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48 |如来藏!如来藏!如来藏!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48 |如来藏!如来藏!如来藏!

求学足迹 2021-04-15


传讲时间:2015. 4. 1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这样的善到底依靠什么。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前面讲了,凡夫众生世间的业力依靠阿赖耶,那么,清净的出世间法的功德依靠谁呢?依靠如来藏的法性。但是依靠的方式是离因与离果,并不是能生与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正因为如此,我们去修行的话,最后是可以成就的。那成就时,现前佛性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前面讲到,随解脱分善根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的。比如我们之前也讲了,有些功德依靠阿赖耶存在,但“依靠”的方式并不像业力一样,并不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而是以离因离果的方式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这个颂词也很重要。其实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是非学不可的。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学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真正想在理论上、实修上、道次第上知道一些道理的话,那么本论的语言非常简练、精准,加持力也极其迅速和勇猛,因此我想,大家通过这部论典来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正见是特别有必要的。


我有时候也在想,虽然我讲者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有非常清净的传承,所以,我们共同学习的这一群人是非常有福报的。每当我看到这些金刚语的时候就会想到,无垢光尊者的这部法具有这么大的加持力,在如今人们烦恼极其深重的末法时代,我们有了这部论典的甘露妙药,也是特别有幸的。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佛陀已在《无垢天女经》《涅槃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等许多经典,尤其是《佛藏经》和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十大经典当中再三地宣说过: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无有任何垢染,这就是自性住佛性。


佛性有两种,一种是自性住佛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说是佛——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藏,因为有佛性,可以说众生本具佛,每个众生其实都具足本住的自性光明的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自性住佛性的现分有化身和报身,因为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它存在的方式以九种比喻来说明,《宝性论》《涅槃经》以及其他很多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九种比喻说明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宝性论》中云:“如莲内有佛,蜂蜜壳中果,不净粪中金,地藏有宝藏,微果有芽等,破衣中佛像,劣女腹中王,土中有宝像。烦恼客尘障,众生具佛藏。”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这是两种佛性中的自性住佛性。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刚才的自性住佛性是心性光明本住者,是从空性和光明方面讲的。“大悲”是从化身或现分方面讲的。大悲周遍的自性,叫做实修生佛性,也可以说增上性佛性、随增长佛性。很多经典对其名称的说法都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现在并不是佛,因为佛性还没有苏醒过来。众生通过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障碍,通过很长时间的修学,如来藏上的垢染可以慢慢净除,净除之后才可以成就。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也有另一种佛性。


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有两种佛性:一是自性光明本住的佛性,二是通过修行才能得以实现的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这两种佛性的根本即是觉性光明智——不管是本住的佛性也好,实修生的佛性也好,本体都是觉性光明,也就是我们的心性光明。


《般若八千颂》中也说:“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这一点下面也会讲的,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是光明的。而且这种光明的本体本来就没有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不是我们的心性,它是一种偶然的、暂时的客尘,而不是永恒的;通过积累资粮,慢慢可以现前本来的佛性。正因为它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心性的本体是善——“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历史上有个别大师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这种说法确实无法成立,人之本性应该是善的——我们的本性并不是具有贪嗔痴的,因为贪嗔痴是忽然性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去证明,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成就者们积累了很长时间的资粮之后,最终也可以显示这一点。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短暂的,短短的时间当中可能是不行的。


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说:“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积聚少少的资粮根本不能获得菩提,只有积累如须弥山般无数的资粮才能获得。因此,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获得断除一切障碍的佛果,的确也是非常困难的。


拓展内容

《菩提资粮论》,龙猛菩萨造颂,自在比丘著释。


所以,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资粮,才可以现前本住的佛性、获得解脱。佛陀在《二观察续》中讲:“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障净现真佛。”众生本来都是佛,但是确实具有暂时的障碍,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的净除,之后才可以现前佛性。


当然,不管是现前本性的时候,还是净除障碍的过程中,以前的本性是什么样,以后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来藏经》中也说:“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真如的本性以前是什么样,以后也是什么样。这一点,稍微对大乘经典和续部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的。


总而言之,《华严经》《宝性论》和其他相关的大乘经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但这样的本性可以按照一转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有不同的解说,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三转法轮的甚深意义。


众生本具如来藏 


很多大乘经典都讲了如来藏的本来存在。当然,对于其存在方式,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讲,显宗有显宗的解释方法,密宗有密宗的解释方法。但我们需要知道,按照《宝性论》的观点,有九种比喻来说明众生相续当中都具有如来藏。


我以前在厦门大学讲过这个道理,《大学演讲系列》第十册当中有。因为当时他们要求讲这个,我就讲了这九种比喻和其对应的意义。讲之前,老师和学生们特别强烈地要求,但讲的过程中,我看下面听众的态度,好像他们也并没有特别地领会到。


