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01课 返回

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01课

讲解笔记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4

课判



本课重点


1.对于佛法要有欢喜心、清净心、恭敬心,要发愿通达法义。

2.学习不要断传承,要发愿善始善终。

3.《亲友书》是龙猛菩萨对乐行王的教言,也是我们后学者要学习的内容。

4.文殊菩萨名字的含义和功德。

5.对闻法者的要求、对传法者的要求。

6.供养和恭敬佛陀身像的功德。

7.谦虚的美德和恭敬听法的功德。


脉络展开

1.上师开示 

①短暂的人生中,遇到摩尼宝般的佛法相当难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清净心、恭敬心,若能如此,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得到的利益会无法估量。


②每个人要立下坚定誓言,依靠这样的殊胜妙语,通达如来教法的真正含义,并根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


③希望大家不要断传承,不要听了一半就半途而废,否则,生生世世会在相续中种下不好的种子。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强调,就算你有特殊情况,回来后也应该到上师那里补传承,或者我也特殊开许,通过光碟把传承接上。刚开始学一部法,务必要发愿善始善终。


2.解释经名《亲友书》

①“亲友”:是指释迦教法弘扬者龙猛菩萨的亲密挚友——乐行国王。


②“亲友书”:龙猛菩萨以书信的方式为其宣说解脱道,这些窍诀集成一部论典,就取名为“亲友书”。


③龙猛菩萨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乐行国王传授了两大教言:《中观宝鬘论》,《亲友书》。


④《亲友书》共有3个版本。《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劝发诸王要偈》,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3.作者介绍

①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


②龙猛菩萨是得到佛陀授记的。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③多部经典中也有对龙猛菩萨的授记。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

“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④本论所宣讲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对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最有价值的就是圣者的金刚妙语,它可让众生根深蒂固的烦恼逐渐瓦解,有殊胜威力和不共加持!


4.名义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

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亲友书》分四:

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尾义。


甲一、名义。


1.梵语:色哲达累卡,藏语:西波张耶,汉语:亲友书


2.《亲友书》是未直接会面而以书信方式对国王的教诫


3.表面上《亲友书》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但实际上,也是我们后学者要学习的内容


4.应有的发心:“我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弘扬真正的教法,令众生的相续得以转变,趋向善法”



译礼:顶礼文殊童子!


1.释义 

①远离一切过患称之为“文”;


②具足自他二利功德叫做“殊”;


③形象恒常稳固、永不衰老,始终是16岁的妙龄童子,即为“童子”;


④在文殊师利童子前,上等者以见解顶礼,中等者以修行顶礼,下等者以三门恭敬顶礼,这就是“顶礼”。


⑤译师为使翻译善始善终,不遇到违缘、具足一切顺缘,从而安立这个顶礼句,依此也可了知《亲友书》属于对法藏(论典)。


2.文殊菩萨的功德 

①顶礼文殊菩萨,因为他是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


②《中观庄严论释》说过,哪怕一瞬间忆念文殊教言,也能遣除相续中的无明黑暗。


③念文殊菩萨的名号或心咒,超过持诵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


④世尊最初也得过文殊菩萨的法恩。(公案见法本P248-250)


⑤大家要时常念诵文殊心咒。



甲三(论义)分三:一、初善首义;二、中善论义;三、末善尾义。

乙一(初善首义)分二:一、以立誓句劝勉闻者;二、以谦虚方式教诫理当听受。


丙一、以立誓句劝勉闻者:

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

稍许集成圣梵音,汝当恭敬而谛听!


1.释义 

龙猛菩萨对乐行王以呼唤的语气说:被人称为堪当听闻甚深佛法的法器呀,你善妙的心希求解脱、福德、智慧、悲心、信心等功德,为了使你的发愿圆满成功,我将具有六十种梵音、超越外道乃至十地菩萨的佛陀所演说的善妙经典,结集成这些偈颂,你理当洗耳恭听。


2.上师教诫

①在听受佛法时,一定要遣除傲慢心。


②传法者有一个高高的法座,表示他所传授的法至高无上,我们对法义要有尊敬心、恭敬心。


3.对闻法者的要求

①如《中观四百论》“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

真正求法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

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

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


②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

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

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4.对传法者的要求

①“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


对传法者的要求:

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

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

第三、不错乱法义,比如了义、不了义,你想当然地理解为:了义是我了解的意义,不了义是我不能了解的意义,这样意思就已经错乱了;

第四、不求名闻利养,传法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让他们尽量有一点受益,而不是通过讲法获得收入和名声;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


③《涅槃经》中讲了获得涅槃的四个近取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

释义:

A.首先要依止很好的上师或者道友,否则根本没办法趋入佛教;

B.然后,不听法肯定不行,听一两部就满足了也不行,应该长期地听受佛法;

C.光是听闻还不够,所听的法义要反反复复思维,再三去思维,不要学完就再也不看了,里面的珍贵教言你听的时候可能擦肩而过,没有领会,现在如果再看,必定有另一番体会,所以对法义一定要思维;

D.思维之后,还应该在实际中修行,不然的话,遇到生老病死或者烦恼涌现时,不一定有力量对治。


5.上师教诫

大家对修行次第大致都明白,但只是明白还不行,一定要念念不忘,精进修持!



丙二(以谦虚方式教诫理当听受)分二:一、以词句而谦虚;二、以意义而谦虚。


丁一、以词句而谦虚:

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诗虽拙劣,依妙法说勿轻蔑。


1.释义

龙猛菩萨以比喻说:纵然是木头雕刻的佛像(大乘经典说第一尊佛像就是木雕的),无论檀香木、沉香木,还是烂木、朽木,甚至泥巴做的、纸上画的、石头刻的,不管它的质量如何、造型是否标准,只要是佛像,智者都会恭敬顶戴、顶礼膜拜。同样的道理,龙猛菩萨谦虚地说:我所造的《亲友书》,词句上虽然拙劣晦涩,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依靠佛陀所宣说的妙法,乐行国王你也不要认为它一无是处,随随便便毁谤、放弃。


2.佛像是佛身的代表,宣讲供养佛陀身像的功德

作为一个佛教徒,哪怕在瓦片上、白纸上、泥土上看到佛像,也会马上去顶礼,把它放到干净地方。

【相关教证】

①《圆觉经》云:“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 ,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②“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


③《华严经》亦云:“见闻供养佛善根,无量福德递相增。”


3.谦虚的美德和恭敬听法功德 

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寂天菩萨《入行论》。


②即便一个法师讲法时用词不太优美,但只要以善妙的心、没有名闻利养的心宣说妙法,我们就应该以恭敬心、欢喜心来欣然接受。

因为他依靠的是佛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教言,不管从谁的口中讲出,都是无价之宝。


③麦彭仁波切《老狗吐金》的教言。


④听闻佛法,不要因为听了多少时日,就已经满足了,同时也不能随意轻毁,一定要有恭敬心。


⑤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份罪业,增一份福慧。”


⑥一个人听法和不听法,从行为上可以一目了然。且不说长达几十年,仅仅是一两个月听闻佛法,他的相续和行为也会有明显转变。



4.上师教诫

①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对上师三宝有一种景仰心、恭敬心。


②我们水泡般的不净身体,能遇到如意宝般的正法,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得到解脱窍诀而离开丑恶的轮回,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