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释》讲记 第22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注释》,即《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论典分造论分支和所说论义,第一个科判分为造论五支,包括由谁所著、为谁而造、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
“有何必要”是指造此论典的必要性,是为了让后学弟子对于整个大乘要义轻而易举地产生定解,进而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如何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分为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的方式和对本论产生定解的方式。
对本论产生定解从五个方面观察:第一、将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安立成为世俗谛;第二、在名言谛中承许自证;第三、一切显现由心进行安立;第四、把胜义谛分为真实和相似两种;第五、二谛各自承认互不错乱之必要性。
其五、二谛各自承认互不错乱之必要
从后得位角度分开二谛,有世俗谛的所取,也有胜义谛的所取。二谛各自承认互不矛盾、互不错乱而安立。
正由于入定智慧超离言思,因而完全超越了语言、分别之境。
首先宣说入定的智慧。入定的智慧超越一般凡夫的语言和思维对境,不管用语言还是分别心观察衡量,都无法真正了知入根本慧定的境界。
在尚未如理生起二谛量无垢妙慧之前,也就不可能悟入这样的智慧境界。
实际上,证悟智慧境界必须如理生起二谛量无垢妙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持就可以悟入智慧的境界。如果没有生起二谛量无垢妙慧,就无法产生对于入根本慧定总相的了知,根本不可能通过修习而悟入智慧境界。由于入根本慧定的境界超离言思,因此在后得位时,也就是入根本慧定境界之前,就必须要对于二谛量无垢妙慧产生殊胜定解。
就算是诸位圣者,在后得时进行的有无是非等一切破立也绝不会超出言语、思维的行境,
凡夫不用讲,就算是诸位圣者在离开根本慧定境界,要给众生宣讲一切万法的法性,辨别一切万法本体时,也需要进行一切有无是非的破立。暂时需要确立符合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境界,破除不符合二谛实相本体境界。这些是对于有无是非法进行破立,破立时绝对不可能超出言语和思维的行境。
圣者入根本慧定时离开一切分别,通过智慧照见法界的空性自相,出定位时有分别,也要通过语言进行描绘。所以,在后得位时安立有无是非等一切破立法,绝不可能超出言语和思维的行境。
因此关于为他众传授、开示,口出与反方辩论之语等所说的“这种情况下有、那种情况下无……”的所有意义,一律是依靠不混淆、不错谬而辨别法的妙慧观察而表达的,
如果要为他众传授世俗谛的因果修法,开示一切万法的本性,而且还需要和对方辩论。因为对方承许实有,或者承许和因果不相符合的观点,要制服对方,所以 “口出与反方辩论之语”等,说明都是在世俗谛有,在胜义谛都没有。如此善巧地安立和辨别二谛,全部依靠不混淆、不错谬而辨别法的妙慧。
如果没有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无错谬、不混淆的辨别的智慧,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无,就没办法真正说清楚,要制服对方也做不到,给有缘者宣讲一切万法的世俗和胜义的本性,也做不到。所以,必须依靠不混淆、不错谬而辨别法的妙慧进行表达,必须要分开二谛,分别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承许。
所以业因果、道果之一切法理的破立无一例外均能无有妨害地安立以理而成的真实名言。
对于业因果、道果等一切法理,没有例外并无有妨害地安立为以理而成的真实名言。因为是依靠无有错谬、无有混乱的妙慧观察而表达,所以安立业因果时也能够无错乱安立真实名言谛。如是业,如是果,如是安立名言,如果这样修道就能够得到善妙果,如果那样修道就没办法获得殊胜果等等。一切法理的破立没有例外,都是无有妨害地安立为以理而成的真实名言。
依于获得无余辨别所知万法的妙观察慧眼,必将自在享受现见远离一切戏论、等性义之智慧所见的境界。
世俗谛中如是安立一切正确的作意,正确的行为,正确的修法,而安立胜义谛为一切无所缘,通过这样的方式无余辨别一切所知万法。一切所知万法在名言谛中有显现、有作用,必须要通过妙观察的慧眼来了知;胜义谛中一切所知万法是空性的,也必须以妙观察的慧眼进行了知。
获得慧眼之后,“必将自在享受现见远离一切戏论、等性义之智慧所见的境界。”智慧所见的境界是通过殊胜的智慧照见万法的自性,获得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前提是必须对于世俗和胜义如理如实了知,如理如实观察,这非常重要。
如果在世俗谛中没有好好地作意,没有好好取舍因果,一旦把因果混乱了,劣慧便会障碍胜义谛智慧产生。如果在世俗谛中该祈祷的,该观修的,该远离的,该集聚的一切因缘具备,这有助于证悟胜义谛。
如何如理如实地安立世俗谛的本性,不加任何分别、增益和损减?认为世俗谛如梦如幻,是一切戏论的显现,就可以对世俗谛有非常准确的认知,对于世俗谛本身,没有任何增益损减。实际上,不加任何增益损减也就是胜义的本体,胜义的本体就是根本没有有无是非。
入座后如理如实观察世俗谛本性,就可了知世俗谛的显现和如是安立。对于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完全没有错误表达,实际上就是非常清晰地认知二谛双运、二谛圆融或者二谛的无误本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能够真正地享受到远离一切戏论等胜义智慧所照见的境界。
就衡量现空大等性离四边戏论之真实胜义的理智而言,分别耽著二谛也仅是分别念而已,为此在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
