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超越你想超越的,逃离你想逃离的|2016『理想地球』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返回

超越你想超越的,逃离你想逃离的|2016『理想地球』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理想地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09-17

本文从虚拟空间的概念谈起,讨论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三种手段。基于佛教空性的原理,本文重点阐述了世界并不是实有存在的,接着指出技术上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最后就佛教的智慧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虚拟空间;佛教;实有存在;精神需求






01

虚拟空间的概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能模拟人类听觉、视觉、力觉、触觉等感知行为的高度逼真的人机交互技术,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技术。该技术可以使人处于用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中,通过感官语言、手势可以自由运动并进行“交互、对话”,使人身临其境,能随着人在其中的活动而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遥控,按设计者的意愿进行运动,也可以打破语言、文化等差异而导致的障碍。目前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技、军事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各个方面,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虚拟化、数字化。现实世界是真实的、物质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虚拟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只是一种模拟真实的虚拟行为模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一旦发生是不可逆转的。虚拟的网络世界脱离不了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从而现实世界是第一性,是本原;虚拟世界是第二世界性,是派生。现实世界指导了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科技发展的今天,现实和虚拟的边界逐渐融合,电影《黑客帝国》的台词中说到“你眼前的世界阻碍你认识真相。什么真相?那就是你是一个奴隶。”佛教中首先要推翻的,就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外境。外境就是我们心的显现,这是实相唯识的一部分观点。自己所感知的现象因为无明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过去看到的世界早已消失,现在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存在的虚幻世界。佛教经典《心经》指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只不过是一场终须谢幕的戏,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也只不过是这个梦幻舞台的临时角色,万法皆如梦幻泡影。





02

世界的本源

古代哲学中,各学派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探讨,衍生了无定形、原子论、理念论等观点。中国心学代表人物王明阳提出了 “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思想,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故王守仁强调天地万物都在于人心,所以世界的本源也在于人心。


近代哲学中,本源问题转为如何能认识世界,划分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二大阵营。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的世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始者。


哲学中都有一个最初的“终极预设”,或者称之为“存在信念”,都要以存在预设的开始,存在作为逻辑的起点。我们一直在执着实有的,却忽略了它的不存在性,假设世界本身不存在,也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凭对世界的认知,错误地区分意识和世界,无明地将世界具体化。量子物理学中有不被人知的维度,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会消失在量子场当中。场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只有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我们所认知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认为一切都是存在的、实有的。佛陀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一切如幻如梦,万法皆空。





03

无我

加隆·兰尼尔于1985年提出虚拟现实的概念,除军事、心理、医疗、教育等领域外,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开始了对VR技术的追求。需求的旺盛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的元年。


未来,人的存在被带入到虚拟世界中,像电影《阿凡达》中,男主角杰克去潘多拉星球执行任务,潘多拉星球环境严酷,人类无法灵活作业以及交流,科学家们将人类的DNA和纳威人的DNA结合,将大脑意识传输,就有了另一个维度的“杰克”自由生存。这两个杰克哪一个是真的呢?


电影《盗梦空间》中,盗梦者通过大脑通信入侵梦境,梦中人可以继续入侵梦境,于是就有了一层又一层的入侵,最后真实和梦混淆了,因为都那么真实也那么虚幻。


上师仁波切讲课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晚上做梦的时候,白天那么真实的世界消失了,所有摸得到、听到、闻到感觉到的都不存在了,醒了之后,梦里的那个真实世界又消失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机交互后,人会在虚拟中寻找自我,但是这个我又怎能判断是真实的呢?


“人”是由精神和肉体构成的。佛教把肉体和精神又分成“五蕴”。“人我”,是对五蕴或精神与肉体的一种先天性“我执”。五蕴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通过五种逻辑推理出了“我”与“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相互依止也不相互具备。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数据所显示的虚幻世界之中。仔细推断所谓的“我”也是由细胞、血液、骨骼等组成,而这些又是由微尘组成,“我”与外境一样,均不是实有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看见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金刚经》中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人不知空性义,彼人不可得解脱。”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唯一的、恒常不变的。佛陀的智慧超越了时间、空间,万事万物皆无实相,一切所闻皆非实有。


佛陀不否认世俗当中所发生的现象,也不会说看得见、摸得到物体是空性,不能使用。在错误的幻觉中,这些现象都可以成立。但这些现象就像我们在梦中梦到的景象一样,虽然看得见、摸得到,却不能代表这些梦境真实地存在。它们像水中的倒影一样,是一种错觉而已。


