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九)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逐梦人生·开启心灵教育
今天很高兴来到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
刚才何博士说了,当前人类特别需要宗教教育。我也认为,宗教教育超越了科技教育,如果人类没有宗教教育,而只有科技教育,那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最终不但不能向前发展,反而会往后倒退,沦落至特别悲惨的境地。
因此,我特别随喜香港教育学院有这样一个平台,这里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儒教……许多宗教互相交流,每一个宗教都有善的教育。而善的教育,在政府制定的课程里并不多,所以,这种模式在当前来讲非常重要。
尤其是你们教育学院规模庞大,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很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都会当老师。而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老师没有宗教理念,没有道德、仁爱、慈悲,就很容易误人子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我本人虽然是出家人,但也可以算是一个老师,多年来一直对教育特别关心。尽管我一个人的能力极其有限,也做不了什么大的事情,但始终特别关注现在的社会。这个社会不缺少物质,也不缺少知识,跟古代比起来,在某些层面上,现代人可谓非常聪明,然而这些若没有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科技越发达,人们就会离幸福越远。所以,如今确实需要一种心灵教育。
而这种教育,在香港教育学院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管是哪一个老师,信基督教也可以、信佛教也可以,只要不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上级领导也对他一视同仁,不会有任何歧视。
我到香港之后,接触了很多大学老师和教授,非常开心的是,这里的人比较开放,没有什么担忧,也没有什么怀疑,大家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沟通。而且很多人都关心社会、关心下一代,有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想法。这种开放、自由、仁爱的校风,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
——节选自2011年11月23日香港教育学院演讲
“人生应该认清真相”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逐梦人生·开启心灵教育”。
一提到“逐梦人生”,不少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讲追逐梦想,让人生更加辉煌,大多是从金钱、物质上安立的,而很少关心内心的宁静。我刚才在你们中心看到一个特别亲切的字——“静”,其实这个很适合现代人。
现代人就是静不下来,每天的生活就是忙,做什么都要快快快,电梯一刻也不愿等,要快快下来,快快上去;地铁、火车也不能停,速度要越快越好;就连吃一顿饭,也是快餐、速食,拼命地在与时间赛跑。
其实,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赚钱怎么多、地位怎么高、长得怎么漂亮……尽管不少年轻人把这些当成人生目标,但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对生活稍有经验时,就会深深感到人生的价值并非建立在长相上或钞票上。所以,大家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我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方面,我今天的开示跟其他人有点不同,我主要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剖析人生,让大家明白幸福并非源于物质。假如没有认清这一人生真相,每天就像发疯了一样特别忙,结果忙来忙去为的是什么?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
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的确,我们可以想一想:任何一个人,当最后的呼吸停止时,这一辈子为之辛苦忙碌的钱财、子女,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得走?所以,许多人拼命追求、特别执著的事物,实际上都是虚幻的一场梦。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我吃饭、走路、买房子、开轿车,都是真真实实的,怎么会是一场梦呢?”对此,我有很多依据可以证明。《金刚经》中也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表面上这个偈颂谁都会讲,但其中的甚深道理,不少人并没有去仔细体会。要知道,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吃的饭、住的房子、开的车、走的路,全部都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没有一个实有存在。
这一点,个别人也许很难接受:“不会吧,我跟朋友聊天,早上起来穿衣服,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怎么会是梦呢?”但实际上,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也会有这些场景,“有”并不代表就是真实。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节选自《问佛陀情为何物》2012年2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
“怎样证明人生如梦”
在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常爱说“人生是一场梦”。但人生怎么是梦呢?他们却并没有深入思维过。
古印度著名的寂天论师曾言:“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人生就像梦幻一样,不管是什么,发生之后便彻底消失了,一切只能成为回忆,就跟梦境一模一样。
我们过去的一切,跟昨天的梦没有任何差别。不管你曾遭遇过什么,人生是曲折还是成功,发生了就不会再重演了,这是不是跟梦中一样呢?就拿我来说,几个月前也来过香港,但如今一切都已成了回忆,这跟梦里来香港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寒山大师说过:“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他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切全是空的,早上起来准备说梦话,举头一看,又见到万事万物也是空的。同样,我过去说的话、做的事,似乎是真实不虚的,但实际上举头一看,也只不过是昨天的一场梦。
