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253.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253.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5-05

十八观我法品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一(宣说真如之自性)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子一(破我与我所)分二:一、破自性成立之我;二、以此遮破我所。


丑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如果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灭除了我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


刚才通过一体异体的观察方法,抉择出我的本体不存在,与龟毛兔角无异。如果没有我,又如何得到我所呢?灭尽了我和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和我所的执著。


为什么我的本体不存在,五蕴等我所存在就不合理呢?因为我所是依于我而安立的,我和我所互相观待之故,就像如果瓶子不存在,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就无法安立;虚空中的鲜花不存在,就不会有花的芳香;石女儿不存在,石女儿的端严相貌也无从谈起一样。


既然对境——我与我所的自性不成立,那么有境——我执与我所执二者也就随之息灭,绝不可能存在。此处是从对境和有境方面进行分析,我和我所作为对境,是从所缘角度讲的;我执和我所执作为有境,是从心识、能缘角度讲的。


大家学习《入中论》或《六十正理论》等中观论典时,必须把我和我所的对境和有境分清楚,否则,就会觉得萨迦耶见有时成了对境,有时成了有境,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了知,虽然世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感受、房子、轿车等真实存在,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执著,但以正理观察,他们口中所说、心中所想,都是迷乱颠倒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执著的所有对境都不成立,只是虚妄分别而已。为什么不成立?用我与五蕴一体异体不成立,就可推出我不存在。既然整个世间都找不到我,我所的一切法自然也不会有。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十二、观苦品


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十五、观有无品


十六、观缚解品


219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220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221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222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223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


224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225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226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227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228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229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230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231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232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233

  见谛所不断,但思维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234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235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法独生。


236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


237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238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239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240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241 

 若业有性者,是即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


242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亦无有差别。


243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244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245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


246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


247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


248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


249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250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251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252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