这种现象就是缘起的作用,缘是物质诞生所需的所有条件,当诸多条件具备的时候,从这些因缘当中,就会产生果,叫起。因缘生果有五种规律,是外在因缘法的规律,是自然规律。内在因缘有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支的任何一个,实际上都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04

超越、逃离

虚拟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假象会蒙蔽真相,虚拟中的世界可触、可听、可视角转换等,任何体验者在某一刻都会迷惑。大脑通信进行虚拟现实的沟通,从某一层面来说能够超越你想超越的,能够逃离你想逃离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双腿的人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自由飞驰,肚子饿了只需戴上头盔就可以有一桌丰富的盛宴来填饱肚子。这种迁移对生活和人的内心具有极大的影响,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可以和一百年以后的自己对话,所有的行为、思想、表达方式等都会被数字化存储在虚拟空间永远存在。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改善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但不会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需求越满足,精神却越空虚。物质并不能带来绝对的幸福,掌握再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不能保持身心健康。 可见认识自我、了解幸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心既可以向外观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向内观察、分析自己,甚至还可以看到它光明的本性。如果对一个东西非常执着,就会受制于它。任何演变,都会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失去执着,就不会支配我们的心境,更不会带来任何痛苦。空性不是断空,是让我们了知虚幻,但不否定虚幻,用佛陀的智慧离开执取、对治烦恼。


二元中的对立,会产生种种对物的执着与妄想使心受到蒙蔽,不能看清真相。破除己见,超越自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明心见性,进而发现最美的精神栖息地。达摩祖师在 《悟性论》中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宝性论》中也说佛与众生仅有“执着”的距离,一经打破,众生即可成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是空性,证悟了空性,见到了心的本性,就能超越生死轮回。





05

佛陀的智慧

我们以自我的见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用特定的方式思考、分析和行动,不假思索地认同自我的模式。自我是一种误解,却被当成了正确的见解,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自然又合乎逻辑。虚拟空间的发展满足了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其实根本没有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存在的幻觉。


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更为复杂、细微,有不易度测以及难以想象的层面。自人类有史以来,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到精神的内幕。普通人虽然从无始以来就没有离开过精神世界,但对它的真正面目和神奇力量却一无所知。浩瀚无垠的宇宙仅仅依靠一种细微神奇的内在力量而生存,当这种力量完全消失的时候,所有异彩纷呈的现象,便会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因为最终物质世界不存在,精神世界也不存在,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每一个物质,都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我们的五蕴以及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境界,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每一种物质也都能分解,分到极点最终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物质均离不开空性,在空性中产生、毁灭。


佛法是智慧和慈悲。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快乐、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而智慧,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需要承认因果,并且如理如法地取舍,“我执”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有了“我执”便会造业,业导致了轮回的产生。通过对空性的学习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一点一点地打破执着,慢慢消灭内心的贪嗔痴从而走向解脱去帮助更多的人。

 

佛教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但却包含了很多唯心、唯物、哲学、科学的内容。通过演说妙法,让众生认识到苦因和烦恼以及苦果的生死轮回,本身都是无常的、虚幻的。佛陀为不同根基的众生次第转了三次法轮,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三次转法轮的过程中利益了无数无量的众生。一转法轮时宣讲了无常、无我、痛苦等四谛的观点;二转法轮时宣讲了空性智慧,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三转法轮时了义地宣讲了如来藏、佛性和光明。我们不知道自己具有心性的光明,是佛陀发现并告知了我们,引领我们去修行、证悟,最终走向解脱,佛陀的智慧独一无二、佛陀的恩德独一无二。按照佛陀的智慧次第修学就能见到自己光明的本性。通过佛陀的智慧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烦恼,它像一盏明灯驱散了世间所有的无明与黑暗,使我们更加积极、智慧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八万四千法门中的诸多经典教义引导并帮助了我们怎样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怎样认识感官世界的无常本性,怎样断除烦恼、放下执著。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依靠般若空性的智慧如理如法地对治,就不会颠倒梦想,终究会到达智慧的彼岸。超越你想超越的,逃离你想逃离的。



文 于兰

图 摄图网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浅谈大乘佛教对改善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的启示|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一等奖论文



和平之路|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一等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