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首先,作为一个没有发菩提心、自私自利心很重的凡夫人,怎样对菩提心产生欢喜心,所以宣讲了菩提心的利益。
知道菩提心的利益之后,我们要发菩提心的话,就必须要忏悔罪业,所以讲了忏悔品。
然后宣讲了怎样通过仪轨来受持世俗菩提心,发愿菩提心和发行菩提心,所以第三品讲了受菩萨戒的方法。
然后是不放逸和正知正念品,让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后不退失。
(第六品是安忍品。)作为一个修行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贪欲心虽然也是一个障碍,但对菩提心和大悲心最直接的障碍、对修持大乘者障碍最严重的,无过于嗔恨,所以怎样来息灭嗔心呢?就宣讲了安忍品。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嗔心的话,我们就会直接舍弃众生。贪欲心虽然是烦恼,但是生贪的时候,它必定还是愿意和众生或对境接触的一种心态,它虽然有过失,但是对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不是致命的过失。而嗔恨心就是一种背弃的状态,如果我们对某人产生了嗔恨,当然就不愿意看到他、接触他或者利益他。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在弘扬贪心的功德,如果说对谁产生了贪欲心,它是想一种接近、想要利益对方的一种状态,虽然里面肯定是有烦恼、有自私自利的心,但是贪心和嗔心这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嗔心对于修大乘菩提心,是一个很大的违缘和障碍,所以在大乘的经典、论典、窍诀当中也宣讲了,作为大乘菩萨来讲,生一百次贪心不如生一次嗔心的过失大,所以我们自己必须通过窍诀来息灭我们的嗔心,所以寂天菩萨专门也宣讲了安忍品。
讲了安忍品之后,怎样让世俗菩提心增长?精进是一种窍诀。精进就是喜于善法——对菩提心、对利益有情成佛的欢喜,所以说要遣除懈怠而生起欢喜心,所以宣讲了精进。
在静虑品当中,对于世俗菩提心进一步的增上,宣讲了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殊胜窍诀。
以上八品中,我们主要是学习了世俗菩提心。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有些道友已经通过窍诀知道了我爱执、自私自利心的过失,所以发起了世俗菩提心,像这样,我们还要继续保持、继续增上、不断地学习。
想要成就佛果,除了以大悲心或以菩提心缘众生发誓成佛之外,内心当中的种种妄念分别必须要断除,所以必须要学习空性,必须要学习胜义菩提心。当然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属于一地菩萨的境界,是属于佛陀相续当中的证悟功德。作为凡夫人,我们是随学胜义菩提心的总相——怎样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胜义菩提心的状态如何。
了知了菩提心的总相,我们才可以去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这样一种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现在我们学习到的就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当中,前面宣讲了二谛的分类、怎样趋入智慧(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怎样断除实执。现在我们是通过种种中观的理论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
这里面,一方面是通过理论来抉择,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修行的方法和窍诀。就犹如宗喀巴大师在《广论》当中所宣讲的一样,闻思和修行绝对是不脱离的,并不是说我们闻思的东西到了实修时就完全用不上了,我们实修的就是在闻思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定解、正见。对于这个正见反复安住、反复串习,其实这就是修行。在《广论》当中,宗大师还引用了莲花戒论师《修次中篇》的窍诀做了抉择,比如说要赛马,要从这跑到那,首先我们就要观察场地;观察完了,真正要开始赛马的时候,这些骑手就必须跟随观察到的地形从此处跑到彼处。如果观察的时候,是从此处跑到彼处,但真正在赛马的时候,是从另外一个地方跑,那这个观察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闻思修行也是一样的。闻思就相当于观察一样,对我们怎样去观察、修行、安住,这里面宣讲了很多,比如对治嗔心、对治实执的窍诀。这方面就是现在我们闻思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在实修的时候,其实就是缘这种窍诀进行安住。如果说闻思和修行完全分开、完全脱离,那我们的闻思也就没有意义,修行也变成了空耗。
第九品当中宣讲了很多抉择胜义谛、抉择空性的理论。当我们把这些理论完全消化,转变成定解时,这些就变成了修行的前方便、基础。修行的时候,我们就缘闻思得到的正见修行。对怎么修空性、空性是怎么得到的,我们通过寂天菩萨《智慧品》当中讲到的很多窍诀,反复去观察,反复去安住。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安住过程当中,我们相续当中的实执就逐渐会变弱、减少,这就是修持空性所不断获得的成果。
