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财富、物质可以消除痛苦吗?——青岛大学问答 下 返回

财富、物质可以消除痛苦吗?——青岛大学问答 下

青岛大学问答(下)

2014年6月21日


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寻求心理学的帮助,而是选择相信一些神秘的方式,请问如何让他们接受心理学?

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一段时间后又遭遇了一件不幸的事,这两者属于恶因恶果吗?

佛教有很多调心方法,那么运用这些方法能达到什么效果?

将佛法引入高校是很好的,该如何设置教学方式?


. 问9 .

我是青岛大学心理学院2012级的学生。我身边有许多人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寻求心理学的帮助,而是选择相信一些神秘的方式,请问如何让他们接受心理学?

. 答 .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人去寻找解决心灵困惑的其他方式,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仅仅依靠大学里某些专业课程知识,要满足一切的心灵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一下艺术、宗教等知识,只不过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不能过于极端,比如学业都没完成,却把精力全部花在这上面,就不太合理。

我个人认为,大学生一方面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有可能就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保持一颗求知心;另一方面,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一些西方国家、东南亚国家看看,了解一下那里比较开放、轻松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还可以去非洲、印度,以及藏地等地方,在那里的有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比较困乏,教育条件也很落后。

现在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读完了大学,就十分傲慢,“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其实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没有接触的知识多之又多,所以大学生一方面应该探求更高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去贫穷落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样会自然明白许多人生哲理。

总之,大家要知道,仅依靠单一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所有的问题。

在如今的中国,精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但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真正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一点跟西方很多地方完全不同。在西方个别国家,高校毕业生一旦投入工作,一辈子都在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我们这里,读师范的可能去搞建筑,读建筑的可能做了老师……各种混乱的情况都会出现。

所以在座的同学,不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希求更多、更高的学问,比如宗教里有关心灵调解的道理,就很有必要去了解。

如今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学《金刚经》,喜欢念《心经》?像《心经》,只有二百多个字,但是自古以来无数人对它钟情有加,它里面究竟蕴含了什么奥秘?这些值得大家思考。

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思想不够成熟,加上自己的老师观念较为保守——仅仅提倡学习专业知识,由此导致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开通。现在极个别老师,虽然专业知识很丰富,但是对其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内心排斥。这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对于任何一种知识,如果你去仔细学习,发现它是错误的,那么有权否定它,摈弃它;但是如果你对它一无所知,最好既不赞叹也不诽谤,因为你并不懂它,只有你懂的时候才有资格评价。

总而言之,希望在座的同学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探索各种对自他有益的真理。


问10 .

我是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关于因果,我有一个困惑,如果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一段时间后又遭遇了一件不幸的事,这两者属于恶因恶果吗?

 .

因果非常甚深微细,像我这样的人,不要说对你的因果,连我自己一生中各种行为的因果确实也并不清楚。

但是我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推断:你所遭遇的不幸,可能是你今生做的不好的事带来的,也可能是你前世或再前世种下的不好的因成熟了。不管怎样,行善或造恶就如同播下种子一样,将来会成熟相应的果报。

在世间,农民在田里播下庄稼的种子,这些种子有的春天发芽,有的冬天萌发,有的很多年后才破土而出;同样,我们的一切言语、行为以及心念,都会在心田里播下种子,果报成熟的时间可能在今生、来世或者更久远的未来,这取决于每个人心中的因缘。但是不论何时成熟,都一定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

所以,究竟你前面的什么行为导致了后面的苦果,对我而言也是个问号,但是我相信这个苦果一定是由不善因导致的,而且这个因不一定是今世的,有可能是前世造下的。有些人对因果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今世,这不太合理,应该贯穿到前世与后世来观察。

明白因果的道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以此遇到问题时会减少很多迷茫,而且因果作为一种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所以很有必要了解。

不过,因果的道理说出来容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真的相信它,不但相信还付诸行动——对于善事,尽量去行持;对于恶事,不论别人督促与否,都尽量远离,行为中有一种决定性,就非常难能可贵了。所以,在这方面,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

问11 .

我是心理学院2013级的学生。您说佛教有很多调心方法,那么运用这些方法能达到什么效果?想学习这些方法,可以阅读哪些书籍?

 .

