持戒的钩摒除它。这里的“持戒”,是昨天讲的初夜和末夜,上下夜中精进修行的戒律的铁钩。发现蛇以后,不可能跟它一起睡,可以用铁钩、棍棒轻轻拨它,让它慢慢离开。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如果睡蛇离开了,那你可以安详地睡眠。这里“安详地睡眠”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没有烦恼就可以天天睡觉,不是这个意思。此处是说,如果烦恼的黑蛇离开了,那你中夜时可以适当地休息,不然身体也没办法坚持下去。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睡眠比较重要,一定要足够,但所谓的“足够”并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满足身体的需求。

我的想法是,刚来的初学者、出家人,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已经学了很多年的道友,还是要精进一点,不然过了一段时间人慢慢懒惰起来了,自己也想:我刚开始来这里的时候特别精进,现在不行了,没事,我该睡就睡吧……一直睡觉不太好。确实人生很短暂,如果这辈子没有很好地修行,下辈子变成什么样很难说;如果好好地努力行持善法,至少有不堕恶趣的把握。所以,大家应当有一种精勤的心,有时候要稍微强迫自己行持善法。

各个道友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很精进,早上很早起来背书,中间上课、修加行、磕头……很有规律;有些人越来越懒惰,不知道什么原因。你们自己也互相打听一下,周围道友怎么样?你怎么样?别人修加行是怎么样的?磕大头是怎么样的?有些人磕头完全没什么问题,有些人却根本不行,加行修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没有修完。本来修加行这么重要,却修不完;背书,也是只背几个颂词就不行了。男众那边也许发心稍微忙一点,但确实希望你们观察一下,看一下大经堂里喇嘛这边是怎么样的,看一下早上5点时已经有多少人在那里背书了。现在不冷,如果一直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你才擦下眼屎、伸个懒腰、准备起床(师模仿),这样很不好。应该要有一种精进心,对吧?你们别看我一直打呵欠,我是学你们的。

惭愧心最为庄严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如果不出睡眠,这个人叫无惭之人。天天睡觉,那这是没有惭愧的人。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这很重要,人要有一种惭愧心,惭愧心是世间当中最好的服饰,是所有的庄严当中最好的庄严。有些人以金子、银子、耳环、手镯、各种璎珞作为装饰,认为“我今天穿得特别好看”,其实这不一定是很庄严的,最庄严的是一个人知惭有愧,这是最庄严的。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如铁钩,能制止一个人的非法。不管在家人、出家人,知惭有愧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那对他讲课也好、开示教言也好,什么都没有用。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如果真正是知惭有愧的人,那他很多颠倒、散漫、非法、懒惰的行为就没有了;如果这个人无惭无愧,上师对他有什么用?听课对他有什么用?戒律对他有什么用?穿好看的衣服有什么用?无惭无愧的人比裸体还可怕,裸体有了衣服以后可以遮自己的身体,如果无惭无愧,在世间是最可怕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当中专门用一品讲惭愧,还讲了无愧者是哪些人。

有些人会在心里衡量:我不能这么做,不然道友会说我什么、法师会说我什么、隔壁会说我什么……表面上看是执著,但实际上真的很需要,一旦没有惭愧心,闻思修行也没办法,守戒律也没办法,做人也没办法,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



拓展内容:

佛说:‘我有二白法,能够救度一切众生;什么叫做二白法呢?一个叫做惭,一个叫做愧。’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对自己偏差的行为,要有感到羞愧的心啊!’礼记上说:‘临难毋苟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不可以心存希求自己能够苟且侥幸,躲避这个灾难。’




拓展内容:

知惭

 
“知惭”,十一善心所之一。
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敢或不好意思行恶。
 
当一个人在意、珍视自己所守的戒律,不敢、不好意思做那些不应行的事。这样的心态就是“知惭”。
 
比如,杀生、偷盗、妄语、邪淫、喝酒等行为,都违犯佛所制定的戒律。受过戒的人,破戒肯定会给自己和家人造成很大伤害。所以要生起知惭的心,这样才能控制自己不去做这种伤害自己和家人的事。
 