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今天的课程主要还是在建立空性,前面是通过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了一切万法无有实有的生,然后通过观察本性的方式抉择了离一多因,然后也是抉择了金刚屑因,还用到了缘起因。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种建立空性的方法,在四大因当中或者五大因当中,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果来建立空性。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
我们看“由果建立空性”这个科判的意思,它已经定性、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它是由果来建立空性的。建立空性是最终目标,过程或者方式方法是什么呢?是由果,也就是由观察果来建立空性。
前面在抉择中观的几大因时,反复提到了这几个因的不同作用。金刚屑因主要侧重于观察诸法的生因,由观察生而抉择空性。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的本体来抉择空性。缘起因是由观察缘起而生,来抉择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的缘故,所以无自性的。
此处就是通过观察果来建立空性,在中观的因当中,这叫破有无生因。破有无生因就是观察:这个果是已有而生,还是没有而生?换句话讲,这个果法在因中先有,后面再生出来?或者这个果法在因中先没有,而后生出来?其实从实有产生的角度来讲,果法在因中先有不合理,果法在因中先无也不合理,所以说果法如果是实有的生,先有、先无都是不合理的。除了有无之外,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对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在破的时候,就通过观察这个果法在因中,是先有而生还是先无而生,由此来建立空性。
对于某些根机来讲,虽然也许没有学习过其他的推理方法,他通过由果建立空性这一点或者通过破有无生因这个理论,就可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果,它是什么呢?从果方面来讲,任何的果的产生如果是无自性的,那它的因就绝对无自性。就好像前面的金刚屑因,金刚屑因主要是观察万法的生因,如果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生,当然就不会有实有的的住、实有的灭。如果一切万法的因是无实有的,它的果不可能是实有的,因为因和果是观待的缘故。现在我们在由果建立空性的时候,如果这个果法是无实有的,果和因又是相互观待的,它的因不可能实有。所以说,通过果法也同样可以建立一切万法的空性。
或者换一种侧面来分析,其实现在我们所看到、所经由的这一切现象和苦乐都是一种果法(都是以前的因缘而产生的果法),所以说对果的观察,其实和对现在所经验到的这些东西的本体作观察一样,只不过观察的侧面不一样。观察的侧面有因,体、果:前面观察了因,因是无相的;本体是空性的;果是无愿。无愿是什么?三解脱门当中讲无相、空性、无愿。“愿”就是希愿、希求的意思,因为我们对因所产生的果有一种希求心——想要得到或不想得到。果法其实是无愿的,没有什么可希愿、可希求的。为何没有什么可希愿、可希求的?因为它的本体(本性)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所以说此处是由果而建立空性。
学完了这个理论后,我们就完了四大因。还有第五因——破四句生因,破四句生因有时归摄到金刚屑当中。学完了这四个因,我们就都是接触到了中观的殊胜理论。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三:一、破二边生;二、破二边灭;三、故成立空性。
第一个科判“破二边生”主要是从生的方面破,第二个科判“破二边灭”是放在灭上面破,这样生和灭就都没有。第三个科判“故成立空性”,为什么成立空性呢?这个“故”字是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无生、无灭。无生无灭的缘故,所以说它就是空性的。如果这个法不是空性的、是实有的,它就一定有生、有灭,但因为第一个科判破了生,第二个科判破了灭,无生无灭的缘故(“故”),所以就成立了一切万法的空性。
壬一(破二边生)分二:一、破有生;二、破无生。
“破有生”和“破无生”当中,二边生怎么理解?有生、无生,怎么理解?二边生就是从两个方面来生,第一是有生,第二是无生。有生就是说,这个果是先有而生。破有生就是说,果法如果是已经先有了,那就不可能再生了。无生就是(先无而生),这个果法先是没有、不存在的。破无生就是说,没有的法也不可能生。
或者完全按照破有无生因的理论来分析,这个果法在因中如果已经存在了,是已有而生,就类似于前面学习到的数论外道所安立的自生。自生就是说这个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了。如果说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了,是已有而生,这是有过失的,这方面是破有生。第二是破无生,果法在因中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果法也不可能产生。果存在或出生的方式无外乎就这两种:这个果法是已有,或者先无。只有这两种,除了这两种之外,没有其他的法,所以如果把已有而生破掉、把先无而生破掉,第三品是不存在的。所谓的亦有亦有、非有非无是一种分别念的假立,其实不存在。只是有无,二者就可以包括(果出生的方式),所以这里把先有而生和先无而生破掉之后,果就安立空性;如果果是没有的,那它的因就不可能是存在的。这就是科判的意思。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字面意思:如果这个果法已经存在了,其因何所需?产生这个果法的因有什么必要呢?存在的必要性就没有了,就不需要再有因了,从这个方面来破有生。
进一步进行观察。“若法已成有”,如果这个法已经存在了,它的因就不需要了。因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产生果,但如果这个果在因当中已经具备了,或者这个有实法的本体已经存在了,它的因就完全不需要了。
