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问佛陀情为何物?》阅读参考 返回

《离幸福很近•问佛陀情为何物?》阅读参考










提纲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前面在两堂课当中,我们讲到了金钱,也讲到了如何面对痛苦,那么现在是大家重要的问题,就是欲界众生是饮食男女。这个食物有两种。佛陀这样讲,不单单是我们众生所吃的饮食,还包含男女以性为食。所以这个过程当中还有感情的问题。我们说是怎么样来面对呢?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影响。那么对小孩的教育都会有影响。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1

现代人对爱情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阐明现代人所面临的感情问题,首先来看一下,陈述大家对爱情的态度。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来说不外乎就是憧憬、美好。而且在这理想状态当中都是觉得非常温馨。向往爱情海,白头偕老,觉得都是种美。哪怕是吃苦一辈子到老都是美好的。甚至爱情的小结晶,小宝宝都是很可爱。这就是大家对爱情的态度和向往和一种憧憬。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爱情是不是这样的呢?当然,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爱情也有美好的。比如说杨绛、钱钟书值得我们赞叹和歌颂的爱情也是有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也是有。那么不管是白头偕老的爱情,甚至一如既往的爱情等等。从头到尾都是美好的,从认识到相恋、相见、结婚,最后到老了都是非常地美好。这种也是有的。

2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也有不好的。比如刚结婚就离婚,甚至曾经的温情默默变成了家暴,或者争吵,那么曾经的甜言蜜语变成冷言冷语,曾经的誓言白头偕老,截然相反分道扬镳。曾经不离不舍弃等等,向往爱情海,后来渐渐失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的。

3

到底什么是爱。

怎么样通过这种现象,我们确实要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爱呢?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小至小孩子到老都会思考到底什么是爱。

比如对于小孩来讲,认为妈妈在他睡觉之前给他讲个小故事,搂着她睡觉,这就是爱。那么不管怎么样可能每个人看的角度是不同的。但是至于什么是爱,我们要清楚的。一定是奉献、付出、一种给予是这样很美好的。如果他不是一种奉献、给予和付出那他谈不上美好,因为美好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丑陋的。如果是非常自私自利完全的占有那肯定不是一种很美好的。从爱的角度来说:希望你快乐的心态、付出的心态、给予的心态、奉献的心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

4

爱情又是什么。

为什么把爱和情分开来说?大家清楚爱和情肯定是不一样的。爱,它的心态有很多:有母爱、有父爱、有姐妹之爱、有兄弟之爱、有同窗之爱,很多很多的爱。爱的范围是特别广泛的,它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是爱情就不一样了,它是以爱引发的一种情叫爱情。情也很多:有亲情、有感情、那么有母子情,手足情深等等。这个地方用爱来修饰的情,说明了我们基于爱引发的一种感情。这个狭隘的来说就是男女之情了。因为它是由爱引发的感情,所以叫爱情。

所以这个爱情单单从字面上解释,那么爱情就是爱一个人的感情,激情或者是热情。不见面的话非常想念、思念的那种味道。如果说是哲学或者生物学,那么每个人解释这个爱情又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简单说的话就是这样。所以爱,它是一种心态。它是人类非常崇高的一种情感。它这方方面面,师生之爱、兄妹之爱、母女之爱等等朋友之爱都属于爱。但是锁定爱所引发的感情,特指就是我们男女的爱情。

5

我们为何一定要拥有爱情。

我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的爱情是不是真的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这是上师老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让我们思考的。因为刚刚讲的爱,所谓的爱是非常崇高的情感,它实际上是付出的、给予的、希望你快乐的心态。那么这种崇高的情感让大家很向往,觉得非常地美好。我们一般歌颂母爱很伟大。如果我们把爱落入到男女当中引发的这种感情当中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美好?让人这么沉迷呢?还有爱情美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来说在这每个人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是我在这个地方提出来让大家思考。首先爱情是很温暖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人是很有爱的人,是一个很温暖的一个人,像太阳的一个人,现在不是叫暖男吗?这样温暖的一个人,他能给大家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就像春风一样吹过。他肯定就很美好了。所以一方面就是我们美好的感情总是我们得不到的、理想化的东西,我们就认为它美好;另一方面他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然后伴随我们面对一些一个人难以面对的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成长压力很多很多,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自我的疏离感,所以这时候就觉得非常美好。在人生当中找到另外的一半,这个非常美好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些了。

