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接上文)
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如果经常做伤害道友,伤害众生的事情,在佛菩萨们面前看起来就是令人痛心的事情,本来传给我们大乘的教法是应该利益一切众生的。假如说大家都是一个菩萨培训的人,都在学习怎么样利益众生,如果这个培训班里面正在学习的人互相之间都是这样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指望他对其他的一些有情,能够以更大的悲心去面对。虽然在这个培训班里面的人都有缺陷,还在学大乘道,都不圆满,但是应该有一个相互帮助、包容过失,不要去相互拆台,不要相互伤害,因为我们互相帮助,大家进步了之后,一方面自己进步,一方面也可以力量大了之后,能够利益更多众生,更好地服务于其他的有情,这方面是一个正确的思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一些委屈,遇到了一些违缘,别人不理解,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心量应该大一点。作为一个菩萨心量太小不大,可能也是一个弱点,应该尽量改进。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密乘当中所说的一些血肉供养,以及会供时候有一些肉等等的供品,到底是怎么理解的?相当于简单的做一下这方面知识的普及。
密宗金刚乘诸论典中说:“血肉供养不依教,违背桑哈查门意,祈境空行予宽恕。”
在金刚乘的论典当中说,血肉供养其实应该依教而行,如果血肉供养不依教而行,就违背了桑哈查门意。“查门”,在大恩上师讲记后面脚注里面讲了,就是空行母的意思。“桑哈”是空行母当中的一类。这类是什么呢?如果有修行者没有依教进行血肉供养,这种做错的人需要在桑哈空行母面前忏悔。在血肉供养方面,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如果不合理的就要在桑哈空行母面前忏悔。如果不依教进行血肉供养的,就已经违背了桑哈查门的意乐和心意。“祈境空行予宽恕”,祈祷这方面的空行予以宽恕,我们就在这个皈依境面前,这样对境的空行母面前去忏悔,祈祷他们的宽恕,或者说我没有做对,祈愿这样的罪业得以清净。
有些人振振有词地说,所谓的依教之血肉供养,必须遵照密宗续部论典中所说而实行。
有些人这样讲,所谓依教的血肉供养应该依靠密宗续部论典中所说而实行。虽然续部当中有说,这样的血肉供养,到底怎么样才是血肉供养呢?有些人就理解错了,所以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所谓的血肉供养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么,到底密宗经典中是怎么说的呢?“五肉五甘露,饮食外会供”,意思是说,作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马肉、狗肉等五肉,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而是作为供品摆放的无罪五肉,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养”。
密宗的供养有很多种,有外供、内供、秘密供养等等,反正这些供养都是相应于实相的,所有的供养都是契合于实相的。有些时候为了打破我们的贪欲、悭吝、实执等等,所以要用这些东西来供养。
在密宗当中有五肉、五甘露之说。“五肉五甘露,饮食外会供”,在饮食之外,有很多供养的方式。这是怎样说的呢?作为密宗誓言物,比如五肉就有人肉、马肉、狗肉等,“等”字当中还有孔雀肉,大象肉等等,这个方面称为五肉。五肉的观点有的地方稍有一些不同,大概是差不多。
为什么把五肉作为供品呢?我们要知道五肉的背景。密宗续部最早兴盛是在印度,当时在印度的环境当中,这五种肉是肮脏的肉,基本都不食用的。当然人肉不管是哪个地方都不会食用的。尤其在印度有些人特别讲究,有些肉他们不吃,比如人肉、马肉、狗肉、大象肉、孔雀肉都是绝对不吃的,这五种肉就是不干净的肉。