有愧
 
“有愧”,十一善心所之一。
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不敢或不好意思作恶。
 
比如,在自己上师面前发誓不做的事,在佛菩萨面前、父母朋友面前发过誓不做的事……“如果违犯誓言做了这些事,被他们知道的话,多不好啊”,这样的心态就是一种有愧心。



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惭愧心连一刻都不能丢失,或者片刻短短的时间当中都不能放弃,如果离开了惭愧心,那所有的功德全部都消失殆尽。确实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其它的根本说不上。《增一阿含经》当中专门有一个惭愧品,这里面讲了很多道理,不管是老的出家人还是最年轻的出家人,不能放弃惭愧心,如果放弃惭愧心如何如何,讲了很多道理。所以,每个人最好变成一个具有惭愧心的人,有些人说“不执着,无所谓”,尤其有些年轻人,真的不知惭愧,比如当地哪些是可耻的事情,哪些是害羞的事情,对他来讲无所谓。出家人也一样,如果在别人面前没有羞愧的话,那你所谓的戒律、行为、道德全部没有约束了,这特别可怕,学佛的人千万不能放弃惭愧之心。



拓展内容:

《增一阿含经·惭愧品》节选: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学寂静念安,声闻弟子不如是学;世尊吐教所应灭法,而诸比丘亦不灭之;于中懈怠,起诸乱想,所应为者而不肯行,所不应为者便修行之。
“尔时,诸贤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长老比丘便有羞耻。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羞耻。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中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中比丘便有羞耻。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中比丘便有羞耻。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中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弟子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年少比丘便有羞耻。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耻。于中复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年少比丘便有羞耻。是谓,诸贤,贪著于财,不著于法。”
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贪著于法,不著于财?”
舍利弗曰:“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学如来乐寂静之处;世尊所说当灭此法,诸比丘便灭此法;不懈怠,意亦不乱,所应行者便修行之,所不应行者便不行之。
“诸贤当知: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长老比丘便有名称。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和:中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中比丘便有名称。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中比丘便得名称。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亦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便有名称。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知:贪之为病,甚大灾患,瞋恚亦然。贪淫、瞋恚灭者,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悭嫉为病,亦复极重,烦恼烧煮,骄慢亦深。幻伪不真,无惭、无愧,不能舍离,淫欲败正。慢、增上慢亦复不舍。此二慢灭,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诸贤当知: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诸贤,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有惭愧心作为基础,善法都能成功。《法句集要经》中讲到:“若人有惭愧,智慧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闻思修的智慧,有惭愧的人才有机会成就,因为自己觉得“我在这里要闻思修行,在我的同事面前、法师面前行为要如法”。惭愧心特别重要,如果有了惭愧,善法会成就。



拓展内容:

《二规教言论》: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如果没有惭愧心,那与禽兽没有什么差别。《涅槃经》当中也讲到惭愧:惭愧能救自己、能救他法;惭是自己不造作罪,愧是不教他人造作罪;惭是自己内在的羞耻,愧是向人发露忏悔;惭是羞人,在人面前不好意思,愧是羞天,在天神面前不好意思。我们经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叫做惭愧。所以没有惭愧者,不名为人,与畜生无二。



拓展内容:

《涅槃经》:

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





拓展内容:

《增壹阿含經.慚愧品》撷录

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




《涅槃经》: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

惭和愧的差别,我以前在《大乘阿毗达磨》里讲过,但是今天在《涅槃经》中有更细致的关于惭和愧之间差别的分析,你们自己好好对比看看。《遗教经》的有些注释里,有个别大德也引用了《涅槃经》后面两句,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不叫人,跟旁生没有差别。而前面的内容,蕅益大师、世亲论师以及后来的大德们都没有引用。但是我想,大家应该要知道惭、愧确实是很重要的两个白法,要知道惭是什么意思、愧是什么意思。这在《涅槃经》当中有特别详细的分析。