但是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拥有爱情?不外乎我刚才说的:自我的疏离感以及害怕孤独也就是寂寞。这个从小孩子刚刚生下来开始的时候他就渴望妈妈温暖的怀抱。如果说是小孩子没有在妈妈身边长大的话,他很多时候表现出来不太健全。有的时候自闭症。所以很多人因为缺乏爱导致很多心理疾患。然而过多泛滥的爱也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中道的爱,并且爱确实有治愈我们心灵创伤的能力。比如说小孩子他从小妈妈就打他,骂他,这个小孩子特别渴望完整的母爱,他长大之后就会寻找一位比他年龄大的人。所以我们说如果拥有完整健康的爱,他的人生是不残缺的。反过来说如果是父爱,或者母爱或者兄妹之爱等等之类,有一份爱残缺的话,他的人生就是不健康的。甚至对于心理来说是很大的阴影,甚至会影响他择偶标准。所以爱有无比的疗理治愈我们心灵的能力的。所以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墨客歌颂赞叹爱。确实如果说我们爱用好之后它是无比的妙药。这个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充满了温馨,传递的是温馨,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信任。

所以不管是解脱我们自我疏离感,或者说是孤独感,寂寞感都是拥有爱情的理由。并且它能够伴随着我能够更加勇敢地或者说是去面对这些春夏秋冬,所有的生活的压力,一起承担这一切。这就是我们拥有爱情的理由。

6

对爱情态度导致的结果。

1)我们会幸福快乐。因为善业所感,你会找到志趣相投的另一半,相依偎的走完人生的最后的旅程。那么到老死的时候,他能够慢慢的陪着我们变老。甚至像曾经唱的一首歌吻吻的爱情,这样确实也有,不可否认的有很多。这是我们向往的,能够这样是最好不过了。

2)苦乐参半。即便看上去是幸福快乐的爱情当中也是苦乐参半的。比如说意见不合,然后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甚至很多理念不同,都会引发甚至因为你吃咸的我吃淡的都会引起争吵,因此苦乐参半也是会有的。

3)特别痛苦。由于我们对爱情过多憧憬,但是美梦变成空想的时候就会引发出痛苦。感受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或者怨憎会苦。比如:夫妻就像仇人一样,根本不像亲朋好友,一见面就吵架,是怨憎会苦的。还有两个不同的人相爱,异地别恋,长期分离,这样爱别离苦。苦苦的相爱一个人,然而那个人对我不离不睬,很冷漠,甚至进行侮辱,这个时候的话就是求不得苦。所以等等这些就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当中导致的结果。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1

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

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而且要互相彼此善待对方。这是上师老人家说到的。那么在这一点怎么体现互相要善待对方?而且佛教承认感情,是如何的重要呢?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也许今天很多道友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的是居士们都学佛了。不管男居士女居士请你一定要善待你的另外一半的。不要因为学佛了,很多人学完佛之后反而因为自己的出离,佛教讲的出离心,那么出离心的时候他要舍弃今世,一舍弃今世就要舍弃家乡,那么舍弃家乡就要舍弃家庭。有些小小的孩子没人管,还有老老的父母亲没人管,然后男女双方也是撕破脸了,这个真的是很不好的。

我们来看佛陀怎么来讲这个问题的。从世俗层面的角度来说,在讲男女双方在婚姻当中一定要善待对方。要有承担心和责任心,不但要赡养老人,也要照顾好小孩,还有男女之间也必须要尊敬恭敬。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总之夫妻之间如同集市上的两个人相遇了,因此夫妻之间珍惜。

佛陀在五戒当中首先制定了不要邪淫,这是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每个居士佛教徒都做到不邪淫,对我们社会、家庭是个很大的保障。佛陀在2000度年前以这样的慧眼而照见了。所以强调不要邪淫,彼此要尊重、爱护和忠贞。

2

感情是非理作意的分别念。

认为女人和男人是漂亮的。感情是快乐的,这种都是颠倒的认知。那么依靠这些颠倒的认知,我们非理作意引发感情的烦恼。

所以法王如意宝说贪心的这样一个人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这样一种人,就像疯子一样。这样狂乱的分别念就像是风中的棉絮一样漂浮不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如果说你认为你追求的感情是漂亮,美女才能够让你获得婚姻。那么如果比这个更漂亮的美女,那你会追求另外一种婚姻。所以有贪心分别念的人,我们的心不断地换来换去。

所以如果感情真的一成不变,非常温馨、美好的感情的本性真实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心情会前后会变化?而且以前所喜欢的人也应该永远喜欢,一成不变的永远喜欢。然而我们为什么不是这样子的呢?