前面也引用过这样的教证,在《入中论》当中对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也做了描绘。安立因的必要性是什么呢?就是“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当说何先谁从谁。”前面三句就讲了因和果。首先我们看因存在的必要。因是什么呢?“因能生果乃为因”,因有因的法相,因有因的本体,“能够产生果的”才称之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如果这个法不生果,它就不是因,就是非因了。就像稻谷一样,稻谷绝对是种子吗?这不一定。稻谷收割完之后,如果把它放在仓库、箱子里面,它只是一颗稻谷而已;但如果把稻谷放在田里,它最后发芽,这时我们就把稻谷叫做种子,它就可以叫稻种。为什么叫稻种?因为它已经产生了稻芽的缘故。如果它没有产生稻芽,那就不能叫稻种,只能叫稻谷。同样的道理,要称之为因,那一定要产生果,如果它不产生果,那就不就能叫因,所以说“若因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果法也是一样的,这个果,如果有因,才能够产生,没有因的果是绝对没有的。
我们为什么要讲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明了,因和果之间是有一定安立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安立的。如果按照我们的分别念随随便便安立,会有很多矛盾和漏洞。在世俗(名言)当中,因和果绝对有自己的本性,不能随便安立。
我们把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后,再来看这个颂词——“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如果这个有实法(这个果法),它早就已经存在了,那因就不需要了。因的存在,就是为了生果的。就是为了让果产生,才安立因的必要。如果这个果法已经存在,那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就没有任何必要了。“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这方面就是观察到,果法如果已经有的话,它和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错乱。另外,和破自生的观点合在一起,也可以分析。如果这个果法已经有了,还要生的话,那就成了无穷生。或者如果这个果法已经有了,就是无义生,没有任何功德。当然前面这种观察方式主要是在破自生的时候,此处主要是说,这个果法已经存在的话,那因就没有任何安立的必要。
反过来讲,如果这个因没有必要了,这个因没有,那怎么可能生果呢?前面讲“果若有因乃得生”,其实这样的安立方法只会不断地出现矛盾、漏洞。所以说这种安立方式(抉择方法)是有错误的,既然有错误,就不能安立成一个很正确的理论。要安立一个观点,安立的过程、结论、因都必须要正确,如果不正确,这个理论就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如果不是个正确的理论,它就说明不了结论是正确的。
果如果在因当中已经存在了,或这个有实法如果已经存在了,那它就有过失。什么过失呢?就会变成因没有必要的过失(因存在的必要就没了)。当然,反过来讲,如果因没有了,那果怎么产生呢?就没办法产生,因为因和果是观待的缘故。这个方面就破掉了有生,二边生当中的第一边——有边生,就破完了。
下面讲“癸二(破无生)”,这是二边生当中的第二边。
癸二(破无生)分二:一、无有非为所生;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第一个科判“子一、无有非为所生”,这个“无有”是什么意思?“无有”就是不存在的意思,一个没有的东西并不能作为所生,怎么可能产生一个没有的东西呢?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个法的生起就是从无到有,这个法本来没有,后来它出现(产生)了,这就叫产生。但如果产生的法是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法(一个没有的法),那这个没有当然就不能作为所生了。什么都没有产生,就不叫所生。破无生就是说,这个果法在因当中是没有的、不存在的,这个因具足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个没有的法?这个没有是不可能真正作为所生的,所以说“无有非为所生”。
第二个科判“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这个没有(这个无实)会不会转成有实呢?先无而后有,这可不可能呢?先无而后有,也不可能。这个果先没有而在后面出现,这个先没有的本体在后面转变成有,这个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否则有些道友们内心当中会有些疑问,这些疑问在解释过程中可能会慢慢消失。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如果这个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没有的,或者说这个果法在因中本来不存在,那“云何需彼因”呢?如果这个法本来不存在,它的因也就不需要了。一个因怎么也没办法产生产生一个没有的法,所以说这个法如果本来没有,也就不可能产生;不能产生的话,这个因也就不需要。