拓展内容: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将惭、愧二字连用,而这两个字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观念。“惭”指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惭形秽”;“愧”指对不起他人,所以说“愧对于人”。惭与愧二者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惭、愧作为救度众生的两种善法,能促使佛弟子精进、进步。
惭愧”一词对佛弟子来说有多重要?
有时候会听见法师们自称惭愧僧某某某,有时候也会听见佛弟子面对众人称赞时,谦虚地说声“惭愧惭愧”。佛教强调修行之人没有惭愧心,不承认错误、不能改过向善,那么修行就不可能有进步。这一声“惭愧”对佛弟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高僧弘一法师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曾说:“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享受成功的快乐不好吗?为什么弘一大师要从失败的惭愧中奋进呢?因为知惭愧,才能更好地精进不懈。证严法师也讲以惭愧心反观自己,时时觉得于己于人,总是努力不足奉献不够;以惭愧心关照本身为人,做人若不自我省察检点邪正,随时有失足之危。



《别译阿含经》当中说,有一次佛陀到城市里,看到一个沙门身心不太如法。此时那个沙门突然看到了佛陀,示现惭愧、低头,非常不好意思。佛陀说:“善哉善哉,看到我的时候有一点惭愧心,以后看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果也有这样的惭愧心,能在长夜当中得到利益和快乐。”当然,一个人行为不如法时,看到佛陀肯定会吓一跳,但那个时候看到佛陀还是恭敬、低头、惭愧,很好。同样的,如果那时候你看到了别人,也能这样,那非常好。有些人自己行为不如法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的法师、负责人,马上有一种惭愧心,比如说穿得不如法的时候,自己马上会注意;或者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如法,马上有一种惭愧心。佛陀并没有说“你为什么做非法的事情?”当你自己知惭有愧,那“善哉善哉”,佛陀也是这样说的。作为初学者,每个人的行为不一定如法,但至少自己懂得惭愧,这是智者的一种行为,真的很重要。

我们学的这部经是佛陀接近圆寂时留下的特别重要的教言。做人要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人,不孝顺父母、做任何世出世间违规的事,对他来讲都无所谓、不在乎。但如果有惭愧心的话,他会时时用一种正知正念观察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在讲睡眠和惭愧,因为经常爱睡的人是无有惭愧者,所以从睡眠引出后面的内容。

下面讲嗔恨心。其实这里已经讲到了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该注意的种种行为。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地制止自己的嗔恨心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诸位比丘,如果有人以害心和嗔恨心、拿着武器将你的身体一节一节全部割下来,就像以前歌利王与忍辱仙人的故事一样,身体被一块一块割下来的话,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依靠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己的心,不但不对此人产生嗔恨心,而且要护持自己的口业,不说粗语和恶语。如果没有很好地修持忍辱,产生了嗔恨心,那将会妨碍自己的道,也失去了大乘修行人所有的功德。




拓展内容:


《金刚经》: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拓展内容:


贤愚经卷第一贤愚经卷第二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羼提波梨品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林中止。尔时世尊。初始得道。度阿若憍陈如等。次度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度人渐广。蒙脱者众。于时罗阅祇人。欣戴无量。莫不赞叹。如来出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咸蒙度苦。又复叹美憍陈如等。及郁毗罗众。诸大德比丘。宿与如来有何因缘。法鼓初震。特先得闻。甘露法味。独先服尝。时诸比丘。闻诸人民之所称宣。即具以事。往白世尊。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与此众辈。有大誓愿。若我道成。当先度之。诸比丘闻已。复白佛言。久共誓愿。其事云何。唯垂哀愍。愿为解说。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乃往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当时国王。名为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处于山林。修行忍辱。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内生。即以众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听所说法。王觉顾望。不见诸女。与四大臣。行共求之。见诸女辈坐仙人前。寻即问曰。汝于四空定。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复问曰。四无量心。汝复得未。答言未得。王又问曰。于四禅事。汝为得未。犹答未得。王即怒曰。于尔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独与诸女。在此屏处。云何可信。
又复问曰。汝常在此。为是何人。修设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
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
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
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
尔时天地。六种震动。时仙人五百弟子。飞于虚空。而问师言。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师答言。心未变易。
王乃惊愕。复更问言。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
王见忍证。倍怀恐怖。咄我无状。毁辱大仙。唯见垂哀受我忏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
尔时山中。诸龙鬼神。见迦梨王抂忍辱仙人。各怀懊恼。兴大云雾。雷电霹雳。欲害彼王。及其眷属。时仙人仰语。若为我者。莫苦伤害。时迦梨国王。忏悔之后。常请仙人。就宫供养。尔时有异梵志徒众千人。见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怀妒忌。于其屏处。坐以尘土粪秽。而以坌之。尔时仙人。见其如是。实时立誓。我今修忍。为于群生。积行不休。后会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尘垢。除汝欲秽。永令清净。佛告比丘。欲知尔时羼提波梨者。则我身是。时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时千梵志尘坌我者。今郁卑罗等千比丘是。我于尔时。缘彼忍辱誓当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众。先得度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叹未曾有。欢喜奉行。



