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透过历史的废墟看“处圆满”|《楞严经》第3课 学习笔记 返回

透过历史的废墟看“处圆满”|《楞严经》第3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3课 

发心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C62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经典很殊胜,闻者具信心

1、《楞严经》殊胜难得


2、 汉地对经中包含的诸多法义特别重视

(1)因为历史的原因;

(2)可能大家是学禅宗的原因。


3、对《楞严经》的信心更胜一筹

(1)之前讲过《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以及《阿弥陀经》等很多经;

(2)与之前传讲的佛经相比,大家对《楞严经》的信心更加特别,从很多方面都能看出来。


二、传讲《楞严经》显现的瑞相缘起

1、虽不执着,但确实有很多好的瑞相

(1)一般来讲,讲《楞严经》会有很多瑞相;

(2)虽不太执著于此,但确实很方面的缘起比较好。


2、999的缘起

(1)1999年9月9日,5个“9”,当时上师在泰国;到现在整整过去了20年,在国内,国外讲经说法方面确实是很顺利;

(2)2019年9月9日,3个“9”,正式趋入《楞严经》的主题;也许是巧合,也许确实是胜妙的缘起,意味着长久。


3、当年虚云老和尚讲《楞严经》的瑞相

据说面前忽然出现非常大的优昙花,特别庄严,花瓣特别大,长时间不枯萎。


三、虚云老和尚与《楞严经》

1、极为重视和推崇

虚云老和尚话不太多,但一生对《楞严经》极为重视和推崇,虚老活了120岁,只批注过这部《楞严经》,并将手稿小心保存了几十年,结果在1951年云门事变时遗失了。这是他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


2、主张出家人把《楞严经》读到能背

虚老曾开示:“看藏经,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种下了善根佛种,这样看藏经,是走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实受用,就要读到烂熟,读到过背。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四、遣除对虚云老和尚的怀疑

1、一些学者的说法

(1)以前有些北大学者说《虚云大师年谱》是后来人所做,并不准确;

(2)认为他住世120年的说法也不一定真实。


2、可靠的依据

(1)此前的年龄出处不是很明显,但后来有学者从虚云老和尚的生年到最后圆寂之间的这段时间,考证出一些非常可靠的依据。比如:虚云老和尚因家里逼迫,在显现上成过家,通过他和妻子的信件内容,完全能够印证他的真实年龄;

(2)虚云老和尚的弟子本焕老和尚做顾问拍摄了20集连续剧《百年虚云》,非常清楚的描述了虚云老和尚从1840年虚云降生开始,直到120岁圆寂之间,整个一生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


3、喜欢看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1)我们的信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喜欢看什么,会影响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2)有些年轻人整天看些乱七八糟的电影、连续剧,所以,如果非要散乱,就看一些前辈大德的传记。


4、没智慧的人容易人云亦云

(1)现在有些学术界的人,不管是哪些方面,都能举出一个相似的理由,给大众介绍一种另外的思想;

(2)没有辨别智慧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的跟随。


五、之前介绍《楞严经》历史和传承的原因

1、遣除真伪的怀疑

(1)若没有背景介绍,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楞严经》是真经还是伪经。脑海当中始终带着一些怀疑;

(2)自己也没有能力澄清,也没能力精通其中的意义,只是跟着别人人云亦云。


2、避免谤法的可怕后果

(1)有些人甚至还继续诽谤,这样真的非常可怕。

(2)为诽谤正法而造论,过失比造一个屠宰场更严重。

  • 办一个屠宰场,可能杀害了很多众生一世的生命;

  • 倘若思想上造了一个谬论,那会毁坏众生的法身慧命,多生累劫也无法清净,这是生生世世的问题。

(3)毁坏智慧是生生世世法身的毁坏。

  • 如果毒蛇毁坏众生身体,只是坏今生而已;

  • 但如果破了戒律,毁坏智慧,那就是生生世世法身的毁坏。

(4)罪业难以清净

  • 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最好不要通过造论给自己生生世世制造难忍、痛苦的因;

  • 有些众生因为依止了像提婆达多一样的恶知识,自己也没有辨别的思想,跟随着开始造论、立说、著书等,如果毁谤正法,以后可能很难以清净。

  • 这种情况,甚至有些大德显现中也会有,以前也引用过弘一法师晚年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3、有必要澄清误解

(1)一方面,我们要认识《楞严经》的功德;

(2)同时对于佛教的某些看法和误解,自己也有必要澄清。

(3)以上师在本课为例:

  • 前面对历史留下来的很多疑惑和不同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 后面还会进一步详细为大家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观点?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某些人为原因?


