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19 | 揭开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
传讲时间:2014.9.18
今天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三品“轮回痛苦”,现在讲到了“总说痛苦自性”中第八个科判。
乙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如果思维一切万法的无常性,并对此有深刻认识,就会对轮回产生强烈的厌烦心,最后逐渐获得解脱。因为不管小乘还是大乘,要解脱就一定要生起出离心。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亦成贫苦可怜仆,”此生享受着无量无边福德的人或天人,有些相貌端严、财富丰厚,有些地位显赫、万众敬仰、一呼百应。可他们死后,有些会转成非常贫穷的人,有些会转成地位低下、极其可怜的仆人。
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胜光王曾是印度一位非常有福报的大国王。他在长途跋涉、饥渴难耐之下吃了五个萝卜,最后因消化不良呃逆而死。拿破仑也曾拥有权势、财富,但他最后成了一名囚徒,也有人说他是冻饿而死的。
呃逆,气逆作声,俗称打嗝。
所以世间很多有福报、有地位的人,不要说来世,即生也可能成为乞丐或者穷人。而且现在也有很多国家总统、大官员、大法官,最后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晚年。
总之,不管自己还是别人的身上,都发生过很多无常的案例。
“如梦富足醒时无,”就像梦中非常富裕,醒来却一无所有一样,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到最后也只是一场梦。
《百喻经》中说,有个国王请一位音乐家为他演唱,承诺给他一千两银子。可演出结束后,国王却没有兑现承诺。音乐家问为什么,国王说:“你刚才的表演只是让我欢喜一场而已,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同样,我刚才说给你一千两银子,也是让你欢喜一场,实际上也是没有的。”
这说明世间的一切,不管是财富、名声,还是感觉很真实的享受,拥有时都只是空欢喜一场,一会儿就如过眼云烟一般消失了。
《入菩萨行论》中说:“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意思是,人生就像梦幻一样,无论任何事物,享受之后都成了回忆的对境,过去的一切不可能再现。
我们现在认为真实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美梦或一场噩梦,此生结束时梦就醒了,这时无论做过什么梦都是一样的。藏地民间有一种比喻:吃肉的人和喝肉汤的人,到了山顶都一样。意思是说,一个人吃得好一点,另一个人吃得不太好,只喝了点肉汤,但是到达山顶时,两个人的气色都是差不多的。同样,做噩梦的人和做好梦的人,最后离开世间时也是一样的。有时我会想,一个国家中,最高领导和最可怜的人,由于业力不同,能力和福报也不同,但最后离开世间时,却同样都是尸体。
“苦乐无常变苦性,”因此,在这个世界上,苦也好、乐也好,都是无常变化性的,并不可靠。所以,大家不要太执著于苦,就像有的人说:“我现在苦得不得了,怎么办啊!”也不要乐得嘴巴合不拢,因为笑过之后可能会哭的。藏地很多老人就不让孩子笑得太厉害了,因为担心后面他会哭。
“若深思维更增厌,”如果深深思维轮回中的苦乐、成败等事,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而且对所有事物也都会生起极大的厌离心——财富、感情、地位、健康,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都非常好,但真正得到了也不过如此,最后不得不产生真实的厌离心。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所以,三界一切有情都不要贪著世间有漏的安乐。因为这些显现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现而无实,不可依靠。
原来有个美国人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美国特别好,旧金山有座桥特别美,花也特别美,真的很舒服……”我说:“像你这样,肯定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
因此,不管梵天、帝释天,还是一切人类,当无常现前时都无一可靠。所以,我们应该对一切法生起厌恶心,而对修行菩提要有精进心!