这里讲的境界比较高。不管对方用语言来谩骂你、用肢体来伤害你,或者用其它方式来对你进行加害,我们学习大乘佛教的人,不能以牙还牙,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你给我打一个棍棒、我给你一刀。就像现在很多国家一样,你说一句、我顶一句,你对我刁难、我也对你刁难,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这是世间的做法,我们没办法制止他们的嗔恨心。但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遇到任何不悦意、不快乐的事情,自己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地制止自己的嗔恨心,否则,确实会妨害我们的道心,会毁坏我们所有的功德。

最严重的烦恼就是嗔恨心

《大智度论》云:“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所有八万四千烦恼当中,最严重的烦恼就是嗔恨心;所有不善业的果报当中,最严重的就是嗔恨的果报。嗔恨确实非常可怕,《华严经》当中讲了很多因产生嗔恨心而带来百千的障碍,比如多病、不闻正法、暗钝、修行不成功等等,特别多。产生嗔恨心,所有的罪业都会出现,所有的恶事也会出现。以前一位大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的嗔恨心起时,百万障碍的门就打开了,特别可怕。



拓展内容: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佛在《华严经》当中也说:“我不见有一恶法出过菩萨一瞋恚心。”所有的恶法当中,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个恶法超过于菩萨的嗔恨心。在大乘佛教中,嗔恨心真的特别可怕。所以,在道友当中也好,在世间人当中也好,包括在自己的修行过程当中,能不能尽量制伏嗔恨心?如果没办法控制嗔恨心,那再怎么样精进其它善行,再怎么样清净戒律,再怎么样禅修……哪怕各方面的功德样样具足,嗔恨心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将你所有的福德资粮一刹那间毁坏无余。

其实修行人最难以控制的就是嗔恨心。没有遇到逆境、违缘的时候,心平气和、不生嗔恨心的时候,心态也很好,好像觉得对治烦恼很容易,好像相续当中没有什么嗔恨心,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不是开悟了?但嗔恨心依靠一种因缘,当这种因缘具足的时候,你就没办法忍受,开始产生嗔恨心,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旦放纵自己,生起嗔恨心,那对自己的修道有特别大的障碍,自己以前所积累的功德、利益、福德也全部会失坏,《入中论》和《入行论》里面都已经讲得很清楚。所以道友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尽量安忍。确实很难忍,所有的修行当中,安忍是最困难的,但是安忍也非常重要。



拓展内容:

《入行论》: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前面讲了嗔恨心的过患,下面讲安忍的功德。

安忍的功德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安忍的功德利益,是我们布施、持戒、苦行等所有功德的千万分都没办法比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功德。一般修安忍是一种福德资粮,修空性的时候有谛察法忍,对甚深法能安忍是智慧资粮。所以,修安忍能圆满二资,非常有功德。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如果能行持安忍,别人谩骂你的时候,如如不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完全可以调伏自己的心态,那这个人叫有力量的大丈夫、有力量的伟大的人物,可以这样讲。