3

有部、经部等对爱的认知。

有部宗、经部宗是小乘的观点,唯识宗是大乘的观点。

有部宗认为,所谓的爱是从有交媾能力到还没有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因为有部宗的十二缘起都是按五蕴的不同阶段划分的。这是有部中所讲到的。

经部宗和大乘差不多的观点。这个爱,爱从哪里来的?爱是从乐受来的!有乐受才会有爱,那么当然这是一般的理解。还有其他的苦受也会引发爱。那么苦受引发的爱,这种爱叫乖离爱。很讨厌,很想离开,恨不得早点逃离。

三种爱都是从触受来的。就是大乘经部宗的观点。

唯识宗所谓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贪心而已,外境当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美女。我们的身体是无情法,身体像石头一样是无情法,那么它不可能真正的会有爱。所以如果有100个美女来拥抱我们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不会生欢喜心。生欢喜的是贪心,然后用不净粪来染污你身体时也不会生憎恨心,也不会愤怒,愤怒的是我们的心。所以通过这个地方明白一切贪心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好!这是唯识宗的观点。

4

佛教深层分析爱的结构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我们对爱乐此不彼呢?大家进一步了解从十二缘起进行进一步分析:六入缘触缘受,爱和取和有。爱来自于受,受有三种受:乐受、苦受、舍受。

我们一般人的爱肯定是来自于乐受。那么有了乐受我就对她贪爱不已。如果她总是刺激我,伤害我,我怎么可能会爱她呢?恨不得离开她。受又从哪里来?受是从触来。触有六种触。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

这个乐此不彼是因为它有乐受。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乐受。也就是说如果男女之间没有乐受,不管是对方照顾所引发的心里的乐受或者是你们身体交往的乐受。如果没有这两种乐受不可能一直都会有爱情。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之所以对爱情乐此不彼?这是无始劫以来流转轮回的习气,就是因为这个贪爱。所以对它乐此不彼,不代表它是很高尚的、不代表它一定是最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我很喜欢吸毒,对于曾经的吸毒我也是乐此不彼,那么甚至我不能自拔。我进了戒毒所,出来之后照样会去吸毒。那么我乐此不彼不代表这个毒品就是好事。我对爱情乐此不彼不代表爱情一定就是美好的东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乐受才会乐此不彼的。

男女之间的欲就如同飞蛾贪恋火一样,野兽贪恋琵琶一样,蜜蜂贪恋花朵一样,所以这些在佛教看起来都是一种苦的。就是前面所讲到的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就这个意思。龙树菩萨讲了:人类是有欲望,比如说有欲看起来有了欲望之后有欲望的快乐。其实没有欲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无欲之最乐。

5

感情是痛苦无常的。

为什么痛苦无常呢?我们通过爱恨的变化,以及合久必分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无常的。上师从无常必有损的角度来说,还有凡夫人的分别念不可信,这些都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讲,感情是痛苦无常的。

引用一个公案。鄱阳王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王妃的丈夫死了之后,她不吃不喝想念他。后来她哥哥故意画了一幅画,画里鄱阳王和另外一个王妃,这时候她就开始生气了。由爱马上生恨。

说明: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并且世间所追求的爱情“保质期”并不长,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

说明:我们这个爱情是我、自我所引发的,一旦你不再爱我了,那么我不再为你留守了。我一旦知道你移情别恋的话,我也不会在原地等候。

分析为什么感情是痛苦无常的?

▶ 第一个:那么爱情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心。

▶ 第二个:爱情的本质是是烦恼的贪心所。

第三个:那么谈情说爱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1

我们有没有爱过人呢?

我们肯定也是爱过的,不管是爱父亲、母亲或者有男女之爱,有爱过。但是怎么放下的呢?是因为(认识到)更多地它是一种不自在,不自主的快乐。这种不自主的快乐,甚至让我们的心完全的灼热般。比如让我们等待一个人、思念一个人,内心不寂静,像火灾燃烧一样。一般用世间上的人的语言来讲,假如说爱一个人,思念在燃烧,燃烧的心不寂静很痛苦。表面看起来很快乐,但是每分每秒等待过程当中充满焦灼不安,这种不安太让人不愉快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智慧进一步照破情执。

无始以来大家都觉得男欢女爱是很有乐受的东西。乐受就像大象喜欢淤泥,蜜蜂喜欢花朵一样,也是埋葬我们的所有的解脱的坟墓。所以现在进一步以智慧照破情执。在世俗谛当中佛陀确实也说明夫妻之间如何相处,讲到这个过程并不代表,佛陀鼓励大家完全被情所束缚,没有这样。

2

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爱呢?