4、有必要修证

(1)佛教的教义是初善、中善、末善,甚深意义通过修证才能品尝,比如藏地的格西或堪布去很重视修证的佛学院参学,回来后,就成为特别难得的人才,在弘扬正法方面也非常成功;

(2)如果去一些整天执著于词句辩论的道场或学堂学习,也会受此影响,对真正的甚深意义从来没有品尝过。


5、谨慎使用影响力

(1)世间有些人说话特别有感染力

  • 有些人好的方面有感染力;

  • 有些人说不好的方面,也特别有感染力。

    例如:历史上希特勒的一次演讲,也有成千上万人感动,煽动力特别强,通过一次演讲,让人们心里留下非常坚定的影响。

(2)传授正法也是一样

  • 有些人直接植入正能量的种子;

  • 有些直接植入邪知识,甚至有可能是对社会和个人不利的内容。


6、本次传讲《楞严经》的态度

(1)始终贯彻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以理为主建立正道;

(2)并不是以耽著或贪嗔来立宗。


六、《楞严经》的功德与前辈大德的感应

1、唐惟悫(què)法师获文殊菩萨加持的公案

(1)结缘:据《宋高僧传》记载,唐朝当时大名鼎鼎的惟悫(què)大师,有次到宰相房融家作客(或接受供斋)。房融开启了十卷《楞严经》与十位出家人结缘,并介绍翻译《楞严经》的来龙去脉。(另一种说法是房融将《楞严经》给予度门寺神秀禅师等人,后来魏北馆陶沙门慧震制作科判,从度门寺流传开来,惟悫法师得到科判并进行了注疏,这在《宋高僧传》也有略讲。但普遍观点是惟悫法师直接从房融宰相家中得到《楞严经》。)

(2)发愿:十位僧人每人可开题一卷《楞严经》,惟悫法师开的是第四卷,见此经文笔清婉、法理玄深,他生起了极大欢喜心,发愿要注疏《楞严经》。

(3)祈祷:对古人而言,注疏是很严谨的事情,惟悫法师回去后,在十一年里猛烈祈祷文殊菩萨,终于有所感应。

(4)感应:在他清净的梦境显现中,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入于他口中,此后便获得了注释《楞严经》的能力。在写完《楞严经疏》(共三卷,已佚)后,又梦到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从他口中离开了。

(5)关于净现类的著作

  • 像惟悫法师梦见“文殊菩萨从口而入”这样清净显现中的法,应该属于净现类的法。

  • 藏传佛教也有诸如此类的法,包括法王如意宝的许多著作,就包含了伏藏类、净现类以及专著类的内容。

  • 受到文殊菩萨加持,惟悫法师的《楞严经疏》影响深远,此后的宋、明等朝代,也有不少大德引用此疏作为依据。

参考资料:《宋高僧传》

唐朝京师崇福寺惟悫(què)法师,作《楞严经疏》。据说法师初从融相宴请,宴中得阅《楞严经第四卷》,生大欢喜,发愿注经。11年内祈祷文殊菩萨,感文殊菩萨入口,开始注经,注经毕,梦文殊菩萨从口中出。


2、真鉴大师向阿弥陀佛请假暂不往生的公案

(1)开悟出家:据说明朝的真鉴大师(别称“交光大师”)看到《楞严经》后,有了一些觉悟,从而出家。

(2)发愿:他后来想为《楞严经》写注释,为此十年中不断地读诵《楞严经》。

(3)感应:有次生病,修自他交换时,出现西方三圣迎接,他对阿弥陀佛说:《楞严经》注释还没写完,能否请一段时间的假。

(4)完成注释:后来写成了《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虽遇部分人排斥,也难掩盖其珍贵性。圆瑛大师、续法大师(别号“灌顶”)等大德也以他的注释为基础。