为什么要供五肉呢?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对于清净的善法可能达到某种高度了,但是内心当中这是干净的,那是不干净的,还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如果相续当中有干净和不干净的执著,就有取舍。干净的就取,不干净的就舍,他心中还有取舍。如果内心当中还有取舍,那就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瓶颈。超越不了二取的分别念,也悟入不了平等的法性,没有办法悟道,没有办法趋入实相。因为实相是没有二取,没有净秽,《心经》中也讲不垢不净。虽然在本性来讲,没有净没有垢,但是在自己的分别念当中还有净和垢的分别,如果还有这个分别,就没有办法超越,悟入平等的境界。那怎么办呢?在见解上面去了知净秽无别,不垢不净,所谓的净和不净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平等的。
为了不单单是在见解上面了解,而且行为上面也要做一个最后的突破,那怎么办呢?就把平时根本不吃的最脏的肉作为供品来供养。我们不是在那种环境当中,根本了解不了,印度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五种肉是绝对不能碰的。他们就故意把这五种最脏的肉作为供品来供养,内心当中安住在净秽无二的境界当中把这个供养,供养完之后自己还要受用的。最不想吃的必须要受用。这方面就是五肉。现在对我们来讲,在汉地不一定有这种五肉的意义,人肉一般来讲都是不会吃的,马肉不好说,很多地方都是喜欢吃狗肉。不是说这里有狗肉,那就拿狗肉来会供,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这些是当地的人把绝对不吃东西当做一种会供。
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如果我们很喜欢,认为狗肉、马肉或者孔雀的肉好吃,我们对它有贪心,不能作为会供品。严格来讲是要排除掉的,对我们来讲,就不是这里的五肉。我们就要重新去找一个不能吃的五种肉,当然五种肉只是一种表示,它是一种不能吃的,在显现上面,在大家的观念当中肮脏肉的代名词。他故意要把这个不能吃的东西,从见解上了知它是清净的,净秽无二的,没有什么,而且在行为上面,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上供的东西必须要是好的、干净的,但是到了密宗在最后阶段,必须要突破这个执著的时候,就需要用这样一种东西突破自己的观念,打破这些概念,如果这些概念打不破,还是没有办法拥有一颗平等心。必须要把这个上供之后,自己要食用的,这是五肉。
五甘露就是大便、小便等东西了,这些东西很好找,肯定也是大家不吃的。严格意义上面来讲,我们现在能不能把大便小便放在佛堂上供养,根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干净不干净的执著还是太强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勉强,我就是要供养。如果我们没有产生净秽无二的见解之前,这是不能用的,绝对是不能开许的,你认为很脏的东西,就是自相上的脏。而不是说它这个脏只是一个显现,本性是干净的。
修这个供养的时候,必须要他的见解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对于等净无二非常确信,为了突破最后的一点障碍的时候,然后他这样做,供完之后自己要食用的,他不是说怎么样,最后就是要打破这样一种执著,一般人根本都接受不了,谁能接受得了这些呢?在大家的概念当中,显宗的修行当中,供品都是要干干净净的。
为什么要一世成佛?想要很快地成佛,就是当自己的资粮见解到的时候,信心也很稳固的时候,通过很多特殊的方式强制性的突破,突破之后,就会证悟平等心。这方面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五肉五甘露的原理刚刚讲了,我们要了解一下它的原理。这个有没有?的确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般不学习密宗的人一看密宗里边什么都有,他们认为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我们了知它的原理之后,里面就不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一种很强大的理论体系,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修行的原理是什么?虽然现在我们做不到,但是对这个修法本身了解了原理之后,就会生起信心,然后慢慢的修行,内心当中的执著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智慧越来越敏锐了,最后就可以通过这样非常规的方法,突破自己残存的执著,有时候要突破善和恶的执著,有时候要突破净和秽的执著,有时候要突破高和低的执著,反正很多的执著,都是分别心面前人为设定的概念,其实在本性当中都是没有的。