如来藏的这九种比喻包括:最初没有入道的比喻、已经入了道的比喻,还有资粮道的比喻、加行道的比喻,以及声缘阿罗汉的比喻,见道的两个比喻和修道的两个比喻,总共有九种比喻。


第一个是没有入道的比喻:就像是莲花苞中有佛像一样,众生的相续当中也有被贪心包着的佛性。


第二个是已经入道的比喻:一般在蜂群的包围当中有蜂蜜,有智慧的人通过各种方法把蜜蜂扇开后,可以取出里面的蜂蜜;同样,入道的修行人通过观察会发现,如蜂群般的嗔心当中,有蜂蜜般的佛性。有智慧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见到佛性。


第三个是资粮道的比喻,即果皮里面有果实的比喻。


此外还有不清净的坑中有金子的比喻,乞丐妇女的胎中有转轮王的比喻,贫穷人的家里有宝藏的比喻等,总共有九种比喻,这些已经说明了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在学习过程中,你也会慢慢发现,第一个比喻不能跟修道最后阶段的人相对应,因为每一个对应都有不同的密意和意义。而且,大家也会完全明白,众生有不清净、清净和极为清净的三个阶段。


《宝性论》中也讲:“不净不净净,极其尽清净,依次称众生,菩萨及如来。”不清净是众生的阶段,稍微清净是菩萨的阶段,极为清净是佛的阶段,这三个过程用不同的比喻和道理来说明。


《涅槃经》当中讲,一个王子的额头上有一个非常小的如意宝珠,当他因为嗔恨心的驱使而跟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个宝珠就隐藏在他的额头里面了。但后来他发现,实际上宝珠一直都在。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涅槃经》中云:“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有一大力士,彼额有一金刚宝珠,与另一大力士较力,双方撞头,其额上宝珠没于肉中,然彼不知宝珠去于何处。因受伤故唤医令治。医师医术精湛,知宝珠入彼肉内故未医其伤,问言:‘嗟!大力士,汝额上宝珠在何处?’彼大力士惊恐不已,告医师:‘吾额上宝珠不知去何处,若无则乃虚幻耶?’心生极大忧愁。彼医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伤!汝较力时宝珠没入肉中,于外仅现影像而已,汝较力时,因生起嗔心故宝珠入于肉内亦未觉察。’医师虽言,然彼不信,告医:‘汝莫说妄语,宝珠若没于肉内,则因脓血极脏故影像不能外现。’医师复令其照镜,宝珠已明现于镜中。大力士见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识,虽有佛性而无法现见,为贪嗔痴所障所压而屡屡流转于各趣中受苦。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内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同样的道理,佛性对于每个世间众生来说,确实也是看不到的。对于如来藏的本体,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就连声闻、缘觉也不能照见;包括十地菩萨,也像在黑暗当中看色法一样,不能特别全面地见到。因此,我们对所谓的如来藏确实摸不着头脑。


如来藏难以表述


佛陀在《佛藏经》《涅槃经》等相关经典里,也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有个比喻说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认为:“噢,所谓的大象就像铁钩一样。”摸到大象眼睛的盲人说:“噢,大象实际上是圆圆的,就像碗一样。”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认为:“所谓的大象就像一条绳子一样。”……他们对大象都有不同的认识。


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人一说起如来藏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如来藏是如梦如幻的”,有些人说“如来藏是光明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一个空性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恒常不变的东西”,有些人说“所谓的如来藏,是由显现和空性两者结合起来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在没有证到一定境界之前,如来藏的本体确实很难以表达。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佛藏经》中云:“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性,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大家方便的时候再看一下讲义,我希望你们还是好好地研究一下。尤其有些人要写论文的话,此处内容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无垢光尊者引用的教证虽然不是特别多,但都是《大藏经》里面非常重要的语句,你们不要认为这跟别人所引用的是一样的。


现在有些后学者对高僧大德们引用的教证重视度不够,并没有特别细致地去研究。高僧大德们造论不是像世间人一样抄袭,断章取义地这里弄一点、那里取一点,不是这样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有非常甚深的意义,引用的任何一个教证也都有甚深的教义。


关于如来藏难以描述,我记得还有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盲人从来没有看过白雪,给他描述的话就很困难。别人对他说:“所谓的雪,就像海螺一样。”因为海螺也是白色的嘛。他就摸着海螺说:“非常光滑的,所谓的雪应该是很光滑的。”别人又对他说:“白雪像冰一样。”然后又让他摸,因为冰是很凉的,他就说:“雪是特别凉的一个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描述,但作为一个盲人,不管怎样都很难表达白雪本来的真相。同样,要想真正描述如来藏的本体,的确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总的来讲,如果真正认识到了心的本性,这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佛在《涅槃智慧经》中讲:“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你们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性,那它就是佛陀,所以,千万不要从其他地方寻找其他的佛,否则在千劫万劫当中也根本不可能找到。在知道这一点后,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转法轮最为了义