参考资料:

明朝交光真鉴大师,着《楞严经正脉疏》十卷。大师从楞严发悟,发愿出家注解楞严。披剃十年,大愿未果。修自他相换时,病中感西方三圣迎接,因楞严未注而告假,阿弥陀佛予以承许。大师于楞严,自有心眼洞明,条理脉络,全异古德,自成一家。此书一出,惊动江左,咸谓自经入中国以来,未有此解。亦遭各方知识诟病,尤其是其舍识用根一说,争议频仍。然而,自明末至清以来,后代经师多许此疏。再做新疏,亦依此疏。如灌顶大师,圆瑛大师,采用此疏极多。


七、关于讲记

1、讲记的定位:千年大计,流传百世


2、讲记的要求:

(1)保障质量

  • 要求有文字功夫:文字严谨、文字精美非常重要;

  • 否则如果时间紧,效果不好。

(2)临时稿件应标注“暂未定稿“

发心人员连夜做的讲记很辛苦。在大家尚未忘却课堂内容前,为大家提供方便,确实重要,但在内容后面应说明:“暂未定稿”。

(3)讲记后面应当有整理者的名字

  • 有贡献应该赞叹;

  • 没贡献应该说他。

(4)举例说明

最近翻译发心人员前几年编辑的《法王如意宝教言集》,总共八十多章,中间遇到很多不同的心态:

  • 有的贡献很大,法王的教言全部都记在里面,特别感恩他们;

  • 有时候不知道谁编的,感觉很不舒服,在一个标题当中只是说几句,前后什么都没有,法王当时应该不是这么讲的。


八、收集上师音视频资料的重要性

1、收集的范围

(1)不管是哪一个大师、上师的教言;

(2)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开示;

(3)不管是文字、音频、视频;

(4)不论长短,哪怕短短的一个偈颂,短短的一个片段;

(5)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

(6)可以非常客观、直接、简单的记录上师的一些小故事,并不是特别夸张的;

比如上师的一个微笑,对别人一种简单的沟通,为人处世当中一个小小的故事。真实当中,好像和凡人有点不同的,有时候有必要记录下来。


2、收集的意义:

  • 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应该很珍贵;

  • 这些跟随法王的年龄稍微高的人离开以后,再寻找(关于法王的资料)的话更麻烦;

  • 若能流传下来,都可以利益无数后人;

  • 依靠某种方法可以唤起人的记忆,重现当时的场景。


3、以例说明:

(1)像国外创巴仁波切的一些弟子,在保存资料方面值得随喜,他们把上师所有的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的音频、视频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当时的机器设备也非常好。

(2)我们当时没这个条件,所以好多资料,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稍微有一点,但全部都是模糊的,所以现在很遗憾。


4、上师呼吁开始收集法王的资料

(1)从现在开始,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如果谁有音频、视频,我们有责任留下来。

(2)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而是应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精神财富,是一种很珍贵的资源。

(3)再过十年二十年,对看到的后代人应该有甚深的意义。


九、翻译方式的变化

1、交传翻译(1987-1999年期间)

(1)翻译时效的不同

  • 有时在重要的法会期间现场翻译。

  • 有些是第一天记录法王讲述后,第二天按译稿做复讲,比如《百业经》的翻译。

(2)上师风格的不同

  • 有些是逐字逐句翻译;

  • 有些是讲很大一段,然后翻译。如:宗萨仁波切的父亲(也即敦珠法王之子)董瑟·听列·诺布仁波切。


2、同声翻译(1999年以后)

(1)在新加坡发现并带回喇荣;

(2)特点:时效性比较好。


十、关于留下传承上师的智慧

1、弟子的责任

作为一代的传承弟子,还是有一定的责任在有必要的时候,把前辈大德们的言教、故事以及所有的事迹留下来。


2、法脉的延续

一个法脉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和这一代的弟子很有关系。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把上师们的教言能传下来,就算是比较成功的。下一代人也会重视他们相关的上师、传承。