如果站在衡量现空大平等性、离四边戏论的真实义的理智角度,分别耽著二谛[0],这也是从分别念而安立,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佛陀是从分别念而安立二谛。从佛陀的角度没有任何承许,佛陀永远离开分别念,永远不会耽著二谛。
但是,如果要给具有分别念的众生宣讲时,就必须分开二谛。要么观待他方承许,要么观待自己现有显现缘故,不了知法的本性,只能站在分别念的角度,因此安立世俗谛和胜义谛。既然耽著二谛是分别念的境界,所以,要抉择离四边的智慧,根本没有必要安立所谓的二谛的分别。
“为此在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意思是遮破一切世俗自相在名言中成立的观点,这句话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一切世俗自相成立这一点,不单单是在胜义中不存在,在名言中也不存在。从词句表达的特点来看,似乎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这样好像就是承许名言。实际上,胜义谛或者名言谛都是分别念安立,不可能最后在衡量真实胜义谛时,还说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不是承许名言中遮破不遮破,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世俗谛也好,胜义谛也好,二谛的本性都不存在。
为什么要说: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观待名言不遮破世俗自相成立,也就是在后得位分开二谛时有名言谛,为了观待名言中不遮破世俗自相成立,此处突出显现而说,名言中也遮破。这是观待语言场合,专门针对后面名言中不遮破世俗自相成立,为了说明在不分开二谛的情况下,名言中也遮破。实际上直接表达就是根本就没二谛,对于世俗的自相成立及显现也完全不承认。应成派在抉择万法自相时,说一切万法的本体在二谛中都不存在,实际上就是二谛本身也不成立。
相反,站在相似胜义的单空这一角度,以名言量得出的“世俗法相成立”的结论永远也不能否认。
相反,站在相似胜义的单空角度,分开二谛,名言量得出的“世俗法相成立”的结论,即名言谛中不否认世俗法相成立。所以 “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在下面分二谛时,站在后得位的角度,名言中不遮破世俗自相成立。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前面的意思是观待下面的这个意思,下面是不否认,前面是讲名言中也否认。站在这个角度,通过名言量可以得出“世俗法相成立”的结论永远也不能否认。水的自性、火的自性、一切因果的自性等,一切万法的自性成立的结论永远不能否认。
假设破除而修持单空,势必会偏堕二谛一方,诽谤显现一面。
在名言中世俗法相成立。在分二谛的时候,在名言谛中必须要承许世俗法相成立。如果把这个也破斥了:名言谛中也不存在世俗法相的成立,那么胜义谛中当然不承认。胜义谛中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已经否定了世俗的显现,如果连世俗谛中也没有法相成立,就会导致所谓的世俗显现,在分别念面前也根本不存在。那么分开二谛的情况下,胜义谛中也没有,世俗谛中也没有,这个时候就会成了诽谤名言。
所以,如果把名言谛中的世俗之相破除,只是修持单单的空性,势必就会偏堕二谛一方,世俗谛就完全没有,就只剩下胜义的空,只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不是双运空。
而单空已经否定掉了世俗,如果只承许单空,那么对于显现就成了真正的诽谤,成为了损减。在名言谛的理论面前,世俗的显现是存在的。但是若说名言谛中也不存在,把本来有的东西说成没有,这就是损减。
所以这样就根本不符合实相,会有诽谤显现的过失。尤其对凡夫众生,再怎么说一切都是单空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凡夫众生面前,这些显现就是这么明明清清,根本不需要寻找,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耳朵前……都可以完全显现出来。所以怎样去解释这一切的显现?这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凡夫众生面前,一切的显现这么清清楚楚,这时你还说没有显现,那么只能说明你的理论有问题。因为在后得位,这是已经分二谛的,在名言谛当中,必须要安立世俗法相的显现,成立世俗法相的作用,否则就会偏堕单空。
正是考虑到(此种修法)与天神派[1]修世俗也不存在等《禅定七信论》雷同的这类现象,(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才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不知此理断空者,虽称远离有无边,不晓离基有顶见,背离佛教成外道,灰涂身成虚空派。”
在名言谛中诽谤显现,只承认单空,认为世俗一切的显现法都不存在,这和天神派(顺世外道)修世俗也不存在的《禅定七信论》有雷同的观点(直接说世俗显现法是不存在的等等),要遮止这种类似的现象,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对这种问题做了批判。
“不知此理断空者”,“不知此理”意思就是不知道分开二谛,不知道一切显现在世俗谛中存在,在胜义谛中不存在的道理。如果没善巧了知此理,而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显现,这就成了断空。
我们不能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显现,如果是在抉择等空大离戏真实胜义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承认一切显现。但是如果在后得位分二谛时,在世俗谛中到底有没有显现?世俗谛中当然有显现。如果连这个时候都否定显现,就完全成了断灭空。
“虽称远离有无边”,虽然在讲这种空的时候,是离开有边和无边的空性的本体,但实际上是“不晓离基有顶见”,实际上成了断灭空。虽然在词句上讲了离有离无,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断空,是堕在了无边,而不是真正的离有离无的空性见。