甲二(分别广说)分三:一、迷基;二、迷理;三、分类。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
下面广说轮回的痛苦,分为迷基、迷理和分类。迷基和迷理,说明了我们在轮回中产生迷乱的根本原因。首先讲“迷基”,其中“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讲三界众生依靠什么而迷乱。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与半现不现城,”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身语意。按十二缘起分析,三界众生是由身语意之业形成的——依靠粗大物质构成的身体,显现欲界众生;依靠中等粗大的语言,显现色界众生;依靠细微的意识,显现无色界众生。所以,身语意三门分别对应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众生的粗大身体,任何人都看得到,所以叫“现城”(显现的世界);色界众生的身体,有天眼和清净肉眼的人能看到,而一般众生看不到,所以是“半现城”;无色界众生,是最细微的意识状态,连具有天眼的人也看不到,因此叫做“不现城”。
“苦苦变苦行苦逼,”三界众生都会被苦苦、变苦、行苦所逼迫。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痛苦呢?如果认识到迷乱的根本原因,就会显现殊胜童子光(自然本智),在自然本智的本来面目中没有三界迷乱现象;但如果没有认识,就会出现迷乱现象以及痛苦等各种感受。
那么,迷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识、意、心这三者本来都是心的意思,但如果细致分析,还是有差别的。
什么是识?在缘取色声香味等六识的对境时,我们会有痛苦、快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产生这些感受的主要根源,是分别显现色等相的部分,这叫做识。比如,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或触到某种物体,这些都是识的作用。
刚开始取对境时,会有个比较笼统、粗略的执著——“噢,这就是色法”,这样的执著叫做心。
再进一步去分析对境是好的而产生贪心,是坏的而产生嗔心,是不好不坏的而产生痴心,这叫做意。
关于识、心、意的差别,《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萨地论》的教证。我在外面学校演讲时,经常有人问:“你们佛教讲‘识、心、意’,这三者的差别是什么?”我说:“《心性休息》里面就有这方面的分析。”所以如果我们能记得,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菩萨地论》:“现外境为识,初寻思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
“识、心、意”的道理也可以结合实际详细分析。比如,认识一个人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刚看到时,会笼统地知道他是人——不管是男是女,反正不是牦牛等动物,这叫做识。然后,又知道这个人是某某明星,演过什么,这叫做心。最后,当你仔细地看他,发现他并没有电视里那么好看,就产生一种厌恶心;或者想:“哇!我今天太荣幸了,一定要抓到他的手,让他给我加持加持!”这种贪嗔之心就叫做意。
而认识心的本性时,其实是远离这些分别伺察意的。《大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我们要懂得,远离所有分别意识,安住于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就是佛的密意。也就是说,上师本尊真正的智慧和密意,是远离一切执著相的。
如果没有懂得这些道理,而对可爱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可恨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对不爱不恨的对境产生痴心,那就无法了悟自心。《大车疏》中引用了《毗奈耶经》的教证:凡夫人见到亲人生贪心,值遇怨敌生嗔恨心,遇到中等者增长痴心,所以“当护汝根门”。确实,世间人每天都会产生这些分别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看讲义,也希望你们把这个教证背下来。
《毗奈耶经》:“见亲人生贪,值害敌起嗔,遇中者增痴,当护汝根门。”
前面的教证中说“当护汝根门”,但我们好像无法守护自己的根门。凡夫人因为习气坚固,无法很好地调整心态;但一些真正的修行人,对亲怨的感受就不是很强烈。当然,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讲,有一种无愧者,本来就浑浑噩噩,无论对他做好事还是坏事,他都没有什么感觉。
而真正有境界的修行人,知道亲人、朋友最终都会分离,没必要过于贪著;也知道嗔恨、损害、攻击自己的怨敌也很可怜,而且这种关系也依赖因缘的聚合,不可能长久,所以也没必要嗔恨。这样他的心态就会比较平和,对亲疏不会有强烈的贪嗔之心。
但如果修行不是很好,那么虽然学的是《入菩萨行论》等大乘显宗佛法,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佛法,或者明心见性的禅宗法门,但遇到贪爱或嗔恨的对境时,自心还是无法转为道用。
我们平时也知道自己的修行境界,别人从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也能看出来。除非是诸佛菩萨特意化现的凡夫人,表面上看嗔恨心很大,但由于“演技”特别好,一点都看不出他的真实境界,这是非常成功的“演员”。除此之外的有些修行人,当他心中的贪嗔痴暴露无遗时,大家应该都是清楚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修行人没必要整天吹嘘自己有多高境界,梦中看到了什么,白天又看到了什么,“噢,我看到你头上,文殊菩萨来了一会儿,然后又走了”,“我看到你的前世应该是某某人的转世,那个时候我也变成了谁”……这样胡说八道没有必要。
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故意说妄语骗人。在世间故意说妄语的人是很低劣的,稍微有点智慧的人也不会故意谄曲、骗人。而佛教徒应该超胜于世间人,要成就佛果、度化众生,但如果连身语意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就根本谈不上是佛教徒。
