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六祖坛经》36:定慧品之五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尚未证悟的人,所有观念都与执著有关。
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著,才是直心,也叫一行三昧。
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
“莫心行谄曲”。“谄”,奉承,违心地说一些赞美的话;“曲”,弯曲。二者都与直对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不要有谄曲。
这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内外不一致,如嘴里讲空性,实际上没有放下执著,这就是谄曲;二是尚未证悟的人,所有观念都与执著有关,而执著的基础是无明,包括对佛法中的慈悲心、出离心等观念,也会带有很大程度的无明和执著成分,这些都是妄念,都叫谄曲。
因此,直心和谄曲各有两种不同层面的理解:一是从高层次、证悟的境界来解释,二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通俗概念。
“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有些人嘴里讲空性,说要修般若、修禅定,但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做到直心。
比如,大圆满法里将佛教教法分为九乘次第,这种人会说,除了大圆满的境界,其余都是弯路;或者说,除了三转法轮里的佛性部分,其他观点都不究竟。可是,他们的修持境界并未达到这个高度,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所以其心不直。
这是一些学佛之人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上上境界的人认为,下下境界的人虽然口头上讲得好,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惠能大师的意思也是这样。
“非佛弟子”,说得严重一点,这种人不是佛弟子。
佛弟子有不同层次。以六祖说的标准,口说不行的人统统不是佛弟子,这个标准比较高;但从皈依的角度看,皈依之后的人都可以称为佛弟子,包括不直心的人。
与此类似,菩萨也有不同标准。比如,平时我们把有菩提心的人叫做菩萨,这个门槛并不高;但有些佛经里讲,有胜义菩提心的人才是菩萨,即修行境界达到一地以上才能称为菩萨。这是因为标准有高有低,所以需要具备的条件也不一样。
此处的“非佛弟子”,指那些并未真正证悟的人,他们心里不认可、不懂般若三昧,嘴上却说自己懂得,等等,这种人就不是佛弟子。从严格意义上讲,佛弟子不应该这样撒谎。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怎样才叫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著,这才是直心,也叫一行三昧。
如果对某种法有执著,比如在证悟的境界中分定和慧,这就是执著二相,不是一行三昧;定和慧谁先谁后的这种争议,也是未臻证悟境界的表现。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凡是我们能想到的东西都叫做相;“法”是万事万物。
未证悟的人,执著于万事万物的种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