《遗教经》的有些注释当中也引用了古德的教言:凡夫以胜人为力。菩萨以让人为力。按凡夫人的说法,“我一定要胜你,这是我的力量,不管打架、互相谩骂,只要我得到胜利的话,这是我的力量,我的原则如此,从来没有失败过”“只要遇到对方,我一定要战胜他”,这是凡夫人、愚痴人,以胜人为力;菩萨不会这样,菩萨的价值观与凡夫完全不同,不以胜人为力,以让人为力,比如跟有些愚痴的人,没办法讲道理,“那让给你吧” 。可能对方认为自己已经胜利了,“我很不了起,你看对方很脆弱”。或者两个人打架,一个是菩萨一个是凡夫,那菩萨就修安忍,“他打就打吧,我不打他”;那个凡夫愚痴人,“我用棍棒打他,他都不敢还手,我以后经常这样,一定会胜利”,他用这种方式。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菩萨获得的是永恒的胜利,因为他让人有功德,他相续当中不断出现好的力量、好的种子,而凡夫人这样的傲慢心、愚痴心不断蔓延增长,到时候一定会感受相应的果报。所以,真正了不起的人还是会修安忍。

以前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过,最伟大的人最能修安忍。最伟大的人最包容、最让人。世间人也会这样讲,这种宽容和让人,也就是谦让、谦虚,这非常重要。



拓展内容:

法国诗人雨果说过: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若不能忍则非入道者、非智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如果对方对你进行谩骂、殴打,像这样有毒的水,若不能像甘露一样欢喜地接受,这不叫入道的智慧者。意思是说,别人对你泼洒恶毒谩骂、诽谤这样的毒水时,你就甘之如饴,用欢喜心来接受。就像有些大德,别人骂你、打你,别人像毒水一样的恶气,把它当成甘露一样,非常欢喜地接受,那个时候你就是真正的入道人;如果你不能这样,别人说你、你就顶一句,别人打你、你就还手,那这样冤冤相报不叫入道者,不叫智慧人。

你们可以看看新闻,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贪嗔痴特别可怕。每一个凡夫人其实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经常给别人泼洒毒害的水,如果对方是菩萨,会欢喜接受;如果不是,那两个凡夫人就看谁的力量大、谁最终获胜。自古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但大乘菩萨的行为不是这样。

爱发脾气的人,人人都不喜欢你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嗔恚之害,破坏所有的善法。嗔恚没什么好的后果,一定会破坏你所有的善法,毁坏你所有的名声,今生后世人人都不喜欢你。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人喜欢,哪怕你长得再好、钱再多、地位再高。嗔恨心非常严重的话,别人不可能欢喜你,你的名声不可能很好,善法功德也不可能具足。所以前行里讲:有人说,这个比丘特别好,但是嗔恨心很大;但华智仁波切说,在整个世间当中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恶业,嗔恨心大的同时,还有成为好修行人的机会吗?不可能的。



拓展内容:


华智仁波切说,在所有恶业当中,恶语的罪业是相对而言较重的。
恶语会引起对方的嗔心,而嗔心的破坏性极大。《入行论》云:一千大劫里布施、持戒的善根,若没有三殊胜摄持的话,一念嗔心起即销毁殆尽。所以,从故意激发对方生起嗔心而使其自毁善根的角度,恶语的确罪过极大。
佛陀在世时,曾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辩经。年轻比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老比丘非常愤怒,回到住处不久就气死了,并原地转生为一条毒蛇。佛陀让阿难尊者去劝那蛇说:“你曾于我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因你生起大嗔恨心,如今转生为毒蛇,你应向嗔恨的对象忏悔。若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阿难尊者于是同年轻比丘一起,去到有蛇的房子外,一五一十转告了世尊的话。可那毒蛇吐着毒气,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劝,还是不肯出来。最后,佛陀亲自去,对嗔心的过患做了许多开示,那条蛇才出来并在佛陀面前失声痛哭。佛陀说:“你造恶业时理应啼哭(但那时却未流泪),如今恶果成熟已转为旁生,哭又有何用?快向这位比丘忏悔!这位比丘,你辩论时激怒对方,无疑也应顶礼忏悔。”于是,年轻比丘和毒蛇互相顶礼忏悔。在场众人惊叹不已,更加对佛陀生起信心,对因果生起诚信。



《中阿含经》中云:“亲亲善朋友,远离瞋恚人,数数习瞋恚,恶名流诸方。”我们要亲近善良的人,远离嗔恨心重的人,如果没有远离,数数串习他的嗔恨心,最后自己的名声也会很臭。即使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当中,比如说选部门的发心人员,如果这个人的嗔恨心很大,“我不要、我不要”。如果是出了名的嗔恨心严重的人,纵然这个人是堪布、堪姆、法师,或是博士、博士后,只要嗔恨心严重,大家都很害怕,“不要不要,我没有人也可以,哪怕是一个特别愚痴的、听话的、脆弱的人也可以,但那个人不行,我害怕、我受不了、我不要!”


