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婚姻”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因果”
3. 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不离”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心经”
5. 能断金刚经系列 : 后台回复“金刚经”
出家人被社会误解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灰色道路。
这些误解,完全是社会舆论错误引导等原因导致。比如宗教刚刚开放时,中国有几部比较出名的电影演出家人,说他们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出家,还有其他传媒也这样宣传。
敬摘录——《佛教科学论》
在我看过的影视节目里,基本上没有很成功的人士出家,很多人都是因为遇到挫折、万念俱灰而出家的。当然,人们对出家有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有历史原因,一方面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
敬摘录《普贤行愿品释》
解开对出家人的误会
曹德旺曾不顾家人反对,一度执意出家。直到他信任的一位大师说,曹今生无出家之缘,他才放弃这个念头。届时,他捐赠人民币已超110亿元。
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在佛法经论中有许多圣教的证明。
如《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披上袈裟也是最难得的,世间上各种再昂贵的金银财宝也没有任何一样比得上它。
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敬摘录《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业,但要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为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
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德呢?
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证得解脱的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
就是说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
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
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
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敬摘录《出家修行》
帝王将相亦学佛
从古以来的历史显示,社会对出家人的评价都非常高。实际上,出家人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土的庄严,舍弃世俗获得出家身份,这是世界上任何昂贵的珍宝都不能相比的。
1.梁武帝
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虔诚事佛,以佛法治国,并拜法云、云光、宝志三大高僧为师。
他的皇后虽然美丽,却嫉妒心强,又诽谤三宝,年轻时即死去,堕为巨蟒,托梦给梁武帝请求超度,因此梁武帝依据佛经著成十卷忏法(俗称《梁皇宝忏》,这种梁皇忏法直至今天仍盛行不衰)。
又在造完水陆大斋的仪轨后,梁武帝手捧仪轨跪在佛前,极其虔诚地祈祷:若仪轨合乎圣理,则使佛前灯火不点自明,否则灯火仍旧黑暗。
说完拜下,刹那灯火通明。又梁武帝在惠约禅师前受了菩萨戒,当时向禅师顶礼时,请禅师向外保密,于是禅师也合掌入于净瓶中,后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禅师也请武帝向外保密。
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乘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诏示全国僧人都断肉食素,使素食成为流传至今的汉地佛教一大优秀传统。
2.隋文帝
隋文帝小时由智仙神尼扶养长大,后在南京栖霞山造塔回向智仙神尼,塔中铭文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
同时在全国各地落成了三十多座佛塔,各地都有瑞应奏闻,隋文帝感慨地说:“佛法重兴,立舍利塔,必有感应。”
隋文帝因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故曾称恍然若觉前身是出家人。
3.唐高宗、唐肃宗
二十多岁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小便受菩萨戒,与其父亲唐太宗一样推动佛教事业,礼敬玄奘法师等有道高僧,并经过辩论后,决定出家人不用顶礼国君。
唐肃宗在登基初,即请一百多位出家人,在行宫朝夕诵经,祈祷国泰民安。乾元年中诏请密宗大师不空,于内宫建道场修护摩法,为皇帝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并诏令天下各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有81所。
4.唐宣宗
中唐时的唐宣宗在登位前也曾出家多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前也做了八年的沙弥,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登位后,因被其叔父夺去皇位,而出家直至命终。
如此事例俯拾皆是,恐繁不录。
就民族文化交流史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众多篇章。
比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各国上下的尊敬。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敬摘录《帝王将相亦学佛》
僧人的追逐
以前的同学见到我之后,也经常向我打探:是不是走投无路才想到出家的呢?
对这样的误解,我早已司空见惯。这世上有那么多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可有几个会因此而真的出家呢?
这世上又有那么多行正智高的卓绝之士,有几人又心甘情愿在碌碌人世浊流中了此一生呢?
对世人的浅薄与愚昧,我不禁心生悲悯、感叹不已。
敬摘录《启 航》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像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就像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
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
他们是一味地贪着,就像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生活是多么的好,而出家人则是很可怜的。
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则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怜。”
敬摘录《佛教科学论》
1. 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婚姻”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因果”
3. 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不离”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心经”
5. 能断金刚经系列 : 后台回复“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