《涅槃经》中也有这样的观察,一个妇女的孩子生病了,医生说,没有恢复之前不能让他吃奶。于是,母亲就在乳房上涂一些苦胆汁,骗孩子说有毒、不能吸吮。当孩子的身体好了以后,母亲就用善巧的语言,让孩子一如既往地去享用乳汁。


这个比喻是说,佛陀转第一转法轮时,知道众生都有一种执著,所以要断除执著进入灭谛;到了第二转法轮的时候,这种执著要用空性来摄持,所以佛陀宣讲了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佛陀才讲到了真正的本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诸法为空性”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境界,但更重要的是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意义。其实,很多经典中说,佛陀在第三转法轮讲的光明、如来藏是最了义、最真实的,因为中间的过程只是为了洗掉我们的执著。


比如说,衣服上有很多杂染和污垢,一开始要用肥皂、洗衣粉等把它洗掉,这相当于第一转法轮的对治法。到了第二转法轮的时候,会有一个“空性”,但这个“空性”也要去除。就像首先洗除污垢时,需要洗衣粉;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洗衣粉、肥皂也要洗掉,因为它虽然能净除污垢,但是它自己的本体也不能存在于衣服上面。到了第三个阶段,原来衣服真正的本来清净就展现出来了。


所以,通过二转法轮抉择空性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暂时在相续当中,以实执的心识存了很多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要用空性的智慧和对治来把它洗掉。但到了最后,一定要把空性的执著也“干掉”,这样之后,如来藏本体真正的光明部分可以现前。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一种长期的修学和努力。佛陀在《佛说诸法勇王经》中讲:“若欲令众生,悉除诸苦恼,应学无上智,中间莫废舍。”如果想令众生尽除一切苦恼,应该修学无上智,中间不要舍弃了。


现在很多人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学着学着,甚至刚学了一点点就放弃了。很多人修五十万加行,修到二十万的时候,很多人就停顿了,再也做不下去了。其实,很多人都会有开头,但是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要想真正洗除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希求无上智。所以,我们每天念经也好,磕头也好,禅修也好,心里一定要发愿:“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无上佛果。”即使你心里的力量还不是很够,口头上也要经常这样说:“但愿众生得佛果。”这种话非常有加持、有力量,以此慢慢就会得到真正的无上智。


认识自心=通达万法


如《华严经》中所讲,“无上智”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心。在大圆满密法当中,认识自己的心就代表通达一切万法,通达一切万法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这两者可以说是一味一体的。


《华严经》中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成就慧身实际上并不是在其他的地方开悟,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实际就是了知自己的心。如果通过观修而通达了自己的心——按照《中观四百论》的方法去推理,世间万法没有不包括在自心当中的,那么通达自心通达万法,通达万法通达自心。这时,所谓的法身也好,智慧身也好,并不是从其他地方掉出来的。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学佛,好像最后真的要到天堂去;去的时候,有些是骑着自行车,有些是骑着摩托车,有些是乘着飞机。但是往生极乐世界要乘美国波音公司飞机的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大乘了义经典经常讲,任何一个瑜伽士,当下认识本性的时候,当下死亡、当下解脱——净土就在那儿!这是最了义经典的一种说法。可是,一般的人不一定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总之,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但空性跟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心经》也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全部都是这样。按照《般若经》的观点,空就是色,色就是空。但如果把《般若经》的观点按照第三转法轮来解释,那么我们的心也好,色也好,实际上“明空无二”的道理就在这里,这还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心经》可以按《般若经》自宗的观点来解释,这是以空性为主来抉择的。如果按照第三转法轮的观点来解释,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意为光明就是空、空就是光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蕴、想蕴、行蕴等其他四蕴也是这样的;当抉择识蕴的时候,“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实际上就是光明。在密法当中有很多教言来印证这种道理。


所以,我们需要在观察方法等很多方面多思维一下。今天的内容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有大篇幅的讲义,大家最好把它好好看一下。




颂词背诵打卡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温故而知新


47课-48课

【知识类】
1、对于有漏善法和无漏善法的差别,有哪些不同说法?平时应如何行持这两种善法?
2、什么是两种佛性?二者有什么差别?如何以九种比喻说明自性住佛性?

【修行类】
1、什么是心的本性?如何才能认识?如此认识有何重要性?

【生活类】
1、按照佛陀在《佛说诸法勇王经》中的教言,如果想令众生尽除一切苦恼,我们平时应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