前面说过这个果法如果已经存在了,那是不可能产生的,因就不需要了。同样的理论,如果这个法本来没有,这个因也不需要了;没有因,当然也就没有果。主要的观察方式仍然是这样安立的,“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有时我们就会想,在世俗当中,因生果的方式就是这个果法先不存在而后存在,这种从无到有的转变就是一种生的过程,或者安立生的一种意义,那为什么此处又说“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其实这里面主要就是讲到,一切诸法是实有的关系还是幻有的关系。此处所破的二边生——破有生、破无生,破这个果已有而产生、或先无而产生,其实都是从实有的角度进行破、进行观察的。如果说这个果法是无实的,果法在因中是没有的,而且这个没有是决定的没有,是个实有的没有、实有的无,如果是个实有的无,它这种没有(虚无)的状态就已经完全被确定了,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无。如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把它转变成有法。
在世俗当中,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无自性的、虚假的;果法它是一种无实有的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如果无实有,就可以转变,就有转变的余地。如果这个无是实有的无,那这个实有的无怎么可能转变?如果转变了,它就是非实有。所以说,如果承许实有的法,它就不能够转变;如果不能转变,这个无永远也没办法变成有。如果它转变了,舍弃了以前的无的状态,就说明这个无的状态不是“实有的无”的状态,它是“假立的无”的状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众生就知道自己的很多执著是很荒谬的,不管是执著一个实有的法,还是执著一个实无的法,通过正理观察的时候,都不合理,都没办法安立正确无误的理论来支持、建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如果这个法本来没有的话,“云何需彼因”呢?
如果这个法已经有了,一方面不需要再产生了;第二个方面,这个因就不需要了。如果这个法是没有的,是真正的无实有、确定实有的无实有,那这个法也没办法显现出来。怎样让本来没有的法显现呢?永远无法让一个本来无的法显现,变成有。第二,如果这个法本来是没有的话,那么因就不需要,因为这个所谓的因和这个果之间根本建立不了任何关系。前面讲“因若生果乃为因”,因要生果才能叫因,但这个果是个没有的法、是无有,那么“无有非为所生”。既然果是永远产生不了的,那因不可能变成“从来没法产生的这个果法”的因,它绝对是成为非因了,所以说“云何需彼因”呢?这个法如果是本来无,也“云何需彼因”,也没办法安立了。这就是破无生当中的真实义,“无有非为所生”。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前面也提到,果在因中没有是很正常的。我们去寻找一个法的种子,比如稻谷、豆子,在种子(因)当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稻芽、豆芽的存在,但如果假以因缘,种子的形象逐渐就会变化,就会变成稻芽或豆芽,像这样芽果就会产生,所以会认为“为什么不能从无转变成有呢?无实法应该可以转变成有实法。”那为什么不能转成有实呢?“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就宣讲它的原因,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字面意思:纵以亿万(无量无边)的因缘,这个没有的法也不可能变成有的法。“无时怎成有?”如果这个状态还是没有的状态,没有舍弃“无”的状态,那正无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呢?“无时”,正无的时候不可能是有,二者是相违的缘故。“成有者为何?”如果说这个“无”转变——舍弃无的状态而变成有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已经定性的一个“没有”、和“有”完全互绝相违的这个“没有”,舍弃了自己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所以“成有者为何?”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观察。“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无,可以舍弃无的状态变成有的状态。比如说工厂里面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刚开始是没有的,后来这个产品逐渐生产出来了,那这个产品就从无到有了。还比如一个婴儿张三从母胎来到人间的时候,张三这个婴儿刚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生出来之后,就有了,这个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吗?我们的分别念也是这样的,这个念头前一刹那还没有产生,还没有,第二刹那就产生了,这个不是从无到有吗?其实有很多从无到有、从无实转为有实的过程。有时不要说亿万因,其实一两个因缘就可以了,好像就可以把没有的法转成“有”(存在的法)。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到底是从哪个方面讲?前面我们提到总的观点、原则,主要还是看这个法是有实还是无实。如果这个法是实有的,的的确确是实有存在的,它就不可能转变。如果是无实法,就可以转变。“无不变成有”,真正不存在的无实法,在世间当中也有很多。比如说虚空,它是一个无实法,是不存在的。石女儿、兔角、龟毛等等,都是属于无实法,都是属于不存在的法。这些不存在的法怎么可能变成“有”的法呢?纵然是以亿万的因缘,各种各样的因缘全部积聚,也不可能把一个完全没有的法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存在的法,将这个“无有”的属性转变成“实有”的属性,这完全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