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每日一颂】《中论》
“破暂时缚解”分三: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分三:一、宣说业无自性故不失坏;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
子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分二:一、论中·共称之比喻;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丑一(论中·共称之比喻)分二:一、业无自性之比喻;二、喻义相对应。
寅一(业无自性之比喻):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前面中观宗破了有实宗业等实有存在的观点,但有实宗依然不肯承认,辩驳说:连佛陀都说过:“自作业之异熟,由各自承受。”你们这样安立业等诸法无有自性的观点,岂不是在毁谤业果吗?你们这样承许,简直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无派”首脑了!
◎以比喻论证
中观宗驳曰:我们并非你们所说的空无派,我们承许名言中业、作者、业果和受者有无欺显现,但这不代表业等真实存在,因为胜义观察时它们无有任何自性。“业等虽无自性,却能造作、运转、感果”之理,我宗有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而汝宗却无法举出“业等有自性,可以造作、运转、感果”的比喻,这说明你们的观点有很大过失。
《显句论》里中观宗驳曰:“我们并不是无有派,我们遮破有派与无派而走向无二道涅槃城,这是很明显的。我们也并不是说业、作者、果等不存在,而是安立‘这些无自性’……此义由极明显的比喻可了知。”
关于同品喻的问题,在《入行论·智慧品》的开头,中观宗与有实宗也做过一些辩论。中观宗认为:无自性也可以成熟、造作的比喻,无论从论典还是世间角度,我们都可以举出来,这说明我宗观点完全符合佛教教义,符合真理。而你们(有实宗)却举不出“有自性还可以成熟”的比喻,这说明你们的观点有一定过失。
以比喻说明相当重要!因明当中经常运用同品喻和异品喻进行论证。若无法举出比喻,就说明与客观事实相违;如果与现实不符,就说明具有过患,这样谁都不会承认。其实,很多人只是不懂中观而已,真正懂得之后,都不会矢口否认,因为知道,中观所揭示的是万法实相,在实相面前,再高明的辩驳都不堪一击。
中观宗用了什么比喻来说明呢?
就如世尊以神通所作的变化人,这个变化人又能幻变出第二个化人。
譬如,世尊可以通过神变力幻化出一个人,在无自性的情况下,此幻化人又能幻变出第二个化人,期间共有两次幻变。此喻还可以理解为:佛陀自身也是无自性的幻化,他幻化出一个化人之后,此化人又幻化出一个化人。若把世尊包括在内,共有三次幻化。
量士夫释迦牟尼佛确实来过人间,很多经论对此都有记载。了解教理的人都知道,具有无量不共神变的世尊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化身。从幻化角度讲,佛陀是所有化身的真实幻化者。
在这个比喻中,佛陀自身以及所变的化人都没有任何实体,但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却可以再次幻化,依此也会产生各种业因果。如《幻师请问经》中云:在幻化般的佛陀面前,若以幻化般的供品,作幻化式的供养,将获得幻化般的布施果报。
此幻化喻出自《宝积经》:佛陀幻化成两名比丘,这两位幻化比丘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幻化事,最终调化了五百名比丘。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一个幻化的公案:惹琼巴刚开始依止米拉日巴尊者时,非常刚强难化。尊者为了调化他,在悬崖下的平原上幻化出一匹野马,这匹野马又幻化出一百匹野马,每匹野马又幻化出一百匹野马……惹琼巴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智悲精滴》里讲过这个公案。
诸法正因为无自性,才可以造作、感果。如果有自性,就不会有任何变化。《显句论》云:“绝对有自性的法,不曾见过有作用,可见只有无自性的法才有作用。如此可见瓶子等无自性的法,才能在世间中起自己的作用。”瓶子因为无自性,经过加工才能被制成;如果瓶子有自性,就无法造作,故而也不会有所谓的因和果。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