3、上师外在的事业和内在的智慧

(1)佛教当中有一部分对上师的事业,外在的建筑比较重视;

(2)有一部分对内在的智慧比较重视;

(3)这两者都重要;

(4)智慧更重要。


4、要更重视智慧的流传

(1)上师的愿望

通过记录法王如意宝、以及其他得过法恩的上师的书、整理他们的讲记,希望在后人的世界里留下他们的影响。

(2)留下这些的目的

  • 对后人有利益

    我们所遇见的这些上师,确实非常好,从来不害任何众生,一生都在为众生付出,无论显现上生病,衰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从来都是任劳任怨的,完全为众生付出的大菩萨的行为,他们的语言和思想留下来,对后人非常有利益。

  • 有传承的加持,传承的力量。

(3)需要付出代价

  • 我们对一般的思想,一般的文字,一般的智慧,也不会付出这么多的代价;

  • 做这些不会顺顺利利的,还是会遇到很多阻碍;

  • 需要付出人力、财力等很方面;

  • 还要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都要考虑到。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一、原文

【楞严经丨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消文释义

1、释义方式:

(1)“六成就”

  • 以前《维摩诘经》及其他经的开头,是以“五圆满”方式来讲的;

  • 这次按照汉地个别大德注释中的讲法,即“六成就”的方式来讲;

  • “六成就”与“五圆满”比较相同。

(2)“六成就”的出处

  • 子璇大师所著的《首楞严义疏注经》中提到“六成就”;

  • 很多大德讲《圆觉经》也是依“六成就”讲解的。


2、释义

(1)“如是”,即信成就;

(2)“我闻”,即我成就;

(3)“一时”,即时成就;

(4)“佛”是主尊,即主成就;

(5)“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即舍卫城给孤独园,这是处成就;

(6)“大比丘众”,即众成就。


三、重难点分析

1、“如是”的意思:

(1)当时佛陀如理如实的这样宣讲;

(2)当时弟众们如是听闻;

(3)听到后如是记录下来;

(4)我们对此记录有信心:

  • 并不是原文当中没有的,或是佛陀没有说的;

  • 佛当时说的金刚语完全真实可靠,如理如实。


2、 如是——信成就

(1)信心特别重要

佛教中的任何教言:

  • 开始时的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

  • 过程中的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就无法坚持;

  • 最后的信心也很重要,没有信心则无法圆满。

因此,信心特别重要。

(2)以教证说明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大智度论》

佛法像大海一般深广,必须凭借信心才能趋入,凭借智慧才可到达彼岸。


3、“如是”的说法与传承上师有一定关系。

(1)东西方观点的差异

  • 西方学生的观点:

    Ø  老师说什么,也许对也许不对;

    Ø  我的思想很重要,我要反驳(当然有一些丰富的想象力、创意是有必要的。)

  • 东方思想认为:

    Ø  “如是“也很重要,因为《论语》中当时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对话有”如是“的原因,这种珍贵的教言一直完整的流传到现在。

    Ø  如果没有“如是“,当时孔子如理如实的语言,弟子们不一定能记录下来。

(2)佛经也是这样的

  • 弟子们依靠信心得到佛陀当时所说的所有的教义,原原本本的一直流传;

  • 每个佛经开始有个“如是“特别重要,里面有可靠性、可信性等等很多的意思。


4、我闻——我成就

(1)佛教的教义中的四类“我”:

  • 凡夫“俱生所执”之我;

  • 外道“遍计所执”之我;

  • 圣者“假立”之我;

  • 修行“最终成就”之真我。

(2)此处的“我”

指当时在场的阿难尊者、目犍连或舍利子等等阿罗汉以及得不忘陀罗尼的人。

(3)“我闻”

我当时是这样听到和得到的。

(4)“如是我闻”

当时佛陀宣说的法,我如是明白听闻、记忆清晰,获得了法圆满。


5、一时——时成就

(1)一方面,印度没有讲述确切时间的习惯。

(2)另一方面,佛教的时间,并不是当时起作用,而是在三时当中都起作用。

  • 比如世间的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文章中的“公元多少年“,仅是在当时起作用,过了一段时间,则已不起作用了。