“不晓离基有顶见”,“离基”在《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四品中,有离基、所离等很多讲法,“离基”就是指如来藏,有时离基也可理解成所离开的法。而在《大圆满心性》中,离基和所离有差别。但在此处,离基就是从如来藏来理解的,必须要了知如来藏等等这些显现是存在的,如果不了知世俗谛中存在离基的道理,也会成有“顶见”,从这个方面可以理解。
上师讲离基也是所离的意思。不了知所离的法到底是什么,所离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像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在世俗谛中离开这些所离的法,就会成为有“顶见”。
有顶见就是非想非非想,有顶的见解根本没有任何定解,它就是在心识面前观修一切不存在。像这样,就是讲非想非非想,无色界的见。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哪些是所离,哪些是离基。如果不分清楚,全部把这些离开之后,就成了诽谤世俗的显现,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背离佛教成外道”,这种背离佛教止观双运的观点,就变成了外道。
“灰涂身成虚空派”,好像一个人的身体涂上了灰尘,他的身体被染污,不清净了。“灰涂身”变成了虚空外道、虚空派。在注释中讲到,如果要让别人远离,就会把灰撒到他身上,那个人就变成了灰涂身。“灰涂身成虚空派”,身体不清净,就把它遣除掉,这不是我们应该安立的、不是我们真正应该挽留的,应该把它驱逐。
上师在注释中讲到,如果要驱魔或者不喜欢某个人的时候,就往往把灰尘撒在他身上:“你不受欢迎,赶快走开。”把灰撒在他身上,他就变成了虚空派,是个外道的宗派,不能够安立在内道的行列中,要让他从内道中离开的意思。
无垢光尊者也说,这种断空根本不可能成为佛教的宗派,所以这也是在名言谛中后得位的时候,要分开二谛,承许世俗谛中一切名言的显现。
相续中生起远离四边戏论的方法,以初学者循序渐进而悟入为例,以无垢正理首先遣除对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执为实有的耽著对境,
对初学者来讲,相续中要生起远离四边戏论的方法,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首先通过无垢的正理比如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等,遣除对一切有为、无为法的执为实有。如果我们认为一切有为法是实有的,那么通过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等进行观察,一切有为法实际上是无实的。
而无为法并没有自性,一切的无为法必须要观待有为法,有为法是具有生住异灭法相的法,无为法则是无生,无住,无异,无灭。
所以无为法很明显必须观待有为法,就像前面的无实观待有实。通过这种方式,将无为法执为实有的耽著就可以破掉。破掉有边之后,
随即遮止“无”等剩余三边的耽著对境,
对于无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剩余三边的耽著,次第都可以破除。实际上在四边中最难破的就是第一个边——有边,因为无始以来众生相续中的实执串习得非常严重。所以大菩萨们在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词句和精力都放在了破众生对有边的执著上。不管是《中论》《入中论》,还是《四百论》等论典,主要是打破众生对有为法的执著。
从修道的角度来讲,如果对有为法的实执很严重,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实执以及粗大的烦恼,这种烦恼如果压不住,修道就会半途而废,这方面是一个问题。
再从见的角度来讲,最初把有边打破之后,后面的无边等就势如破竹般被破掉。一般的众生对于无为法、涅槃的执著很少,所执著的都是这些显现的有为法。所以如果先把有边打破掉,相续中剩下的的无边等,一方面众生的执著不强,另一方面要破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破掉,所以着重破有边。以上就是 “随即遮止‘无’等剩余三边的耽著对境”。
接着相应不住单方面的耽著对境的殊胜定解而修行,
此处“不住单方面的执著对境的殊胜定解”——对于显现方面不耽著,对于空这个对境也不耽著,这就叫做不住单方面的耽著对境。如果耽著有边或耽著无边,都叫做住于单方面的耽著对境,不是真正的殊胜定解。殊胜定解应该是不住单方面,不住有、也不住于无。那么是不是让我们即住有也住无?不是这样的,“不住单方面的耽著对境的殊胜定解”的意思是,对于有无、现空都不执著,对于现空持圆融双运的观点,这就叫殊胜定解。“相应不住单方面耽著对境的殊胜定解而修行”,具足这个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修了。
一旦无有轮番同时遮破一切戏论之边,即获得法界明相的境界。
通过修行之后,一旦能没有轮番、同时能够遮破一切戏论之边的时候,就获得了法界明相即初地菩萨的境界。法界明相是指法界的自相已经明明清清地显现出来,这绝对只有通过智慧在同一个时间中才可以照见。而分别念要么执著有、要么执著无。但因为已经有了不住单方面耽著对境的殊胜定解,这来自于前面的轮番破四边,在这种总相的智慧上修持,到后面就可以无有轮番地同时能够遮破一切戏论之边,不再是先遮有、后遮无,这个时候就获得了初地菩萨的境界。在入根本慧定境界的时候,就是在同一个时间中,完全照破一切边、见到一切万法的自相。
正如全知索南桑给尊者亲言:“观察实相凡夫慧,不能顿破四边戏,然轮番遮四分已,如理修生见道时,即称通达法界见。”
“全知索南桑给”是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尊者,尊者的法名叫“索南桑给”。他在所著的《月光论》[2]论典当中抉择中观见解、辨别中观见解,也是和此处的意思相合。
“观察实相凡夫慧”,在观察实相的时候,凡夫的智慧不能破四边戏论,只能轮番破。凡夫的智慧能不能一下破除四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凡夫分别的智慧,在破一个的时候必须要安立一个,或者一个时间中只能破一个。因为只能缘取一个,所以在破有的时候不能破无、破无的时候不能破有、破显的时候不能破空,也即缘显的时候不能缘空、缘空的时候不能缘显。所以,凡夫不能顿破四边戏。