通过前期的修行,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准备好了一下子就突破了。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提前来做这些事情,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我们为什么要供养五肉五甘露的原因是这样的,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的,而是为了打破你的最细微的执著。因为这些粗大的对轮回快乐的执著早已打破了,在出离心的阶段,该破的就破了;在菩提心的阶段,也破除了一部分;在空性的阶段,又破了一份,残余的一些要很快突破的东西,最后的时候,这些最微细的概念,就要通过高级的法来突破。
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打牢基础根本做不到,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这样做,然后也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这种修法。现在很多人会供,就用牛肉、猪肉等等,什么肉好吃就开始买了之后会供,供完大家一块吃,这是没有理解这里的意义。虽然有时候用肉来供养,但是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有的时候会供里面也有酒,刚刚皈依的时候,在居士戒当中就有酒戒了,到了密乘的时候反而又开许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的时候原理是一样的,有些善恶的执著在最后的关头需要突破,那个时候突破没有什么,他已经准备好,不会有堕落的危险性。如果你提前去做这些,就有危险性,会有酒破戒的嫌疑了,后面的时候他到了这种高度,内心的境界到了这种高度之后,就不会再存在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是作为供品摆放的无罪五肉。下面还要讲什么是无罪五肉。也就是自然死亡和病死的有情,不是宰杀的,宰杀的就不是无罪五肉了。这些供品摆放之后,才叫做依教之血供,这个时候安住在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这样去做供养。如果相应于这个见解做一次供养,可以圆满很多很多的资粮,清净很多很多的执著和违品以及分别念。虽然它的功德有很大,但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只知道有这样一种修法,而且它的原理是这样的,我们不要生邪见,实行可能还不行。现在会供的时候,没有用这些东西,都是用这些替代品。当然人肉就更不用讲了,基本上就用一些饮料一些食品来代替,只不过把这些涂成红色当做肉,用这些来代替,很多时候都不会用真实的人肉。
有一次在学院会供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以后,说这是人肉啊。有些人说,昨天管家到了尸陀林去了一趟,我们说,是不是在尸陀林搞了人肉回来,变得很紧张,最后说不是,而是有人瞎传的,就是说这个管家去了一趟尸陀林,然后带着一些人肉回来,今天我们会供的时候,也有人肉,后面就开始传了。最后证实是假消息,不是真的,一般来讲不会有这样的。因为大众的见解还没有到达那么高的高度,也不会这样去用,就是用了一些替代品。
慈诚罗珠堪布以前也引用了龙树班智达的观点,有些会供的时候,的确有真肉真酒,比如牛肉,虽然你必须要接受这个誓言物,但是不能以贪欲心吃肉。这里的标准是苍蝇的手脚,当时我们想苍蝇的手脚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就是指苍蝇的脚那么细的一丝肉,然后就吃了,不会以贪心去吃这些肉,也表示你接受了密宗的誓言物,不能舍弃这个誓言,它的标准是这样。
那么酒呢?酒就用手指蘸一点,然后在嘴巴上涂一下,相当于我接受了,或者甚至都不涂,蘸了之后就做一个这样的动作,从嘴巴到喉咙比划一下,就是已经接受了。有些时候你可以把这个肉摸一下,涂下嘴巴,就相当于我接受了。如果我们密宗的境界达不到这个高度的时候,对待这个誓言物,酒肉的会供品应该怎么做,慈诚罗珠堪布他老人家早已讲过,而且讲的很清楚。作为一个密乘弟子来讲,怎么样才能够不舍弃誓言的同时,也不会让自己相续当中吃肉喝酒的习气复苏,否则的话你学来学去学到后面,以前所有的恶习重新又复发了,那不是密宗。不管怎么样,密宗肯定不会让你自相烦恼重新炽盛起来,肯定是要相应实相的。这方面我们应该知道。