这一点,每个人都需要明白。否则,你对感情、对生活太执著了,结果会带来什么呢?除了巨大的痛苦,不会有别的。所以,我们务必要懂得人生不真实的一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中观四百论》?它是圣天论师撰著的,内容非常好,论中说过:“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龙猛论师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亦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所以,世间的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海市蜃楼,虽然有各种显现,但其真实的本体,一点一滴也不存在。
当然,这个道理,并不是一种宗教说法。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宗教比较排斥,认为现在是新世纪、科学时代,宗教早已过时了,人们追求先进科技就可以了,这是最大的一种误区。如果没有宗教对心灵的指导,那么科学家的聪明、创造力,很可能成为危害无数生灵的工具,甚至让人类自取灭亡。
现今的80后、90后,大多只关心今后找一份好工作、讨一个好对象、买一套好房子,有了这些,人生似乎就特别满足。而一提起宗教,他们往往认为:“这是宗教人士的事,我根本用不上,我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别的,倘若你不懂得人生如梦,就算拥有再超胜的学识,人生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方向。
其实,古代很多文学家,对人生如梦的道理,也是非常赞同的。唐代诗人李白就说:“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在人生这场大梦中,他认为唯独自己最先觉悟。当然,他的觉悟有多深也不好说,但不管怎么样,古代先哲通过“梦”的比喻,而看破了人生、认识了心性,这种现象大有人在。
在藏传佛教中,关于怎样证明人生如梦,也有许多精彩的辩论。比如说,一方可以站在醒的立场上,列举理由说醒是真的、梦是假的;而另一方站在梦的角度上,以理反驳说醒和梦都是虚假的。尽管很多人刚开始认为,梦是假的、醒是真的,但通过辩论之后,就会知道这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因为当你做梦时,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手摸得到,一切显现看似真实,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同样,你现在眼、耳、手所接触的一切,到明天也全部没有了,跟梦中没有任何不同。所以,过去的事是昨天的梦,未来的事是明天的梦,眼前的一切是正在做梦。
有人或许不这样认为:“你看,做梦的时间非常短,而我醒来的时间,有一辈子那么长。所以,醒和梦肯定有很大差别。”这种说法不合理。做梦也有时间很长的,比如藏传佛教的一位大德,他在梦中到清净刹土就呆了21年,醒来后才知道是一夜长梦。
还有,在汉地的“黄粱美梦”中,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于店主做黄米饭时睡了一会儿,梦中就经历了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可是他一梦醒来后,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煮熟。
此外,“南柯一梦”中也讲了,有个人过生日时喝醉了,在大槐树下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里过了20年后,有一次敌国入侵,他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非常不满,将其撤职,遣送回老家。他想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结果就从梦中惊醒了。此时,天上的星星才刚出来。
可见,梦境与现实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也是不一定的,不能以时间来衡量孰真孰假。
明白了这一点后,如今的一切显现对我们来说,到底是梦境还是醒后,确实值得好好思考。就像庄周梦蝶,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可突然梦醒了,蝴蝶成了卧在床上的庄子。此时,庄子不知是自己刚才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现在做梦变成了庄子?
这则寓言有非常深刻的寓意,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庄子太傻了,以前我遇到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他就坚定地说:“古人很笨啊!明明是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他却怀疑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子。”其实,随意轻视古人的思想,自以为非常聪明,这往往会犯致命的错误。所以,希望大家应善于思考,看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真实中?假如你认为不是在做梦,真实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梦,而梦也有好坏之分。就拿卡扎菲来说,刚开始他做的是好梦,人生很快乐、事业很辉煌;可最后却妻离子散,自己死在了士兵手里,尸体鲜血淋漓,这就是一个恶梦。当然,假如他生前造了很多恶业,未来在漫长的轮回中,还会不断地做恶梦,什么时候完结,就看恶业种子什么时候灭尽了。
以上道理,在佛教的诸多经论中有详细描述。如果你去学习这些,尤其是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士的中阴法门,就会明白人生如梦的诸多道理。一旦你对此修行到了一定程度,行住坐卧、所作所为就会皆观为梦境。
那么,这样的境界,会不会让人生变得消极呢?现在有不少人比较担心:“学了佛就要剃光头、穿袈裟,到寺院里当和尚。这样的话,人人都出家了,谁来当农民、当工人呢?”
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出家并不是任何人都有缘分的。就像你们教育学院,如果办得很好,会不会所有人都来当老师呢?绝不可能,当老师也有它的资格、条件。同样,出家也是如此。
总之,了知万法为梦,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知道人生究竟要追求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
——节选自2013年10月3日上海佛教文化社会化传播高峰论坛问答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Any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