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4课
发心人:定解E01
审核人:定解E03、定解E04
科判
1、 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具足不放逸的重要性
2、 安忍的重要性,分别从因和果的角度分析
3、 心的特点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教诫我们:作为一个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言行举止必须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甘露之处。如果我们放逸无度、放任自流,没有一点约束和对治,想做什么就随心所欲,那下场是死亡之处的轮回。因此,龙猛菩萨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为了使善法日益增上,身口意务必要如理行持,对善法具有恭敬心、恒常心、精进心,对恶法则严厉制止,必须具足不放逸。
所谓不放逸,即制止不善,行持善法。(《俱舍论》)
①不放逸在修学过程中不可缺少
相关教证:
A.佛经中也说:“不放逸为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
B.《文殊国土庄严经》云:“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更况无上菩提正道?”
C.《三摩地王经》中说:“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
②不放逸,是非常大的善法
公案:两个比丘闲聊,只有最后互祝:“慎勿放逸!”表达了不放逸意思,从而逃过魔鬼的损害。
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检点自己,一定要制止烦恼,这就是不放逸。
教证:《入行论》中所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有些人往昔烦恼深重,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时,放逸无度,造了很多弥天大罪。但后来遇到上师善知识,明白善恶取舍之后,自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从此小心翼翼地护持戒律、修持善法,通过忏悔消除以前的罪业,如此一来,依靠善法不可思议的威力,将来也有解脱的机会。就如同月亮先被乌云遮住,见不到月光,但风吹过后月亮拨云而出,放出皎洁的光明。同样,有些人以前要么贪心比较重,要么嗔恨心很厉害,要么痴心妄想极大,肆无忌惮地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靠不放逸,都有解脱的机会,就像难陀、指鬘、具见、能乐一样。
①难陀公案:由于过于贪爱轮回而放逸必然会受苦于恶趣,会生起真正出离心,精进修持圣法,改变烦恼,获得佛果。难陀从“贪心第一”到“调和诸根第一”,可见,一个人的烦恼是可以改变的。
②指鬘公案:一个人内心过于散乱,内心迷乱,外境上奔驰不息,心无安住,不停造作恶业,但一旦能心性了悟,狂心顿息,心垢尽除,以圣法摄持自己的向外放逸的身口意三门,精进勤修,也会获得圣果。
③具见公案:一个人纵造下五无间罪,但能生起极大悔心,依佛力精进忏悔业障,也能获得成就。
④能乐公案:一个人造下五无间罪业滔天大罪即便是学富五车,没办法解脱,但能极时忏悔积资净障,也可以重罪轻受。(法本p291最下一段—p298第一段)
①我们学了这个颂词之后,应该明白就算自己以前造的业非常可怕,现在通过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闻思修行,发誓从此不再造,来世也不一定堕入恶趣,且有可能获得解脱。
②懂得后也不要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一定要在心里思维:“我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开始,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尽心尽力地忏悔,尽心尽力地做善事,不能变成业际颠倒者。”
③ 大家在有生之年,修行的方向不要改变,在此基础上,应当竭力忏悔。
④ 至少每天拿转经轮念一点经,观想一点,做一点善事,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即使你造了重罪,也不可放弃自己,一定要依靠佛法改邪归正,精进忏悔!
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
二、断除怀恨之果
三、旁述心之特点
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
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但在所有的苦行中,修安忍最难做到。但我们不能让嗔恨有机可乘,应始终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一旦生起嗔恨心,马上想到佛陀的教言,千方百计断除嗔恨。佛陀曾亲口说:“诸比丘,断除嗔恨,汝将成不退果。”
①《入行论》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②佛陀曾亲口说:“诸比丘,断除嗔恨,汝将成不退果。”
③《本事经》(唐玄奘译)中说:“我观诸有情,由嗔之所染,永断此嗔者,定得不还果。
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俱舍论》)
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
相关教证:
① 《佛遗教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
② 汉地大德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
③ 《三摩地王经》也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
对治方法在《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
我为此人相责骂,殴打击败夺吾财,
耿耿于怀起冲突,断除怀恨即安眠。
当我遭受别人当面的侮辱谩骂,或者暗中的诽谤殴打,他不择手段让我一败涂地,还抢夺我的财产、如果我一直怀恨在心,势必会引起身语冲突。倘若我断除怀恨。
相关教证:
① 《入行论》所言:“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② 寂天菩萨云:“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公案:广钦老和尚
结论:如果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那么真正断除嗔恨,被冤枉也不会怒怒不平,最后受到赞称时,也若无其事。
③印光大师的断除嗔恨决窍:“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
每个人的修行真的有差别。希望道友们平时观察一下。否则就算是根本上师,或者佛陀亲临,恐怕你也会跟他理论。
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
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
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他们的记忆也有差异,此处以三个比喻进行说明:第一、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随着波纹此起彼伏,什么也不会留下来;第二、比较稳固,就像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第三、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纵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上面字迹依然不变。
①我们对烦恼方面,不管是贪心、嗔心、痴心,最好能像第一种——水中的花纹,当下一笔勾销,这是最好的。
②至于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证、论典、上师教言,则应像第三种——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过多少年也记忆犹新。
③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虽然不同,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本来你对善法记得不好,对恶法记得很牢,然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
龙猛菩萨:“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