否则,被净秽分别所束缚,
这里面讲到了“净秽分别念”,其实主要是突破净和不干净的分别念,但是凡夫人被净秽分别念所束缚。
认为人肉、狗肉等是肮脏的东西或者低劣之物,为了食用而刚刚杀的、香香的、肥肥的肉是干净的,
这个就颠倒了,认为人肉、狗肉是不能用的,不是清净的肉,而是不干净的肉。那什么是干净的肉?刚刚杀了,可以食用的,没有变臭的,这方面香香的肉、肥肥的肉才是干净的。这样认为就完全颠倒了,五肉就是要对治你的净秽分别念,故意用我们平时不食用的肉来进行会供,现在你把这个抛弃,认为这个不干净,认为可以吃的就是干净的,那就颠倒了,这是没有了解这样密宗的含义。
就像“所受五种三昧耶,视净为秽行放逸”中所说的“视净为秽”,因此与所受的三昧耶戒相违。
在密乘戒三昧耶戒当中,有这样一种五部戒律,就是五方佛的戒律,在《三戒论》当中也有。在五方佛的戒律当中,也有怎么样接受五肉五甘露等等,为了遣除自己的分别念,还有在二十五种支分誓言当中,在五种所接受的三昧耶密戒当中,也有一个必须要通过这些五肉五甘露的方式来打破自己的执著。如果我们这样颠倒认为的话,就会变成“所受五种三昧耶,视净为秽行放逸”,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对的。
“因此与所受的三昧耶戒相违”,所以就和密乘戒的精神完全相相悖了。
虽然是五种净肉,但是除了能将饮食变成甘露的人或在寂静处修持成就的时候以外,如果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无忌惮地去吃,那么就称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违背三昧耶戒。
虽然是五种净肉,前面讲了,五种清净肉其实是平时我们认为的五种不净肉,名称叫净肉,其实就是五肉等等。虽然是这样的五种净肉,但是除了有些时候能够把饮食变成甘露,就是他可以加持酒,把酒通过他的能力转变成甘露之后,酒的能力就没有了,像这样就可以饮用。或者这种将饮食变成甘露的人,有这样能力就可以食用;还有在寂静处修持成就的时候,寂静处修持没有人看到的时候,除了这些人之外,如果只是贪著肉的味道,然后到村落里面以会供之名,肆无忌惮地去大吃大喝,就称为“所受誓言行放逸”,受了这样的誓言,但是行为是非常放逸的,完全违背了三昧耶戒。
刚刚讲了把饮食变成甘露的意思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初学者不允许直接享用这些肉、酒?老人家在讲的时候,为什么说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就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直接饮用内心当中会产生自相的分别念,这个是酒,要么对酒感觉很厌恶,觉得这种仪式不对,或者认为这个酒可以喝,引发自己以前的习气,两种观念对不对。里面应该有相应于实相的见解,它的本性没有清净,没有不清净的分别念,安住在这样的定解当中。
会供之前必须要修生起次第,在修生起生起次第的过程当中,就一步一步的把环境、自身、血肉之躯慢慢观成清净的本尊,然后一切是清净的,再通过加持食物变成清净的甘露,安住在这样定解当中去受用,就像法性融入法性,这个时候就滋长了他的清净观。他安住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从开始到最后的过程,完完全全要相应清净的见解,没有离开清净的见解,从开始观想生起次第的时候,就相应于清净的见解,不是硬生生的把血肉之躯观想成清净的本尊,他不是。而是在一切万法空性当中,在空性当中血肉之躯不存在了,法性当中显现清净的身,这已经开始相应于实相了,整个过程都是相应实相的,包括前面的供品的本性,在他的境界当中也是相应于实相的清净的东西。通过会供加持完之后,这个东西在他的境界当中都变成清净的东西,他受用之后,就可以得到这样一种成就,突破这样一种障碍,就是这样一种原理。
真正的修法当中,不能够有自相的分别念,认为这个很恶心,这是不对的。如果在会供、修法的时候,认为很恶心,或者觉得为什么要喝酒,佛陀早就制定了这个戒律,这个就错误的。在这个原理当中,全都是相应于实相来进行,所有的程序必须要相应于实相,没有分别念的立足之地,如果你生起了这样那样分别念,就需要忏悔的,必须要相应实相去做忏悔。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念头不符合实相,所以这里要相应实相。密宗的很多修法如果我们能够做的话,都是现前实相的窍诀;如果不会做的话有的时候就是赶个热闹,那个东西好吃、或者这个很热闹敲锣打鼓的。虽然喜欢参加也是对的,但是关键是要有一种见解。