“然轮番遮四分已”,首先遮有再遮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样轮番地把四边都遮破后产生一个定解。接着如理缘这个定解而修,最后产生见道智慧的时候,“即称通达法界见”,在产生见道智慧的时候,不需要轮番、顿时于一个时间中破掉四边戏论,这时就通达了法界见,也就是已经真正进入到了根本慧定见中。此处麦彭仁波切引用果仁巴尊者的观点进行安立,究竟的实相应该是这样的。
对此远离四边戏论真实无二的实相,前译的诸位智者成就者视之为清净无垢的自宗,通过具足金刚乘的甚深窍诀要点而现前真如的方便——依靠四证因等确凿理证的途径生起定解,加以修行,最终对本来清净、 任运自成真实无二之义已稳操胜券现证的成就者可谓接连不断涌现。
这段讲的是自宗宁玛派的观点——将显宗和密宗结合起来,是怎样达到最圆满的实相见的。前面已经讲到了,中观见是要轮番破四边,对有无等四边戏论都必要远离。“对此远离四边戏论真实无二的实相”,在实相中从空分的角度来讲,远离一切四边戏论。
“前译”就是前译派,即宁玛派的旧派。上师讲过对前译派有不同观点的安立,但是一般的说法是,从囤弥桑布扎(最早的一个译师)到全知荣索班智达,这个期间叫做前译;从仁钦桑波开始就是后译。所以有的时候前译派也是指宁玛派。“前译的诸位智者成就者视之为清净无垢的自宗”,就把远离一切戏论真实无二的实相,安立为自宗清净无垢的观点了,这是从共同的角度去讲的。
“通过具足金刚乘的甚深窍诀要点而现前真如的方便”,要具备这个方便,实际上就是说在显宗的基础上,再加上金刚乘甚深窍诀的要点,就可以现前真如。
现前真如的方便是什么?“依靠四证因等确凿理证的途径生起定解。”四证因在密宗中,尤其在幻化网中,讲得比较多。这四证因实际上就是四种理论,是在显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抉择最究竟法界的四种根据。注释中也讲到,有一因、现量、文字相、加持这四种理证。
首先讲一因,有时候也叫一理。所谓的一因或者一理,主要是用来抉择法界等性。前边抉择远离四边戏论,实际上也是用的一因,如果要抉择法界等性,也是用这个空性的一因。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等性的,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在空性中,一切法完全是一个本体,这就叫做一因或者一理。因也叫理,推理的意思。通过一个根据,也即通过一因来抉择法界的时候,当然实际上要抉择法界等性,除了中观应成派的抉择方式,再也没有其他的了。所以在很多幻化网的注释中,里面讲到的一因,就是以离一多因、大缘起因来抉择等性。这就是通过一因的方式来抉择的。
第二个应该是文字相。文字相抉择什么?文字相是个比喻,实际上抉择的是明分、身智。密宗中的身智是显现明分方面的,前面的空分、等性主要是以一因来抉择的,第二个文字相,主要是抉择显现的。这种显现不是一般的不清净的显现,而是清净的、身智的显现,比如本尊身、本尊的有境智慧。怎么样抉择它有?通过文字相来抉择。
文字相它是个比喻。比如“阿”字,通过不同的发音部位显现不同的音;比如在藏文、梵文当中的“嘎、喀”,都有一个“阿”字音在里边,通过一个最原始的“阿”字音和不同的发音部位的组合,就显现了不同的字和词语,这就是文字相。
它比喻的是什么?要比喻的是身智的显现——在法界本性中,一切万法是等性无二的。前面的一因已经抉择完了,但是通过不同的因缘,就会显现不同的身智,但是在显现不同身智的时候,原始的“阿”字音是没有远离过的。所以,在显现不同身智的时候,法界等性是没有远离过的。
法界等性和身智二者之间,如果要抉择法界等性,就通过一因来抉择,如果要对明分的身智产生定解,就用文字相来抉择。文字相主要抉择清净的智慧,一因是抉择等性。比如身体就是显现方面的,密宗当中也讲,一切器世界都是本尊身,一切分别念都是清净的智慧,把这一切都抉择为清净,就是身智了。所以现分方面是通过文字相抉择的。
第三个是加持理,加持的意思是一因和文字互相加持、互相摄受,主要讲法界等性和清净的智慧无二无别、互相加持。我们要知道,实际上一因和文字所表达的法界等性和它的清净现分身智是没有办法离开的,这叫做加持。必须二者之间互相印持,明分离不开它的等性,等性离不开它的明分,二者互相加持成一味。
最后一个是现量,意思是最后必须要通过个别自证去现证、去现量了知,这就是现量理。抉择密宗见解的时候,有通过渐次根性[3]的抉择方法,顿悟根性是另外一种。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介绍了,实际上意思都差不多。此处只不过是把法界等性和清净智慧作为一因来进行抉择,然后是加持和现量,解释的方式都差不多。以上就是对等净无二法界产生殊胜定解的方式。
《大幻化网》的前一部分也是通过中观理直接抉择一切万法是等性的、空性的;后面用了很多密宗的窍诀比如文字相、加持现量等,有时候是以直接的方式抉择一切显现都是本尊,有时候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抉择的。《大幻化网》主要是让我们知道现在所安住的一切全部都是清净的自相,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一部分道理我们有些人可能是学习过了,在九六、九七年的时候,上师讲过《大幻化网》。当时上师把《大幻化网》的总说《光明藏论》翻译了,有一部分道友学习过,当时很多道友对等净无二是产生定解的。
的确这部论典的加持不可思议,麦彭仁波切的窍诀非常殊胜,讲完之后就知道了生起次第、为什么一切都是清净的,这个根据在这里面讲得清清楚楚。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根据,只是通过仪轨去修习,就会硬生生地把不清净的东西观成清净的。而真正学了《大幻化网》之后,就能从道理上知道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内心中不得不对于密宗的理论及其殊胜性产生定解。
因为道理上讲了,而且都是在显宗二转般若空性、三转如来藏光明的基础上,再给你介绍一切万法、一切显现、一切的声音、一切的分别念都是智慧,讲得很清楚,这样的法非常深。