安忍的果报——生生世世相貌庄严

每个人最好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即使内心有像毒蛇般的嗔恨心,也最好不要暴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暴露了,可能一次的影响会让很多人终身难忘。嗔恨心确实比盗贼还严重,而且毁坏今生来世。为什么有些人今生很难看?因为他前世以嗔恨心威胁别人、谩骂别人。为什么有些人今生当中长得很庄严?因为他生生世世修安忍。如果即生当中安忍修得很好,生生世世都会相貌庄严。确实,我们要非常注意嗔恨心。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嗔恨心像猛烈的火一样,我们要常常防护,不让其进入。有些人经常说:我要发火了!有些工程队的人说,你要注意,不然我要开始发火啦!真的发火还是比较危险的。工程队的人很辛苦,但也没必要有那么大的嗔恨心。有一次会议上,有一个人发出很大的声音骂对方。有个堪布说,一听就能听出来、一看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在这里待了多少年,也许他技术很好,但是修行特别差。虽然发心人员为了僧众,有时候不得不有点生气,但你的说话、你的行为,不要跟世间人一样,指指点点,声音也特别大。尤其出家人如果这样,更是可怕,不应该这样。



拓展内容:

法王如意宝是这样讲的:
嗔恨心是烧毁自心的猛火,一刹那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嗔恨心更严重的过患了。



世亲论师的注释当中说,护自己的善法应当像防火一样,护持利他的善法应当像防盗贼一样。盗贼一来可能抢劫一空,就没办法利他了。

嗔恨心就像猛火一样,毁坏自相续的所有善根。现在为了防火,每个人买打火机要实名制登记,一家人只有家长可以买一个打火机,如果一个人在露天抽一根烟,拘留十五天。所以火是很严重的。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而且嗔恨心像盗贼一样,会抢劫所有的功德。抢劫功德的盗贼中,没有一个超过嗔恨心的。


出家人更应修持安忍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在家人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束缚,要养家糊口、做事业,不是修道人,所以无法制止自己的嗔恨心,情有可原。毕竟是在家人,头发还有、事业还有、工作还有、家庭还有,如果他有时候真的不能控制自己的嗔恨心,那还有理由,还说得过去。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但如果是出家人,身披袈裟,抛弃了一切、无欲无求,却一直怀着特别严重的嗔恨心,没办法控制,这是万万不可的。确实出了家的人真的要注意,我觉得个别出家人比在家人还差,有些有修养的、有道德的、有修行的在家人特别包容,他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很如法、很得体。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像有些电影所说的那样,但也确实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有些人不是因为出离心而出家,不是真正看破今生而出家,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出家,有些是为社会所逼迫而出家,有些是因为遭遇感情挫折而出家……出家之后,原来恶劣的人格依然顽固,那这种人剃头发、穿僧衣有什么用?确实有些出家人比在家人还差。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出家人生嗔恨心、谩骂别人,就像晴空万里的白云突然闪电、打雷、下冰雹,如此则不可容有,无有是处。现在很多人都说:你们出家人怎么这样做啊?那肯定不行的。我们以前说,我们出家人也还有烦恼,为什么不能做?我们也是人。但是现在佛陀说,出家人跟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爱欲,各种生活的束缚没有解开。

2017年,有些事情需要跟个别领导对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边有道理,他们没有道理,一个堪布就说得比较厉害。后来那个领导说,你是穿红色袈裟的,我没有穿袈裟,但我今天修的忍辱是可以的,你今天忍辱没有成功啊。虽然道理上可能出家人有道理,对方可能不讲道理,但听说有些在家人真的很宽容。前段时间我跟一个领导接触,因为有些事情接受不了比较激动,但是对方一点感觉没有,“没事没事”,一直安慰我一样,我有时候也不太好意思。所以,出家人在嗔恨心方面还是要注意,尤其我们穿着这个袈裟,如果在别人面前发脾气、谩骂,不合理。当然打人不可能,如果打人的话,在寺院里也没办法安住。但有些人素质很低,把原来在家时的习气带到僧团,开口闭口说一些脏话,不太会说文明的语言,很可怕。出家人应该知惭有愧,要知道“我是出家人”。