学完加行之后,有些道友们会进入密法,那时候会学习到麦彭仁波切的《光明藏论》,其中对于密宗的见解有十一个部分,见解、修行、会供、誓言、灌顶所有东西都讲的清清楚楚,那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密宗是怎么回事,把密宗从理论上讲得特别的清楚,内容非常殊胜。了解了之后,我们在来学密宗,就是真实的密宗,否则只是一个形象,为了热闹去修的话,也没办法相应密宗的见解。
所谓的清净肉类,是指以自己的业力自然而死或者因病而亡等等情况下的肉,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的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众生因为自己的业力衰老、命终或者因病而死亡的肉。
所谓的清净肉的标准,这里讲的很清楚。什么叫清净的肉?自己的业力自然死亡,要不然自然死亡,要不然因病死亡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肉就可以用来会供,并不是为了食用而宰杀的肉,就是说为了大家吃而宰杀。直接吃有点不敢,就以会供之名,我要会供宰头羊,目的就是为了吃,只不过冠了一个很好的名称,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自我欺骗。华智仁波切早就知道了这些众生的小伎俩,根本没办法成为真实密宗,这种为了食用而宰杀的肉不是清净的肉。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众生因为自己的业力衰老、命终或者因病而死亡的肉”,这些属于清净的肉。为什么清净呢?因为无罪,没有沾染这种罪业,宰杀就是沾染了罪业、不清净,从这个侧面可以理解。
否则,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将刚杀的温热血肉摆放在坛城中,那么一切智慧尊者都会昏厥过去。
岗波巴尊者是这样讲的,如果我们把刚刚杀死的温热血肉摆放在坛城中的话,不要说智慧本尊会欢喜摄受。因为所有智慧本尊都是大悲自性周遍,所有大悲自性周遍的智慧本尊全部都会昏厥过去,根本受不了,他们对众生的悲心就这么强烈,现在为了供养他们,做了错误的行为,然后把一些众生杀死之后,把众生肉摆在他的面前供养,所以他们都会昏厥过去。当然不会真的昏厥过去,只是说明这个方法是不对的。智慧本尊现证了佛道,已经没有昏厥的因缘。为什么说昏厥过去了呢?就是说极度的不应该,所以用了一个我们世间能够理解的,就是说他的悲心完全没有办法接受,昏死过去。
他又亲口这样形容道:“此外,如果迎请智慧尊者以后,用刚刚宰杀的血肉对他供养,就如同在母亲面前杀了她的儿子一样。”
在会供的时候,首先把智慧本尊从法界当中,迎请到我们面前安住,然后做供养。如果把智慧尊者迎请下来,用刚刚宰杀的血肉马上对他们做供养的话,就像什么呢?就像在一位很疼爱她的儿子、女儿的母亲面前,把她的儿女杀了,然后把他们的肉摆在她面前请她吃。这个母亲能够吃吗?肯定会昏厥过去,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一种邀请或者供养。
比方说,请一位母亲做客,将她被杀的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我们可想而知,那位母亲会不会欢喜?
其实就是这样的,诸佛对待众生就像自己儿女,和独生子女一样对待,所以肯定不会喜欢。
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独生子的母亲一样满怀慈爱地关照垂念,杀害任何一个被恶业所转、无有思维的旁生后作血肉供养,诸佛不可能欢喜。”
我们不要为了让诸佛欢喜,而作让诸佛不欢喜的事情,这是不对的。所有佛菩萨从入道就开始观修大悲心了,成了菩萨的果位,已经具有了胜义菩提心,菩提心特别坚固了,然后成佛以后他的慈心究竟,到达了极致,对于所有的众生都像母亲对待独生儿子一样,满怀慈爱的观照垂念。如果杀害任何一个被恶业所转的众生。什么是“恶业所转”?恶趣众生的引业是恶业,被恶的引业所牵引转到恶趣。“无有思维”是什么?就是愚笨一些,不是旁生真的没有思维。因为它的思维能力和人比较起来要差一些,所以用了一个否定词。杀害“无有思维的旁生后作血肉供养,诸佛不可能欢喜”,怎么可能会欢喜呢?
