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怎么样学佛》阅读参考
01
为何都要学佛?
每个人对佛学的认识是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有的人认为学佛,是要离苦;有的人认为学佛,是要得乐;有的人认为学佛,就是要追求幸福;有的人认为佛学是一个大学问,要想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要通过佛学才能够认知。
贝诺法王曾经说:“世界本来就是难得圆满的,本来就是充满了苦痛的,但是现代世界人类的苦难,越来越多,这就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觉的。彼此缺乏和乐谅解的精神,互相瞋恨、互相斗争越来越凶,生活毫无生趣可言。要消灭这世间当中所有的苦难,惟有奉行佛法,依佛法可以调柔人心,依佛法救济世间,是令人解脱的最好方法。”
02
什么是佛教?佛法?
佛陀的教义可说多,可说少。一句话概括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陀在《定解宝灯论》里讲到,对于佛法我们可以像真金通过十六次提炼一般,反复的去观察,如果他有各种各样不好的、杂质的,或者他本性不纯善的,我们都可以立即舍弃。出家修行者,如果发现佛法是外道,是颠倒的,是一种邪教,也可以脱去僧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贴近于佛法,了解于佛学,最后生起正知正见,反而坚定不移,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宁舍生命也不舍佛法。这是为什么?
在《慧灯之光》中,慈诚罗珠堪布告诉我们佛教的定义:佛教其实就是等于佛学,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陀引导众生理论思想的一种学科。经过百千万劫的积累二种资粮的修行,最终大彻大悟能够证知诸法的实相。而这种真理实相正是凡人所没有了达,而作茧自缚,生起了贪、嗔、痴、不知真如的对境。自古以来禅宗和净土宗有各种各样引导众生的方法,经常会说证悟实相跟未悟实相就像翻掌一样容易。
迷者即是凡夫,悟者即是如来。佛陀就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够觉悟,因为佛陀发现众生都本具如来藏的德相,所以佛法就是佛陀运用了自己曾经修学的一切方式方法来教导后人,为人们指示真理,教导众生怎么样能够现证真理的一种学科。
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的不同根基,针对我们相续当中贪、嗔、痴各种烦恼,为我们宣说了戒定慧三学为主的各种各样的教言,这些教言就是行之有效的针对各种根基,能够通过修学最终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这就是佛学。也就是佛教的理论。
佛教是教法和证法的结合体。其中一者讲经为教法,一者就是修持以证法。这就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所谓的教,就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有经藏和论藏等等。这些就是留存于法本当中,或者是以口耳相传的各种方式、方法而获得的教受,这种就叫做教典。
我们要超脱三界六道轮回,获得跟佛陀无二无别的觉悟真理的一种成就和解脱,必须要具足智慧和大悲,以智悲双运的方式来进行学修。佛法的智慧和悲心其实就是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相,生起决断、出离的一种智慧,并能够以大悲心自利利他,最后成熟解脱的功德境界。
任何众生都可以修学,而且修学可以获得解脱,能够离苦得乐,能够让我们放下自我的束缚而获得真实的利他之乐,能够追求到一种真正的幸福。不管什么样的人,哪怕不会闻思的、哪怕不识字的,还有高材生、学者、学问家,都可以依靠佛法获得自己需要的、想得到的。
这就是佛法的利益,这就是佛法可以普摄一切众生根器,因为众生本具如来藏的德相,究竟都可以成就,只不过暂时客尘遮障而所显露的智慧程度有差别而已。可以依自己的根基和意乐选择一法来趋入修行,但是千万不要诽谤诋毁任何一个法门,先研究一番看它合不合理,就像真金可以提炼观察,看它是否是一块金子。如果没有在观察之前,然后随意的进行估计评价,甚至诽谤,是非常可怕的。
03
怎么样学佛?
