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想得到,就要先学会给予
“与宜多,取宜少”:在与人相互往来时,给予的应多一点,索取的要少一点。尤其是作为修行人,若能怀着不求图报的心付出,这是最好的。古人也赞叹“多给少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你真想有所获得,就要先学会给予。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教义,我们不管在经济上还是佛法上、时间上还是精力上,为了帮助众生,都应尽量多付出、少接受。
若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你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感动全世界。如新加坡的许哲女士,以前她刚工作时薪水特别高,生活也非常富足优越。有一天,她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馆吃饭,吃完饭走出餐馆时,有个乞丐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乞讨:“请好心给我一分钱买面包,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许哲当下心头一震:“这世上,还有这么可怜的人,饿了几天都没饭吃。我刚刚那一餐饭,足以让许多穷人吃好几天了。”从此以后,她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吃喝穿着上,而是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帮助别人。直到今天,她穿的衣服仍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改。她说:“看到世间还有很多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我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了,觉得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人。”
特蕾萨修女也是如此。我在《旅途脚印》中也讲过 ,她从小受天主教的教育,18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舒适的欧洲式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病患者、乞丐、流浪孩童,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的平静生活,决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她向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教皇许可,允许她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后来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她就想办法收留了6万多弃婴……在特蕾萨的一生中,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要知道,一个人若没有高尚的德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内心只会越来越堕落。很多人都以为,物质享受能带来快乐,故拼命追求外境的色声香味。可即使你把这些全部拥有,内心仍不会感到满足,外在物质与内心需求之间永远达不到平衡,因此未来等待你的,根本不会是快乐,而是永无止境的痛苦。所以,我们最需要重视的,应该是道德回归,否则,外在的物质再丰富、高楼大厦再多,也解决不了精神上的空虚。
现在心理学家也承认,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中,生活贫困并不严重,最关键的是内心痛苦。这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方面是缺乏佛教的调心方法;另一方面是从小的教育不正确,一味鼓吹追求外境,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这样一来,依靠水泡般虚幻不实的财富,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因此,在希求快乐的过程中,大家必须要方法。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每日在线供佛
在网上供养如幻的佛,同时发愿、回向,也能产生如幻的福德。
- 索达吉堪布
请长按二维码,进入在线供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世间人一般贪执财富等小的欲乐,按现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低等追求。我们应该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力求内心无贪、无嗔、无嫉。达到这种精神状态时,无论面对什么对境内心都会很快乐。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