如寂天菩萨说:“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这样讲,“遍身着火者”,一个人全身都着火了,这个时候你给他好吃的东西,让他看好看的节目,“与欲乐不生”,他不可能有这种兴趣的,他全身都着火,全身被火烧得疼痛难忍的时候,再好的东西放在面前都没有兴趣了。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作为修行者来讲,我们伤害了有情怎么能取悦诸佛呢?不可能取悦诸佛,大慈大悲的佛陀不可能喜欢以杀害众生为代价的供养。学佛法的人必须要了解,这些都是原则性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容易和我们的习气而转,觉得自己以前的分别念没有问题,佛陀肯定会欢喜。或者有的时候会随着似是而非的观点而转,有些人这样说了,我们也跟着去做了。
不管怎么说,《大圆满前行》当中是这样讲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谁不信呢?真正来讲,华智仁波切是观世音菩萨,他是大成就者的身份没有任何人怀疑,不单单是宁玛派,其他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的尊者们,没有一个不承认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他相当于是一个正量,是一个标准。我们看到别人这样的言论时,就要想到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说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不能这样去做,这样是不对的。
当自己一边享用新杀众生的血肉,一边供血供肉,祈祷护法神等等的时候,那些智慧天尊,护持佛教的护法神全部是菩萨勇士,所以他们不仅不会享用这些犹如摆在屠夫面前一样的血肉,而且也不会近前一步。
我们把些刚刚杀的血肉一边自己食用,一边去供养护法、愤怒本尊,已经证悟了实相的,叫智慧天尊。护持佛法的护法神就是菩萨勇士的幻现,都是菩萨勇士的本体,所以他们相续中对众生的大悲心是非常猛烈和遍满的。因此他们根本不去享用这些犹如摆在屠夫面前的血肉,就像卖肉的屠夫在肉案上面摆着一条条的肉,菩萨怎么会去享用呢?非但不会享用,甚至都不会近前一步,跑得越远越好,他根本不愿意降临到你这个地方来。当你祈祷诸佛菩萨、呼唤勇士降临,这样邀请时根本不会来。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这些供品完全违背了佛法的精神。
相反,那些喜爱温热血肉、恒时精勤于损害众生之恶业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却会聚集在那里享受他们血肉供品。
你迎请的时候,智慧天尊走了,他们不来谁会来呢?就会招感一些“喜爱温热血肉、恒时精勤于损害众生之恶业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很多魔鬼、大力鬼神,都会聚集在你放供品的地方,他们会集聚享受这样的血肉供品。
而且这些鬼神也会时时跟着那些念诵血肉仪轨的人,偶尔倒是提供些微乎其微的顺缘,但是常常就是损害众生,使他们突然生病、骤然着魔。
下面一段讲了,作血肉供养的人和鬼神之间是否达成了某种默契、相互帮助,意思是说这些黑法方面的鬼神经常喜欢跟着念诵血肉仪轨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人走到哪里肯定有血肉供养,那里肯定就有肉吃,他每次都会拿新鲜的血肉作供养。智慧本尊、护法神肯定不会来的,感召来的就是黑法方面的一些大力鬼神,这个人走到哪里,这些鬼神就跟在哪里。因为只要跟着他就会有肉吃,他们也很清楚,所以经常地跟着他走。如果一个人的身边经常性地跟着邪魔、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这个修法的人也绝对吉祥不了。相当于他的身边都是负能量的人,有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跟着,这个人怎么可能吉祥呢?不可能吉祥。
“偶尔倒是提供些微乎其微的顺缘,但是常常就是损害众生”,有些时候也给这个修行人提供顺缘。什么顺缘呢?他所提供的顺缘就是以伤害其他众生,给这个人提供顺缘,怎么说呢?就是让别的众生突然生病,这些鬼神加持让一些众生生病,生病之后就会请这个人去念经,摆上这些血肉供养,然后鬼神就去享用这个肉,再把这些人的病去掉,感觉他的加持力大,别人又愿意请他。这样恶性循环,某某咒师他的力量很大,你看我们家里的人发狂了、有病了,请他来作了一次法事就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愿意请他,他的生意好了,鬼神吃的东西也多了,就是从这个角度互相提供这样的顺缘,比如让这些人突然生病,其他众生骤然着魔。