佛陀在经典中说:“众比丘,当知苦、应断集、证得灭、趋入道。”这就是佛陀最开始获得大彻大悟,由帝释梵天再三祈请而宣说的第一转法轮的殊胜要义。就是告诉我们应当了知轮回之苦,由此我们知道它是由什么样的因缘产生的而断除集,为了证得殊胜的灭谛境界,我们要修道谛的一切功德法。
在《宝鬘论》中,龙树菩萨教诫乐行王该如何修学佛法的时候也讲到:“先生增上法,后生决定善,由得增上生,此生决定善,增上生极乐,定善为解脱。”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修学增上生之法,然后再修学决定胜之法。因为增上生可以获得人天之善趣,在人天身份当中,暇满难得之身,修学决定胜之法才能获得三乘菩提的解脱。其实无非就是三大要点,第一、依止善知识;第二、发菩提心;第三、次第闻思修行。
1、依止善知识。
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甚至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很难通达佛教的教义。《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中的甚深教义,如果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道。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里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依止善知识也需要观察,不能草率而行。有些人觉得外在的形象很重,就依止了一个形象上的善知识。这样一来以色相而求上师,并不是求得上师真正相续中的这种解脱正见、解脱的智悲之力,最后也可能因为色相的贪着,最终会误入歧途的。要观察上师相续中,具不具足智悲力的功德。
▶ 上师的法相归摄为六个方面:
▫ 相续清净:必须没有犯戒过染。如果上师本身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他怎么能够引导我们?
▫ 广闻博学:必须要通晓经论的内容,才能够引导众生理解修学佛法。
▫ 具有广大的悲心:对待每一个众生都像母亲对待独子一般,对待自己的弟子极为的呵护。有时候慈母多败儿,可能上师显示的比较严厉;有的时候在我们内心特别脆弱的时候会显示的极为慈悲。这些都会观待众生弟子的因缘而做各种示现。
▫ 通达显密:对显密各种仪轨,各种教言都能够完全通达,才能够指导我们修行。如果这个上师很笨,什么都不懂,最后我们怎么来依止他?求教任何教言都不能获得解答,这样的善知识也是很难指导我们的。
▫ 要现证断证功德,依靠修行,自相续中有很多断证德相。
▫ 就是要具足利益众生的四摄方便:也就是经常以布施、爱语、同事与利行的方式来摄受有缘的弟子,能够具足利他的善巧。
▶ 依师要谨慎观察
《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一不小心依止了邪师,它的过患也是极为严重的。《功德藏》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大宝积经》说:“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
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加观察,只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相续中才能够次第产生各种功德,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玄月一般,境界和证悟的德相越来越增上。
▶ 弟子法相要具足。
▫ 《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已,唯以敬信得解脱。”如果不具备弟子的法相,极为傲慢,或者不依止上师的教言如理的奉行,即便依止了佛陀,也不可能获得利益。
▫ 弟子相续中要具备九种法相:
第一、就是要具备大信心,要视上师为真佛。不要经常有各种邪见和分别心,认为上师某些方面还不如我,认为上师说的话对不对?我要不要去行持?有了这样一种分判心,自己就很难修学。因为以怀疑摄持,在《阿弥陀经》中说到,哪怕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怀疑也会成为往生净土的最大障碍。
第二、具备大智慧,要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不要经常产生各种分别邪念。
第三、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也要广闻博学。
第四、要慈爱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以自己学习的佛法帮助有情具足大悲之心。
第五、恭敬上师所传授一切戒律,敬护净戒。
第六、身语意要调柔,寂静,要具足三门寂静调柔的功德。
第七、同时也应该能包容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要宽宏大量。
第八、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供养上师。
第九、要具清净观,要具惭愧忏悔之心。
《功德藏》云:“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上师怎么样呵责或者谩骂,其实都是让我们觉醒,都是在给我们消业障。犹如桥梁承载一切的事物,能够忍受贤者劣者,在上面川流不息,不会分判、不会执着;犹如铁砧能够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同忠实的奴仆;断除我慢如扫帚一般清扫垃圾;舍弃骄慢如断角之牛,不会特别高举。任何时、任何处、任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要依照上师的教言去奉行,诚心诚意恭敬祈祷。
▫ 依师的方法:
要修学上师的意行,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才能完全流入到我们的相续中,才能获得身、口、意的加持,获得与师等同的功德。