上师仁波切也有讲密法的意思,但我们有没有福报听?还不知道。要听非常深奥的法,必须具备一定的信心、一定的福报。所以要经常祈祷上师、护法神,自己要发愿:听密宗的因缘要速速成熟。成熟后上师也会讲殊胜的法。真正讲十一个续事,从密宗的见解、修行、灌顶、等持、事业、手印、咒语等,一个一个讲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讲幻化网时,把精华、要义全部放在里面,通过大圆满窍诀摄持的方式讲解,这样讲的时候,对密宗很多殊胜的见解、清净的见解等等,就会产生真正不退的信心。不是让我们硬性去接受,他在讲根据,为什么一切万法是清净的、等性的,把根据讲得非常清楚。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产生定解。定解非常关键。
我们学完之后,一些人说:密宗中没有理论。这个我们是不承认的。有些说:禅宗没有理论,密宗也没有理论。他可能从密宗一些敲鼓、摇铃做事方面说没有理论,去做就可以了,这样观三密相应,三密相应解释也非常简单。但为什么三密相应?他们没看到、没理解,就说密宗当中没有理论。实际上密宗的理论更深、更圆满。
讲一切等性时,显宗中根本没讲到的,在《幻化网》,麦彭仁波切的《幻化网总义》,全知无垢光尊者还有对“遣除黑暗”方面有三部对幻化网的注释,还有全知荣索班智达对幻化网殊胜的解释──珍宝解释[4]也有,还有竹钦仁波切对幻化网的注释,还有以前罗钦大译师的幻化网注释,《大幻化网》的注释非常多,里面讲密宗等净无二非常非常清楚。
以前我接触的一些道友,藏族的有个喇嘛和我比较熟,他是幻化网班的,有一次我说,“要去转坛城”,他说:“不用转坛城”。我说:“为什么不用转坛城?”他说:“我就是坛城。”实际上他当时在学幻化网,幻化网中对于五蕴怎样是五智,五方佛,五大怎么是五佛母,这些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定解,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就是坛城,你这样安住就可以了。当然这些理论我没学过,但他一说就能理解他的意思。他不转有他的道理,我去转有我的道理。
我们去转的时候,通过外在的坛城,再再提醒自己,坛城的外面,有一种显现,就是清净的自性。你去转的时候,实际上逐渐和这个本体相应了,通过转绕、通过顶礼、通过供养外在的坛城,对显露自性相续的坛城有帮助。
为什么讲这个例子?你学到教理后,就会产生定解:一切万法就是清净的、等性的、自己就是佛,从内心产生根本不可动摇的定解。这完全是密宗的加持力,通过殊胜的理证,就可以产生坚不可摧的定解。学完后,这些就知道了。
“加以修行,最终对本来清净、 任运自成真实无二之义已稳操胜券现证的成就者可谓接连不断涌现。”前面四正因,主要对幻化网中的本来清净等等产生定解。后面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是对大圆满这种最高的见解产生定解。这些都是从所境的角度去理解的。对这些已稳操胜券的成就者可谓连接不断地涌现。
从他们智慧中流露出的伏藏法数量极其可观,证得通彻虹身果位者也屡见不鲜、纷纷现世,如同向导一般可作为正果因。
证悟后从他们相续中流出的伏藏法数量极其可观。由于时间没到或者为了利益后代众生的缘故,莲花生大士会把这些伏藏法、殊胜的修法埋在岩石中、山洞中、有时候埋在海里面、伏藏在虚空中,时间成熟后,就会出现伏藏师,从岩石等中取伏藏。
法王如意宝也从岩石中取过伏藏,在看过的录像中,法王如意宝在青海年宝湖中取金刚萨埵伏藏,录像中也非常清楚。当时龙多活佛一直在旁边,还有色达的多昂活佛也在旁边,在录像上看不清水下取伏藏的情况,好像法王在水里抓什么,当时龙多活佛说:那是一个宝箧,从水里慢慢这样过来的,但是我们也看不到。活佛的意思是说,它直接从水里过来,法王抓在手上,就取出一个金刚萨埵的伏藏。这个事实现量可以见到。
还有从虚空中直接取伏藏。以前有个伏藏师,从色达到下面水电站附近有一座神山,这时他突然一伸手,从虚空中把格萨尔王的神箭取出来了。这是直接从虚空中取出伏藏法。
还有一些是从智慧中取出来的伏藏法。最明显的代表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敦珠法王的《敦珠法缘》,有一个宁玛派的佛教史,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传记中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显现上从岩石中没取过伏藏,但对众生有必要的教法,都是从智慧中自然流露的,这叫意伏藏。
虽然外在没有取,但他所写的这些论典、很多修法,就是不可思议的伏藏大量涌现出来的。所以麦彭仁波切能成为一切意伏藏之王,也是令人高度赞叹。这些大德有必要时是从智慧中自然流露的。
法王如意宝一方面从外在的岩石中、水中、湖中取伏藏。一方面也从智慧中大量流露了很多意伏藏法,数量也极其可观。这是一种成就相。
“证得通彻虹身果位者也屡见不鲜、纷纷现世”,通过修持这样殊胜的教法,证得殊胜虹身果位的人也屡见不鲜、纷纷现世,如同向导一般可作为正果因。这种示现的事迹可以作为向导,帮助我们产生定解。他们修持的现空无二、他们的教义、成就的果相等等,都可以作为向导一样的作用,引导我们的心产生定解。所以它可以作为安立一切万法殊胜自性的正果因,能帮助我们产生殊胜的定解。
或者通过果来推因。上师在注释中说:是不是果因,我们观察,实际上,通过这种果,即证得虹身的人屡见不鲜,相续中流露伏藏的数量极其可观,成就者接连不断出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殊胜的相?就说明他所修持的道极其清净。
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在讲《新月释》和《定解宝灯论》的时候,也讲了真正一生中成就虹身果位的,只是大圆满中才有。从这方面作为果可以推知,大量出现这么多成就者的原因是什么?他修持的道很殊胜,所以从果来推因,可以知道他的见解非常纯正。一方面是中观离四边的见解,还有一种,密宗中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见等等,这样的见解完全可以信赖。
在麦彭仁波切讲完离四边的戏论后,顺便提到了一点点密乘中前译自宗,怎样依靠四正因来现前等性、清净无二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修行,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产生定解后,获得殊胜的成就、证得虹身果位等等。这说明自宗的见解非常清净。
若有人问:那么,这是宁玛派别具一格的观点吗?