这时候,那些人又来念血肉仪轨、作血肉供养,鬼神似乎又会给些暂时性的帮助,
什么是暂时性的帮助?因为这些障碍、着魔就是他们制造的,作完法事之后就相当于把这些收回去,收回去病就好了,所以这些鬼神给了一些暂时性的帮助。
就这样,做血肉供养的人和鬼神互帮互助,形影不离,鬼神如同罗刹放哨一样整天怀着贪食、贪财、贪利的心态到处游游荡荡,
这个所谓的“修行者”,血肉供养的人和鬼神之间就达成一种默契,他们互帮互助,当然这个人不一定知道,鬼神很清楚。这个修血肉供养的人,还以为是护法神、佛菩萨在帮他。其实鬼神知道,他邀请的白法方面的一个都没有来,来了就是我们,这些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以这样的方式相互帮助、形影不离。
“鬼神如同罗刹放哨一样”,到处去看,找什么呢?当然是找猎物,那些地方可以得到利益,所以这些鬼神就像罗刹放哨一样,整天惦记着食物、财富、利益的心态到处游游荡荡,做伤害、做违缘。
而做血肉仪轨的人则因为鬼使神差而使以往具有的出离心、厌离心、清净心、信心以及正法的光明一并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飞行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众生的肠子也丝毫不生悲心,就像恶业的罗刹奔赴战场一样,面红耳赤、怒气冲冲、性情粗暴、勾心斗角。
鬼神像罗刹放哨一样,那么做血肉供养仪轨的人因为这些因缘,他身边跟着的都是这些恶魔、妖怪等等,所以长此以往,以前具有的出离心没有了,想解脱的心、对轮回的厌离心没有了,然后清净心也没有了,对佛陀的信心也没有了,大悲菩提心全没有了,一切正法的光明慢慢地都没有了。最后发展到什么情况呢?即便现量见到佛陀在空中飞行,也不会生起信心的,无动于衷;哪怕看到众生的肠子被掏出来,也丝毫不生悲心,就到达了这样一种状况。
虽然得到一些钱财,收获了一些名声,但是作为修行者来讲最重要的条件,厌离心、出离心、清净心、信心、大悲心等等,修行者应该有的都没有了,修行不该有的全部有了。这是标准的着魔,虽然他的事业看起来很大,但是他已经着魔了,一切该有的正法光明都不存在了。
“就像恶业的罗刹奔赴战场一样,面红耳赤、怒气冲冲、性情粗暴、勾心斗角”,这些不应该有,都是应该抛弃的。作为凡夫人不应该有的性情粗暴、勾心斗角、心胸狭窄,这些不该有的全都有;应该有的正法光明,全都没有了。
依靠鬼神相助,他们认为咒力不凡、具有加持而心生傲慢,
他认为自己不得了,咒力很灵验,觉得自己很有加持力,然后他慢慢地相续当中就生起了很深的傲慢心。
这些人死后只能是如投石般立即堕入地狱,或者以恶业转生为凶狠鬼神的眷属,肆意弑杀众生,或者投生为鹞鹰、豺狼等旁生。
依靠这些鬼神的帮助,他认为自己有加持力生起了傲慢心,这些人死了之后只能是犹如投石一般堕入地狱,就像我们往深渊里丢石头一样,根本没有办法丝毫的停留,立即就会堕入地狱最低的地方。为什么会堕入地狱呢?第一个,他内心当中的正法光明都没有了,傲慢心那么强大,你看勾心斗角、性情粗暴,所有的过患都有了,有这个烦恼不可能不造恶业,而且正法光明等能够抵挡恶业的东西全部都没有了;还有做这个血肉供养本身就是杀生的,做了多少仪轨就杀了多少生。所做的事情完完全全都是堕入地狱的因,所以他们的情况也是完完全全没有大悲心所导致的。
如果有大悲心,他们绝对不可能去做这个事情的;如果不做这个事情,也不会有鬼神的帮助,正法光明没有了,相续中的恶业这么强盛,这方面的主因还是自己,鬼神只是做了个助缘。如果自己的相续调的很好,如果有出离心、大悲心有这些正法的光明,鬼神也没有着力点,也没有下手的地方。所以能保护我们的就是大慈大悲心,还有这些对轮回不贪著的心,还有空性,这些对修行来讲最核心的要素,我们要拼命地拥有它,拼命地具足它。具足它第一个是修道的助缘,第二个就是保护我们最好的铠甲。
他们要不然堕入地狱;或者以恶业投生为凶狠鬼神的眷属,就是投生为魔王、鬼神的眷属,肆意弑杀很多众生;也有投生为旁生界的。第一个是投生在地狱界;第二个鬼神的眷属是饿鬼界;第三个是旁生界,投生为鹞鹰、豺狼等等,就是转入三恶道。如果投生鹞鹰、豺狼,也是以杀生为生的,只是捕食众生,让它吃草是不吃的,只是吃血肉。相当于堕了恶趣之后,又继续造业,就会很难从恶趣当中出离了。无论如何我们修行的知见要正,然后自己要生大悲心,这样就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不顾众生的生命造下恶业。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