下面主要讲傲慢,与前面的内容也有关联。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当一日三摸其头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佛陀告诉比丘们,你们应该经常摸一摸自己的头,一天摸三次,自己想想“我为什么剃光头?我为什么没有头发?是因为看书时间太长,自己掉了?还是自己特意让上师剪的?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现在有些领导是不得不剃光头,但你是自己主动要求剃发须的。

作为一个出家人,已经舍弃了耳环、鼻环、项链、头饰、手镯、名牌衣服等。好多人出家的时候,“这是我的戒指,很舍不得,但是我供养你们的寺院了,我原来买的时候花了好多钱,如果没有它,我的手指也有点孤独,但是也没办法。”(众笑)有些人把戒指、项链等全部供养给僧众,所有的装饰都没有了,头发也没有了,而且穿的是坏色衣,要么是红色的袈裟,要么是黄色、青色的粪扫衣。

同时受持应器,应量器,钵盂。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持钵,但都是靠僧众的供养,自己生活也是依靠乞讨、供斋等,自己要知道现在整个生活和以前在家时不一样了。

在家人可以以牙还牙,互相争斗。但作为出家人,出家的时候已经放下了所有一切的一切,也没有人强迫你出家,是你自愿的,那这样的话,现在连最重要的嗔恨心都控制不了,最重要的傲慢心都控制不了,那还算个什么出家人?



拓展内容:

索达吉堪布开示傲慢心的可怕果报
1
傲慢不生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具有我慢者犹如高山及铁球一般,对他人无有礼拜、顶礼的恭敬心,正如所谓的“傲慢的山岗上存不住功德水”,即有傲慢烦恼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这样的人不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而会走向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像堪布根霍所说那样:愚笨如老猪、丑陋如青蛙、体质虚弱多病痛、受人轻蔑如老狗,这些都是傲慢的等流果。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遭到别人的诽谤和歧视呢?这就是前世的傲慢所致。
2
傲慢让人堕入怀疑和邪见的深渊
有些知识分子,他们因为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或研究,于是就自认为很了不起,满肚子都装的是傲慢。所以在面对甚深佛法时,他们总妄想以“研究”、“考察”的手段来通达;有的则完全否认极乐世界的功德等佛教甚深教义。
 
以前有一个人在翻阅了一些佛经之后,认为:佛经中的“如是我闻”不对,应改为“我闻如是”。我觉得他的胆子真大,创新能力也实在太强,居然发现了无数前辈高僧大德都未曾发现的问题。
 
其实他们根本不知,千百万倍这样的小聪明,也无法与通达实相的佛菩萨的大智慧相提并论。
 
所以有时候,世间知识学得太多了也很危险,因为这很容易让人堕入怀疑和邪见的深渊当中。
3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不管怎样,有傲慢烦恼的众生将来一定会变成低劣者,尤其是以僧众为对境产生傲慢心,那果报将极为惨烈。
 
以前佛陀在世时,有一个清除粪便的人叫尼提,人们都很厌恶他,小孩子也经常用石头和棍棒打他。他经常想:生活太痛苦了!
 
一次,佛陀以慧眼观察到尼提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于是来到尼提面前慈悲地问:你想出家吗?尼提羞愧地说:如来是金轮王种姓,您的弟子也出身豪贵,而我卑贱到了极点,我怎能像他们一样出家呢?
 
佛陀说:我的教法犹如清净的水一样,能洗除一切垢秽,不管贫富贵贱,只要能修行,都能断除一切欲染。
 
尼提听后生起信心,于是发心出家,通过精进修行,最终也获得了阿罗汉果。
 
波斯匿王得知这件事后问佛:尼提以何因缘出身如是卑贱?往昔他又种下了什么福德,现在能值遇世尊并成为阿罗汉?
 
