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第九讲问答|我是谁? 返回

《入菩萨行》第九讲问答|我是谁?

宗萨钦哲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3-14


“我只能那么说,我没有佛陀的那种善巧。当佛被问到同样问题--‘我是谁’时,他沉默不语很长时间。然后,就因为那个举动,很多人获得证悟。

而我就是没法忍住不说话;而且我很肯定,如果我保持沉默,你们也不会满意。保持沉默其实也是一种示意。我们不得不使用“它存在”“它在那里”这些用语,这是因为没有其他词汇可以选择,所以才用这些词汇。”

--宗萨钦哲仁波切

《入菩萨行》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问 答

学生问:您谈到了方法和见地。在很多灵修传统中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我是谁?从您的开示听来,佛教教法似乎不断在否定自我。我想知道,就训练思维而言,大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您在这方面的经验。
仁波切答:对,不断地否定有“我”的存在,但也应伴随着对治珍爱自我的修心训练。在对治珍爱自我的这个部分,像是减少贪欲、减少对自己的爱惜、他人更重要、他人同等重要、你要承事他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导似乎暗示有一个“我”,所以需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在本质上自我并不存在,“我”的自性并不存在。但这说的是自性不存在,而你可以假设“我”的显现--亦即习气--是存在的。我在这里,你在那里,我饿了,我想吃东西,我想要这个,我不想要那个......这种种的串习,在相对层面上都存在着。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并非易事,但是完全可行。实际上,这正是我们要修的。

大乘说:“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一切有情众生企求安乐,就如同我企求安乐一样。愿一切有情能够安乐并且具有带来安乐的因,这是四无量心的第一部分。没有人希望受苦,就如同我不想要受苦一样,“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是第二部分。“愿一切有情永具无苦之乐”,这用来对治艳羡嫉妒,是第三部分。这三者较像是一种相对层面的修持,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持。

最后的第四个无量心极为宏大,包含很多步骤。其中第一步和前面类似:愿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免于人我、自他、好坏、友敌等分别。第一步的抱负仅限于此,志向较为微小。然后,藉由各种内观修持,第四个无量心进而扩展,变得更宏伟。之前我们说“愿一切有情获得安乐,正如我企求安乐一般”,那似乎仍暗示着有一个“我”和“一切有情”。而到了较为成熟的内观阶段,你不再想着这些,一旦有散乱出现,你就只是观察那个散乱,那时你会熟悉一种“什么都不做”的技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无执着,对一切都不执着--你变得能够确实习惯于不执着,尤其是不执着“我”。不再执着“我”的时候,也就没有“我”。通过修持而达到那个“无我”。

在那之前,我们目前在做的是闻思。可以说,闻思是实修的后盾。闻思的方式是通过分析:“我”在哪里?不是你的色身,也不是你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分析。

学生问:您提到“我”是诸多因缘的蕴聚,在某个时刻被错误地定义为一个“我”。所以,“佛性”和“我”是分开的吗?

仁波切答:是的,佛性和我是分开的。
学生问:您说佛性本已存在,这是否意味着佛性是恒常的?

仁波切答:我只能那么说,我没有佛陀的那种善巧。当佛被问到同样问题时,他沉默不语很长时间。然后,就因为那个举动,很多人获得证悟。而我就是没法忍住不说话;而且我很肯定,如果我保持沉默,你们也不会满意。保持沉默其实也是一种示意。我们不得不使用“它存在”“它在那里”这些用语,这是因为没有其他词汇可以选择,所以才用这些词汇。

你问说:“佛性是恒常的吗?”不,佛性并非恒常,因为它不是一样东西。其实你怎么称呼它都可以,佛教徒最喜欢的名称是“如来藏”。你想怎么称呼都行,但它不是一个永恒的造物主。我告诉你这一点,是因为你可能会误以为:“啊,那就是自在天,是全能的造物主。”不是这样的。虽然我必须说,当我读到毗湿奴的故事时,其中的隐喻极为相似、非常非常接近,任何人读了以后都可能认为这讲的是一回事,但我想两者还是有所不同,有非常微妙的区别。最大区别之一可能就是,大乘佛教徒解构一切--系统性地解构、破除一切。有人告诉我商羯罗在晚期也干了同样的事,所以有些佛教徒就有点觉得商羯罗是从佛教徒那儿偷了一些想法过去,但是谁知道呢?