  • 而佛经中的时间,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时都是需要的,表明时效性不会过时的。

(3)密法中的清净时是另一种解释方法。


6、佛——主成就

(1)佛指断证圆满(断除二障、证悟智慧)的觉悟者;

(2)佛讲的真理,所建立的学术千真万确,没有任何的欺惑、虚妄。


7、“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处成就

(1)“室罗筏城”:舍卫城,祇桓精舍”:祇园太子的精舍;

(2)关于舍卫城

  • 佛陀当时宣说《楞严经》的地方;

  • 前后总共住留了二十五年;

  • 应该是佛陀待过时间最长的、最有加持力的圣地。


8、如何看待佛陀成佛后在故乡迦毗罗卫国的时间不长,反而在“外国”住那么久?

(1)取决于有无染心

  • 佛陀没有染心

    Ø  迦毗罗卫国和其他地方都是一样的;

    Ø  并非因某地比较好玩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前往。

  • 佛陀之外,包括释迦族人在内的其他人都有染心。

    Ø  有些人认为“佛陀是我们这边的人”而生贪心;

    Ø  有些人认为“释迦族是我们的怨敌”而生嗔心。

(2)取决于哪里的众生有缘

  • 舍卫城应该与他最有缘,国王和民众都对佛陀特别有信心,所以待的时间比较长;

  • 有时候家乡的众生反而很难度化。

(参考:《大智度论》卷第三  释初品中住王舍城)


9、印度的圣地与印度人

(1)圣地的情况

  • 以前确实很殊胜。

  • 时过境迁,有很大的变化,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相关书籍中记载,他们当年去的时候,这些地方都已成了废墟,并不是很明显。

  • 后来被发现后也进行了恢复。(上师原来和法王如意宝一起去印度时也参观了一些遗址,并在那里念了《普贤行愿品》)

  • 印度人并没有护持,大多由藏传佛教和其他教派护持。

(2)印度人的过去与现在

  • 印度历史上却出现过龙猛菩萨、寂天菩萨、月称菩萨、陈那论师等伟大的上师,我们虽未曾与之谋面,学习他们的论典时,真的特别惊讶:“这些人好厉害!”

  • 由于历史原因,印度人现在学佛的很少,在佛法方面造诣较高的人不太多。

  • 在其他行业,印度人的世间智慧还是相当厉害的:

    Ø  西方的波音公司、硅谷等很喜欢请一些印度的科学家;

    Ø  听说在西方的IT行业,印度的科学家是最多的;

    Ø  印度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印度理工学院IIT也可与美国麻省理工MIT相提并论。

  • 但对佛教的信仰与古印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对佛教的贡献就更难说了。


10、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大家应该记住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的贡献(好多人不认识,也不了解)。

(2)这位学者前后历经25年,依靠种种方法,在印度发掘出了很多重要的佛教圣地遗址。

  • 发现与佛教有关的古文字

    Ø  在印度被英国统治的时期,他被派到印度作为工程师驻扎在兵团中。在印度鹿野苑常驻期间,偶然在石头上发现一些古代文字;

    Ø  他将这些文字拿到当时的印度博物馆和考古学院分析,被告知:“好像是印度的文字,但现在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没有这方面的文献,可能是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 (由于那时印度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什么文献资料都没有。)

    Ø  后来他回到英国,刚好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译成了英文,他对照这两册典籍,发现在鹿野苑发现的文字与佛教有关,于是再次回到印度。

  • 开始专注佛教圣地遗址的考古

    Ø  1837年,卡宁厄姆开始在印度专注考古研究。

    Ø  起初,他发现了鹿野苑,即瓦拉纳西城外一处三十多米高的圆顶建筑,被当时的耆那教徒当作猪圈,此外就没有发现任何遗迹了。

    Ø  在长达25年的考古研究中,他逐渐发现了佛陀降生之处、佛陀转法轮之处,发现并挖掘的古迹有:鹿野苑、蓝毗尼、拘尸那罗、那烂陀寺、祇树给孤独园等遗址,还包括正觉塔(菩提塔)。