佛陀说:往昔迦叶佛灭度后,尼提是一座寺院的住持,当时他非常傲慢,大小便都拉在金银盆中,然后让僧众清洗。由于他那时是凡夫,而他役使的僧众中有些已获得圣果,以此果报他在三恶趣中感受了无量痛苦,转生为人后,也在五百世中做除粪人。又因他以前出家持戒,如今才有机缘在我的教法下获证圣果。
4
傲慢是很隐蔽的烦恼
傲慢是很隐蔽的烦恼,自己很难发觉,甚至有些傲慢的人还自认为很谦虚,但细心的旁观者却能清楚发现他的傲慢。
5
摧毁傲慢最好的方法
摧毁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顶礼。因为谁相续中有傲慢,他就不可能给别人顶礼,不要说五体投地,连弯腰问讯都不愿意。
 
有些傲慢的人给我献哈达,当我将哈达回赠给他,也即将哈达挂在他的脖子上时,他连头都不愿意低。可见,不但傲慢的棍棒将腰撑得端直,而且脖子也弯不下来,这就不太好。
 
汉传佛教也认为顶礼能摧毁傲慢,《六祖坛经》云:“礼本折慢幢。”意为顶礼能折服傲慢的魔幢,所以每个人皆应恭敬顶礼上师三宝。若能这样,那自己一定能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从今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傲慢者。
 
最近道友们都在修加行,大家一起在上师像前恭恭敬敬地顶礼,这非常好。但在顶礼时,大家也要在内心发愿:生生世世不要变成傲慢者。



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若起傲慢心,应该立即斩断,如果增长骄慢,连一个世间白衣、在家人,对他来讲都是不太适宜的。在家人当中,有修养、有道德的人都不会放纵自己的傲慢心、嗔恨心、嫉妒心,那作为出家人怎么会有呢?即使有,也应该立即断除,否则你的出家行为不成功。何况是出家入道之人?入道之人是为解脱,你当时出家并不是为了自己活得快乐,是为了在生死轮回长夜当中获得解脱,才将地位、财富等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抛弃,降低自己的身份,行持出家的行为,那我们相续当中不应该怀有傲慢心、嗔恨心、嫉妒心,以及以前的各种分别念。

确实,这里讲的教言很殊胜。尤其对于出家人,佛陀说的很对,确实是这样,谁都没有强迫我们剃光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愿的,如果我们的行为和嗔恨心方面连一个在家人都不如,那确实很惭愧。尤其是今天讲的睡眠的问题、嗔恨心的问题、傲慢的问题,自己好好地思维这三个问题,大家接下来也可以互相探讨、互相辅导。

今天的很多教言主要是跟出家人有关,在家人、有些居士也要注意,如果不学佛的人能安忍、没有傲慢,那作为佛的追随者、大乘佛教徒,我们为什么不能修安忍?为什么不能修谦卑、谦虚?如果每个佛教徒都拿这些教言来衡量自己,那佛陀的遗教对相续的改变一定有帮助。

特别希望,讲一部法并不是单单种下善根,自相续也应该有所改变,比如以前你的嗔恨心比较严重,有百分之五十,讲了以后至少降低一点,百分之四十五。像这样,嗔恨心降低一点,傲慢心降低一点,睡眠减少一点,以前每天睡八个小时,从明天开始七个半小时,或者七个小时五十九分钟,哪怕减少一分钟,也是很成功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显句论01 | “这部论对我而言,圆满了很多年的一个梦。”
显句论02 | 你当长期修行空性,方可真正自利利他
显句论 03 | 用上你最尖锐的智慧,去通达最究竟的实相
显句论 04【圆满】 | 愿这珍贵的字字句句,苏醒你我的宿世善根
盂兰盆经01 | 念这部经,要救天下无边老母有情
盂兰盆经02 | 对《盂兰盆经》等法宝经典,请尽心尽力持诵弘扬
佛遗教经01 | 聆听佛陀最后离开人间时留下的教言
佛遗教经02 | 只要听到看到遗教,就与解脱结下不共因缘
佛遗教经03 | 应该用最大的精进与努力,来调服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