现在有些佛教徒根本不懂佛教道理,他以为说自己达到了某种境界,别人就会对他恭敬供养。其实,佛陀早就遮止了说神通和说妄语,这也特别适合21世纪的人。佛陀说不可以杀、盗、淫、妄,这既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需要守持的底线,也是现在全世界人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如果肆意杀人、说妄语、偷盗、邪淫,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的伟大。佛陀讲的十善、四根本戒,到现在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而且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丙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八种识聚即五种根识、意识、染污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就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抉择心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非常重要。
“普基识意五根识,”心识的根本是没有任何分别的部分,这叫做阿赖耶识,也叫普基识;从阿赖耶识起现的执著分别,即是意识;识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出现时,就是五根识,好比一颗水晶球放在房子里面,房子有五个不同方向的玻璃窗,每扇窗上挂不同颜色的布,这时水晶球上就会显现五色。按照因明的观点,五根识没有分别。
“依次乃为处次第,”阿赖耶识、染污意识(我和我所执)、意识、五根识,这些是处的次第。关于“处”的说法,在十二缘起中有六处、蕴界处中有十二处的表述。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识的缘故称为处。”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依靠处的次第会形成因果关系,产生三界轮回的痛苦。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明,以无明引起的我和我所执会呈现外境、身、心和习气等,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轮回。
因此,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我和我所执。就像大海,虽然海面上有此起彼伏,但海底却没有波涛;同样,作为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也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执著,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光明识。关于这一点,第四品还会讲到。
《文殊智慧庄严经》:“心乃阿赖耶识,我执即为意。”
今天听课的有些道友,可能以前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所以对有些内容难以理解。无垢光尊者的这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轮回的迷基和迷理,业因果中阿赖耶识和业的分析,第八品的了义不了义、四种密意、四种意趣、两种钥匙(胜义谛、世俗谛),以及第十品密法方面的一些道理都比较难懂,除此之外都比较好懂。
总之,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是:根、外境、心识三者聚合后显现外境的行相,缘此行相产生执著,于是身口意开始造作善恶业。
全知龙钦绕降在《大车疏》中,引用了第二大佛陀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中的教证:“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意思是,贪嗔痴及其所产生的是不善业,无有贪嗔痴及其所生的业叫做善业;不善业产生痛苦并使人转生恶趣,善业产生快乐并令人投生善趣。大家学习《大车疏》时,一定要将颂词与讲义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世间人都承认因缘的存在,那因缘是什么呢?因缘离不开阿赖耶和业。虽然阿赖耶没有分别念,但所有善恶业的种子却可存积其上。一旦因缘具足,这些种子就会在相续中成熟。恶业相当于有毒的种子,造作恶业就是把毒种子种在了自己的心田上,虽然暂时看不到,但是这颗种子会慢慢成熟,比如犯法就是一种恶业。
《毗奈耶经》中说:做人一定要随顺王法,否则即生就会受到惩罚。就像一个人偷东西或者杀人,虽然暂时可能不会被发现,可一旦相续中的种子成熟,别人就会查到他,这就是今生的报应。而且来世还要感受果报,即使变成了其他众生,如果以前造的恶业还没有受报,那么这种无形的力量就会在阿赖耶上慢慢成熟,总有一天会感受痛苦。所以,有些人虽然今生没做什么坏事,但还是会感受很多痛苦。因此,我们确实应该深信因果。
上述《宝鬘论》中的教证,是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的教言,这些道理至今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现在有些人对因果等佛理一点都不懂,就随便说“这是不合理的”。这样说一说是很简单,但是你的智慧有没有达到前辈智者们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呢?如果没有达到,又没有分析研究、修行,仅仅因为不懂就排斥某些道理,那这是很愚痴的。所以,大家以后应该很好地去了解佛法。
因此,三界轮回确实是依靠我执和我所执,以及无明而形成的。而且,我们在轮回中造的业也不会凭空耗尽。
颂词背诵打卡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
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
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