2、发菩提心。
依止到殊胜的上师,他最重要的密意就是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入行论》赞叹到:“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强力大士能够救离我们怖畏;菩提心如同如意宝树之果,无穷无尽。
《劝修西方偈》讲到:“能够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劝人发菩提心也会获得极为广大,无与伦比的功德。
3、次第闻思修。
学修佛法的次第是什么?就是先闻,再思,再修。
▶ 听闻正法。
无始以来众生沉沦于轮回中,一切都是跟三毒贪、嗔、痴相关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解脱道。所以我们需要在具德善知识那里听受佛法,这样我们才能够如理生起正知正见的智慧。《正法念处经》中说:“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听闻佛法的功德无与伦比。
公案1:一个老人在听法的时候,拐杖不小心压死了一只青蛙。但是因为老人特别专注,还因老人听法的功德,青蛙也听到了佛法,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公案2:一只野鸡听到佛法《涅槃经》,最后转成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修行人。
公案3:安慧论师的前世是鸽子,也是因为听闻了《大般若经》。
旁生听法尚且可以获得利益,何况懂得取舍智慧的人呢?萨迦班智达曾经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我们今生听闻佛法,不一定能成为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或者成就者、大智者。但是我们听闻佛法,在自己的相续中,来世必定会如同银行的存款,自然取出,非常自在的可以获得一切大智慧,相续中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各种智悲力的功德。依师就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依止上师所传的法。《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 如理思维。
《大宝积经》中说:“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以前法王如意宝再三强调说:“年轻人一定要多如理思维法义,反复地研讨、探讨,甚至多背书。因为气脉明点比较增胜,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
在藏传佛教中,如理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辩论。麦彭仁波切说:“听了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讲一遍;讲了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辩论一遍;辩论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著书、著论。”所以,辩论是遣除怀疑的最好的方法。通过大家互相提问,答疑探讨等等,各种方式就可以让我们观察自己到底是否如理的理解并记住法义,是否思考到位,是否通达圆融法义,有没有了达其中的细微支分以及每一个内容,它的功德跟过患,法相释词、释意、功德差别、分类,有没有分析明白。
如理思维也可以从闻思的教理入手,也可以从修行的引导文切入,比如从引导文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菩提心的利益,按照次第一层一层思维上去,最后也可以了达密宗的真实境界。
▶ 如实修行。
不仅要多思维法义,要如理的去了知、辨别。同时,我们还要去实修,如果没有修行法义,所有的法仅在脑子里、仅在口头上,还没有融入到心里。
▶ 修行之理。
修指的是一种串习,也就是听了法,稍作思维,还不能根本断除烦恼。《华严经》云:“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
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是不给自己吃药,也不能治愈自己的疾病。聋子虽然能弹出悦耳的乐曲,但是自己根本听不到。这些都是可怜至极。我们平时不仅要祈祷上师,同时也要真修实证。广闻跟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有一定的闻,就要进行思,有一定的思,就要修持。依靠打坐的方式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断除身心的这些违缘,外在杂乱的现象,让自己静静地思维法义。
人经常会说没时间修,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看怎样运用。而且我们的生命非常短暂,随时都可能出现无常,我们就要选择什么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要抓住机遇,学会取舍,一定要去修行佛法。千万不要以任何的借口,让自己没有修学佛法的时间和机会,这是非常可惜可怜的。
▶ 修行之方便。
《华严经》说:“以一方便,便入一切佛法。”在佛法中有很多的窍诀方法,但是这些窍诀也要契机而行,如果没有相应根基,不可能获得加持。《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作为普通的修行人,不能想一蹴而就,毕竟有严重根深蒂固的执着。所以要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修持,要尽自己的有生之年去励力地闻思修行。
依止上师,发菩提心,闻思修行的次第,一定要记忆在心,一定要如实奉行。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