有人问了,这是不是宁玛派别具一格的观点?麦彭仁波切说:“并非如此”。不单单是宁玛派把这个作为主要观点,其他的佛经、续部、六庄严、还有藏地大德们暂时有其他承认,但究竟都这样承认。
下面这段也要说明一切宗派,一切佛经论点全都圆融无碍。通过各大派祖师的教言,来安立一切宗派互不相违。
这个提问,实际上是“这是不是宁玛派别具一格的观点?”一方面这是宁玛派的观点,但其他很多新旧派都承认这个,所以最终通过教证、理证来承认一切宗派都是圆融无碍,千万不要对其他宗派、其他祖师产生这种邪见。
并非如此,佛陀在所有甚深经续中再三宣说、
首先这个观点是佛陀讲的。佛陀在所有甚深经续中再三宣说过,经典中也对等性方面,《般若经》《三摩地王经》等等,讲了殊胜的等性、空性。还有在《如来藏经》《大涅槃经》中也讲到了光明这部分,虽然讲得略、是间接讲,但经典中是有这样讲过的。密宗续部像《时轮金刚续》《密集金刚续》,还有很多续部中也讲了等净无二的观点,续部中也是再三宣说过。
六庄严等诸位智者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广泛弘扬的远离四边戏论,
佛涅槃后,南瞻部洲六庄严的这些智者,有的直接宣讲、有的间接宣讲,广泛弘扬远离四边的戏论,所以这也是六庄严的意趣。
实是大成就持明者身体力行的实修法门、 一切智智必经的唯一大道,
一切大成就者和持明者,他们身体力行实修的法门就是离四边戏论的修法。要证悟一切智智,必经的唯一大道就是离四边戏论的修法。
所以她是一切新派旧派的意趣核心。
这样的修法,是新派和旧派一切宗派的意趣核心,究竟的观点都必须讲远离四边的戏论。
为了让我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定解,下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引用各派祖师自己的教言作证明。
下面引用(前辈大德的教言)教证简要说明此理:
大译师吉匝亲言:“究竟殊胜见,双运皆不住, 三世佛密意,许智悲脱离,堕边应遮故。……”
大译师吉匝就是噶举派的大翻译家玛尔巴。此处用吉匝,平时我们熟悉的名字是玛尔巴译师(米勒日巴尊者的上师)。他在教典中这样讲,“究竟殊胜见,双运皆不住, 三世佛密意”。究竟的殊胜见是一切都是现空双运,一切皆不住的自性。皆不住是极为不住,即远离一切戏论,叫一切皆不住,这是三世诸佛的密意。
“许智悲脱离,堕边应遮故。”如果承许智和悲脱离,现和空脱离,就会堕于一边,这是遮止的。应该智悲双运、现空双运,这就是佛的密意。如果承许智慧和悲心是脱离的,就不是佛的密意,应该遮止。
藏地成就之王笑金刚也言:
笑金刚就是米勒日巴尊者,他的译名就是喜笑金刚。成就者之王米勒日巴尊者,他的道歌中这样讲:
“现空若无别,见解至究竟……有显现实法,无空性法性,无别一味体,自他证非有。”
米勒日巴尊者是这样讲的:“现空若无别,见解至究竟”。如果能够了知现空是无二的,你的见解就达到究竟了。“有显现实法,无空性法性,无别一味体”实际上这两句中,有、显现、实法和无法、空性、法性,这都是相对应的。
“有”和“无”是对应的,第一句当中第一个字是“有”,第二句当中第一个字是“无”。“有”和“无”是“无别一味体”;“显现”和“空性”是一对,是“无别一味体”,在一般的凡夫面前,显现和空性是分开的;第三个“实法”和“法性”是“无别一味体”,实法和及其法性也是无别一味体。必须要了知有、无;显现、空性;实法和法性,这些都是无别一味的自性,了知了之后修证,最后“自他证非有”。
不管是自证还是他证,一切心识的本体都是没有的,远离一切戏论。上师解释“自他证”的时候,自证、他证,这些心识的本体都必须要离开,因为毕竟不是分别念的对境,它是智慧的自性,所以说“自他证非有”,离开一切承许和一切戏论。
文殊菩萨赐予萨迦派祖师的《离四贪窍诀》中云:“若生执著非正见。”
这是非常著名的教言,文殊师利菩萨赐予萨迦派祖师贡嘎宁波的离四贪的窍诀。其中第四个要诀讲到“若生执著非正见”,无论产生了什么执著都不是正见。
下面也是《离四贪窍诀》中一个译本,虽然是简短的论典,它把所有的修法次第都包括了。“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著生起,正见已丧失”讲到了离四贪的要诀。
还有一种翻译的方式:“耽著此生非佛徒”,如果是真正的修行者,不应该耽著今生的世间八法和一切妙欲,否则就不是修行者,也不是佛教徒。第二个“耽著轮回非出离”,如果耽著轮回中今生后世的安乐,就没有出离心。对于今生后世的耽著都必须要打破。我们在修持出离心的时候,尤其是观修到第三个修法轮回痛苦的时候,对一切善趣、恶趣都要产生厌离心,今生和后世的执著都必须要打破。如果耽著世间、耽著轮回,是没有出离心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耽著自利非菩萨”,如果耽著自利就不是菩萨,真正的菩萨必须要放弃自利,修持利他。第四个“耽著实执非正见”,这个地方讲,如果有实执就不是正见,“非正见”。《离四贪窍诀》非常殊胜,虽然很短,但是加持力非常大,是文殊师利菩萨亲自赐给萨迦五祖贡嘎宁波的。如果耽著今生,那不是佛教徒。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有佛教徒的相,如果没有佛教徒的相,那就不是佛教徒,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耽著今生的名闻利养,耽著今生的享受,耽著今生的人间幸福,如果耽著这些则不是佛教徒,必须要打破、放弃今生,才是真正的佛教徒。第二个不能耽著轮回,如果我们要生起出离心,真正开始求解脱,就必须要打破对轮回的执著。如果对轮回还有执著,是没有出离心的。