应以中道的态度,不管对金钱要中道,对爱情也要中道的。怎么中道呢?

佛教并不是特别强迫我们绝情绝爱,学佛之后谁都不爱了,不可能的。你连家人都不爱,你不可能爱众生。所以如果真正的在家里面能够隐忍的,做一个很有爱心的一个人,对家人尽心尽力,对家庭的如是付出,整个来说修行,他比一般很自私自利的人快一些。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都不爱,他怎么可能爱所有天下的人?更是因为有爱的人,很温暖的一个人,不伤害别人的一个人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很舒服的话,这个人他修菩提心,大悲心比一般的人来得快。

你可以很好的爱,怎么很好的爱?要靠佛法很好的爱!所以要放弃非理的执著。

所谓看破放下,不代表不爱,你可以爱,你可以很好的爱,佛陀就是这样。好好善待你的亲朋好友,处理好婚姻关系就是修行。所以我们说是你要把你当家庭当做我们修心的道场,不要当成战场。天天夫妻俩吵架,天天撕破脸皮,不要这样。能不能把你的家庭营造地很温馨,就当是修行的道场,用你的菩提心和爱心去营造它。

3

如何对治贪执之心呢?

▶ 不净观——对治认为女人是清净的悦意的;

上师讲女人的身体很美丽其实是未经详细观察的一种错觉。

▶ 无求——对治贪求;

无贪的方式对治爱情。过多的贪,比如说贪辣椒,你特别爱吃辣椒也不好。过多吸烟,贪酒都不好。贪爱,我们说男女之间的爱情,男女之间的爱也不好。

▶ 了知感情是债—莫名的喜欢、动心;

把我们夫妻的感情当成我们修行的方式,把家当成道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缘,一讲到感情就是债,没有债就不来。为什么?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个人莫名的欢喜,很动心,这时候对她所牵绊,就是因为有业债。比如说我欠某个人钱,必须要还他。同样如果说是我这个人欠这个人太多,这一世我通过种种付出的方式来回报这份感情。所以谁爱谁的多,那就是你上辈子欠他欠的多。因缘了了之后,债还了之后夫妻间的缘分就尽了。十二缘起就是通过业缘来形成的。所以感情是业债,是债的话我们就用随缘了旧业就对了。

通过佛陀讲到的夫妻相处之道,夫妻之间善待对方、珍惜对方、真爱对方,这样的心态就可以的。把缘了就可以了。

▶ 菩萨的大爱——对治凡夫自私自利的小爱;

什么叫菩萨的大爱呢?就是发起菩提心的大爱,升华了自私自利的爱。我通过爱一个人升华到爱无量无边的人。以前我是为一个人活着,现在为更多的无量无边的人活着。我对生命的底色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了。如果说我为一个人活着的话,注定我这辈子这个人带给我很多很多痛苦。但是为更多人活的时候,我能够爱更多的人,这是因为无我所以能够爱更多的人。所以我能够带给多少人的利他的菩提心,我就会得到多少的快乐。所以我通过菩萨的大爱来对治自私自利占有的爱。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

1)世俗谛的角度:说确实不要对感情太执着。刚刚也讲到了,太执着反而是烦恼,它就越束缚,就像蜜蜂或者说是蚕蛹把自己蚕死了,就是作茧自缚。最后还需要把茧子咬破,变成飞蛾而飞出来。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怎么来咬破自我的蚕茧而化成蛹而去呢?这个地方一定要明白:感情是无常的,要升华菩提心的大爱,去爱一切的众生。

2)胜义谛角度:爱就像大白菜一样,土豆一样,豆芽一样是本质无生的法,因为它是观待因缘和合的。男女的业力,还有因缘才能够形成爱情。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像豆芽一样通过适当的温度,阳光,水土形成豆芽。所以这个豆芽本来是没有的,在黄豆当中本来就没有豆芽。如果黄豆当中本来有豆芽它就不用观待阳光、水土它也会产生。所以豆芽本来是没有的,后来才产生的。爱情本来也是没有的,是突然因缘和合就产生的道理。所以爱情本来就没有。名言当中只不过因缘聚合,如梦如幻的形成了爱情。就说如梦如幻的爱情咱们不要太执着。尽管身边有个妻子,每天同床共枕,也要想这个妻子早晚有一天也会离我而去的。

人在生死当中要明白一个道理:“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