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佛经中的“童子”,不得了!
——— 悲愿 ▼ 无尽 ———
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唯一化身
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
点击上方音频播放
孩童,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孩子的纯真心灵更接近佛性的本来,佛教在多部经典中提到了优秀的童子典范,比如善财童子、八岁龙女、妙慧童女等,都是佛教中有智有为的青少年,他们为儿童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孩子的纯真童心更接近佛性的本来。佛教非常重视“童子”。
童子时期,对世间种种深切的执着,乃至邪欲的追寻尚未出现,有着纯真美好的一面。
所以从佛教意义而言,“儿童节”不只是年龄的象征,更是修行的自励。
如果家长能够正信学佛,并身体力行的实践佛法,从道德礼仪五戒十善开始自律己身,言传身教从小让孩子在榜样的力量下,培育德行树立正信正见,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德行的提高,智慧的开启都有莫大利益。
正信学佛可以教导孩子从小懂得因果规律,学会洒扫庭除及处事待人接物,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才是“儿童节”真正慈爱的礼物!
佛经中提到的童子典范,比如善财童子、八岁龙女、妙慧童女、自在主童子、遍友童子、善知众艺童子、德生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睒子童子、光明童子、聚沙童子等,都是佛教中有智有为的青少年,他们为儿童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童真行者,发心求法,故称为童子。只有以内心最真诚、最热情的赤子之心上求佛法,方可称为童子。
所谓童真,并不仅指身体上的童身,而是指永远保持自性的天真活泼,一心向道,才称童真。
以童子表法,表示修行人真正见道以后,显发根本智,具足无漏功德,开显自性中本具的无漏功德,所以称为“童子”。
佛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证得初地或八地以上果位的菩萨,都可统称为童子。因为菩萨是如来法王子故。
一切补位菩萨如同君王之太子,必将承佛圣位,所以经典中常将精进修学的菩萨比喻为童子。
佛经中出现了许多童子,他们具足清净与智慧,并获得成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几位吧。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
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的蓝毗尼园诞下太子。
太子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 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预言将成为一切智者——佛陀。
父王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期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罗睺罗是佛陀未出家前,与耶输陀罗所生的独生子,是净饭王的皇孙。在他十多岁时,即跟随佛陀出家修道。
这是僧团中幼童出家的首例。因此,佛陀特别制定沙弥的制度,要罗睺罗礼拜舍利弗尊者为师。
幼年的罗睺罗,不惯于僧团的生活,但是对于师父舍利弗和佛陀的教诫,唯有尊敬服从。
他每天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为在家的信徒服务,一得空闲,即修学佛陀的言教。有时候受年长比丘欺侮,他的衣单经常被丢弃,罗睺罗都能忍耐。
又有一次,他因寮房被占而在厕所躲雨,遇到毒蛇,别人为他担心,他却毫不畏惧。他也曾作弄取笑来访客人,受佛陀严厉教诲而发愿努力改变自己。
由于罗睺罗的忍辱受教,精勤修道,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即证得圣果。
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唯一的青少年圣者,实是青少年之光。他的天真、温和、忍让、坚强、沉着等美德,永远值得我们礼赞!
妙慧童女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 未成菩提果 • 先结众生缘 ———
▼
点击“↑上图”进入大如香堂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