(3)唐玄奘大师、法显大师以及卡宁厄姆等人,对佛教的贡献不可磨灭。

(4)作为佛教徒,我们要对这位英国学者特别感恩,应该认真地阅读一下他的事迹。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印度圣地的许多殊胜遗迹,包括阿育王石柱等等,也许我们至今都无缘得见。


11、防止其他宗教对佛教的破坏

(1)目前,虽然世界各宗教间基本能够和平共处,但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对佛教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当时印度的许多佛教圣地几乎全被夷为平地,甚至被他们当做猪圈或尸陀林。

  • 正觉塔

    Ø  按照根登群培的记载,菩提塔此前曾遭受过两次较大的破坏。

    Ø  最重大的是13世纪时,伊斯兰教军队欲摧毁正觉塔,当地僧人惊惧万分,连夜用土将塔埋于地下,形成了一个小山丘。

    Ø  小山丘下的正觉塔,在地下一睡就是六百多年,直到1861年才被发现而重现天日。

  • 飞行寺

    Ø  印度有座寺院叫做飞行寺,又称欧丹达菩提寺(上师念诵藏文“乌旦达波日”),距那烂陀寺仅11公里左右。

    Ø  在古代印度,曾是与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齐名的佛法中心。(藏地桑耶寺第三层参照飞行寺的风格。)

    Ø  鼎盛时期曾经有一万二千余名学子在此求学。包括藏传佛教中赫赫有名的玛尔巴、那若巴、阿底峡尊者等都曾在飞行寺修学。

    (《那若巴尊者传》中记载:一次,玛尔巴前往印度飞行寺向那若巴求法,他对那若巴说:“我在藏地有位弟子叫做闻喜(即米拉日巴),他得到了空行的授记,很想获得夺舍法的传承,您能不能传给我?”那若巴听后,自然宣说了一个偈颂(上师念藏文),意为:“在北方的黑暗之地,竟有这样一位如太阳照耀雪山般的叫闻喜的大德,我恭敬地向他顶礼。”于是,那若巴双手合掌,向西藏方向点头示敬三次。这时,飞行寺四周的所有山丘、林木也都像鞠躬一样弯向西藏三次,直到现在,仍是倒伏于西藏的方向。)

    Ø  不幸的是,飞行寺也被伊斯兰教摧毁殆尽,变成了一处坟地。

    (曾有一位学者在其著作中描述,当他亲见到飞行寺的遗址时,感到非常的伤心:“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寺院,已经面目全非,四处凌乱地散布着墓碑,上面覆盖着伊斯兰教的绿色旗帜……”)

  • 鹿野苑

    Ø  从13世纪伊斯兰军队入侵印度,直至1837年,漫长的600多年当中,印度没有留下任何佛教的痕迹。

    Ø  直到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发掘了鹿野苑的遗址。

    Ø  当年被发掘并修复后,也曾有一段时间由印度教徒管理。

    (根登群培在《印度圣迹》中记载:“塔内除了供有佛陀的等身像,还新修有一些印度教殿堂,以血肉供奉大自在天。当时一位叫法护的居士心生不忍,为了夺回佛教圣地的保护权,他利用法律手段上诉,结果不幸牺牲。”)

    Ø  20世纪初,斯里兰卡僧人达磨波罗在印度复兴佛教,在印度鹿野苑组建僧团,迎请了三宝所依,并上诉法院要求收回佛教徒管理祖庭的权利,最终法院裁决由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管理。

(2)回顾历史,有必要准备好面对危机和挑战

  • 往昔人类思想的冲撞、人际关系的不和以及不同宗教间的冲突等等,的确值得深思和注意。

  • 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代,但宗教或各种不同的思想并非都像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时都会对佛教有威胁。

  • 因此,这是佛教徒不得不考虑的。

(3)提前采取保护措施

  • 虽然,历史的变化是一种规律,但我们对一些佛教圣地、高僧大德、佛教经卷等,都需要有一些保护措施。

  • 当然,有些是我们想保护也不一定能保护的,但大家也应该知道。

(对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宣讲见下一课。)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