佛教里确实有很多调心方法,比如禅修,现代人的内心往往浮躁、散乱,这样做事难以成功,如果禅修,就可以让心保持淡定、寂静,再比如守持正知正念、修持胜观,都是很好的调心法。

运用这些方法不断调整内心,最后会达到“堪能”的状态——心非常自在,想专注某个对境,就能自然专注;如果不愿专注,则可以起心动念。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做任何事都会非常高效。

有关这些调心法的书籍,是非常多的,比如《入菩萨行论》《大乘阿毗达磨论》《瑜伽师地论》,以及藏传佛教中的《智者入门论》等等。《入菩萨行论》第八品讲述了很多寂止方面的知识,《大乘阿毗达磨论》讲到人的51种心所如何区分……这些书籍都值得阅读。不过这些书籍有的有汉文版本,有的尚未译成汉文。还有一部论典叫《学集论》,有汉文版本,也非常殊胜。

如果研读这些论著,就会知道佛教对人心的观察有多么细致入微,比如心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体相与作用,以及善心、恶心跟哪些心相应……都有详细分析。

我以前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诸如形而上学、弗洛伊德学说,还有荣格心理学,对这些都有所了解,后来我把心理学与佛教作了对比,发现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因此非常希望以后高等院校与佛学院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在西方很多地方,大学教授与宗教人士每年都共同举办一些活动,进行心理科学方面的对话。前两天在清华大学,我与一位教授也作过一个交流:他站在科学角度,我站在佛学角度,就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在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中,佛教徒提供佛学知识,科学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互相切磋、互为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12 .

您说到能将佛法引入高校是很好的。如果是这样,该如何设置教学方式?

 .

高等院校课程中,如果能引入佛教的内容,必定可以利益很多年轻人。对于其他宗教以及心理学,我也有所了解,那么比较而言佛教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众多逻辑推理与因明辩论的方式来抉择心灵的奥秘,而这一点知识分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像学习专业知识一样;另一方面,可以着重推广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诸如《弟子规》《千字文》等,虽然这些著作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大学教育将之作为基础来重视,也非常好,还有佛教的《善生经》《佛说善恶因果经》,以及道家的《道德经》,也非常值得学习。

《善生经》《道德经》等教典乍听起来,似乎很玄妙、很神秘,有些学生也许觉得:“学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这些书籍所讲解的道理非常甚深,诸如天人合一、因缘果报等等,这对高校课程是巨大的弥补。

年轻人不应满足于仅仅懂一点技术知识,因为人生是纷繁复杂的,仅仅用这些来应对,必定会捉襟见肘,应该同时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当然,如果仅仅通晓人文知识,而对现代科技一窍不通,那也如同缺少了一只翅膀,无法飞向21世纪的高空。所以,人文与科技两方面的知识都掌握于心,才比较圆满。

问13 .

您说在美国、德国等地的学校里已经开设了心灵健康课,而在中国暂时还没有这种条件,作为大学生,有办法改变这一状况吗?

 .

其实国内很多大学也有这类课程,比如清华、北大、复旦以及浙大等学校都设有禅修课、心理认知课。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未来会有更多大学设立这类课程。

其实,真正的宗教信仰,在美国等地有些学校的课程里也不允许出现,但是心灵教育课是可以有的。

我想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特色,不过这不是很主要的,最关键的是大学生自己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太保守,如果只能接受自己的专业,对其他知识一概否定或者认定为迷信,这就不合理。比如佛教,如果真的是迷信,为什么能够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如今依然让那么多人崇奉、信赖,为之折服?

所以作为大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外,还应当多去涉猎各类知识,诸如人类学、宗教学,尤其儒家、道家与佛家的内容。大学期间读万卷书,大学毕业后行万里路,能这样是比较完美的。

其实不仅大学生需要广闻博学,我们佛教徒也不例外。我所在的佛学院虽然开设了专业佛法课,像因明、中观、戒律等,但有些法师不但学习这些课程,对于其他有助于人生以及弘法的知识,也会孜孜不倦地求取。

总之,人生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解决的方法也有种种不同,仅仅懂得书本知识是不足够的,还需明白一些富有奥秘的道理,所以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

问14 .

我是青岛大学心理学院的学生。汶川地震后,国家对汶川进行大力重建,使得那里焕然一新。这种变化可以消除受灾者的痛苦吗?