第一个主要是放在耽著今生方面的,必须要打破;第二个是对整个今生后世都必须要打破。第三个“耽著自利非菩萨”,要进入大乘就不能耽著自利,没有耽著自利的菩萨。如果要生起菩提心,成为一个菩萨,必须要生起广大、清净的利他之心。第四个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空性,“耽著实执非正见”,耽著实执就不是正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实执都不是正见,这方面也是直接讲出了一切万法正见的本体。
对此,雪域智者之王萨迦班智达曾经讲解道:“若问:哪一方是合理的呢?
如果问:哪一方是合理的?
无论观待任何补特伽罗,现分为世俗,空分为胜义,现空无二无别分为双运,
无论观待任何补特伽罗来讲,显现的这部分是世俗谛,空性这部分是胜义谛,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称之为双运。引用教证说明:
正如《五次第论》云:
《五次第论》是龙树菩萨造的。
‘显现与空性,了知各自分,何者真圆融,称之为双运。’
这里讲到了显现、空性、双运的意思。‘显现与空性,了知各自分’首先各自了知,显现这部分是世俗,空性这部分是胜义,‘何者真圆融’,如果把显现和空性真的圆融了,叫做双运。什么叫真圆融?不是说将世俗和胜义凑到一起叫双运,不是这个意思。真正能够了知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的时候就称之为双运。
对于此三理切实通达,即是所知之处;
此三理是显现理、空性理和双运理,对于此三理切实通达的时候,“即是所知之处”。这个所知就是基道果中的“基”,见修行果中的“见”,对于这个如实通达之后,所知之处就是“见”或者“基”。
通过方便与智慧双运的方式加以实修,即是道;
有了“见”之后,通过方便和智慧双运的方式来进行实修,这就是道。方便很多时候直接解释成大悲心、菩提心等这些法,智慧就是双运这些法,大乘道就是大悲和空性双运的方式来修行。所以说通过方便与智慧双运的方式加以实修,即是道。
证悟后暂时经行地道、究竟获得三身,即是果。
基道果中的果,就是证悟了道之后暂时经行地道中的前四道,获得十地,然后究竟获得三身即无学道,就是果。这方面有暂时的果和究竟的果,暂时的果就是“暂时经行地道”,究竟的果就是获得三身,法报化三身本体就是果。
这一法理正是一切不违教理了义三藏的意趣。
这个法理就是一切不违教理了义三藏的究竟意趣所在,是萨迦派的贡噶宁布尊者和萨迦班智达,他们在讲现空无二、双运的道理。下面讲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是怎样承许的。
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正是为了用慈悲之手救护不具备以理观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离戏的字面上结果对实执无有任何损害导致误入歧途的那些初学者,才暂时强调说以观察所引发的无自性执著相极为重要,
宗喀巴大师的著作有两个部分,一部分相应于那些对于完全离戏的自性很难直接通达的初学者,为了救度他们、让他们逐渐能够对空性产生定解,做了单空的、无自性方面的安立。比如《广论》的胜观,还有《入中论》《中论》的注释等等论典中讲到单空。
为什么要这样讲?“是为了用慈悲之手救护不具备以理观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离戏的字面上,结果对实执无有任何损害导致误入歧途的那些初学者”。宗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有智慧、方便和悲心,见到这些初学者不具备以理观察的定解,一味迷失在离戏、空性、一切不住、双运、大等性等离戏的字面上,结果内心却对离戏产生不了定解,对实执没有任何损害。虽然嘴巴在讲离戏、空性,但实际上对相续中的实执有没有损害?没有一点损害,从而导致最后误入歧途。
为了救度这些初学者,暂时地强调对空性执著很重要,所以宗大师强调一定要通过观察引发空性的定解。宗喀巴大师很善巧,在论典中也是使用大量的教证、辩论,通过很多方式让大家知道,如果最初对空性没有执著,这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必须最初要对空性产生执著,这样对一切万法的实有的执著就会有损害,这是通过空性来对治实执。对于无自性的执著产生之后,再进一步地引导,就可以打破无自性的执著,趣入到究竟空性中。所以这的确是非常慈悲地救度这些众生能够入道、能够和空性相应的殊胜的引导方便。这是暂时的教义,下面讲了:
而在最究竟的教言中写道:
