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恶业和临终十念,谁轻谁重? | 十疑论06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往生西方成功率高
以有佛特别方便摄受的缘故
●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往生西方全部得到不退转
得成圣果,因此求生西方
●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座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一生造恶并不决定宿善力弱
反以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表明宿善力强
● 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不决定无始恶业为重
临终十念为轻
● 以道理证成
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肯出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 以喻例和圣教证成
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 莫信异见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思
考
1.从以下两点比较求生兜率和西方的优劣之别:
(1) 往生难易
(2) 往生后修道进退及得果状况
由以上比较,坚定求生西方之心。
2.有人一生造恶,临终遇善知识教以念佛,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类事例中:
(1) 一生造恶,是否决定宿善弱、宿恶强?为什么?
(2) 是否决定无始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请以道理、喻例、圣教作证成。
(3) 有人判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趣,此是何意?是否合理?为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音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