 .

物质上的改善,会对灾难幸存者的痛苦有所缓解。但是大家都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通常很难用财物、房屋等弥补,这些物质与亲人的生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此,灾区的人们虽然有了新家园,但如果缺乏精神的依托,失去亲人的伤痛可能会永远留在内心深处。

一般一个地方发生灾难,四面八方的人都会给与物质援助,但我认为精神上的帮助才是根本之策。因为一个人只有心结解开了,心伤愈合了,想通了某件事,才可能获得新生,否则即便房子焕然一新,人心也不一定感觉幸福,就像世间有很多人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却患上抑郁症、自闭症等等。

至于如何进行心理援助,我觉得主要是让遭遇灾难的人们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无常是一种自然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无常,人生就是在上演一出出无常的戏。如果认清了这一点,无常降临时,就会多一分勇气与淡定。

其实遭遇灾难的人,很容易体会到“以前人在时,没有房子;现在房子有了,人却不在了”,此时就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万法无常的真相,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无常。


问15 .

现在的社会比较提倡正能量的言行,心理学领域也流行积极心理学,但是佛教主张修行苦行、克制欲望,这是否与主流思想有所冲突呢?

 .

佛教并没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

当今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这在佛教看来,也非常值得赞叹。但是在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为了克制人们过度膨胀的欲望,仍会教导人修持苦行。这就好比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不让孩子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等奢侈品,而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因为这个年龄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不会有出息;同样地,在佛教《毗奈耶经》等个别小乘经典中,为了克制人们的重大贪欲,而提倡知足少欲、勤俭节约,乃至行持头陀行,这也是引导弟子修行的一种方便。

但是到了佛教的中层教法——大乘佛教中,更加倡导的就是利益众生,此时作为心怀利他的大乘菩萨,如果没有对财物的贪心,那么即使坐拥金山银山也是允许的。

所以,佛教有不同层次,就像心理学有种种分支一样,不能把佛教的教义狭隘化。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的理解有所偏差,比如,认为和尚一定要待在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不能出现在城市里。虽然个别出家人选择在山里闭关修行,但是很多佛经里也劝导出家人到城市里为众生说法施教。

还有些人对佛教经典望文生义,由此提出种种疑问:“佛教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佛教不是看破一切吗?你为什么吃饭呢?你还没有看破吗?”“佛教不是讲空性吗?你为什么还要修行啊?”像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佛经所致。

总之,佛教的教义广博而深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代表全部,也并非依文解义就能够通达其中义理。

问16 .

虽然知道有些行为不好,比如杀生,但是有时因为环境的原因,又不得不去做,请问该怎么办?

 .

很多人毕竟还生活在世俗中,在这种情形下,有时可能是主动的,有时也许是被迫的,造下了一些恶业。这虽然难以避免,但还是尽量不要杀害众生,因为杀生的果报非常严重。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不杀人就可以,杀动物天经地义。尤其沿海城市的很多人,每天吃海鲜就像吃青菜一样,觉得稀松平常。这在佛教看来,是非常可怕的,不仅剥夺了其他众生的宝贵生命,也为自己埋下未来苦果的伏笔。如果你相信因果就知道,今天你吃这个众生,将来很可能变成这类众生被吃掉。

因此,我们要尽量爱护其他动物的生命,像爱护人的生命一样。如果实在迫不得已,也千万不能点杀,这非常重要。

很多人学佛之后回首过去,发现自己前半生像屠夫一样,杀害了不可计数的众生,双手沾满鲜血,现在想要忏悔这个罪业都非常困难。所以,最初就尽量远离杀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就到此为止了。今天下午佛学与心理学的对话中,在佛学中,我们看到了心理学的影子,在心理学中,我们也看到了佛学的影子。

比如上师提到生命无常,面对任何灾难或生活的磨难,要提高承受与接纳能力,而在心理学里也说要活在此时此地,要珍惜生命。上师讲我们要做智慧的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心理学也倡导要做一个整合的人。诸如此类,佛学与心理学还有很多共通之处。

我相信佛学与心理学在这场对话中的和谐共鸣,给在座每位朋友都带来了人生的智慧,特别是对心理学工作者如何提升心理服务质量,提供了巨大的启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上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