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认出它,你就证悟了 返回

认出它,你就证悟了

HDZGGW 正觉海 2023-06-16





我们和佛之间,到底差在哪儿?

成佛的道路,是漫长得超乎想象、令人绝望,还是有捷径通途、指日可待?

我能成佛吗?他能成佛吗?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去认识一下,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宝藏,这个宝藏人人都有,始终存在,却一直鲜为人知。



你我内心都“如来藏”


“如来藏”的意思就是佛的核心。为什么叫藏呢?因为它就像宝藏一样。比如地下面有宝藏,但是上面有厚厚的土,而这个宝藏在土的深处,所以它是核心的东西。虽然宝藏从外面是看不到的,但是它随时都在,已经很长时间了。

如来的智慧就像一个宝藏,放在我们内心最深的地方,所以叫做“如来藏”。



一切精神世界的基础


大乘佛教唯识宗把人的精神世界分成八个不同的层次,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统称为八识;佛教里还有一些派别,在八识的基础上加上“如来藏”,共称为九识。

虽然佛教里有八识和九识两种观点,但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前八识都是从第九识——“如来藏”当中诞生的。“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就存在,它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所有一切都是从“如来藏”当中产生的,它是我们所有情绪,包括阿赖耶识的基础。

除了“如来藏”以外,其它所有东西,包括我们的身体、情绪等,都是时有时无、变化无常的,只有“如来藏”是始终存在的。这个“如来藏”,不仅仅是在佛经里讲,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什么时候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就是当我们证悟的时候。



无能为力的感官


“ 如来藏”的见解很重要,因为它是显宗顶峰的见解。虽然一切法不生不灭,但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建立“如来藏”的见解首先要推翻六识的见解。我们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的功能是有限的。这些功能局限于某种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这些器官就无能为力了。而我们的第六意识虽然有观察的功能,但观察的依据也来自于眼、耳、鼻、舌。但眼、耳、鼻、舌等器官本身,不但不能看见或了知“如来藏”,就连我们平时自认为看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真正分辨清楚,看个究竟。

“如来藏”是存在的,但它不属于眼耳鼻舌的范围,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连它的概念都无从产生,想如实地表达更是无计可施。但是佛有办法,办法就是首先把我们原有的观点推翻。推翻以后,就没有观点、没有概念了。这个“没有观点”就是“观点”。



概念消失后,

我们会发现什么


当我们生而为人,并有了躯体和心相续以后,就会建立很多诸如“上”“下”等概念,而“如来藏”的状态就像当我们进入太空后,大脑里原有的、在地球上建立的“上”“下”概念都消失了一样。它并不是在身体内存在的一个东西,并不像计算机里面有软件一样。心的本性也就是它。

从无始以来,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且距我们非常非常近,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就是“初步证悟”。

除了不做梦的深度睡眠以外,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中,我们的头脑里不停地产生着“善”“恶”等念头。其实,每一个念头都是从“如来藏”中出来的,它现在住在“如来藏”中,以后毁灭时也消失在“如来藏”中。

每一个念头,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是有差别的。但从修行人,特别是从大圆满修行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来藏”。从实质上讲,这一切并无差别。所谓差别,只是由我们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心的能力比物质的能力要大得多,心可以控制物质;反之,物质却很难完全驾驭心。比如,以前有位印度婆罗门认为,火是很可怕的,但当他看见火中生存的火老鼠后,从此改变了看法,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都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

同样,所有的物质都是因缘产生的,所以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如来藏”则永远不变,这是我们的本性。只要我们进入那种状态,就能解脱,就能“当下成佛”。如果不能进入,则永陷轮回。



众生与佛之间,

只隔着一道窗帘


心的本性就是佛,我们与佛并没有距离。只要进入那种状态,佛与众生当下融为一体。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也提到此理论。他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当然,如果因为修行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定力,这种境界还会失去。但通过修行,必将达到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永不分离的境界,这就叫成佛。

佛与众生仅隔着一道窗帘。修习的方法也极为方便迅捷:拉开窗帘,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它,是万物的创造者、控制者和毁灭者