这个最究竟的教言是《三主要道》,这是和离四边的戏论完全相应的修法,《现观庄严论》的《金鬘论》也是讲到这个问题,还有宗大师写给他的上师仁达瓦尊者的一封信,在汇报他的见解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因此这些称之为最究竟的教言。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第一个颂词讲到了,什么样的见解没有证悟佛的密意呢?“何时分别各执著”,对于缘起显现和空性别别执著。分别执著什么?一个是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然后再执著远离所许的空性,即把缘起显现和所许空性分别执著。如果这样分别执著,“尔时未证佛密意”,就是没有了知佛的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这是第二个颂词中所讲到的究竟见。“一旦无有轮番时”,不需要轮番,现见无欺的缘起的同时,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从而断除一切执著相。现即是空,空既是现,就是不需要轮番。“尔时见解即圆满”,如果没有别别执著二者,不需要轮番去了解二者,这就是见解圆满。至尊全知宗喀巴大师在究竟见当中也是讲到了必须要远离一切戏论的正见。
吉祥自生金刚尊者亲口说道:
吉祥自生金刚即第三世噶玛巴尊者,他的名字叫让炯多杰·自生金刚,他也是这样亲口说的。这个论典好像我以前也看过,有汉译本。在《大手印愿文》中,他也是这样写的,
“非有佛亦不照见,非无一切轮涅基,非违双运中观道,离边心性愿证悟。”
我们在断句的时候,首先是断的是“非有”两个字,这里是要提出一个宗旨,因为众生执著有边,他就说非有。为什么说非有呢?“佛亦不照见”,因为佛也没有照见的缘故。一切显现法、一切实相如果是存在的,佛智慧是最圆满的,因此佛应该照见。而佛不照见,因此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叫非有。
“非无一切轮涅基”,是不是完全断灭了空,什么都不存在呢?非无是否定无,不是肯定有无的。为什么?因为“一切轮涅基”,如来藏或者心性、佛性,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基。由于对心性有错误和正确的认知,导致有轮回和涅槃的显现。所以这个心性不是没有的。
“非违双运中观道”,“非违”或者上师讲的“非双运”,非双运的意思是什么?不能理解成只要有一个有、有一个无,就是有无双运的。实际上这个双运不是真的双运。或者从题材看,前面是非有非无,然后第三个是非违。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讲空和有不是完全相违的,因为前面讲过了非有也讲了非无。
这样是不是违背的呢?“非违双运中观道”,如果能够双运空和有,这就是中观道。因为这个地方讲到了双运中观道,后边讲到“离边心性愿证悟”。离开一切边戏的心性,发愿证悟大手印的本性。讲解的时候,意趣和前面的离边的空性完全是无二的,当时讲的时候就是稍微靠近于三转,靠近于实相、现相。
这里面讲的时候,离戏或者非有非无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和离戏的中观的角度来讲是一样的。讲离戏的时候肯定是和二转法轮的意趣完全一致的。这是第三世噶玛巴自生金刚的究竟观点。
自生金刚也是大圆满的一个传承上师,因为他在无垢光尊者的上师戈玛燃扎尊者面前听了很多大圆满法,在弘扬大圆满方面非常广,后面无垢光尊者在戈玛燃扎面前听法,求大圆满教授。而无垢光光尊者也是在第三世噶玛巴面前听过一些大手印的教法,所以自生金刚既是无垢光尊者的上师,也算是无垢光尊者的道友。
有一个大德说,真正把大圆满广泛弘扬的两位上师,一个就是第三世噶玛巴,另一位就是大圆满教主即全知无垢光尊者,他对自宗的大圆满的殊胜的意趣,从很深的地方来进行安立,而且把这些有系统地归纳在《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本性》等等中,做了善巧弘扬。
因此第三世噶玛巴自生金刚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尊者,在青普那边有很多他自显的身相、还有他的脚印和刻相,因为他当时就在那里求大圆满法。我们去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关于无垢光尊者、莲师,还有噶玛巴尊者的胜迹。
在《大手印愿文》中,也是讲过了不住双运的离戏中观见,这方面意趣也是无二的。讲了自空的论师,后面还有觉囊派的论师、他空的论师,他们所讲到的现空无二的观点,这个是后面再讲的。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0] 认为世俗谛是显现,胜义谛是空性,这称作分别耽著二谛。
[1] 天神派:即是顺世派的异名。
[2] 上师的讲记中讲到《月光论》。
[3] 前面讲过,一种是渐次根性,还有一种是顿悟根性。
[4] 荣索班智达写的幻化网注释就叫《宝释》或《珍宝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