另一方面,耆那教却非常独特。我所知不多,但就我所知,它真的是非常近似。但是大乘佛教徒可能不会同意耆那教徒的某些做法,例如绝食至死的那种修持,大乘修行人会觉得那欠缺智慧与方便的结合。还记得佛陀那个终止苦行的著名举动吗?六年苦行之后,佛认为苦行是一种极端,这种修持过于狭隘,不会带来任何益处,于是他决定吃点酸奶之类的。

学生问:您解释说,佛教徒发现“我”只是五蕴和合的组成。能否请您从三乘的观点做解说?对于上座部、大乘、金刚乘等不同派别,就强度或特性而言,这五蕴是如何转化的?

仁波切答:金刚乘的一大要点是,五蕴即五佛部--不管那是什么意思。总之,我们先不谈金刚乘。

大乘并不满足于仅仅解构五蕴,大乘解构一切现象,而声闻乘认为那是不必要的。为什么不必要?因为声闻乘的目标在于证悟,为了获得证悟,单是明白“无我”就够了。在这点上,他们是对的。但是对菩萨乘的人来说,目标不是证悟。弥勒菩萨说:“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具有智慧,所以不住轮回;具有悲心,所以不住涅槃。菩萨的目的当然不是留在轮回中,但也不是安住于涅槃中。那是个更为宏伟的见地,大乘出于这个原因而解构一切。

对此,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从色乃至遍智之一切法皆无自性(gzugs nas rnammkhyen gyi bar gyi chos thams cad rang bzhin med do);意思是,从色身到证悟,一切现象均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会令初学者感到有点困惑。不过,在研究“一切现象”(一切法)这一概念时,我们会做分类:首先的第一类现象是色蕴、受蕴、识蕴等等,然后是处、界等等,最后一类是证悟。而对于大乘,甚至连证悟也被解构,所以大乘不会仅只满足于知晓五蕴为空--如果你读过《心经》就会知道这一点,最初几句全都是关于“色”,然后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等等,十二缘起全都解构了。再后来甚至谈到没有证悟,一直到遍智(成佛)都不存在。


学生问:如果我梦见一只大象,当我醒来时,房间里不会有大象;但如果我被出租车撞了,我醒来时会在医院里。您说两个情况是一样的,我想请您解释一下为何如此。

仁波切答:这很困难,这很难解释。想象一下这个情况:你此刻正梦见一只大象,而我也在你的梦里,你问我这只大象怎么可能不存在,我没办法在你的梦里说服你这是一场梦。那很困难,因为我没有那鞋子,而且我也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没法像帝洛巴一样可以鞋子一打就让你开悟]。那非常困难,因为梦境是如此真实、极为真实。你在医院里,有很多证人,有医生、护士......“我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但在梦里也是如此,你在梦里也有很多证人。当你在梦中跌落悬崖时,只有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你才会突然醒悟:“哦,这可能是个梦。”你有过那样的经历吗?

顺便告诉各位,那是个很好的瑜伽士范例,我们称之为“修行觉受的感知”(觉受现分)。瑜伽士在经过大量修持之后,可能会生起这样的感知。比方说你是德意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你不断地修持,数年后你可能会骤然生起这样的感知:在一场大型高管会议的中途,你可能会想“这是真实的吗?”那一刻,你就是在你的轮回之网上戳了个洞。开始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你古怪,但是如果你保持勇气,继续修持,接着会变得成熟,你会越来越领悟到这一切都只是个玩笑。那时,你将学会如何为他人的利益来玩这场游戏--你会成为最好的首席执行官,别人会认为你是最有野心、最守时、最严厉的老板,你极为擅长自己所做的事。然而,如果有一天有人跟你说:“为了利益伊斯坦布尔某处的两百人,你必须辞掉这份工作。”你可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因为这份工作对你不具任何意义,如果有比首席执行官工作更具利益之事,你能立刻放下这工作。那样你就变得相当不错;你是自由的,你非常自由,可以随时放下任何事情。到了那时,凡是能够利益有情之事,你绝对不会拒绝。即使意味着要成为黑帮首领之类的,你也会欣然接受。你将不再拘泥于任何原则,你唯一的原则就是要利益有情众生。你可能吃纯素长达四十年,但是如果能够利益有情,你也会发起支持麦当劳的活动,也许你会领导那场活动,因为这一切都不具任何意义,全都是孩童的游戏。


- 未完待续 -

 视频合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